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愛法國大餐,馬英九吃便當,李登輝喜魚翅鮑,歷任臺灣領導人“吃”講究大相同

臺灣 李登輝 蔣經國 小吃 上觀新聞 上觀新聞 2017-09-20

之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一場公開活動中,被問到“軟絲是不是章魚”、“薑母鴨(福建傳統美食)是姜加母鴨還是薑母加鴨”時,都選錯答案,同時她又在被問到“最喜愛的臺灣食物”時拒絕回答,理由竟是“害怕得罪其他食物”,最後勉強說是“肉圓”。

當天現場新聞片段播出之後,外界譏諷嘲笑之聲不斷,紛紛認為蔡英文是“富貴人家大小姐,吃慣法國菜,當然不懂薑母鴨,你問她春雞(法式烤春雞)她可能比較懂。”

時間撥回到去年初,2016年島內領導人選戰正是最激烈的倒數計時階段,蔡英文在“臉書”上貼出一張獨自在傳統市場小吃店用餐的照片,簡單的一碗湯、一碗乾麵,呈現出親民簡樸的形象。然而就在她上任後不到兩個月,蔡英文就宣佈不再吃領導人官邸大鍋飯,而是自掏腰包每月新臺幣六萬塊,聘請私人法國女廚師為她掌廚。

話說回來,領導人也是人,是人就難免有口腹之慾。回顧當局歷任領導人,從在大陸時的“國父”孫中山到之後退居臺灣的蔣介石,再到如今的蔡英文,正如他們的性格、行事作風不同,連對於“吃”的講究,也都大不相同。

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出身美食之鄉廣東,改行搞革命之前本來學西醫。他對於飲食非常重視,《建國方略》開篇第一章就是“以飲食為證”。孫中山認為在中國許多窮鄉僻壤當中,反而出現許多長壽案例,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地民眾多食青菜豆腐,因此孫中山極為推崇素食,平常他也愛吃豆芽炒豬血、鹹魚頭燒豆腐等菜。

孫中山也研發出了一味“中山四物湯”:先以麻油爆香姜、蒜,再依序放入木耳、金針、豆腐、豆芽炒香,最後加水收汁成湯。他相信這道湯品具有補血、養氣之效。

孫中山先生的接班人蔣介石,他的飲食習慣也是典型的大陸江浙口味,喜歡吃芋頭、豆腐乳、雪裡蕻等,他還特別愛喝雞湯。晚年蔣介石退居臺灣後,飲食越發清淡,最特別的是他的早餐菜色:一片木瓜、一碟醬菜、一盤炒蛋。

據說早年蔣介石不愛木瓜,但後來由於胃病,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天天吃木瓜,胃病症狀竟然漸漸改善,從此木瓜就成為外界拜訪官邸時必備的禮物,盛產季節時甚至堆得整個警衛室都是。而炒蛋也大有來頭,黃埔軍校成立初期,擔任校長的蔣介石跟學生一起吃大鍋菜,但廚房會特別為他準備一個“校長炒蛋”,做法是把蛋汁打到插入筷子不倒的程度,加入蔥花,再用五分熱油邊炒邊煎,起鍋後外焦裡嫩,口感鬆軟,蛋香四溢,後來也被稱作“黃埔炒蛋”。

到了蔣經國時代,他都跟官邸隨扈警衛一起吃大鍋飯,或者巡訪鄉間時隨意在路邊與民眾一起吃小吃。由於受到俄籍妻子蔣方良影響,蔣經國時不時喜歡吃西餐,家中祕製的羅宋湯也是官邸一絕,偶爾兩人也會光臨位於臺北市武昌街的俄羅斯餐廳“明星咖啡館”。

蔣經國到了晚年仍然保留著從前在上海的習慣,每天早上都用前晚剩菜、剩飯加在一起煮成湯泡飯,再加一碟醬菜、一碟花生米、半個鹹鴨蛋。也有一說蔣經國最愛砂鍋魚頭,兒子蔣孝勇每次都會親手將魚頭兩腮肉夾到父親碗裡,那可能是他們父子間少數值得記憶的珍貴時光吧。

曾經因為宴客惹出“三頭鮑”風波的李登輝,可能是臺灣地區領導人中第一個對吃講究的人。他的任內承接了上世紀70年代島內經濟起飛累積下來的大筆財富,每次重要宴會都是上龍蝦、鮑魚、排翅,動輒十道菜起跳。李登輝本人則愛喝紅酒、吃牛排,口味也偏臺式,像是排骨酥、羊奶埔(一種漿果,採摘時會流出白色汁液,又被稱為“羊奶頭”)、土雞湯、佛跳牆等。

陳水扁時代開始將臺式小吃引進重要宴會,像肉粽、肉圓、米粉等,當時也被外界批評為“小家子氣”、“難登大雅之堂”。而陳水扁本人剛上任時,也以午餐只吃十個“冷掉的水餃”作為勤政愛民之宣傳內容,但後來很快又被拍到全家人一起到高級法式餐廳過生日,更不用說後來陳水扁牽涉進多宗弊案,他的“水餃宴”遂成為貪腐的代名詞。

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前車之鑑之下,馬英九擔任地區領導人時,天天都吃中興官邸大廚房的“中興便當”,新臺幣50元一份,有飯有菜有肉,八年如一日。某年當局重要宴會,馬英九貪嘴大吃紅豆餅,被妻子周美青“怒斥”而留下逗趣的珍貴畫面,外界才知道原來小馬哥愛吃甜食。卸任之後,馬英九與副手吳敦義選在臺式百元熱炒店宴請團隊當作“畢業典禮”,也被外界認為“非常親民”。

回顧領導人們的食譜,不禁讓人想到網絡上最近流行的一個段子“臺灣簡史”:蔣中正開戶,蔣經國存款,李登輝提款,陳水扁盜款,馬英九補款,蔡英文清戶頭。看他們吃了什麼,就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事。有趣的是,這似乎也與西洋諺語不謀而合: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麼,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