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許多詩詞琅琅上口,讀起來氣象萬千,其中一首定風波也是我個人喜愛的,這首詞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通過此詞展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個生性豁達,瀟灑不羈的人物形象。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許多詩詞琅琅上口,讀起來氣象萬千,其中一首定風波也是我個人喜愛的,這首詞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通過此詞展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個生性豁達,瀟灑不羈的人物形象。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詩詞的想象空間

電影電視已經把劇本的想象畫面呈現出來,觀影之人多數不會再去想象其他畫面來替代,但是詩詞歌賦之類可以把這種想象力在個人腦海中展現出來,並且每個人展現的會不一樣,這樣帶來的樂趣則更多。

《吹劍錄》中曾記載一個小故事,蘇東玻在玉堂(官署名),有個幕客擅長歌詠,於是問:“我的詞跟柳永比怎麼樣?”(他)回答道:“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姑娘,拿著紅牙板,歌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的詞必須是關西的大漢,(用)銅的琵琶,鐵的綽板,歌唱‘大江東去’。”蘇東坡因此而放聲大笑。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許多詩詞琅琅上口,讀起來氣象萬千,其中一首定風波也是我個人喜愛的,這首詞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通過此詞展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個生性豁達,瀟灑不羈的人物形象。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詩詞的想象空間

電影電視已經把劇本的想象畫面呈現出來,觀影之人多數不會再去想象其他畫面來替代,但是詩詞歌賦之類可以把這種想象力在個人腦海中展現出來,並且每個人展現的會不一樣,這樣帶來的樂趣則更多。

《吹劍錄》中曾記載一個小故事,蘇東玻在玉堂(官署名),有個幕客擅長歌詠,於是問:“我的詞跟柳永比怎麼樣?”(他)回答道:“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姑娘,拿著紅牙板,歌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的詞必須是關西的大漢,(用)銅的琵琶,鐵的綽板,歌唱‘大江東去’。”蘇東坡因此而放聲大笑。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這是針對兩位詞人不同風格的想象空間,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詞風,這樣的想象力則是更加具體、形象化,體驗也最深刻。

當我們讀《定風波》這首詩的時候,可以想象其畫面。

當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後,官署的事務基本上不會佔用他多少時間,那麼呼朋喚友去野外郊遊不失為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去處,而且面對自然可以讓自己鬱悶的心境有所舒緩。

3月7日這一天,盡興遊玩了大半天之後,往回走在沙湖道上時突然下起雨來,同行之人一邊抱怨一邊往前跑,無處避雨,唯獨蘇軾慢悠悠的走,欣賞雨中獨特的風景,一陣風吹過,溼透的衣衫在風中倍感寒冷,雨水沒有淋醒酒意,寒冷倒是讓人清醒異常,再回望來時的路,也回望自己官場的路,浮浮沉沉,卻是自己太過於執著了,倒不如隨意而行,哪怕外面的風雨再大,心中無風無雨,不必害怕,哪怕布衣素食,依舊坦然面對。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許多詩詞琅琅上口,讀起來氣象萬千,其中一首定風波也是我個人喜愛的,這首詞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通過此詞展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個生性豁達,瀟灑不羈的人物形象。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詩詞的想象空間

電影電視已經把劇本的想象畫面呈現出來,觀影之人多數不會再去想象其他畫面來替代,但是詩詞歌賦之類可以把這種想象力在個人腦海中展現出來,並且每個人展現的會不一樣,這樣帶來的樂趣則更多。

《吹劍錄》中曾記載一個小故事,蘇東玻在玉堂(官署名),有個幕客擅長歌詠,於是問:“我的詞跟柳永比怎麼樣?”(他)回答道:“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姑娘,拿著紅牙板,歌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的詞必須是關西的大漢,(用)銅的琵琶,鐵的綽板,歌唱‘大江東去’。”蘇東坡因此而放聲大笑。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這是針對兩位詞人不同風格的想象空間,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詞風,這樣的想象力則是更加具體、形象化,體驗也最深刻。

當我們讀《定風波》這首詩的時候,可以想象其畫面。

當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後,官署的事務基本上不會佔用他多少時間,那麼呼朋喚友去野外郊遊不失為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去處,而且面對自然可以讓自己鬱悶的心境有所舒緩。

3月7日這一天,盡興遊玩了大半天之後,往回走在沙湖道上時突然下起雨來,同行之人一邊抱怨一邊往前跑,無處避雨,唯獨蘇軾慢悠悠的走,欣賞雨中獨特的風景,一陣風吹過,溼透的衣衫在風中倍感寒冷,雨水沒有淋醒酒意,寒冷倒是讓人清醒異常,再回望來時的路,也回望自己官場的路,浮浮沉沉,卻是自己太過於執著了,倒不如隨意而行,哪怕外面的風雨再大,心中無風無雨,不必害怕,哪怕布衣素食,依舊坦然面對。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文人與政治家的糾結

讀古人的詩詞要把寫詩的時刻放到整體大環境和個人的小環境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明白一首詩或是詞到底表達的什麼樣的情感,這首詞雖然是表達了豁達的態度,但也是歷經風雨之後的看淡和透。

蘇軾是文學家這是定論,但他到底是不是政治家則有待探討,以從政經歷來看,他是一個政治家,但以他屢次被重任又屢次被貶來說,卻又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把政治家放在他的身上估計還有所欠缺。

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個文人通病,但作文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恣意妄為,豪爽不羈在詩詞方面也許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多種角色來說,對於任職於朝廷之中的蘇軾來說就不一定就是好事。

這次同樣不例外,蘇軾豪興大發,詩詞可以隨便寫,當“烏臺詩案”出來時,他還是懵的,並不瞭解是怎麼一回事,而來源則是他作《湖州謝上表》,例行公事彙報一下情況時,結果偏偏在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當然這只是引子,結果被有心之人在他的詩集中四處查找罪證,倒是找到一些苗頭來,後來事件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烏臺詩案”。

當然歷史不會僅僅虧待蘇軾一人,同樣的案例也數不勝數,畢竟文人一支,寫出來的東西是一回事,被人理解成其他的東西則是另一回事了。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許多詩詞琅琅上口,讀起來氣象萬千,其中一首定風波也是我個人喜愛的,這首詞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通過此詞展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個生性豁達,瀟灑不羈的人物形象。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詩詞的想象空間

電影電視已經把劇本的想象畫面呈現出來,觀影之人多數不會再去想象其他畫面來替代,但是詩詞歌賦之類可以把這種想象力在個人腦海中展現出來,並且每個人展現的會不一樣,這樣帶來的樂趣則更多。

《吹劍錄》中曾記載一個小故事,蘇東玻在玉堂(官署名),有個幕客擅長歌詠,於是問:“我的詞跟柳永比怎麼樣?”(他)回答道:“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姑娘,拿著紅牙板,歌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的詞必須是關西的大漢,(用)銅的琵琶,鐵的綽板,歌唱‘大江東去’。”蘇東坡因此而放聲大笑。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這是針對兩位詞人不同風格的想象空間,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詞風,這樣的想象力則是更加具體、形象化,體驗也最深刻。

當我們讀《定風波》這首詩的時候,可以想象其畫面。

當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後,官署的事務基本上不會佔用他多少時間,那麼呼朋喚友去野外郊遊不失為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去處,而且面對自然可以讓自己鬱悶的心境有所舒緩。

3月7日這一天,盡興遊玩了大半天之後,往回走在沙湖道上時突然下起雨來,同行之人一邊抱怨一邊往前跑,無處避雨,唯獨蘇軾慢悠悠的走,欣賞雨中獨特的風景,一陣風吹過,溼透的衣衫在風中倍感寒冷,雨水沒有淋醒酒意,寒冷倒是讓人清醒異常,再回望來時的路,也回望自己官場的路,浮浮沉沉,卻是自己太過於執著了,倒不如隨意而行,哪怕外面的風雨再大,心中無風無雨,不必害怕,哪怕布衣素食,依舊坦然面對。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文人與政治家的糾結

讀古人的詩詞要把寫詩的時刻放到整體大環境和個人的小環境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明白一首詩或是詞到底表達的什麼樣的情感,這首詞雖然是表達了豁達的態度,但也是歷經風雨之後的看淡和透。

蘇軾是文學家這是定論,但他到底是不是政治家則有待探討,以從政經歷來看,他是一個政治家,但以他屢次被重任又屢次被貶來說,卻又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把政治家放在他的身上估計還有所欠缺。

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個文人通病,但作文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恣意妄為,豪爽不羈在詩詞方面也許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多種角色來說,對於任職於朝廷之中的蘇軾來說就不一定就是好事。

這次同樣不例外,蘇軾豪興大發,詩詞可以隨便寫,當“烏臺詩案”出來時,他還是懵的,並不瞭解是怎麼一回事,而來源則是他作《湖州謝上表》,例行公事彙報一下情況時,結果偏偏在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當然這只是引子,結果被有心之人在他的詩集中四處查找罪證,倒是找到一些苗頭來,後來事件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烏臺詩案”。

當然歷史不會僅僅虧待蘇軾一人,同樣的案例也數不勝數,畢竟文人一支,寫出來的東西是一回事,被人理解成其他的東西則是另一回事了。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如唐李白之類人,寫詩是一流的,仗劍走天涯和胸懷天下的情懷也是有的,也希望能夠報效國家,但卻因為文人身份過於清高,站在功利角度來看,原來是有機會的,只不過卻是因得罪過高力士最終導致仕途不振,畢竟自古以來有句老話:不能得罪小人,因為小人會記仇的。所以想要為皇帝效力知道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事,除非是想成為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了。

柳永當年自恃其才,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六十壽誕向其邀詞,其寫下《千秋歲》一詞。寫完後,興致未盡,又寫《西江月》一詞自誇:腹內胎生異錦,筆端舌噴長江。縱教匹絹字難償,不屑與人稱量,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風流才子佔詞場,真是自衣卿相。

結果這段詞讓呂夷簡感覺很不爽,當宋仁宗翰林院學士空缺想提拔柳永時,呂夷簡根本不用多說,直接把這首詞給宋仁宗看,仁宗寫下評語: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作自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

因一首詞獲罪導致柳三變一生官場無緣,三言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即是:《從名姬春風吊柳七》。最後是:

樂遊原上妓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

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

"

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化史上的寶珠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以怡情,在這些詩詞中體會古人的情感,即可以共情的娛樂享受,也可以帶來對當下的借鑑,歷史雖然不同,但是人性總是相同的。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下雨,拿著雨具的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我不這麼覺得。過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許多詩詞琅琅上口,讀起來氣象萬千,其中一首定風波也是我個人喜愛的,這首詞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通過此詞展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個生性豁達,瀟灑不羈的人物形象。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詩詞的想象空間

電影電視已經把劇本的想象畫面呈現出來,觀影之人多數不會再去想象其他畫面來替代,但是詩詞歌賦之類可以把這種想象力在個人腦海中展現出來,並且每個人展現的會不一樣,這樣帶來的樂趣則更多。

《吹劍錄》中曾記載一個小故事,蘇東玻在玉堂(官署名),有個幕客擅長歌詠,於是問:“我的詞跟柳永比怎麼樣?”(他)回答道:“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姑娘,拿著紅牙板,歌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的詞必須是關西的大漢,(用)銅的琵琶,鐵的綽板,歌唱‘大江東去’。”蘇東坡因此而放聲大笑。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這是針對兩位詞人不同風格的想象空間,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詞風,這樣的想象力則是更加具體、形象化,體驗也最深刻。

當我們讀《定風波》這首詩的時候,可以想象其畫面。

當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後,官署的事務基本上不會佔用他多少時間,那麼呼朋喚友去野外郊遊不失為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去處,而且面對自然可以讓自己鬱悶的心境有所舒緩。

3月7日這一天,盡興遊玩了大半天之後,往回走在沙湖道上時突然下起雨來,同行之人一邊抱怨一邊往前跑,無處避雨,唯獨蘇軾慢悠悠的走,欣賞雨中獨特的風景,一陣風吹過,溼透的衣衫在風中倍感寒冷,雨水沒有淋醒酒意,寒冷倒是讓人清醒異常,再回望來時的路,也回望自己官場的路,浮浮沉沉,卻是自己太過於執著了,倒不如隨意而行,哪怕外面的風雨再大,心中無風無雨,不必害怕,哪怕布衣素食,依舊坦然面對。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文人與政治家的糾結

讀古人的詩詞要把寫詩的時刻放到整體大環境和個人的小環境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明白一首詩或是詞到底表達的什麼樣的情感,這首詞雖然是表達了豁達的態度,但也是歷經風雨之後的看淡和透。

蘇軾是文學家這是定論,但他到底是不是政治家則有待探討,以從政經歷來看,他是一個政治家,但以他屢次被重任又屢次被貶來說,卻又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把政治家放在他的身上估計還有所欠缺。

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個文人通病,但作文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恣意妄為,豪爽不羈在詩詞方面也許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多種角色來說,對於任職於朝廷之中的蘇軾來說就不一定就是好事。

這次同樣不例外,蘇軾豪興大發,詩詞可以隨便寫,當“烏臺詩案”出來時,他還是懵的,並不瞭解是怎麼一回事,而來源則是他作《湖州謝上表》,例行公事彙報一下情況時,結果偏偏在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當然這只是引子,結果被有心之人在他的詩集中四處查找罪證,倒是找到一些苗頭來,後來事件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烏臺詩案”。

當然歷史不會僅僅虧待蘇軾一人,同樣的案例也數不勝數,畢竟文人一支,寫出來的東西是一回事,被人理解成其他的東西則是另一回事了。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如唐李白之類人,寫詩是一流的,仗劍走天涯和胸懷天下的情懷也是有的,也希望能夠報效國家,但卻因為文人身份過於清高,站在功利角度來看,原來是有機會的,只不過卻是因得罪過高力士最終導致仕途不振,畢竟自古以來有句老話:不能得罪小人,因為小人會記仇的。所以想要為皇帝效力知道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事,除非是想成為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了。

柳永當年自恃其才,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六十壽誕向其邀詞,其寫下《千秋歲》一詞。寫完後,興致未盡,又寫《西江月》一詞自誇:腹內胎生異錦,筆端舌噴長江。縱教匹絹字難償,不屑與人稱量,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風流才子佔詞場,真是自衣卿相。

結果這段詞讓呂夷簡感覺很不爽,當宋仁宗翰林院學士空缺想提拔柳永時,呂夷簡根本不用多說,直接把這首詞給宋仁宗看,仁宗寫下評語: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作自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

因一首詞獲罪導致柳三變一生官場無緣,三言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即是:《從名姬春風吊柳七》。最後是:

樂遊原上妓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

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

蘇軾《定風波》,詩詞想象的空間和現實的無奈

若是回過頭來看,源頭還在於柳永自身,並沒有把自我的角色把握到位,才不是問題,目空一切的書生氣才是問題所在。

如同當年曾國藩初入官場時也是耿直異常,結果不能成就其大業,到最後學會了如何做人和變通之後,才真正達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最高境界。

詩詞有無限想象的空間,但是背後則可能是現實的純粹和無奈,也正是現實的無奈,我們也讀到了這些優美的詩詞,算是另一種歷史有意思之處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