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泰順縣:富民安民的生態搬遷工程


「案例」泰順縣:富民安民的生態搬遷工程

泰順縣筱村鎮北坑村是全縣20個民族村之一,也是筱村鎮生態搬遷主要安居點。2015年底,北坑畲族村生態大搬遷工程(北坑村抗震安置小區)開工建設,2016年12月竣工,2017年開始實施畲族特色村改造,原先基本住在山上的村民現已全部入住村裡。71歲的北坑村民雷朝祥原先住在山上的老房子裡,現在的新房不僅能抗6級地震,四層的樓房還能讓家裡5口人住得舒舒坦坦。作為浙江省生態搬遷示範點,近年來,筱村鎮根據生態搬遷四張清單,為生態保護區群眾、低收入群體、危房戶、地震震區群眾打造“安居”工程,在“下山居住、上山致富、人才迴歸、產業興旺”16字生態搬遷上下足了功夫。


「案例」泰順縣:富民安民的生態搬遷工程

溫州泰順“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全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重點縣、交通最偏遠山區縣和全面建成小康短板縣,生態搬遷是補齊民生短板、放大生態優勢的關鍵舉措,更是推進扶貧攻堅、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的治本之策。泰順縣通過開展山區“生態大搬遷”長效機制改革,精準聚焦群眾最迫切、發展最關鍵的領域和環節,牢牢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實現基層管理機制、搬遷方式和地質災害防治理念“三大轉變”,探索出山區除險安居、集聚發展的新經驗。

「案例」泰順縣:富民安民的生態搬遷工程

整合機構“八合一”,一個部門管到底

按照職能相近部門合併和打破條條對口的部門設置原則,將原先涉及10多個部門的“三改一拆”行動、“無違建縣”創建、“大拆大整”專項行動、“三邊三化”、“兩路兩側”、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地震災後重建、颱風地質災害災後重建等八大重點工程整合,專門成立生態搬遷建設工程指揮部統籌推進,通過機構虛擬化、運作實體化,改變“政出多門”狀況,實現政策一個部門定、資金一個口子出。目前,該縣成立城鎮建設工程管理辦公室,作為縣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專門負責生態搬遷平臺建設、政策制定、工程建設管理等工作。

“最多搬一次”,縣域內跨區域自主安置

打破城鄉區劃,改變以往由行政村到鄉鎮再到縣城的逐級安置模式,破除過去下山移民“點多分散、重複搬遷”和“點對點”的限制,在中心鎮、縣城擇優選取黃金地塊,統一規劃建設高品質搬遷安置小區,實現有組織規劃、一步到位、集中搬遷安置。如,縣城無區域生態移民區拿出最好地塊為集聚群眾建設最安全放心的住房,在安置點附近建設泰順中學、泰順體育館、中醫院等公共配套設施,就近佈局佔地800多畝的小微創業園、竹木產業加工園和來料加工點,確保群眾搬得下、住得安、富得起。

制定民安民生政策,實現資源最大化

制定出臺災後重建、宅基地復墾、農民建房、地質災害避讓搬遷、抗震安居等系列搬遷安置政策,將原先分散投入到偏遠山區的各類資金,最大限度集中獎補到搬遷群眾身上,配套提供貸款貼息政策和水電、通信、電視等費用減免政策,根據拆除危舊房的類型、建築面積、拆除時間節點實行“早拆早補、快拆快補”的梯度獎勵,全面提升群眾政策獲得感、安居幸福感。提高搬遷人均補助標準,並按照房屋面積給予萬元拆除獎勵,搬遷戶還可享受政府50%貸款貼息補助。同時,搬遷後宅基地復墾按每畝得萬元補助。

首創共有產權房和廉租房機制,助力精準扶貧

將共享理念充分融入山區城鎮化推進全過程,率國家、省市之先研究出臺生態大搬遷建設住房困難家庭申請公共租賃住房實施細則和共有產權住房管理辦法,在建生態搬遷小區預留部分房源用作廉租房、共有產權房,同步建立健全公共租賃住房年審管理、變更管理、使用管理和監督管理等機制,重點為納入生態大搬遷清單、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和當地廊橋——氡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生態保護範圍內需要搬遷且唯一原房拆除,或者無房困難群眾提供住房保障,幫助困難群體“應搬盡搬”。

探索權益保障機制,資源雙向流動

創新“權隨人走”農民權益保障機制,搬遷下山群眾土地、山林權益不收回,仍歸村民所有,通過土地流轉、山林權流轉、產權租賃等盤活資產,構建“農民下山、產業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打消村民下山無田可種的後顧之憂。

如,竹裡畲族鄉村民搬遷後,土地山林權整鄉流轉,規模化發展獼猴桃、水果採摘等生態高效農業,為群眾拓寬就業增收之路。

專業代建代管,打造品質小區

引入專業房企和物業公司代建代管生態移民安置小區,實現小區選址、建設、管理高端化,以高品質商品房標準打造安置小區,保障群眾有房住、住得好、住得優。如,羅陽鎮無區域生態移民點引入綠城代建模式,與國內一流的房企綠城集團建立中長期合作關係,形成項目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物業管理全過程代理,用最好的地、最優質的企業建最高端的安置小區,改變以往安置小區低端無序、無人管理的狀況。

農村與城市管理結合,提升城鎮化品質

一方面,緊抓保民安的根本,把握好山區基層治理“治什麼”的關鍵,依託生態大搬遷工程,拔除威脅群眾生產生活安全的最大隱患,破解發展與保護的突出矛盾,實現地質災害隱患區、生態保護核心區等區域內的45萬名群眾進城入鎮、除險安居、集聚發展,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目的。

另一方面,堅持“凡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凡是利於提升服務效率的,都可以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範疇”的理念,以“最多搬一次”助力“最多跑一次”,創新下山村民自治與物業公司管理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樓長制”、全科網格員代辦制等,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力度,集聚專業化社會組織、群團組織、志願服務團隊等參與社會治理的合力,實現鄉村治理從單一管理向多元服務轉變,幫助下山群眾更好、更快融入城鎮生活,廣泛參與城鎮社會治理,有效提升山區城鎮化整體品質。

綜合改革調動積極性,實現生態搬遷

建立生態搬遷優先,要素集中供給、差異化分配機制,實現資源要素向生態搬遷等生態建設重點區域傾斜,充分調動各地生態搬遷積極性。搭建城鎮建設投融資平臺,對生態搬遷建設用地實行國有劃撥,引入農村宅基地復墾EPC模式,創新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全面破解建設資金和用地指標難題。創新推出“雙百返還”機制,將經常性收入超收部分和土地出讓金淨收益100%返還給鄉鎮,促進人口、產業、資源等向中心鎮集聚。

「案例」泰順縣:富民安民的生態搬遷工程

責任編輯:沈清漪 江晶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