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千位觀眾雨中看戲。

雨中看戲一直是夏季音樂節的“保留項目”,不在雨中看一場音樂會,你的夏季音樂節一定不夠瘋狂、不夠特別、不夠完整。

今年的這場雨落在7月12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鼓童表演團帶來了日本太鼓表演專場,這臺演出由日本國寶級歌舞伎演員阪東玉三郎執導,11段風格各異的擊鼓盡現了太鼓的千姿百態。

演出當晚,雨勢不斷,從開場一路下到落幕。16位鼓手赤腳打鼓,時而婉約如靜水流深,時而激烈如狂風過境,鼓手們有頂棚遮雨,但時不時仍有雨滴迎面,然而,再大的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音樂節組委會為每位觀眾發放了雨衣,或披雨衣,或打雨傘,一千多人堅持在現場看完了整場演出。

"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千位觀眾雨中看戲。

雨中看戲一直是夏季音樂節的“保留項目”,不在雨中看一場音樂會,你的夏季音樂節一定不夠瘋狂、不夠特別、不夠完整。

今年的這場雨落在7月12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鼓童表演團帶來了日本太鼓表演專場,這臺演出由日本國寶級歌舞伎演員阪東玉三郎執導,11段風格各異的擊鼓盡現了太鼓的千姿百態。

演出當晚,雨勢不斷,從開場一路下到落幕。16位鼓手赤腳打鼓,時而婉約如靜水流深,時而激烈如狂風過境,鼓手們有頂棚遮雨,但時不時仍有雨滴迎面,然而,再大的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音樂節組委會為每位觀眾發放了雨衣,或披雨衣,或打雨傘,一千多人堅持在現場看完了整場演出。

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阪東玉三郎的粉,外加鼓童的粉,這臺演出未演先熱,備受關注。臨行前,69歲的阪東玉三郎為鼓童打氣,“你們要努力,一定要讓中國粉絲開心快樂。”從謝幕時臺下的熱烈迴應看,他們讓中國粉絲快樂的目的,達到了。

1971年,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遠離繁華都市,來到位於日本海的佐渡島,開始了太鼓的表演和研究,旨在為日本這一流傳至今的表演藝術開闢新的天地。

經過十年嚴格訓練,1981,鼓童表演團正式成立。在日語裡,“鼓童”(KODO)為心臟鼓動的日語擬音,指胎兒在母腹中聽到第一聲,“童”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之心擂鼓,給人以震撼。

成立當年,鼓童便開始了全球巡演計劃。1981年在柏林藝術節,鼓童技驚四座,從此聲名遠揚,至今已在五十個國家舉辦了超過六千場演出。

鼓童每年有2/3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巡演,此番道上海,來了16位鼓手,年齡最長的40歲,最小的20歲。

每個人學鼓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是高中開始,就像參加社團,是課餘的興趣愛好,如果對鼓童有興趣,他們可在高中畢業後去應考,考上後,要經歷兩年訓練,再考,考過了才能成為職業鼓手。

要加入鼓童,他們就必須在佐渡島訓練,訓練內容都有哪些呢?29歲的女鼓手三浦友惠介紹,除了太鼓,他們還會訓練跳舞、唱歌、吹笛,並做茶道、能等古典文化的訓練。

有意思的是,他們還有耕田訓練,也就是種糧食,讓腰部、腳部等通過勞動得到一定的鍛鍊。

"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千位觀眾雨中看戲。

雨中看戲一直是夏季音樂節的“保留項目”,不在雨中看一場音樂會,你的夏季音樂節一定不夠瘋狂、不夠特別、不夠完整。

今年的這場雨落在7月12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鼓童表演團帶來了日本太鼓表演專場,這臺演出由日本國寶級歌舞伎演員阪東玉三郎執導,11段風格各異的擊鼓盡現了太鼓的千姿百態。

演出當晚,雨勢不斷,從開場一路下到落幕。16位鼓手赤腳打鼓,時而婉約如靜水流深,時而激烈如狂風過境,鼓手們有頂棚遮雨,但時不時仍有雨滴迎面,然而,再大的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音樂節組委會為每位觀眾發放了雨衣,或披雨衣,或打雨傘,一千多人堅持在現場看完了整場演出。

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阪東玉三郎的粉,外加鼓童的粉,這臺演出未演先熱,備受關注。臨行前,69歲的阪東玉三郎為鼓童打氣,“你們要努力,一定要讓中國粉絲開心快樂。”從謝幕時臺下的熱烈迴應看,他們讓中國粉絲快樂的目的,達到了。

1971年,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遠離繁華都市,來到位於日本海的佐渡島,開始了太鼓的表演和研究,旨在為日本這一流傳至今的表演藝術開闢新的天地。

經過十年嚴格訓練,1981,鼓童表演團正式成立。在日語裡,“鼓童”(KODO)為心臟鼓動的日語擬音,指胎兒在母腹中聽到第一聲,“童”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之心擂鼓,給人以震撼。

成立當年,鼓童便開始了全球巡演計劃。1981年在柏林藝術節,鼓童技驚四座,從此聲名遠揚,至今已在五十個國家舉辦了超過六千場演出。

鼓童每年有2/3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巡演,此番道上海,來了16位鼓手,年齡最長的40歲,最小的20歲。

每個人學鼓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是高中開始,就像參加社團,是課餘的興趣愛好,如果對鼓童有興趣,他們可在高中畢業後去應考,考上後,要經歷兩年訓練,再考,考過了才能成為職業鼓手。

要加入鼓童,他們就必須在佐渡島訓練,訓練內容都有哪些呢?29歲的女鼓手三浦友惠介紹,除了太鼓,他們還會訓練跳舞、唱歌、吹笛,並做茶道、能等古典文化的訓練。

有意思的是,他們還有耕田訓練,也就是種糧食,讓腰部、腳部等通過勞動得到一定的鍛鍊。

夏季音樂節|千位觀眾雨中看戲,大雨也澆不滅太鼓的燃

為什麼要經受這些和打鼓無關的訓練?29歲的男鼓手池永遼太郎解釋,日本是農耕民族,太鼓是從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演變而來的,不算特別古老的藝術,所以他們要從日常生活裡吸取營養、能量和經驗,以豐富自己的藝術想象力。

為了打出想要的聲音,他們會自己做太鼓,直到滿意為止。至於鼓棒,前人多是用木製的棒,他們可能會用竹、磬等來做,改良以後的鼓棒比較多。不斷地改良,是鼓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2012年至2016年,阪東玉三郎受邀擔任鼓童的藝術總監。

之所以會請這位大腕,池永遼太郎解釋,他們以前練太鼓時都是全封閉式的訓練,沒有接收過外界的信息和意見,為了讓表演形式更豐富,他們請來了舞臺經驗豐富的阪東玉三郎進行藝術指導。

“我們以前打鼓習慣穿傳統服飾、頭上綁頭巾,阪東先生會問,你們為什麼不打破常規,為什麼不嘗試加一些西洋元素、西洋樂器?不管是打鼓還是舞臺藝術,他會給我們一些比較新穎、比較獨特的意見,打破了我們的固有觀念。”於是在夏季音樂節,你可以看到鼓手們穿著白色無袖緊身衣打鼓,外形上確實更洋氣了。

很多中國人是通過“太鼓達人”(打擊類遊戲)知道太鼓的,這款遊戲需要玩家配合屏幕上流動的音符,以太鼓為媒介,打出正確的節奏。如今的日本年輕人,和太鼓的關係親密嗎?

池永遼太郎說,“太鼓達人”和真正的太鼓是兩回事,不管有沒有這個遊戲,日本人都對太鼓情有獨鍾。就算以後離開鼓童了,他本人也會繼續打太鼓。

三浦友惠澤則說,太鼓在日本隨處可見,比如廟會裡會有太鼓表演,很多人則將太鼓作為興趣愛好,“作為太鼓鼓手,我們也不知道日本有多少職業鼓手,只能說,日本有很多人喜歡打太鼓,喜歡太鼓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