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臺灣事務部長問:香港發展明顯優於臺灣,為何有人還視“一國兩制”為洪水猛獸?

“臺灣當局汙名化、妖魔化‘一國兩制’的行徑,讓我想起100多年前的舊社會。那時候,拍照是攝魂術、修鐵路是破壞風水、男女同學在一起是傷風化。”香港中聯辦臺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提高了聲音:“看今日世界又是如何呢?我覺得答案一目瞭然。但凡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定將所向披靡,沛然莫之能御。”

“一國兩制”成績無法抹煞

9日上海,面對眾多滬港兩地學者與境內外媒體記者,楊流昌毫不客氣地批評臺灣一些政客所謂的“政治正確”。他們視“一國兩制”為洪水猛獸,不假思索地反對,彷彿不這麼做就一定有問題。“可問題是,這些人往往對‘一國兩制’知之甚少,或道聽途說或充耳不聞,只要反對就對了。個別勢力甚至企圖矇蔽臺灣民眾,極力混淆視聽。”

在島內某些政治人物的眼中,“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著種種的不是。因此打出了“接受‘一國兩制’,明日臺灣就是今日香港”口號,以此反對祖國統一、反對“兩制”臺灣方案。

作為在香港工作的官員,楊流昌用一系列事實予以駁斥。比如,迴歸祖國22年來,香港GDP平均增長位居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前列,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日益鞏固,連續25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同時還是全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而在政治方面,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市民享有比迴歸前任何時候都更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一國兩制’成績無法抹煞。無論如何抹黑詆譭,一個繁榮穩定的香港就屹立在那。”

面對在場的多家臺灣媒體,楊流昌特意提到了香港的國際空間,這是島內民眾關切的、也是民進黨當局永遠的痛,“香港以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或其他適當身份參與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計近80個,香港對外交往空間還在不斷擴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臺灣當局在國際社會多處碰壁受限,國際曝光度大幅下降。

楊流昌表示,與同期的臺灣相比,香港在經濟發展、法制維護、社會管理、國際影響力等方面表現都明顯優於臺灣。“我們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自信,絕不是信口開河,更不是自吹自擂,它源自實踐取得的實實在在成就。”

繼續發揮香港作用

楊流昌此次來上海的主要任務,是作為顧問身份帶領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成員,來上海蔘加“習近平國家統一論述與‘兩制’臺灣方案”研討會。在赴香港中聯辦工作前,楊流昌長期在國臺辦工作,擔任過港澳局副局長、綜合局局長,還擔任過海協會駐澳門辦事處主任等職。

作為研討會的上海主辦方,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提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年初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稱這既是對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總結,更是宣告對臺工作新時代的到來。

“許多香港朋友告訴我,總書記的講話點燃了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榮耀感和主人翁意識。”楊流昌告訴大家,因為香港是“一國兩制”的第一站,是“一國兩制”的先行者。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行穩致遠,本身就是對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巨大貢獻。

而讓他更感到欣慰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衝擊了島內的定勢思維,進一步主導了實現兩岸統一模式的話語權。在此影響下,伴隨島內重量級人物陸續訪港和媒體的持續報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開始擺脫陳舊的宣傳,打開眼睛和心靈看香港,重新審視和思考“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是很好的開端。

回顧兩岸關係走過的風風雨雨,香港以其特殊地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稱之為超級聯繫人亦不為過,比如,臺灣老兵通過香港回大陸探親、“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變成了實踐。不少臺灣政治人物都與香港有淵源,馬英九出生在香港,臺中市長盧秀燕、高雄市長韓國瑜去年底當選後都先後到訪香港。

有香港學者在研討會上表示,在新時期,香港依然可以為“兩制”臺灣方案做出貢獻。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上海蔘訪團團長、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就說,香港學者完全有能力在對臺研究中展現“香港風格”,在“兩制”臺灣方案探索中發出“香港聲音”,在“一國兩制”宣傳中講好“香港故事”。郭偉峰曾經供職於中新社,是首位赴臺灣採訪的大陸記者,見證過兩岸交流的諸多歷史時刻。

楊流昌對此也深有同感。在他看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崇尚多元、往來便利,可以成為兩岸各界代表性人士,就“兩制”臺灣方案開展民主協商的絕佳平臺,“在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的歷史進程中,香港不應缺席也不會缺席。”他對此充滿信心。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