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初選,國民黨能否避免分裂和內鬥?

熊興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後

隨著王金平宣佈退出黨內初選,韓國瑜、郭臺銘、朱立倫、周錫瑋、張亞中五人正式成為國民黨2020黨內初選的競逐者。經歷了半年多的事態演變,黨內初選是展開候選人之間的君子之爭,還是出現惡性競爭,將對明年的選舉和國民黨的黨內情況造成重大影響。目前參加角逐的五位候選人,既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短板,缺乏一位各方都能廣泛接受的共主,也留下藍營分裂和內鬥的隱患。國民黨的形勢已開始引發藍營支持者的廣泛焦慮。

目前民調和聲量最高的韓國瑜在人氣上已經歷了多次起伏。2018年“九合一”選舉和3月的大陸“經濟之旅”,使韓國瑜的聲量達到一個高峰,但在4月底的“韓五點”和6月份高雄市議會質詢後,加上各種有關其個人私生活的傳聞,使韓國瑜的民調開始出現下滑。不過從6月以來臺北和花蓮的兩場造勢活動所形成的影響看,韓國瑜已經開始將民調數字轉化為實際的政治動員,使其在基層選民中的人氣再度飆升,也顯示出他目前仍然是島內最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是2020的有力競逐者。未來預計韓國瑜還將前往雲林、臺中繼續造勢,將使韓國瑜繼續維持高關注度。

從表面上看,韓國瑜目前確實維持了高人氣和高聲量,但也存在不少短板。韓國瑜的支持者主要以基層普通民眾為主,他的不少口號和話語確實很容易引發臺灣社會中充滿失落、迷茫、憤懣的中下層民眾的共鳴與反響。而韓國瑜在造勢場合的一些語言和表述中也在訴諸某種悲情牌和憤懣牌,已隱隱讓人從中嗅到一些民粹的味道。

另一方面,在國民黨內部,韓國瑜近期的造勢活動已令不少藍營上層人物感受到架空感,一些人開始憂慮韓國瑜挾人氣以自用。即便是初選制度中多次被其他候選人所詬病為韓國瑜的“因人設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藍營上層認為目前民氣可用,不得已而為之,很多藍營上層人物未必認可韓國瑜是他們屬意的人選。並且韓國瑜自當選高雄市長以來,在領導能力、專業能力和施政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也開始不斷顯現出來。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影響其選情的短板和隱患。

另一位較有希望的候選人郭臺銘從宣佈參選以來便吸引了不少關注,民調也一直緊隨韓國瑜位居第二。郭臺銘擁有豐富的財經背景和社會資源,對未來臺灣的經濟發展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藍圖,使其受到藍營中不少上層人物的支持,容易獲得不少經濟選民的青睞。

但郭臺銘風格強勢、個性較強,自宣佈參選以來的言行屢屢有出人意外的表現,已被戲稱為“選舉巨嬰”,也使其支持率儘管位列第二,但一直無法再提升。而如果郭臺銘在初選中落選,其支持的選票是否會流向韓國瑜或其他候選人,則需要國民黨內部進行資源整合,而這又是對目前國民黨上層的重要考驗。

另外三位候選人中,朱立倫政治資歷完備、行政經驗豐富,但被不少選民詬病精於政治盤算,加上2016年曾有過一次敗選經歷,一直難以獲得更高的支持率。周錫瑋作為老派政治人物,曾在壯年期離開政壇,返回後已很難再獲人氣,其本身恐怕也意不在2020“大位”,更多的可能是通過參選抬升黨內人氣,為今後獲得其他職位累積聲量。張亞中代表國民黨內的深藍勢力,在當下的島內本已勢微,參選可能主要意在通過選舉這個舞臺對其政治理念進行宣示。

而原本民調低迷、幾無勝算的王金平在宣佈不參加初選後的動向反倒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是不少力量希望爭取和拉攏的對象,使其成為初選牌局中待價而沽的“相公”。王金平放話稱要勤走基層,未來選舉公報上會有他的名字這些說法,令人無法不產生其他的政治聯想。根據測算,王金平的影響力大概在50萬票左右。因此王金平最終如何選擇,是選擇與黨內初選的勝出者搭配,還是做出其他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其支持者選票的流向,甚至有可能左右最後的選情,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儘管藍營中的各種力量也都想推出自己的候選人。但從民調上看,國民黨初選中有望爭位的主要還是韓國瑜和郭臺銘,其他候選人因民調低迷,已基本上被邊緣化。而國民黨在歷史上又有內鬥的傳統,若因黨內初選導致分裂和內鬥,既難以彌合傷痕,也會繼續消耗因2018年“九合一”選舉勝選所帶來的人氣,最終挫傷選情。

特別要說明的是,目前國民黨選情的熱絡起於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的重大勝利。但該結果的出現並非因為國民黨表現出色,而是民進黨政府的執政引發選民不滿所致。且臺灣選民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藍綠基本盤都在漸漸縮小,中間選民比重越來越大,民進黨、柯文哲等勢力對中間選民的爭取也從未鬆懈。因此對藍營來說,若想在明年拿回政權,則應儘早結束“歹戲拖棚”的初選,儘快推出候選人,以爭取最大公約數,團結一致爭取在2020勝選。(責任編輯:唐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