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共互動 蔡英文請起而行

臺灣 臺海時事 時政 華夏經緯網 2017-05-05

隨著520臨近,蔡英文開始密集接受島內外媒體專訪,詳細闡述她對兩岸關係的看法,透過這些專訪,可以清楚理解蔡當局的兩岸政策路線。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蔡英文提出兩岸共同回答問卷的說法;在接受《聯合報》專訪時,進一步提出“三新”的兩岸關係互動新主張,即“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簡單說,蔡英文呼籲大陸應該本於新的情勢需求,重新思考兩岸關係。

在她看來,民進黨的執政與臺灣民意的轉變代表了新情勢的出現,去年她的520就職演說代表著臺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最大的善意。在此基礎上,面對已經改變的情勢,兩岸雙方都要面對新的問卷,由雙方共同來解答,也需要相互間的善意互動。為了實現區域和兩岸關係的穩定,雙方需要共同努力來建立“結構性的合作關係”。

蔡英文上任近1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冷對抗階段,因為她迴避兩岸關係定位問題的處理,大陸不斷對其施加壓力,不過,蔡英文沒有因此就採取激烈的對抗手段,而是繼續秉持維持現狀、不挑釁的承諾,避免兩岸關係進一步走入正面對抗的局面,比起扁時代的烽煙四起,蔡英文確實要穩健許多。如今提出“三新”主張,其實也是蔡英文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種努力,畢竟兩岸關係確實也並非單方面的一味讓步,而是需要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所謂相向而行,當然是指雙方都要朝一個目標前進。

但是,兩岸關係高度複雜敏感,兩岸雙方都有內部的壓力需要面對,雙方在不斷累積互信之餘,既需要拿出時間與精力來調和內部意見,也應不斷釋放善意讓對方的強硬派無話可說。對大陸來說,民間厭臺情緒不斷高漲,決策體系內部也一直傳出強硬言論,這絕非蔡英文一句“官僚體制長期以來的想法”所能概括。蔡英文應該充分認識到“兩岸一中”對於大陸的極端重要性,這既不是談判籌碼,更不可能妥協退讓,是不可迴避的核心問題。

當然,蔡英文也有自己的困境需要面對,先期有臺當局各部門和綠營“立委”推動“去中國化”政策,引發兩岸各界質疑,近來又有激進團體不斷製造事端挑撥兩岸關係,也有深綠人士陸續對她施壓要求其修“公投法”,甚至還要求撤換臺“行政院長”與部分部門首長,這無疑為其維持現狀的努力不斷造成阻礙,讓蔡當局疲於應對。參與WHA果真受挫,“獨派”壓力的沉重可想而知。

與其被深綠綁架,也得不到大陸的諒解,蔡英文不如另闢蹊徑,尋找將這一問題通盤處理的解決方案,一個可行的方向就是處理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問題。紅綠破冰首先要有互信,否則任何釋放善意的動作都會讓當事者瞻前顧後,擔心被對方利用而於己不利。究其本源,就是民進黨本身的“臺獨”背景,雖然蔡英文致力於黨政分開,但對大陸來說,只要民進黨仍堅持“臺獨”,就很難對民進黨當局產生信任。蔡英文與其聽任這一背景成為雙方互動的障礙,不如想辦法加以化解。更重要的是,泛綠陣營內部強硬立場不斷冒出,也需要通過黨內程序加以解決,以免影響兩岸官方破冰的進程。

7月民進黨即將召開黨代會,蔡英文應發動黨內辯論“臺獨黨綱”存廢,讓民進黨內充分認識到“臺獨路線”的問題所在,特別是讓派系大佬、黨籍“立委”放棄炒作“統獨”議題的意圖,讓兩岸政策迴歸臺灣地區“憲法”和相關“法律”確立的路線。

兩岸問題時間不在臺灣,釐清兩岸關係性質更大程度是臺灣必須解決的問題,蔡英文提出“三新”主張,強調“關係都是相互的”,但臺灣的壓力大於大陸,那麼就應該率先採取行動,讓大陸感受到善意,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言辭上的所謂善意,更不應該指責對方沒有釋放善意。事實上,若民進黨能夠處理“臺獨黨綱”,大陸勢必會採取善意行動讓臺灣有感。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官方互動雖然停擺,但雙方的接觸和試探從未停止。只不過這類作法或許有助於通過溝通傳話來達到避免誤判的目的,但要真正實現兩岸關係的突破,還是需要檯面上的正式宣示,這不僅是有誠意、負責任的表現,更是向對方發出的擔保書,在兩岸互信嚴重不足的情勢下,“善意行動”遠比“善意言辭”更具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