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因何建議: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

原題: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因何建議“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張雄文

解放戰爭中的野戰軍,最早起源於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1945年9月21日的一份指示電——《中央書記處關於擴兵與編組野戰軍的指示》。

這份發給各中央局、各區黨委的電報說:“適應今後鬥爭的需要(不是過去那樣被分割為小塊的分散游擊戰爭),各個戰略區域都應編整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

中共中央指出,這個“機動的突擊力量”,要“準備他們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是說能調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的。

這就是野戰軍的最早起源。

中共中央還初步規定了野戰軍與軍區的指揮關係:“這類主力機動兵團須直接受中央軍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揮調動,不隸屬於當地軍區的建制。”

也就是說,野戰軍不屬於軍區指揮,而是歸中央軍委和中央局。

那麼,軍區能做什麼呢?

中共中央指出:野戰軍“主力的人員補充仍由原屬區域軍政機關負責,當該主力部隊留駐該區域時的給養亦如此。”

也就是說,軍區負責野戰軍的後勤保障。

但軍區也並非光桿司令,還是有一定的實力。電報指出:“所有未編入機動兵團的地方部隊均由軍區、軍分區指揮,區黨委和地委書記仍應兼各軍區及分區政委以保持一元化的領導(註釋)。”

就在這份電報中,中央明確指出華中軍區和山東軍區是平級的大戰略單位。電報說:“各大戰略單位(如晉察冀、山東、晉冀魯豫、晉綏、華中)仍保存現有的一元化領導方式,即中局或分局書記兼政委,或政委兼書記的制度。”

這說明,就軍職而言,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粟裕所讓)與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平級。

這兩個軍區分別組建了華中野戰軍(軍區副司令員粟裕兼任)和山東野戰軍(軍區司令員陳毅兼任)。

但1946年9月23日,在粟裕、陳毅等人先後建議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明令“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譚震林為副政委”。

也就是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開始合併為華東野戰軍指揮部(10月15日,軍委指令,在陳毅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12月宿北戰役中第一次使用“華東野戰軍”番號。

1947年1月,華東野戰軍和華東軍區正式成立。前者司令員兼政委為陳毅,副司令員為粟裕,後者司令員為陳毅,政委饒漱石,副司令員是張雲逸。

關於野戰軍和軍區的關係,中共中央在這年12月3日給東北局的一份電報中給予了說明。

電報說:“現時關內各解放區均分前後方,前方以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統率野戰兵團,後方以甲級軍區(又稱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統率地方兵團及乙級軍區(又稱小軍區)及軍分區並管理本區範圍內的動員、訓練、兵工生產與負責供給前方。兩者的司令員或政委,依各區情形,有兼的有不兼的。”

電報有三點內容: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統率野戰兵團在前方打仗。

第二、大軍區司令員、政委在後方統率地方兵團以及二級軍區、軍分區,同時還要管理本區範圍內的動員、訓練、兵工生產與負責供給前方。

第三、野戰軍和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有兼任的,也有不兼任的情況。

當時兼任的比如: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分別兼任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華東軍區的司令員陳毅兼任野戰軍司令員,但政委饒漱石不曾兼任野戰軍政委。

電報再次明確指出了軍區和野戰軍的關係:“兩者隸屬關係,一般的是野戰軍與軍區,均直受軍委指揮,但在行政上則野戰軍屬於軍區(註釋)。”

也就是說,軍事行動上,野戰軍不歸軍區而是與軍區一起直接受中央軍委指揮,但行政上還是屬於軍區。

這就比1945年9月規定的“直接受中央軍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揮”有變化,排除了中央局,只“直受軍委指揮”

就華東戰略區而言,華東野戰軍的作戰行動也就既不歸華東局指揮,也不歸華東軍區指揮(華東局書記與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無權指揮華東野戰軍的行動)。

中共中央認為:“此制在自衛戰中,行之頗稱便利。”

因為東北民主聯軍還沒有分為野戰軍和軍區,所以中共中央指出應該分開:“對於今後野戰軍愈向新區行動和發展,愈需要有此區分。東北野戰軍今後作戰任務擴大,主力將逐步南進,東北甲級軍區亦應及時成立。”

在中央的督促下,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為東北軍區與東北野戰軍,8月後兩套指揮機關正式分開行動。

1948年5月,因粟裕建議華野3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江北打大仗。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成立了新的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鄧小平為中原局第一書記和中原軍區政委、陳毅為第二書記和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司令員。

因為中央明確規定“渡江是堅定不移的方針”,華東野戰軍身份特殊,不隸屬中原軍區,而是來自華東戰略區的“客人”,而且只是暫時留在中原,所以其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不曾在中原軍區擔任職務(劉鄧曾有建議,但被毛澤東否決),只是掛名中原局15個委員之一。

又因為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平級,都直屬中央軍委指揮,儘管華東野戰軍暫時在中原“做客”,他的軍事行動也既不歸屬中原局,也不歸屬中原軍區指揮。

這就是1948年6月粟裕在中原發起豫東戰役後,依然是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直接指揮的緣由,對於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領導的中原軍區與中原野戰軍,毛澤東5月21日明令:“各方協助粟兵團(華東野戰軍主力7個縱隊)殲滅5軍”。也就是說不是“指揮”,而是“協助”。

也正因為此,淮海戰役前夕的10月31日,粟裕還要特意致電毛澤東,建議“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作戰。(選自《毛澤東粟裕與淮海決戰》,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作者張雄文)

"

原題: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因何建議“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張雄文

解放戰爭中的野戰軍,最早起源於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1945年9月21日的一份指示電——《中央書記處關於擴兵與編組野戰軍的指示》。

這份發給各中央局、各區黨委的電報說:“適應今後鬥爭的需要(不是過去那樣被分割為小塊的分散游擊戰爭),各個戰略區域都應編整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

中共中央指出,這個“機動的突擊力量”,要“準備他們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是說能調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的。

這就是野戰軍的最早起源。

中共中央還初步規定了野戰軍與軍區的指揮關係:“這類主力機動兵團須直接受中央軍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揮調動,不隸屬於當地軍區的建制。”

也就是說,野戰軍不屬於軍區指揮,而是歸中央軍委和中央局。

那麼,軍區能做什麼呢?

中共中央指出:野戰軍“主力的人員補充仍由原屬區域軍政機關負責,當該主力部隊留駐該區域時的給養亦如此。”

也就是說,軍區負責野戰軍的後勤保障。

但軍區也並非光桿司令,還是有一定的實力。電報指出:“所有未編入機動兵團的地方部隊均由軍區、軍分區指揮,區黨委和地委書記仍應兼各軍區及分區政委以保持一元化的領導(註釋)。”

就在這份電報中,中央明確指出華中軍區和山東軍區是平級的大戰略單位。電報說:“各大戰略單位(如晉察冀、山東、晉冀魯豫、晉綏、華中)仍保存現有的一元化領導方式,即中局或分局書記兼政委,或政委兼書記的制度。”

這說明,就軍職而言,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粟裕所讓)與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平級。

這兩個軍區分別組建了華中野戰軍(軍區副司令員粟裕兼任)和山東野戰軍(軍區司令員陳毅兼任)。

但1946年9月23日,在粟裕、陳毅等人先後建議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明令“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譚震林為副政委”。

也就是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開始合併為華東野戰軍指揮部(10月15日,軍委指令,在陳毅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12月宿北戰役中第一次使用“華東野戰軍”番號。

1947年1月,華東野戰軍和華東軍區正式成立。前者司令員兼政委為陳毅,副司令員為粟裕,後者司令員為陳毅,政委饒漱石,副司令員是張雲逸。

關於野戰軍和軍區的關係,中共中央在這年12月3日給東北局的一份電報中給予了說明。

電報說:“現時關內各解放區均分前後方,前方以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統率野戰兵團,後方以甲級軍區(又稱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統率地方兵團及乙級軍區(又稱小軍區)及軍分區並管理本區範圍內的動員、訓練、兵工生產與負責供給前方。兩者的司令員或政委,依各區情形,有兼的有不兼的。”

電報有三點內容: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統率野戰兵團在前方打仗。

第二、大軍區司令員、政委在後方統率地方兵團以及二級軍區、軍分區,同時還要管理本區範圍內的動員、訓練、兵工生產與負責供給前方。

第三、野戰軍和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有兼任的,也有不兼任的情況。

當時兼任的比如: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分別兼任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華東軍區的司令員陳毅兼任野戰軍司令員,但政委饒漱石不曾兼任野戰軍政委。

電報再次明確指出了軍區和野戰軍的關係:“兩者隸屬關係,一般的是野戰軍與軍區,均直受軍委指揮,但在行政上則野戰軍屬於軍區(註釋)。”

也就是說,軍事行動上,野戰軍不歸軍區而是與軍區一起直接受中央軍委指揮,但行政上還是屬於軍區。

這就比1945年9月規定的“直接受中央軍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揮”有變化,排除了中央局,只“直受軍委指揮”

就華東戰略區而言,華東野戰軍的作戰行動也就既不歸華東局指揮,也不歸華東軍區指揮(華東局書記與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無權指揮華東野戰軍的行動)。

中共中央認為:“此制在自衛戰中,行之頗稱便利。”

因為東北民主聯軍還沒有分為野戰軍和軍區,所以中共中央指出應該分開:“對於今後野戰軍愈向新區行動和發展,愈需要有此區分。東北野戰軍今後作戰任務擴大,主力將逐步南進,東北甲級軍區亦應及時成立。”

在中央的督促下,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為東北軍區與東北野戰軍,8月後兩套指揮機關正式分開行動。

1948年5月,因粟裕建議華野3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江北打大仗。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成立了新的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鄧小平為中原局第一書記和中原軍區政委、陳毅為第二書記和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司令員。

因為中央明確規定“渡江是堅定不移的方針”,華東野戰軍身份特殊,不隸屬中原軍區,而是來自華東戰略區的“客人”,而且只是暫時留在中原,所以其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不曾在中原軍區擔任職務(劉鄧曾有建議,但被毛澤東否決),只是掛名中原局15個委員之一。

又因為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平級,都直屬中央軍委指揮,儘管華東野戰軍暫時在中原“做客”,他的軍事行動也既不歸屬中原局,也不歸屬中原軍區指揮。

這就是1948年6月粟裕在中原發起豫東戰役後,依然是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直接指揮的緣由,對於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領導的中原軍區與中原野戰軍,毛澤東5月21日明令:“各方協助粟兵團(華東野戰軍主力7個縱隊)殲滅5軍”。也就是說不是“指揮”,而是“協助”。

也正因為此,淮海戰役前夕的10月31日,粟裕還要特意致電毛澤東,建議“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作戰。(選自《毛澤東粟裕與淮海決戰》,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作者張雄文)

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因何建議: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


附兩份電報:

(一)中央書記處關於擴兵與編組野戰軍的指示(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各中央局、各區黨委:抗戰雖已完結,但敵偽還未解除武裝,為著肅清敵偽力量,制止內戰危機,保障戰後真能實現和平民主。我八路軍、新四軍急需補充擴大。在日軍宣佈投降後我軍解放百餘城市,增加二千餘萬人口,繳槍十萬餘支。因此,軍隊的補充與擴大也還不致加重人民負擔。因此中央特決定在十、十一、十二三個月內八路軍、新四軍應爭取補充與擴大數十萬人,各區應擴大多少,由各區決定報告中央。新兵的來源,主要是依靠於民兵中的動員(可先經過動員配合作戰之階段)。新解放區內的個別擴大以及爭取偽軍俘虜兵參加我軍。擴大的新兵主要是補充現有之主力兵團,各地現有之小團都要爭取充實為二千人以上的大團,或將原有大團分為兩個團再充實成為兩個或三個大團,不必多組織新的部隊,這樣使部隊在補充後仍能保持都是有戰鬥力的。適應今後鬥爭的需要(不是過去那樣被分割為小塊的分散游擊戰爭),各個戰略區域都應編整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其數量應占本區脫離生產兵力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把他們編組為旅和縱隊,準備他們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是說能調離本戰略區域別其他區域作戰的。這些機動兵團須配備軍事上政治上堅強的幹部,因為要準備能夠調離本地區行動,因此必須改變過去各區黨委、地委書記兼政委或由主力部隊的政委兼區黨委、地委書記的制度,同時也要改變主力部隊首長和司政供衛機關兼軍區、軍分區這種機關的制度,而必須適應新的需要加以分開,即區黨委、地委書記不再兼任機動兵團的政委或政委不再兼任書記,各戰略區編好之機動兵團須組織自己的司政供衛機關(與軍區、軍分區的機關分開,在分開時須照顧到兩方面)。以後這類主力機動兵團須直接受中央軍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揮調動,不隸屬於當地軍區的建制,但主力的人員補充仍由原屬區域軍政機關負責,當該主力部隊留駐該區域時的給養亦如此。所有未編入機動兵團的地方部隊均由軍區、軍分區指揮,區黨委和地委書記仍應兼各軍區及分區政委以保持一元化的領導。各大戰略單位(如晉察冀、山東、晉冀魯豫、晉綏、華中)仍保存現有的一元化領導方式,即中局或分局書記兼政委,或政委兼書記的制度。目前整編與擴大軍隊,是各根據地最重要的工作,各根據地必須抓緊並有計劃地去完成之,並將結果電告中央。 書記處 二十一日 根據中央檔案原件刊印(二)東北野戰軍主力將逐步南進,東北軍區應及時成立〔1〕(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三日) 東北局: 戌豔電〔2〕悉。現時關內各解放區均分前後方,前方以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統率野戰兵團,後方以甲級軍區(又稱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統率地方兵團及乙級軍區(又稱小軍區)及軍分區,並管理本區範圍內的動員、訓練、兵工生產與負責供給前方。兩者的司令員或政委,依各區情形,有兼的有不兼的。兩者隸屬關係,一般的是野戰軍與軍區,均直受軍委指揮,但在行政上則野戰軍屬於軍區。此制在自衛戰中,行之頗稱便利,對於今後野戰軍愈向新區行動和發展,愈需要有此區分。東北野戰軍今後作戰任務擴大,主力將逐步南進,東北甲級軍區亦應及時成立,同時並指揮冀察熱遼甲級軍區。林彪同志應為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同時兼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因為林在前方指揮作戰的時候多,軍區可設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主持常務,由羅榮桓、高崗〔3〕兩同志中擇一任之。 又野戰軍及軍區其他副司令員、副政委應如何安排,均由你們考慮提出,報告中央批准〔4〕。至軍區及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亦應分開組織,以便野戰軍隨時行動。 中央 軍委 亥江 【出處】 根據周恩來手稿刊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