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

對於“臺海中線”,臺海兩岸真的有不越過它的默契嗎?其實不盡然。因為“臺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著兩岸戰鬥力的消長而變化的。

臺海方向在最近放出了個大消息。臺灣“國防部”稱,兩架解放軍殲-11戰機3月31日上午11點左右飛越了臺灣海峽中線。臺方表示“嚴正抗議”並譴責中共軍方此一“挑釁舉動”,稱它已經嚴重衝擊區域安全穩定,危害區域各方共享的和平福祉云云。

而在4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被問及“大陸戰機飛越臺海中線”時表示,“這不算是外交問題,我把它留給國臺辦的同事去迴應。”

“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謹慎行動。”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說,大陸顯然是向美臺發出雙重信號,既對臺灣“獨派”施壓,也挑戰美方近來不斷強調的航行自由權。

這條片面劃定卻不存在的界線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又有無實際意義?

"

對於“臺海中線”,臺海兩岸真的有不越過它的默契嗎?其實不盡然。因為“臺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著兩岸戰鬥力的消長而變化的。

臺海方向在最近放出了個大消息。臺灣“國防部”稱,兩架解放軍殲-11戰機3月31日上午11點左右飛越了臺灣海峽中線。臺方表示“嚴正抗議”並譴責中共軍方此一“挑釁舉動”,稱它已經嚴重衝擊區域安全穩定,危害區域各方共享的和平福祉云云。

而在4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被問及“大陸戰機飛越臺海中線”時表示,“這不算是外交問題,我把它留給國臺辦的同事去迴應。”

“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謹慎行動。”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說,大陸顯然是向美臺發出雙重信號,既對臺灣“獨派”施壓,也挑戰美方近來不斷強調的航行自由權。

這條片面劃定卻不存在的界線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又有無實際意義?

“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尋求“隔離網”

任何帶有軍事意味的界線,從誕生直至消亡,實力是第一要素。1949年12月,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主力退到3.6萬平方公里的臺灣島,而隨著1950年海南島、舟山相繼解放,國民黨軍進一步龜縮到以臺灣-澎湖-金門為基點的臺灣海峽一線。

從臺灣當局角度看,所謂的“臺海中線”本不應被劃設,因為這將導致其防禦縱深過淺,無法有效利用堪稱“反攻大陸跳板”的金門。正因如此,上世紀50年代前期,臺軍利用暫時的海空優勢封鎖臺灣海峽,不斷襲擾大陸。

1954年的臺海軍事鬥爭中,當屬“9·3炮戰”影響最大,其也是促成“臺海中線”概念提出的重要契機。同年7月,中共中央要求華東軍區加緊準備攻打國民黨軍盤踞在浙東的最後據點——一江山-大陳島要塞,同時以大規模炮擊金門顯示解放臺灣的決心。9月3日,解放軍福建部隊炮擊金門,發射6000餘發炮彈,斃傷臺軍官兵50餘人,擊斃美軍中校兩名,國民黨軍出動炮兵、航空兵和艦艇襲擊廈門,這場炮戰也被稱為“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

9月25日,解放軍再次炮擊金門,連發3000餘發炮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9月9日匆忙跑到臺北會談,蔣介石批評美國“沒有一項堅定的亞洲政策”,乘機要求締結臺美“共同安全條約”。1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接受杜勒斯主張,通過締約拴住蔣介石的手腳,防止其輕舉妄動,同時促使大陸與臺灣長久分裂分治,為製造“兩個中國”創造條件。

12月3日,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簽訂,該約共十條,規定締約雙方“以自助或互助之方式”抵抗武裝攻擊及國外指揮的“共產顛覆活動”,臺方給予美方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為其防衛需要而部署陸海空軍的權利。蔣介石認為,條約的締結使臺灣的安全有了保障,這是“十年蒙恥忍辱,五年苦撐奮鬥之結果”。

對此,中國總理周恩來在12月8日發表聲明,指出上述條約是“徹頭徹尾的侵略性的戰爭條約”,“美國政府企圖利用這個條約,來使其武裝侵佔中國領土臺灣的行為合法化,並以臺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新的戰爭”。聲明還稱:“一切關於所謂臺灣‘獨立國’、臺灣‘中立化’和‘託管’臺灣的主張實際上都是割裂中國領土和干涉中國內政,都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同意的。”

事實上,美國私下並沒有放棄與大陸的溝通,1954年底,雙方通過各自在波蘭的外交機構展開“華沙會談”,目的是希望相互瞭解對臺海形式的意圖與行動,從而有效防範衝突、處理危機及控制檯海緊張形勢。會談中,美方表達了不願因蔣介石集團軍事冒險導致臺海局面失控的態度,最好的手段自然是在海峽中間設立一個“隔離網”。

“戴維斯線”出籠

臺灣方面並沒有放棄反攻的計劃。1956年4月16日,蔣介石致信艾森豪威爾,要求“破滅共禍”,“設法使中國大陸發生混亂不安”,“在適當時機以突擊方式戳穿中國大陸鐵幕”。同年10月發生匈牙利事件,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動盪,蔣介石受到鼓舞,加緊宣傳“反攻大陸”,也加緊對大陸的騷擾活動。次年10月4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表聲明,強調除非得到總統批准,不同意臺灣當局對中國大陸採取進攻性行動。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福建炮兵猛轟金門,這場炮戰一直延續到了10月5日,史稱“第二次臺海危機”。其原因,一是為了打擊和懲罰蔣介石集團,二是為了打擊並牽制美國。毛澤東擔心美國“劃峽而治”,使臺灣和大陸永久分離,製造“兩個中國”。

"

對於“臺海中線”,臺海兩岸真的有不越過它的默契嗎?其實不盡然。因為“臺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著兩岸戰鬥力的消長而變化的。

臺海方向在最近放出了個大消息。臺灣“國防部”稱,兩架解放軍殲-11戰機3月31日上午11點左右飛越了臺灣海峽中線。臺方表示“嚴正抗議”並譴責中共軍方此一“挑釁舉動”,稱它已經嚴重衝擊區域安全穩定,危害區域各方共享的和平福祉云云。

而在4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被問及“大陸戰機飛越臺海中線”時表示,“這不算是外交問題,我把它留給國臺辦的同事去迴應。”

“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謹慎行動。”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說,大陸顯然是向美臺發出雙重信號,既對臺灣“獨派”施壓,也挑戰美方近來不斷強調的航行自由權。

這條片面劃定卻不存在的界線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又有無實際意義?

“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尋求“隔離網”

任何帶有軍事意味的界線,從誕生直至消亡,實力是第一要素。1949年12月,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主力退到3.6萬平方公里的臺灣島,而隨著1950年海南島、舟山相繼解放,國民黨軍進一步龜縮到以臺灣-澎湖-金門為基點的臺灣海峽一線。

從臺灣當局角度看,所謂的“臺海中線”本不應被劃設,因為這將導致其防禦縱深過淺,無法有效利用堪稱“反攻大陸跳板”的金門。正因如此,上世紀50年代前期,臺軍利用暫時的海空優勢封鎖臺灣海峽,不斷襲擾大陸。

1954年的臺海軍事鬥爭中,當屬“9·3炮戰”影響最大,其也是促成“臺海中線”概念提出的重要契機。同年7月,中共中央要求華東軍區加緊準備攻打國民黨軍盤踞在浙東的最後據點——一江山-大陳島要塞,同時以大規模炮擊金門顯示解放臺灣的決心。9月3日,解放軍福建部隊炮擊金門,發射6000餘發炮彈,斃傷臺軍官兵50餘人,擊斃美軍中校兩名,國民黨軍出動炮兵、航空兵和艦艇襲擊廈門,這場炮戰也被稱為“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

9月25日,解放軍再次炮擊金門,連發3000餘發炮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9月9日匆忙跑到臺北會談,蔣介石批評美國“沒有一項堅定的亞洲政策”,乘機要求締結臺美“共同安全條約”。1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接受杜勒斯主張,通過締約拴住蔣介石的手腳,防止其輕舉妄動,同時促使大陸與臺灣長久分裂分治,為製造“兩個中國”創造條件。

12月3日,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簽訂,該約共十條,規定締約雙方“以自助或互助之方式”抵抗武裝攻擊及國外指揮的“共產顛覆活動”,臺方給予美方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為其防衛需要而部署陸海空軍的權利。蔣介石認為,條約的締結使臺灣的安全有了保障,這是“十年蒙恥忍辱,五年苦撐奮鬥之結果”。

對此,中國總理周恩來在12月8日發表聲明,指出上述條約是“徹頭徹尾的侵略性的戰爭條約”,“美國政府企圖利用這個條約,來使其武裝侵佔中國領土臺灣的行為合法化,並以臺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新的戰爭”。聲明還稱:“一切關於所謂臺灣‘獨立國’、臺灣‘中立化’和‘託管’臺灣的主張實際上都是割裂中國領土和干涉中國內政,都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同意的。”

事實上,美國私下並沒有放棄與大陸的溝通,1954年底,雙方通過各自在波蘭的外交機構展開“華沙會談”,目的是希望相互瞭解對臺海形式的意圖與行動,從而有效防範衝突、處理危機及控制檯海緊張形勢。會談中,美方表達了不願因蔣介石集團軍事冒險導致臺海局面失控的態度,最好的手段自然是在海峽中間設立一個“隔離網”。

“戴維斯線”出籠

臺灣方面並沒有放棄反攻的計劃。1956年4月16日,蔣介石致信艾森豪威爾,要求“破滅共禍”,“設法使中國大陸發生混亂不安”,“在適當時機以突擊方式戳穿中國大陸鐵幕”。同年10月發生匈牙利事件,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動盪,蔣介石受到鼓舞,加緊宣傳“反攻大陸”,也加緊對大陸的騷擾活動。次年10月4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表聲明,強調除非得到總統批准,不同意臺灣當局對中國大陸採取進攻性行動。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福建炮兵猛轟金門,這場炮戰一直延續到了10月5日,史稱“第二次臺海危機”。其原因,一是為了打擊和懲罰蔣介石集團,二是為了打擊並牽制美國。毛澤東擔心美國“劃峽而治”,使臺灣和大陸永久分離,製造“兩個中國”。

“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8月27日,蔣介石致信艾森豪威爾求援,請求同意臺軍立即轟炸金門對面的解放軍陣地,駐臺美軍司令有權自行做出決定,不必事事請示華盛頓。同日,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準備介入臺海危機。29日,美國決定對臺灣供應金門、馬祖物資的船隻進行護航。

不久後,美軍駐臺“協防司令部”向臺軍“參謀本部”傳達一條重要信息,希望臺軍機艦偵察巡邏最好保持在海峽中線以東,這樣才能獲得美軍安全保障,至於後勤支援金門、馬祖外島的臺軍機艦也不排除美軍保障,但前提是不得攻擊大陸腹地。據美方檔案顯示,維持海峽中線對峙默契,是華盛頓同時向北京和臺北發出的信號,而做出這一界線安排的美方代表,據傳是太平洋司令部一名叫戴維斯的參謀軍官,因此“臺海中線”也被稱為“戴維斯線”。

但從作戰用途看,“戴維斯線”更像是臺海防空識別區的假想線,而當時負責臺海空防任務的是美軍第13航空隊。因此,“戴維斯線”由駐臺美軍第13航空隊司令戴維斯准將劃定的可能性最大,劃定時間應是戴維斯駐臺期間——即1955年6月10日至1957年4月4日之間。

由於美軍第13航空隊負責與臺軍協調防空管制及警報事宜,因此臺灣空軍必定也要跟隨美軍視“戴維斯線”為臺海防空警戒底線。而且,美軍作戰命令與交戰規定也都轉發給相關臺軍部隊,所以,當時臺灣軍方也必須按照“戴維斯線”進行防空作戰。不過,美軍當時的作戰命令與交戰規定中,並未有限制臺軍機艦的偵察巡邏活動範圍在中線以東的任何規定,“臺海中線”又是在何時形成臺灣機艦偵察巡邏邊界的默契?

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的《塵封的作戰計劃——“國光計劃”口述歷史》一書中引述多位參與“國光計劃”退役將領的話說,令臺灣海軍慘敗的1965年東山海戰是“反攻大陸”計劃的轉折點。

曾任“國光作業室”中將主任的朱元琮回憶,1965年夏天,蔣介石決心發動“反攻大陸”作戰,三軍也祕密進行各項作戰準備與檢查。東山海戰本是登陸作戰前對登陸目標以及潮汕地區一帶巡弋偵察的任務,這一作戰行動的失敗直接影響蔣介石反攻的信心與決心。也是在這之後,臺灣軍方作戰指導方針從“反攻大陸”轉變成“防衛臺澎金馬”,臺軍機艦偵察巡邏不過“臺海中線”也由此成為常態。

多年來,臺灣軍方對“臺海中線”一直避而不談,也不願證實有機艦偵察巡邏不過中線的默契,直到2004年5月26日才首度公佈“臺海中線”的明確位置。

臺灣“國防部”公佈的“臺海中線”座標分為空軍和海軍使用兩種:空軍使用的“臺海中線”座標為北緯27度、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兩點間的連線。由於地球圓弧曲率的關係,臺灣海軍使用的座標略有不同,其位置為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23分,至北緯24度50分、東經119度59分,至北緯23度17分、東經117度51分的連線。而美軍在“交戰規定”中對“戴維斯線”的定義為,自北緯21度、東經119度,至北緯23度30分、東經119度,至北緯26度、東經121度,再至北緯26度向東延伸的一條線。

由上述可知,“臺海中線”並非只一條,而是三條。對照臺灣“國防部”公佈的“臺海中線”和美軍公佈的“戴維斯線”座標可發現,後者更靠近臺灣,而且延伸到臺灣本島南北兩端;而一般所謂“臺海中線”多指臺灣空軍使用的“臺海中線”。經過20多年逐步修訂,今日的“臺海中線”早已不是原始的“戴維斯線”。

兩岸沒有“中線”默契

不少分析認為,所謂“海峽中線”只是一條心理線,雙方海空軍過去形成了不越過它的默契,這種默契亦是臺海現狀的一部分。但兩岸真的有上述默契嗎?其實不盡然。因為“臺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著兩岸戰鬥力的消長而變化的。

自從1958年10月以後,炮擊金門進入象徵性狀態,中共中央決定緩和東南沿海形勢,集中力量搞好工農業生產,待實力超過美國則臺灣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改革開放後,大陸提出“一國兩制”,在承認“一箇中國”的原則下,允許臺灣地區保持特殊地位和高度自治,但面對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挑釁,大陸也決不手軟,所謂“中線”默契並非不能打破。

1995年6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訪美,中國政府對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在軍事上也採取堅決的迴應措施。同年7月,解放軍在東海公海進行地地導彈發射訓練;隨後東海艦隊進行海空聯合作戰和海上封鎖演習;11月,南京戰區陸海空部隊在閩南沿海舉行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1996年3月,臺灣舉行首屆大選,為震懾“臺獨”勢力,解放軍進行又一輪針對性軍事演習,其中二炮部隊發射的四枚東風-15導彈點火升空,迅速越過臺灣海峽,其中一枚射到基隆外海29海里處。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連續進行帶威懾性質的軍事演習,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並迫使一些“臺獨”勢力放棄某些極端分裂主張。國際社會進一步注意到堅持一箇中國政策的必要性,美國政府也承諾不支持“臺灣獨立”。

"

對於“臺海中線”,臺海兩岸真的有不越過它的默契嗎?其實不盡然。因為“臺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著兩岸戰鬥力的消長而變化的。

臺海方向在最近放出了個大消息。臺灣“國防部”稱,兩架解放軍殲-11戰機3月31日上午11點左右飛越了臺灣海峽中線。臺方表示“嚴正抗議”並譴責中共軍方此一“挑釁舉動”,稱它已經嚴重衝擊區域安全穩定,危害區域各方共享的和平福祉云云。

而在4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被問及“大陸戰機飛越臺海中線”時表示,“這不算是外交問題,我把它留給國臺辦的同事去迴應。”

“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謹慎行動。”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說,大陸顯然是向美臺發出雙重信號,既對臺灣“獨派”施壓,也挑戰美方近來不斷強調的航行自由權。

這條片面劃定卻不存在的界線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又有無實際意義?

“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尋求“隔離網”

任何帶有軍事意味的界線,從誕生直至消亡,實力是第一要素。1949年12月,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主力退到3.6萬平方公里的臺灣島,而隨著1950年海南島、舟山相繼解放,國民黨軍進一步龜縮到以臺灣-澎湖-金門為基點的臺灣海峽一線。

從臺灣當局角度看,所謂的“臺海中線”本不應被劃設,因為這將導致其防禦縱深過淺,無法有效利用堪稱“反攻大陸跳板”的金門。正因如此,上世紀50年代前期,臺軍利用暫時的海空優勢封鎖臺灣海峽,不斷襲擾大陸。

1954年的臺海軍事鬥爭中,當屬“9·3炮戰”影響最大,其也是促成“臺海中線”概念提出的重要契機。同年7月,中共中央要求華東軍區加緊準備攻打國民黨軍盤踞在浙東的最後據點——一江山-大陳島要塞,同時以大規模炮擊金門顯示解放臺灣的決心。9月3日,解放軍福建部隊炮擊金門,發射6000餘發炮彈,斃傷臺軍官兵50餘人,擊斃美軍中校兩名,國民黨軍出動炮兵、航空兵和艦艇襲擊廈門,這場炮戰也被稱為“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

9月25日,解放軍再次炮擊金門,連發3000餘發炮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9月9日匆忙跑到臺北會談,蔣介石批評美國“沒有一項堅定的亞洲政策”,乘機要求締結臺美“共同安全條約”。1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接受杜勒斯主張,通過締約拴住蔣介石的手腳,防止其輕舉妄動,同時促使大陸與臺灣長久分裂分治,為製造“兩個中國”創造條件。

12月3日,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簽訂,該約共十條,規定締約雙方“以自助或互助之方式”抵抗武裝攻擊及國外指揮的“共產顛覆活動”,臺方給予美方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為其防衛需要而部署陸海空軍的權利。蔣介石認為,條約的締結使臺灣的安全有了保障,這是“十年蒙恥忍辱,五年苦撐奮鬥之結果”。

對此,中國總理周恩來在12月8日發表聲明,指出上述條約是“徹頭徹尾的侵略性的戰爭條約”,“美國政府企圖利用這個條約,來使其武裝侵佔中國領土臺灣的行為合法化,並以臺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新的戰爭”。聲明還稱:“一切關於所謂臺灣‘獨立國’、臺灣‘中立化’和‘託管’臺灣的主張實際上都是割裂中國領土和干涉中國內政,都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同意的。”

事實上,美國私下並沒有放棄與大陸的溝通,1954年底,雙方通過各自在波蘭的外交機構展開“華沙會談”,目的是希望相互瞭解對臺海形式的意圖與行動,從而有效防範衝突、處理危機及控制檯海緊張形勢。會談中,美方表達了不願因蔣介石集團軍事冒險導致臺海局面失控的態度,最好的手段自然是在海峽中間設立一個“隔離網”。

“戴維斯線”出籠

臺灣方面並沒有放棄反攻的計劃。1956年4月16日,蔣介石致信艾森豪威爾,要求“破滅共禍”,“設法使中國大陸發生混亂不安”,“在適當時機以突擊方式戳穿中國大陸鐵幕”。同年10月發生匈牙利事件,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動盪,蔣介石受到鼓舞,加緊宣傳“反攻大陸”,也加緊對大陸的騷擾活動。次年10月4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表聲明,強調除非得到總統批准,不同意臺灣當局對中國大陸採取進攻性行動。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福建炮兵猛轟金門,這場炮戰一直延續到了10月5日,史稱“第二次臺海危機”。其原因,一是為了打擊和懲罰蔣介石集團,二是為了打擊並牽制美國。毛澤東擔心美國“劃峽而治”,使臺灣和大陸永久分離,製造“兩個中國”。

“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8月27日,蔣介石致信艾森豪威爾求援,請求同意臺軍立即轟炸金門對面的解放軍陣地,駐臺美軍司令有權自行做出決定,不必事事請示華盛頓。同日,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準備介入臺海危機。29日,美國決定對臺灣供應金門、馬祖物資的船隻進行護航。

不久後,美軍駐臺“協防司令部”向臺軍“參謀本部”傳達一條重要信息,希望臺軍機艦偵察巡邏最好保持在海峽中線以東,這樣才能獲得美軍安全保障,至於後勤支援金門、馬祖外島的臺軍機艦也不排除美軍保障,但前提是不得攻擊大陸腹地。據美方檔案顯示,維持海峽中線對峙默契,是華盛頓同時向北京和臺北發出的信號,而做出這一界線安排的美方代表,據傳是太平洋司令部一名叫戴維斯的參謀軍官,因此“臺海中線”也被稱為“戴維斯線”。

但從作戰用途看,“戴維斯線”更像是臺海防空識別區的假想線,而當時負責臺海空防任務的是美軍第13航空隊。因此,“戴維斯線”由駐臺美軍第13航空隊司令戴維斯准將劃定的可能性最大,劃定時間應是戴維斯駐臺期間——即1955年6月10日至1957年4月4日之間。

由於美軍第13航空隊負責與臺軍協調防空管制及警報事宜,因此臺灣空軍必定也要跟隨美軍視“戴維斯線”為臺海防空警戒底線。而且,美軍作戰命令與交戰規定也都轉發給相關臺軍部隊,所以,當時臺灣軍方也必須按照“戴維斯線”進行防空作戰。不過,美軍當時的作戰命令與交戰規定中,並未有限制臺軍機艦的偵察巡邏活動範圍在中線以東的任何規定,“臺海中線”又是在何時形成臺灣機艦偵察巡邏邊界的默契?

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的《塵封的作戰計劃——“國光計劃”口述歷史》一書中引述多位參與“國光計劃”退役將領的話說,令臺灣海軍慘敗的1965年東山海戰是“反攻大陸”計劃的轉折點。

曾任“國光作業室”中將主任的朱元琮回憶,1965年夏天,蔣介石決心發動“反攻大陸”作戰,三軍也祕密進行各項作戰準備與檢查。東山海戰本是登陸作戰前對登陸目標以及潮汕地區一帶巡弋偵察的任務,這一作戰行動的失敗直接影響蔣介石反攻的信心與決心。也是在這之後,臺灣軍方作戰指導方針從“反攻大陸”轉變成“防衛臺澎金馬”,臺軍機艦偵察巡邏不過“臺海中線”也由此成為常態。

多年來,臺灣軍方對“臺海中線”一直避而不談,也不願證實有機艦偵察巡邏不過中線的默契,直到2004年5月26日才首度公佈“臺海中線”的明確位置。

臺灣“國防部”公佈的“臺海中線”座標分為空軍和海軍使用兩種:空軍使用的“臺海中線”座標為北緯27度、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兩點間的連線。由於地球圓弧曲率的關係,臺灣海軍使用的座標略有不同,其位置為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23分,至北緯24度50分、東經119度59分,至北緯23度17分、東經117度51分的連線。而美軍在“交戰規定”中對“戴維斯線”的定義為,自北緯21度、東經119度,至北緯23度30分、東經119度,至北緯26度、東經121度,再至北緯26度向東延伸的一條線。

由上述可知,“臺海中線”並非只一條,而是三條。對照臺灣“國防部”公佈的“臺海中線”和美軍公佈的“戴維斯線”座標可發現,後者更靠近臺灣,而且延伸到臺灣本島南北兩端;而一般所謂“臺海中線”多指臺灣空軍使用的“臺海中線”。經過20多年逐步修訂,今日的“臺海中線”早已不是原始的“戴維斯線”。

兩岸沒有“中線”默契

不少分析認為,所謂“海峽中線”只是一條心理線,雙方海空軍過去形成了不越過它的默契,這種默契亦是臺海現狀的一部分。但兩岸真的有上述默契嗎?其實不盡然。因為“臺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著兩岸戰鬥力的消長而變化的。

自從1958年10月以後,炮擊金門進入象徵性狀態,中共中央決定緩和東南沿海形勢,集中力量搞好工農業生產,待實力超過美國則臺灣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改革開放後,大陸提出“一國兩制”,在承認“一箇中國”的原則下,允許臺灣地區保持特殊地位和高度自治,但面對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挑釁,大陸也決不手軟,所謂“中線”默契並非不能打破。

1995年6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訪美,中國政府對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在軍事上也採取堅決的迴應措施。同年7月,解放軍在東海公海進行地地導彈發射訓練;隨後東海艦隊進行海空聯合作戰和海上封鎖演習;11月,南京戰區陸海空部隊在閩南沿海舉行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1996年3月,臺灣舉行首屆大選,為震懾“臺獨”勢力,解放軍進行又一輪針對性軍事演習,其中二炮部隊發射的四枚東風-15導彈點火升空,迅速越過臺灣海峽,其中一枚射到基隆外海29海里處。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連續進行帶威懾性質的軍事演習,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並迫使一些“臺獨”勢力放棄某些極端分裂主張。國際社會進一步注意到堅持一箇中國政策的必要性,美國政府也承諾不支持“臺灣獨立”。

“臺海中線”之爭:六十年三方拉扯下的“不存在界限”

俯瞰臺灣海峽

1999年7月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再次激起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7月18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美國總統克林頓通電話表示,“兩國論”是李登輝在分裂中國道路上邁出的十分危險的一步;並說“如果出現搞‘臺灣獨立’和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的情況,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同年8月下旬開始,解放軍再度舉行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演習。臺灣“國防報告書”也承認,1998年解放軍約有400餘架次戰機於“臺海中線”以西巡弋,2005年激增至1700餘架次。大陸情報船在臺海周邊水域的活動也不斷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國防力量的提升,反“臺獨”決心變得愈加堅定。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立法形式反對和遏制“臺獨”。中方態度非常明確,由於臺灣問題涉及中國根本利益,如果分裂勢力真要鋌而走險,中國政府不得不使用武力制止國家分裂。這也意味著,沒有什麼“臺海中線”能阻擋人民解放軍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