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 平板電腦 設計 楊陽 X一MOL資訊 2019-08-02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1. (A,B)平板結構與“腳手架”結構對比;(C)活性層給受體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研究該“腳手架”結構ETL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原子力電子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對平板氧化鋅、平板氧化鈦以及介孔氧化鈦樣品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出,無論平板的氧化鋅材料還是平板的氧化鈦材料都表現出連續且平滑的形貌,粗糙度都在1 nm左右。而相對的,介孔氧化鈦的粗糙度在27.2 nm並且表面由一些小顆粒組成。這種形貌會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從而可能提高電荷收集的效率。與此同時,這種介孔結構也在阻擋高溫下活性層形貌變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1. (A,B)平板結構與“腳手架”結構對比;(C)活性層給受體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研究該“腳手架”結構ETL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原子力電子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對平板氧化鋅、平板氧化鈦以及介孔氧化鈦樣品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出,無論平板的氧化鋅材料還是平板的氧化鈦材料都表現出連續且平滑的形貌,粗糙度都在1 nm左右。而相對的,介孔氧化鈦的粗糙度在27.2 nm並且表面由一些小顆粒組成。這種形貌會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從而可能提高電荷收集的效率。與此同時,這種介孔結構也在阻擋高溫下活性層形貌變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2. 電子傳輸層的形貌表徵。圖片來源:Matter


基於此策略製備出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顯現出了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與基於平板氧化鈦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其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從9.4%提高到了10.6%,最高效率達到了11.2%。其中,短路電流(Jsc)從17.7 mA cm-2提高到了20.1 mA cm-2,這與外量子效率(EQE)的測試結果一致。填充因子(FF)從67.2 %提高到了68.3%。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的提高可以歸於“腳手架”結構所帶來的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電荷的抽取與收集,這與之前的原子力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形貌結果一致。這種“腳手架”結構ETL除了能使基於富勒烯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明顯提高,在基於非富勒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這闡明瞭該種策略的普適性。除了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基於這種“腳手架”結構的器件也顯示出了顯著提高的熱穩定性。作者使用120 ℃加熱老化60分鐘的條件進行測試,發現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迅速衰減,60分鐘後只能保持40%左右的初始效率。此結果與之前的相關報道一致,原因涉及給受體形貌的亞穩態導致高溫下聚合物的遷移以及小分子團聚。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在加熱60分鐘後,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可以保持70%的初始效率。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1. (A,B)平板結構與“腳手架”結構對比;(C)活性層給受體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研究該“腳手架”結構ETL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原子力電子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對平板氧化鋅、平板氧化鈦以及介孔氧化鈦樣品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出,無論平板的氧化鋅材料還是平板的氧化鈦材料都表現出連續且平滑的形貌,粗糙度都在1 nm左右。而相對的,介孔氧化鈦的粗糙度在27.2 nm並且表面由一些小顆粒組成。這種形貌會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從而可能提高電荷收集的效率。與此同時,這種介孔結構也在阻擋高溫下活性層形貌變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2. 電子傳輸層的形貌表徵。圖片來源:Matter


基於此策略製備出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顯現出了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與基於平板氧化鈦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其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從9.4%提高到了10.6%,最高效率達到了11.2%。其中,短路電流(Jsc)從17.7 mA cm-2提高到了20.1 mA cm-2,這與外量子效率(EQE)的測試結果一致。填充因子(FF)從67.2 %提高到了68.3%。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的提高可以歸於“腳手架”結構所帶來的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電荷的抽取與收集,這與之前的原子力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形貌結果一致。這種“腳手架”結構ETL除了能使基於富勒烯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明顯提高,在基於非富勒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這闡明瞭該種策略的普適性。除了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基於這種“腳手架”結構的器件也顯示出了顯著提高的熱穩定性。作者使用120 ℃加熱老化60分鐘的條件進行測試,發現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迅速衰減,60分鐘後只能保持40%左右的初始效率。此結果與之前的相關報道一致,原因涉及給受體形貌的亞穩態導致高溫下聚合物的遷移以及小分子團聚。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在加熱60分鐘後,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可以保持70%的初始效率。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3. (A)“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光伏特性對比;(B)“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外量子轉換效率對比;(C)“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熱穩定性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更好地理解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提高的原因,作者進一步對引入“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和平板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進行了載流子抽取和載流子收集的修正光電流測試。修正的光電流定義為器件在光照下和暗態的電流之差。如果所加的偏壓足夠大,那麼可以認為所有的光生載流子全部都會被收集,也就是飽和電流。修正光電流與飽和電流的比代表著太陽能電池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效率。該測試結果顯示,基於介孔氧化鈦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修正電流優先飽和,顯示出了更強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能力,這與介孔傳輸層增加了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相關。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1. (A,B)平板結構與“腳手架”結構對比;(C)活性層給受體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研究該“腳手架”結構ETL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原子力電子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對平板氧化鋅、平板氧化鈦以及介孔氧化鈦樣品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出,無論平板的氧化鋅材料還是平板的氧化鈦材料都表現出連續且平滑的形貌,粗糙度都在1 nm左右。而相對的,介孔氧化鈦的粗糙度在27.2 nm並且表面由一些小顆粒組成。這種形貌會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從而可能提高電荷收集的效率。與此同時,這種介孔結構也在阻擋高溫下活性層形貌變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2. 電子傳輸層的形貌表徵。圖片來源:Matter


基於此策略製備出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顯現出了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與基於平板氧化鈦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其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從9.4%提高到了10.6%,最高效率達到了11.2%。其中,短路電流(Jsc)從17.7 mA cm-2提高到了20.1 mA cm-2,這與外量子效率(EQE)的測試結果一致。填充因子(FF)從67.2 %提高到了68.3%。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的提高可以歸於“腳手架”結構所帶來的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電荷的抽取與收集,這與之前的原子力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形貌結果一致。這種“腳手架”結構ETL除了能使基於富勒烯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明顯提高,在基於非富勒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這闡明瞭該種策略的普適性。除了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基於這種“腳手架”結構的器件也顯示出了顯著提高的熱穩定性。作者使用120 ℃加熱老化60分鐘的條件進行測試,發現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迅速衰減,60分鐘後只能保持40%左右的初始效率。此結果與之前的相關報道一致,原因涉及給受體形貌的亞穩態導致高溫下聚合物的遷移以及小分子團聚。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在加熱60分鐘後,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可以保持70%的初始效率。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3. (A)“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光伏特性對比;(B)“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外量子轉換效率對比;(C)“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熱穩定性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更好地理解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提高的原因,作者進一步對引入“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和平板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進行了載流子抽取和載流子收集的修正光電流測試。修正的光電流定義為器件在光照下和暗態的電流之差。如果所加的偏壓足夠大,那麼可以認為所有的光生載流子全部都會被收集,也就是飽和電流。修正光電流與飽和電流的比代表著太陽能電池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效率。該測試結果顯示,基於介孔氧化鈦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修正電流優先飽和,顯示出了更強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能力,這與介孔傳輸層增加了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相關。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4. “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作為傳輸層的電荷收集效率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腳手架”結構在抑制有機活性層高溫下形貌變化中的作用,作者對基於不同傳輸層的有機薄膜熱退化過程前後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在掠入射X射線衍射測試中,作者發現在熱退化測試前,基於所有不同傳輸層的薄膜上面都表現出了混合的“face on”或者“edge on”的排列。在熱退化測試之後,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活性層的薄膜變成了隨機排列的取向。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的薄膜仍保持原有的混合的“face on”或者“edge on”的排列。這與“腳手架”結構ETL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良好熱穩定性相一致。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1. (A,B)平板結構與“腳手架”結構對比;(C)活性層給受體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研究該“腳手架”結構ETL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原子力電子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對平板氧化鋅、平板氧化鈦以及介孔氧化鈦樣品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出,無論平板的氧化鋅材料還是平板的氧化鈦材料都表現出連續且平滑的形貌,粗糙度都在1 nm左右。而相對的,介孔氧化鈦的粗糙度在27.2 nm並且表面由一些小顆粒組成。這種形貌會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從而可能提高電荷收集的效率。與此同時,這種介孔結構也在阻擋高溫下活性層形貌變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2. 電子傳輸層的形貌表徵。圖片來源:Matter


基於此策略製備出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顯現出了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與基於平板氧化鈦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其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從9.4%提高到了10.6%,最高效率達到了11.2%。其中,短路電流(Jsc)從17.7 mA cm-2提高到了20.1 mA cm-2,這與外量子效率(EQE)的測試結果一致。填充因子(FF)從67.2 %提高到了68.3%。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的提高可以歸於“腳手架”結構所帶來的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電荷的抽取與收集,這與之前的原子力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形貌結果一致。這種“腳手架”結構ETL除了能使基於富勒烯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明顯提高,在基於非富勒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這闡明瞭該種策略的普適性。除了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基於這種“腳手架”結構的器件也顯示出了顯著提高的熱穩定性。作者使用120 ℃加熱老化60分鐘的條件進行測試,發現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迅速衰減,60分鐘後只能保持40%左右的初始效率。此結果與之前的相關報道一致,原因涉及給受體形貌的亞穩態導致高溫下聚合物的遷移以及小分子團聚。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在加熱60分鐘後,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可以保持70%的初始效率。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3. (A)“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光伏特性對比;(B)“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外量子轉換效率對比;(C)“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熱穩定性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更好地理解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提高的原因,作者進一步對引入“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和平板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進行了載流子抽取和載流子收集的修正光電流測試。修正的光電流定義為器件在光照下和暗態的電流之差。如果所加的偏壓足夠大,那麼可以認為所有的光生載流子全部都會被收集,也就是飽和電流。修正光電流與飽和電流的比代表著太陽能電池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效率。該測試結果顯示,基於介孔氧化鈦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修正電流優先飽和,顯示出了更強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能力,這與介孔傳輸層增加了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相關。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4. “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作為傳輸層的電荷收集效率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腳手架”結構在抑制有機活性層高溫下形貌變化中的作用,作者對基於不同傳輸層的有機薄膜熱退化過程前後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在掠入射X射線衍射測試中,作者發現在熱退化測試前,基於所有不同傳輸層的薄膜上面都表現出了混合的“face on”或者“edge on”的排列。在熱退化測試之後,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活性層的薄膜變成了隨機排列的取向。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的薄膜仍保持原有的混合的“face on”或者“edge on”的排列。這與“腳手架”結構ETL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良好熱穩定性相一致。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5. 活性層材料在不同傳輸層上的熱穩定測試前後的GIXD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綜上,楊陽教授團隊通過設計具有介孔結構的“腳手架”電子傳輸層,同時提高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熱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原因在於這種介孔結構帶來了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界面面積的增加,並且可以阻擋高溫下活性層的形貌變化。


原文

Design of a Rigid Scaffold Structure toward Efficient and Stable Organic Photovoltaics

Rui Wang, Sheng-Yung Chang, Lei Meng, Wenchao Huang, Jin-Wook Lee, Hao-Wen Cheng, Tianyi Huang, Yuqiang Liu, Jingjing Xue, Pengyu Sun, Chenhui Zhu, Pei Cheng, Yang Yang

Matter, 2019, DOI: 10.1016/j.matt.2019.03.006


團隊介紹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溶液法加工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具有優越的機械柔性、可調節的吸光性以及可卷對卷生產的特點,近年來受到研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提升至15%。然而有機太陽能材料的不穩定性問題依然是其商業化的一大阻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材料主要由給體和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但是在工作條件下,溫度升高會使得活性層的形貌發生改變,比如高分子會發生遷移、受體會團聚等,這些亞穩態的形貌會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在高溫下的失效。目前,大多數報道的提升穩定性策略都是通過對活性層的改良和設計,而很少通過界面層的修飾來提高整體電池的穩定性。


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團隊通過使用一種“腳手架”結構的電子傳輸層(ETL)來解決此問題。與傳統的平板傳輸層不同,新型電子傳輸層具有介孔結構,可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荷的收集,相比於平板結構實現了11%左右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介孔結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活性層在高溫條件下形貌的變化,在120 ℃加熱老化測試60分鐘後,仍然保持著約70%的原始轉換效率。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旗艦期刊Matter 上,第一作者為王睿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1. (A,B)平板結構與“腳手架”結構對比;(C)活性層給受體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研究該“腳手架”結構ETL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原子力電子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對平板氧化鋅、平板氧化鈦以及介孔氧化鈦樣品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出,無論平板的氧化鋅材料還是平板的氧化鈦材料都表現出連續且平滑的形貌,粗糙度都在1 nm左右。而相對的,介孔氧化鈦的粗糙度在27.2 nm並且表面由一些小顆粒組成。這種形貌會增加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從而可能提高電荷收集的效率。與此同時,這種介孔結構也在阻擋高溫下活性層形貌變化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2. 電子傳輸層的形貌表徵。圖片來源:Matter


基於此策略製備出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顯現出了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與基於平板氧化鈦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其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從9.4%提高到了10.6%,最高效率達到了11.2%。其中,短路電流(Jsc)從17.7 mA cm-2提高到了20.1 mA cm-2,這與外量子效率(EQE)的測試結果一致。填充因子(FF)從67.2 %提高到了68.3%。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的提高可以歸於“腳手架”結構所帶來的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的增加,從而提高了電荷的抽取與收集,這與之前的原子力顯微鏡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形貌結果一致。這種“腳手架”結構ETL除了能使基於富勒烯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明顯提高,在基於非富勒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這闡明瞭該種策略的普適性。除了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基於這種“腳手架”結構的器件也顯示出了顯著提高的熱穩定性。作者使用120 ℃加熱老化60分鐘的條件進行測試,發現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迅速衰減,60分鐘後只能保持40%左右的初始效率。此結果與之前的相關報道一致,原因涉及給受體形貌的亞穩態導致高溫下聚合物的遷移以及小分子團聚。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在加熱60分鐘後,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可以保持70%的初始效率。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3. (A)“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光伏特性對比;(B)“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外量子轉換效率對比;(C)“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對比電池的熱穩定性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更好地理解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提高的原因,作者進一步對引入“腳手架”結構ETL的器件和平板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進行了載流子抽取和載流子收集的修正光電流測試。修正的光電流定義為器件在光照下和暗態的電流之差。如果所加的偏壓足夠大,那麼可以認為所有的光生載流子全部都會被收集,也就是飽和電流。修正光電流與飽和電流的比代表著太陽能電池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效率。該測試結果顯示,基於介孔氧化鈦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修正電流優先飽和,顯示出了更強的載流子抽取和收集能力,這與介孔傳輸層增加了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面積相關。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4. “腳手架”結構與平板結構作為傳輸層的電荷收集效率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腳手架”結構在抑制有機活性層高溫下形貌變化中的作用,作者對基於不同傳輸層的有機薄膜熱退化過程前後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在掠入射X射線衍射測試中,作者發現在熱退化測試前,基於所有不同傳輸層的薄膜上面都表現出了混合的“face on”或者“edge on”的排列。在熱退化測試之後,基於平板傳輸層的活性層的薄膜變成了隨機排列的取向。與此相反,基於“腳手架”結構的薄膜仍保持原有的混合的“face on”或者“edge on”的排列。這與“腳手架”結構ETL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良好熱穩定性相一致。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5. 活性層材料在不同傳輸層上的熱穩定測試前後的GIXD對比。圖片來源:Matter


綜上,楊陽教授團隊通過設計具有介孔結構的“腳手架”電子傳輸層,同時提高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熱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原因在於這種介孔結構帶來了電子傳輸層與活性層之間界面面積的增加,並且可以阻擋高溫下活性層的形貌變化。


原文

Design of a Rigid Scaffold Structure toward Efficient and Stable Organic Photovoltaics

Rui Wang, Sheng-Yung Chang, Lei Meng, Wenchao Huang, Jin-Wook Lee, Hao-Wen Cheng, Tianyi Huang, Yuqiang Liu, Jingjing Xue, Pengyu Sun, Chenhui Zhu, Pei Cheng, Yang Yang

Matter, 2019, DOI: 10.1016/j.matt.2019.03.006


團隊介紹


楊陽團隊Matter:“腳手架”結構助力熱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


楊陽(Yang Yang)教授科研團隊長期開展有機電子學、有機/無機界面工程以及太陽能電池和發光二極管等光電子器件的研究,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Joule,Matter 等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總引用超過10萬次,H-index為147)。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54660


(本稿件來自Matter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