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國民黨內鬥史:“內鬥內行”早已植入DNA,六次政爭分裂出3個新政黨

臺灣 宋楚瑜 蔣介石 陳立夫 上海觀察 2017-06-12

中國國民黨剛剛經歷了號稱“史上最激烈”的主席選舉,黨內立刻出現現任主席洪秀柱與下任主席吳敦義相互叫板的場景,為了中央委員提名權,彼此互不相讓,這一幕場景,直把外界看得目瞪口呆。

儘管現在洪吳陣營已經達成默契,共同提名了從臺商中產生的黨代表,“全代會”也將如期在8月20日召開,但脣槍舌劍給對方造成的傷害,恐怕一時之間難以彌合,“團結”二字,照例只能在半空迴響落不了地。

其實,回顧過往,中國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以後,經歷了至少五次大規模的內部政爭,甚至因此分裂出3個新政黨。由此可以看出,“內鬥內行”早已植入DNA,變成了中國國民黨生命一部分。

CC系大戰陳誠,陳立夫被迫赴美

“CC系”是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控制黨務組織的重要派系。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創辦並領導“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後,協助蔣介石鞏固了地位,建立了黨務組織體系,但由於長期把持黨機器,被政敵批評為“蔣家天下陳家黨”。

中國國民黨政府敗退至臺灣後,出身黃埔軍校教官與“三青團”系統的陳誠,先後擔任省主席、行政機構負責人,穩坐二號交椅,開始積極拔除CC系在黨內的勢力。1950年7月,蔣介石宣佈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名單,將陳氏兄弟排除在外。

當時陳果夫已經病重,陳立夫則以“參加世界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舉家赴美,在美國以開農場養雞為生,生活清苦。1951年陳果夫病逝,蔣介石也沒有讓陳立夫返臺奔喪。1965年陳誠去世後,蔣經國接班態勢明朗,蔣介石才召喚陳立夫回臺。不過,陳立夫返臺後除了當了名“資政”,也不再接受其他官職,並且致力於推動中醫。

主流與非主流之爭, 新黨誕生

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當時“政、黨、軍”分別由行政機構負責人俞國華、黨祕書長李煥、參謀總長郝柏村掌控。黨內諸大佬認為,中國國民黨將處於集體領導,李登輝只是像過渡時期的嚴家淦一樣,“位尊而無實權”。

不過李登輝在就任黨主席後,並不這樣認為。1989年,他聯合掌管黨務的李煥把掌管政務的俞國華拉下臺,讓李煥接任行政機構負責人;第二年又聯合掌軍的郝柏村把李煥拉下了臺。1993年,狡猾多端的李登輝又把郝柏村逼退,從此獨攬大權。

在一系列政爭中,宋楚瑜在協助李登輝控制國民黨機器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一派人馬,被外界稱為“主流派”;而其他外省籍大佬,則被稱為“非主流派”,當時黨內的青壯人員成立了“新國民黨聯機”,成為“非主流派”的側翼。

在李登輝把持黨中央之後,“新聯機”部分成員趙少康、鬱慕明、周荃、李慶華、李勝峰等人宣佈出走成立新黨,抨擊李登輝的黑金政治與“臺獨”路線,在上世紀90年代,它成為臺灣第三大黨。如今新黨主席就是那時候出走的鬱慕明。

連宋之爭,親民黨誕生

1994年,臺灣首次民選省長,宋楚瑜代表中國國民黨出馬。不過,他擔任省長後,原本親如父子的李宋關係開始出現變化。1997年,臺灣當局宣佈“凍省”,將省政府改為行政機構的派出機關,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更使宋楚瑜與李登輝及國民黨中央的關係趨於緊張。

1999年,李登輝支持其副手連戰參選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宋楚瑜決定脫黨出走,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由於宋楚瑜在擔任黨祕書長、省長任內時耕耘了不少關係和人脈,因此面對國民黨、民進黨的夾擊,在次年的選舉中獲得466萬餘票,大幅領先不到300萬票的連戰,但卻輸給了497萬票的陳水扁。

選後,宋楚瑜集結支持勢力,成立親民黨,取代新黨成為第三大黨。

連戰開除李登輝,臺聯黨誕生

2000年的這一次大選,中國國民黨首次失去執政權,憤怒的黨員們將此歸咎於李登輝。投票當晚,憤怒的黨員包圍了李登輝的官邸。當時已是黨內“明日之星”的臺北市長馬英九進入官邸,奉勸李登輝辭去主席一職。隨後李登輝告知連戰打算辭去黨主席,連戰立刻表示贊成,並認為“愈快愈好”。

然而連戰接任黨主席後,李登輝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就陷入了尷尬境地。於是2001年,李登輝的親信黃主文聯合國民黨內的親李勢力,宣佈組織新政黨“臺灣團結聯盟”。李登輝並未加入臺聯黨,但被臺聯黨奉為“精神領袖”,並且幫臺聯黨候選人站臺,因此被連戰開除黨籍,李登輝正式與國民黨分道揚鑣。

從1988年到2001年,李登輝使中國國民黨分裂出三個新政黨(新黨、親民黨、臺聯黨),也讓國民黨島內一黨獨大的局面土崩瓦解。

馬英九王金平“九月政爭”

2005年,中國國民黨再次進行主席選舉。在群眾中擁有很多“粉絲”的臺北市長馬英九,與擔任立法機構負責人的王金平爭搶主席寶座。結果,馬英九以72.4%的得票率,靠絕對優勢打敗王金平,成為中國國民黨主席。不過,由此也種下了“馬王心結”。

2013年,馬英九以王金平涉及“司法關說”為由,不聽眾人勸阻,徑自宣佈撤銷王金平黨籍,此舉相當於要把王金平從立法機構負責人的位子上拉下馬。但王金平也非軟柿子,數次利用司法展開攻防並獲勝,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不說,還成功借用不滿馬英九的社會輿論,迫使馬英九的“倒王攻勢”不了了之。經此一役,馬英九在黨內的威望大跌。

更為嚴重的是,掌握立法機構的王金平不再配合馬英九的行政,致使儘管國民黨掌握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但馬英九依然是隻跛腳鴨。

洪吳新舊主席黨爭

2016年大選,中國國民黨經過一番“挺柱”與“換柱”的爭議,由朱立倫出馬競選,但國民黨遭受到了比上次失去執政權更嚴峻的後果。朱立倫隨後辭去擔任了整整一年的主席,洪秀柱則在黨主席補選中,順利當選主席。

洪秀柱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勉力支撐中國國民黨,但依然無法擺平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爭議,以至於形成了“政令不出黨中央”的局面。在5月20日的主席選舉中,吳敦義一舉衝過50%當選門檻,成為下一屆黨主席。

客觀地說,吳敦義能在第一輪投票中過關,並且在大部分縣市黨部都能保持選票優勢,也表明了基層黨員希望結束爭議、團結向前的心聲。不過,主席選舉之後,由於黨章對中央委員的產生方式具有模糊地帶,導致洪吳陣營都堅持要控制中央委員的提名權,雖然目前爭議已告一段落,但洪吳之間,會不會像馬王之間一樣也種下“心結”,真的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中國國民黨敗退至臺灣後的每一次政爭,小則留下“心結”,大則黨派分裂,每一次爭端過後,中國國民黨都大傷元氣。“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這一句歌詞,真要做起來,看起來真很難。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