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眾的知心人、守護者!獅山民警從警33載,退休前“站好最後一班崗”'

"

“小塘新城新境村,從警是願無憂悔……”這幾句詩摘自打油詩《無悔從警路》,它的創作者是一位紮根基層33年的老民警:南海公安分局小塘派出所小塘社區民警中隊新境社區警務室警官袁文端。

"

“小塘新城新境村,從警是願無憂悔……”這幾句詩摘自打油詩《無悔從警路》,它的創作者是一位紮根基層33年的老民警:南海公安分局小塘派出所小塘社區民警中隊新境社區警務室警官袁文端。

做群眾的知心人、守護者!獅山民警從警33載,退休前“站好最後一班崗”

袁文端。 珠江時報記者/劉貝娜攝

​從警33年,袁文端把獅山小塘片區當作自己的“家”去守護,做群眾的知心人、守護者,還因從警超過30年榮獲佛山市公安局“人民衛士”稱號。有感於此,他以詩抒發從警以來的心路歷程,用詩表達對轄區村民的熱愛,借詩譜寫對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追求。

再過一年,袁文端就要光榮退休,在此之前,他仍兢兢業業工作,堅持站好最後一班崗。他希望他的“接班人”能做得比他更好,他則計劃用另一種方式為建設“有溫度的城市”貢獻力量,“如果村民記得我,我會繼續發揮餘熱,為人民調解出一份力。”

不忘初心他是群眾的知心人

在獅山鎮新境村,每戶村民都曾收到過一份《致新境村民一封信》,這封信中除了介紹轄區治安警情情況,還附帶有袁文端的個人手機號和工作手機號,“很多村民都有我的手機號碼,有事可以及時找到我。”

新境村轄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下轄11個自然村,有戶籍人口近4870人,非戶籍人口8110人,大小廠企300餘家,治安情況總體平穩。

今年1月,袁文端發現轄區內盜竊、詐騙等警情略有增加,他想到用另一種形式加強治安防控工作:寫一封《致新境村民一封信》,以村規民約的形式發動村民群眾共同參與到村居治理中。這封信從醞釀到成文共費時2周,期間他曾三改文稿,印發後派至每戶人家。

除了寫信給村民,袁文端還積極動員村幹部加大治安投入,在各經濟社安裝智能電子閘口和視頻監控。今年6月,新境桃源村、羅崗村新安裝的智能電子閘口已投入使用。

“兩條村從案發最多區域變成案發最少區域,效果馬上出來。”小塘社區民警中隊中隊長孫志強表示,從計劃出爐到落地,是袁文端堅持做通了村幹部和村民思想工作。

孫志強與袁文端共事兩年,最讓他敬佩的,是袁文端任勞任怨的“老黃牛”精神以及一心服務群眾的為民初心。

巡邏抓捕、消防檢查、調解矛盾……對於袁文端來說,轄區村民也是他的家人,只要是和村民安全有關的事,他都惦記。“放不下”轄區群眾,就折射出袁文端堅持了33年的為民初心。

作為群眾的知心人,袁文端常常來到村裡的大榕樹下,跟村民交流互動,或是看望村裡的孤寡老人。談話間,既拉近警民魚水之情,又充分了解轄區治安情況和社情民意。

“群眾認可我,就會向我反映他們的情況,比如矛盾糾紛。”袁文端表示,他會根據走訪群眾掌握的信息及時介入化解矛盾,真正做到矛盾就地解決不上交。

在羅崗村,有兩戶曾姓村民常常因房屋土地問題互不相讓,得知這一情況後,袁文端分別上門走訪談心,瞭解雙方都有和解的“誠意”,袁文端巧借“安徽桐城三尺巷”的典故,先後開展六輪調解,終於促成雙方達成諒解,力促鄰里和睦,守望相助。

2017年以來,袁文端共化解矛盾超30宗。在袁文端的帶領下,新境村不僅矛盾少了,治安警情也好了不少。今年上半年,新境村接報刑事有效警情11宗,同比下降64.52%;接報治安有效警情32宗,同比下降25.58%。

危難之時他是群眾的守護者

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危難時刻,袁文端總會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勇於擔當,義無反顧地守護轄區群眾平安。

2018年6月,颱風“艾雲尼”來襲,南海出現暴雨。當日上午9時許,恰逢值班的袁文端接到求助稱,新境塱下村“冷水坑”2號山塘出現了基體滑坡險情,魚塘三分之二的堤壩已坍塌,情況緊急。

險情就是命令,袁文端立刻組織警力和村委幹部趕去救援,58歲的袁文端帶頭扛沙包、堵漏洞、排隱患,體力和幹勁絲毫不輸年輕人,“我們就地挖沙裝袋,用沙包夯實山塘基體,至少裝了六七百個沙包,手腳都磨出水泡了。”

“那天真的很辛苦,但我們要搶險救災,必須義無反顧。”袁文端表示,比起防颱風搶險,更令袁文端記憶猶新的是18年前的跳河救孕婦一事。

袁文端清晰地記得,那是2001年冬至前一日,當天下午5時許,一名懷孕4月的孕婦失足落入北江,袁文端與同事趕到現場時,孕婦正在離岸約30米處的水中掙扎,她的丈夫因不熟水性,只能在岸邊乾著急。

見此情形,袁文端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的江水中,不顧危險,迅速遊向女子,與同事合力將她救回岸邊,從死神手裡搶回了兩個生命。

“那一刻,我已經完全把自身安危拋在腦後,即便不是警察,我也會下水去救人。”回憶起此事,袁文端從不後悔。被救起的孕婦後來順利誕下一個女孩,如今,女孩已上高中,正健康成長。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袁文端已救助群眾13人。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英雄,他們沒有超能力,卻會在危難之時顯身手,守護一方平安,為建設“有溫度的城市”貢獻力量。

文:珠江時報記者楊慧 實習生樑羨汶 通訊員許嘉鎏 李汝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