'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太陽系有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許許多多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重力控制的太陽系赤道平面半徑為10萬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約1.5×10∧13千米;磁力控制的赤道平面半徑為110個天文單位(太陽風),約1.65×10∧10千米。總質量為2×10∧30千克。

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半徑6.955×10∧5千米;質量1.989×10∧30 千克,擁有太陽系質量的99.86%。八大行星以及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都分佈在太陽周圍,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太陽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基本相同(金星除外)。

八大行星的間距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

"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太陽系有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許許多多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重力控制的太陽系赤道平面半徑為10萬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約1.5×10∧13千米;磁力控制的赤道平面半徑為110個天文單位(太陽風),約1.65×10∧10千米。總質量為2×10∧30千克。

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半徑6.955×10∧5千米;質量1.989×10∧30 千克,擁有太陽系質量的99.86%。八大行星以及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都分佈在太陽周圍,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太陽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基本相同(金星除外)。

八大行星的間距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1 太陽系

原子實際控制著一個球形區域,原子核和電子都分佈在赤道平面上。最大的原子鈁(Fr)的半徑為 1.43×10∧-10米;最小的原子氫 (H)原子的半徑為0.53×10∧-10米。鈁(Fr)原子的質量為223個原子質量,即3.7×10∧-25千克。電子都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原子核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科學家假設有些電子自轉方向相反)。

原子核位居中心,質量是整個原子的99.9%以上。電子分層分佈在周圍。電子亞層的間距相等。各電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目為2n∧2。

"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太陽系有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許許多多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重力控制的太陽系赤道平面半徑為10萬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約1.5×10∧13千米;磁力控制的赤道平面半徑為110個天文單位(太陽風),約1.65×10∧10千米。總質量為2×10∧30千克。

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半徑6.955×10∧5千米;質量1.989×10∧30 千克,擁有太陽系質量的99.86%。八大行星以及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都分佈在太陽周圍,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太陽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基本相同(金星除外)。

八大行星的間距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1 太陽系

原子實際控制著一個球形區域,原子核和電子都分佈在赤道平面上。最大的原子鈁(Fr)的半徑為 1.43×10∧-10米;最小的原子氫 (H)原子的半徑為0.53×10∧-10米。鈁(Fr)原子的質量為223個原子質量,即3.7×10∧-25千克。電子都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原子核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科學家假設有些電子自轉方向相反)。

原子核位居中心,質量是整個原子的99.9%以上。電子分層分佈在周圍。電子亞層的間距相等。各電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目為2n∧2。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2 鐳原子核外電子排列

原子核也是分層的,並且與核外電子的層相對應。德裔美籍女物理學家邁耶夫人的核殼層結構模型成功解釋了原子核殼層和幻數。

"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太陽系有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許許多多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重力控制的太陽系赤道平面半徑為10萬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約1.5×10∧13千米;磁力控制的赤道平面半徑為110個天文單位(太陽風),約1.65×10∧10千米。總質量為2×10∧30千克。

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半徑6.955×10∧5千米;質量1.989×10∧30 千克,擁有太陽系質量的99.86%。八大行星以及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都分佈在太陽周圍,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太陽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基本相同(金星除外)。

八大行星的間距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1 太陽系

原子實際控制著一個球形區域,原子核和電子都分佈在赤道平面上。最大的原子鈁(Fr)的半徑為 1.43×10∧-10米;最小的原子氫 (H)原子的半徑為0.53×10∧-10米。鈁(Fr)原子的質量為223個原子質量,即3.7×10∧-25千克。電子都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原子核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科學家假設有些電子自轉方向相反)。

原子核位居中心,質量是整個原子的99.9%以上。電子分層分佈在周圍。電子亞層的間距相等。各電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目為2n∧2。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2 鐳原子核外電子排列

原子核也是分層的,並且與核外電子的層相對應。德裔美籍女物理學家邁耶夫人的核殼層結構模型成功解釋了原子核殼層和幻數。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3 原子核能級

如果把原子放大10∧26倍,變成10萬個天文單位那麼大,原子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太陽系。

你能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嗎?我先試試看!拋磚引玉。

1766年,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提丟斯(J.D.Titius)發現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從裡向外成倍地增加,符合某個倍增數列的規律,並且空出了一個位置。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J.E.Bode)將其歸納成一個經驗公式即“提丟斯——波得(J.D.Titius - J.E.Bode)法則”。數列的每一項乘以0.3再加上0.4就等於行星到太陽中心的距離(天文單位)。用公式表示為:

L=0.3n+0.4 (1)

L——行星與太陽系中心距離(天文單位),

n——數列項。

太陽系太陽與行星距離 表1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 木星 土星

數列子項 0 1 2 4 8 16 32

太陽行星距離 0.387 0.723 1 1.524 ? 5.203 9.539

法則計算距離 0.4 0.7 1 1.6 2.8 5.2 10

提丟斯—波德法則強調八大行星的間距有一個規律即從裡向外成倍地增加。根據(1)式計算的行星間距與實際間距非常接近。並且據此在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19.22),在1800年1月1日發現了穀神星(2.77)。

我發現:如果把水星、金星、地球和太陽都算做第〇層,則數列即可重新排列。行星與相鄰內側星球的間距取決於其所在的殼層,即0.3乘以2的殼層次方。用公式表示為:

S=0.3×2N (2)

S——行星與相鄰內側星球的間距(天文單位),

N——殼層序數。N=0~6。

太陽系太陽與行星距離 表2

行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殼層序數 0 1 2 3 4 5 6

0.3倍數 1 2 4 8 16 32 64

殼層倍數 1 2 4 8 16 32 64

由此推演出太陽系其實就是一個大旋渦,而旋渦裡的物質分佈則呈現一個個殼層結構,數學上叫斐波那契螺旋即黃金螺旋。公式(2)可以解釋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的間距為什麼為0.3個天文單位,為什麼行星的軌道為橢圓形,為什麼海王星不能算一個獨立的行星。

大家都熟悉《元素週期表》。地球上的元素共分成七個週期即七個電子層。但氫原子光譜表明:電子層間距也應該存在一個從裡向外成倍增加的規律。

"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太陽系有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許許多多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重力控制的太陽系赤道平面半徑為10萬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約1.5×10∧13千米;磁力控制的赤道平面半徑為110個天文單位(太陽風),約1.65×10∧10千米。總質量為2×10∧30千克。

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半徑6.955×10∧5千米;質量1.989×10∧30 千克,擁有太陽系質量的99.86%。八大行星以及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都分佈在太陽周圍,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太陽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基本相同(金星除外)。

八大行星的間距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1 太陽系

原子實際控制著一個球形區域,原子核和電子都分佈在赤道平面上。最大的原子鈁(Fr)的半徑為 1.43×10∧-10米;最小的原子氫 (H)原子的半徑為0.53×10∧-10米。鈁(Fr)原子的質量為223個原子質量,即3.7×10∧-25千克。電子都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原子核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科學家假設有些電子自轉方向相反)。

原子核位居中心,質量是整個原子的99.9%以上。電子分層分佈在周圍。電子亞層的間距相等。各電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目為2n∧2。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2 鐳原子核外電子排列

原子核也是分層的,並且與核外電子的層相對應。德裔美籍女物理學家邁耶夫人的核殼層結構模型成功解釋了原子核殼層和幻數。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3 原子核能級

如果把原子放大10∧26倍,變成10萬個天文單位那麼大,原子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太陽系。

你能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嗎?我先試試看!拋磚引玉。

1766年,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提丟斯(J.D.Titius)發現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從裡向外成倍地增加,符合某個倍增數列的規律,並且空出了一個位置。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J.E.Bode)將其歸納成一個經驗公式即“提丟斯——波得(J.D.Titius - J.E.Bode)法則”。數列的每一項乘以0.3再加上0.4就等於行星到太陽中心的距離(天文單位)。用公式表示為:

L=0.3n+0.4 (1)

L——行星與太陽系中心距離(天文單位),

n——數列項。

太陽系太陽與行星距離 表1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 木星 土星

數列子項 0 1 2 4 8 16 32

太陽行星距離 0.387 0.723 1 1.524 ? 5.203 9.539

法則計算距離 0.4 0.7 1 1.6 2.8 5.2 10

提丟斯—波德法則強調八大行星的間距有一個規律即從裡向外成倍地增加。根據(1)式計算的行星間距與實際間距非常接近。並且據此在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19.22),在1800年1月1日發現了穀神星(2.77)。

我發現:如果把水星、金星、地球和太陽都算做第〇層,則數列即可重新排列。行星與相鄰內側星球的間距取決於其所在的殼層,即0.3乘以2的殼層次方。用公式表示為:

S=0.3×2N (2)

S——行星與相鄰內側星球的間距(天文單位),

N——殼層序數。N=0~6。

太陽系太陽與行星距離 表2

行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殼層序數 0 1 2 3 4 5 6

0.3倍數 1 2 4 8 16 32 64

殼層倍數 1 2 4 8 16 32 64

由此推演出太陽系其實就是一個大旋渦,而旋渦裡的物質分佈則呈現一個個殼層結構,數學上叫斐波那契螺旋即黃金螺旋。公式(2)可以解釋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的間距為什麼為0.3個天文單位,為什麼行星的軌道為橢圓形,為什麼海王星不能算一個獨立的行星。

大家都熟悉《元素週期表》。地球上的元素共分成七個週期即七個電子層。但氫原子光譜表明:電子層間距也應該存在一個從裡向外成倍增加的規律。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4 氫原子光譜

聯想到邁耶夫人的核殼層結構模型,我把《元素週期表》做了一些調整,編制了一個原子週期表:元素週期表中的第、第二週期為原子週期表的第一、第二週期;元素週期表中的第三、第四周期(可能是小週期)合併為原子週期表中的第三週期;元素週期表中的第五、第六和第七週期合併為原子週期表中的第四周期。

原子殼層結構 表3

殼層序數 元素週期 原子週期 核子亞層數 核子數 核子總數 最大質子數

1 1 1 2 4 4 2

2 2 2 4 16 20 10

3 3,4 3 8 64 84 42

4 5,6,7 4 16 256 340 170

巧的是,核子亞層數分別是2、4、8、16個,符合旋渦的殼層結構模型。

s=2n (3)

s——核子亞層數,

n——核子層序數。n=1~4。

"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太陽系有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許許多多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重力控制的太陽系赤道平面半徑為10萬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約1.5×10∧13千米;磁力控制的赤道平面半徑為110個天文單位(太陽風),約1.65×10∧10千米。總質量為2×10∧30千克。

太陽位於太陽系中心,半徑6.955×10∧5千米;質量1.989×10∧30 千克,擁有太陽系質量的99.86%。八大行星以及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都分佈在太陽周圍,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太陽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基本相同(金星除外)。

八大行星的間距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1 太陽系

原子實際控制著一個球形區域,原子核和電子都分佈在赤道平面上。最大的原子鈁(Fr)的半徑為 1.43×10∧-10米;最小的原子氫 (H)原子的半徑為0.53×10∧-10米。鈁(Fr)原子的質量為223個原子質量,即3.7×10∧-25千克。電子都沿橢圓形軌道逆時針繞原子核公轉,並且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科學家假設有些電子自轉方向相反)。

原子核位居中心,質量是整個原子的99.9%以上。電子分層分佈在周圍。電子亞層的間距相等。各電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目為2n∧2。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2 鐳原子核外電子排列

原子核也是分層的,並且與核外電子的層相對應。德裔美籍女物理學家邁耶夫人的核殼層結構模型成功解釋了原子核殼層和幻數。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3 原子核能級

如果把原子放大10∧26倍,變成10萬個天文單位那麼大,原子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太陽系。

你能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嗎?我先試試看!拋磚引玉。

1766年,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提丟斯(J.D.Titius)發現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從裡向外成倍地增加,符合某個倍增數列的規律,並且空出了一個位置。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J.E.Bode)將其歸納成一個經驗公式即“提丟斯——波得(J.D.Titius - J.E.Bode)法則”。數列的每一項乘以0.3再加上0.4就等於行星到太陽中心的距離(天文單位)。用公式表示為:

L=0.3n+0.4 (1)

L——行星與太陽系中心距離(天文單位),

n——數列項。

太陽系太陽與行星距離 表1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 木星 土星

數列子項 0 1 2 4 8 16 32

太陽行星距離 0.387 0.723 1 1.524 ? 5.203 9.539

法則計算距離 0.4 0.7 1 1.6 2.8 5.2 10

提丟斯—波德法則強調八大行星的間距有一個規律即從裡向外成倍地增加。根據(1)式計算的行星間距與實際間距非常接近。並且據此在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19.22),在1800年1月1日發現了穀神星(2.77)。

我發現:如果把水星、金星、地球和太陽都算做第〇層,則數列即可重新排列。行星與相鄰內側星球的間距取決於其所在的殼層,即0.3乘以2的殼層次方。用公式表示為:

S=0.3×2N (2)

S——行星與相鄰內側星球的間距(天文單位),

N——殼層序數。N=0~6。

太陽系太陽與行星距離 表2

行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殼層序數 0 1 2 3 4 5 6

0.3倍數 1 2 4 8 16 32 64

殼層倍數 1 2 4 8 16 32 64

由此推演出太陽系其實就是一個大旋渦,而旋渦裡的物質分佈則呈現一個個殼層結構,數學上叫斐波那契螺旋即黃金螺旋。公式(2)可以解釋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的間距為什麼為0.3個天文單位,為什麼行星的軌道為橢圓形,為什麼海王星不能算一個獨立的行星。

大家都熟悉《元素週期表》。地球上的元素共分成七個週期即七個電子層。但氫原子光譜表明:電子層間距也應該存在一個從裡向外成倍增加的規律。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4 氫原子光譜

聯想到邁耶夫人的核殼層結構模型,我把《元素週期表》做了一些調整,編制了一個原子週期表:元素週期表中的第、第二週期為原子週期表的第一、第二週期;元素週期表中的第三、第四周期(可能是小週期)合併為原子週期表中的第三週期;元素週期表中的第五、第六和第七週期合併為原子週期表中的第四周期。

原子殼層結構 表3

殼層序數 元素週期 原子週期 核子亞層數 核子數 核子總數 最大質子數

1 1 1 2 4 4 2

2 2 2 4 16 20 10

3 3,4 3 8 64 84 42

4 5,6,7 4 16 256 340 170

巧的是,核子亞層數分別是2、4、8、16個,符合旋渦的殼層結構模型。

s=2n (3)

s——核子亞層數,

n——核子層序數。n=1~4。

奇蹟,用一個公式把太陽系和原子統一起來?你也試試看

圖5 核子分佈殼層結構圖(袁玉剛)

太陽系和原子都符合我的旋渦殼層結構模型。這樣,就把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有機地統一起來了。現在,科學界還在為力的統一焦慮著。我的思路是一個蹊徑。希望大家把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瞭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