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人士:臺當局想提升國際參與,根本上需要大陸諒解與默認

就在中美角力升級之際,蔡英文“緊抱美國大腿”,試圖用美國的支持來對抗大陸壓力,為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找靠山。25日,臺當局曝光了三大提升“美臺關係”的大動作,包括美方同意將“臺灣和美國對等放入(臺)事務機構名稱”、首次實現“臺美斷交”40年來的“國安首長”會晤、美臺官員首次共同與臺“邦交國”官員會面。蔡英文當局極力渲染“臺美關係的大突破”,炫耀這是“美挺臺新高點”。但在島內輿論看來,美國在名義上提升所謂的“臺美關係”,只是為了打“臺灣牌”,增加對大陸的籌碼,蔡英文當局緊抱美國大腿對臺灣而言危險重重。

近一段時間,美國軍艦多次通過臺灣海峽,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美國在臺協會”,美國國會通過多部涉臺法案,美國頻頻打“臺灣牌”以對抗大陸,蔡當局將此解讀為“美臺關係友好前所未有”,島內並不以為然。

對蔡當局炫耀“美臺關係突破”,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奎博稱,蔡當局此時釋放李大維與博爾頓會面的消息,當然有替蔡英文造勢的意味;至於美方同意“北協”更名,對美方來說只是“略施小惠,滿足臺方宣傳臺美關係突破的意圖”。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稱,臺灣與美國的互動,在美國一直由臺北駐美代表處負責,在島內則是“美國在臺協會”直接跟臺“外交部”溝通,原本就沒有“北協”的著力空間,“更名看似是關係有改善,實則沒有實際功能”。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李鴻鈞認為,此時正值中美貿易戰、兩岸關係陷僵局之際,“北協”改名的時機並不合適,“臺灣不應該是中美貿易戰下的棋子”。

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基金會”召集人林郁方稱,這些舉動的關鍵其實都在美方,40年前只能用“北協”的名稱,如今名稱可以帶“臺灣”,這些都只是顯示華盛頓與北京關係的溫度計。他說,必須注意的是,無論如何,美中關係會“鬥而不破”,不可能徹底翻臉,所以臺方獲得的只能是這些改名之類的“小成就”,實質性地提升雙方關係或對臺出售F—35、宙斯盾驅逐艦之類進攻性武器,根本不可能。從臺方仍然進不了世界衛生大會可以看出,臺當局想要提升國際參與,美方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從根本是需要大陸的諒解與默認。

“臺對外機構和‘地下大使館’的名稱,往往顯示國際現實的消長。”臺灣《聯合報》26日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報道稱,早年臺“駐非邦交國的地下大使館”,名稱很混亂:在英國是“自由中國中心”,在法國是“法華經濟貿易觀光促進會”,在西班牙和奧地利是“孫逸仙中心”等。駐泰國機構更一度只能附身在中華航空公司名下,以中華航空公司駐泰代表辦事處的名稱存在。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臺灣經濟實力達到高峰,使得臺北駐外代表處的名稱在一些“非邦交國”能爭取到“加碼”待遇,比如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儘管利比亞與中國建交,但仍讓臺北代表處使用“中華民國代表處”名稱。蔡英文上任後,把“反中”作為施政目標,大陸“外交休兵”結束,臺不僅連失“邦交國”,而且從2017年起,各國一一將臺北駐當地代表處的名稱統一為“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至於各“非邦交國”派駐臺北的機構,名稱中還帶有“臺灣”或“中華民國”的,只剩下阿爾及利亞和阿曼。【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