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兩岸善意萌芽 蔡當局應珍惜

臺灣 臺海時事 時政 中國臺灣網 2017-04-14

臺灣《中國時報》13日發表社論說:兩岸關係持續冰凍,民進黨若堅持與大陸對抗,臺灣的未來很難不讓人憂心。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在消極的訊息之中,還是存有可以樂觀的跡象。其一、臺北、上海兩市“雙城論壇”雙方正在協商,有望在6月舉辦。雖然這些屬於地方層級或專業性質活動,但兩岸交流緩速破冰,已有跡可循。

其二,馬當局時期,臺灣外貿協會為協助臺商耕耘大陸市場,每年在大陸重點城市舉辦“臺灣名品展”,為臺灣農產品及小型企業的商品行銷,創造很好的效果。臺灣政黨輪替貿協“染綠”後,大多數場次都取消,中小廠商憂心不已。最近開始由民間性質的商總接手,臺灣名品展大體可以續辦。

第三個跡象是大陸恢復對臺灣農產品的採購,可見大陸對兩岸民間交流仍持開放態度。大陸這些善意應可肯定,兩岸一家親仍然是大陸對臺政策主調。

民進黨當局一些表現也值得正面看待,例如臺灣“外交部長”李大維說“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說“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定”,都暗示性表達了“兩岸同屬一國”的立場。臺當局“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在“招攬外國人才專法”討論中,也表達了“大陸地區不是外國”的立場,他本意在為排除大陸人才適用“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辯解,“弦外之音”卻是“行政院”堅持大陸人不是外國人、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的立場。

已可嗅出兩岸循環式的善意正在慢慢萌芽中,民進黨當局應珍惜“春天”的味道。首先,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必須謹記一點,善意會激發善意,只要兩岸能夠互相跨出一步,就可以一步接一步,堆積起善意的循環,打破僵局。大陸在等待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關係性質的答案,蔡英文也許需要時間處理內部問題,但必須堆迭善意,讓機會之窗不至於被關上。

蔡英文也要務實加現實看清客觀情勢,民調低迷不振,支持度不斷探底卻又探不到底,更遑論觸底回升。這反映了民進黨上臺後的政績不彰,政績不彰的其中一大原因,是兩岸關係急凍所引發的連鎖反應。蔡英文雖然大勝對手300萬票風光上臺,但見諸過去政治領袖的起落,蔡英文必須清楚意識,民意如流水,選民對領導人相當嚴格,甚至殘酷。今日載舟,明日即能覆舟。

盱衡大局,在大陸崛起、美國式微的國際情勢中,兩岸關係走壞,讓臺灣難以享有中國崛起的紅利,而太過偏靠美、日,破壞了馬當局時代的平衡,不但沒有贏得尊敬與更多善意,反使得臺灣籌碼盡失,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加速臺灣經濟邊緣化,加深臺灣經濟的困境。

臺灣“中研院”2015年一項大規模民調顯示,雖然有46.4%的受訪者傾向“獨立”,卻有49.7%預期兩岸最終會走向統一。可見臺灣人民非常瞭解,什麼是臺灣現實的選項。臺灣經濟競爭力愈差,民眾對前途就會愈仿徨,蔡英文若不能瞭解人民這個心理,不能提振臺灣經濟,恐怕很快就會被選民拋棄。

民心思變,傳統藍綠思維都將受到民意嚴峻的挑戰。蔡英文領導臺灣突圍的“出路”,是從源頭解開兩岸之鎖,解鎖的鑰匙無他:善意2字而已。一個具體的建議是,1個多月後的520演說,蔡英文必須釋放更直白的善意,讓大陸更有感。如果“行政院”發言人都能說出:“大陸地區不是外國”,那麼,蔡英文又為何不能在520就職週年時,就兩岸關係的性質,提出能讓大陸接受的民進黨版論述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