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湯圓

臺灣 社會 人民網 2017-04-27
古鎮湯圓

王金平挑著“湯圓挑子”在古鎮行走。

古鎮湯圓

提前做好的湯圓餡料。

古鎮湯圓

將餡料放到糯米粉中“滾湯圓”。

古鎮湯圓

手工湯圓受到老年人的喜愛。

一副“挑子”,一頭挑著灶臺,一頭挑著湯圓,沒有固定售賣地點,敲著梆子,說走就走,只要有人招呼,就臨街售賣。這個“挑子”的主人是王金平,在古鎮三河老街上,已經賣了30多年的手工湯圓,讓往來的遊人品味記憶中的味道。

30多年來,每天早晨三四點鐘,王金平將磨好的芝麻粉連同桂花、金桔、桂圓等餡料,加水拌勻,在碓窩中反覆捶打2個小時,直至餡料細膩,再撒上新麥粉少許,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切成鈕釦大小的塊,放陰涼處風乾保存。需要出攤的清晨,王金平將淘洗乾淨、浸泡3個小時的糯米放入碓窩中反覆捶打,將糯米捶打成粉,篩過多次後,將精米粉倒入簸箕裡,取適量的風乾餡料撒入糯米粉中,混合“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糯米粉也粘到餡料表面如“滾雪球”一般形成了湯圓。

下午1點,出攤的時刻到了。王金平挑著120斤重的“挑子”出了門,在三河古鎮上轉悠,遇到遊客多的地方,他便敲著梆子招攬生意。白皮乾燥的湯圓下鍋後,吸飽了水,立馬晶瑩透亮起來。“三河以前是商埠,南來北往的人多,生意好得很。”王金平自豪地說,現在每天能賣出去3000個湯圓,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

每年的九月份到次年的清明前後,王金平的攤點前幾乎沒有冷清過。過了清明,天氣就熱了,湯圓不好保存,就要換別的營生來補貼家用。在這門行當裡,王金平說,傳統手工湯圓選料考究、工藝繁複、費時費力,一忙就是十多個小時,米粉、餡料的製作需要反覆捶打。“從事傳統的手工湯圓收入不穩定,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願做,不過只要我還做得動,一定繼續將傳統的手工湯圓做下去。”晨報記者王剛文/攝通訊員孫志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