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再來一張吧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是一堆作者塑造的一群猴子,因為來源廣泛,故而出現一些不合理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能否讓一切合理起來,體現的才是作者的功力。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雖然經常回憶起“齊天大聖”的風光(尚未被免職),也會因為被叫“弼馬溫”的zhongzu歧視而炸毛,但總體上來講變是一個三觀正確的俠義之士。真正飄忽的是他的性格和實力,時而精明,時而莽撞;時而強悍無敵,時而又被來路不明的妖仙盤得毫無脾氣。

作者的苦心孤詣

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作者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大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可謂窮凶極惡、膽大包天,後來的孫行者則虔誠而忠心,這是一個很難圓下去的性格轉變。故而作者首先安排他在五臺山下關了五百年(殺殺銳氣),才能有觀音做通思想工作,或許在孫悟空看來只是藉以擺脫囚犯身份的一場交易吧。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再來一張吧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是一堆作者塑造的一群猴子,因為來源廣泛,故而出現一些不合理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能否讓一切合理起來,體現的才是作者的功力。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雖然經常回憶起“齊天大聖”的風光(尚未被免職),也會因為被叫“弼馬溫”的zhongzu歧視而炸毛,但總體上來講變是一個三觀正確的俠義之士。真正飄忽的是他的性格和實力,時而精明,時而莽撞;時而強悍無敵,時而又被來路不明的妖仙盤得毫無脾氣。

作者的苦心孤詣

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作者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大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可謂窮凶極惡、膽大包天,後來的孫行者則虔誠而忠心,這是一個很難圓下去的性格轉變。故而作者首先安排他在五臺山下關了五百年(殺殺銳氣),才能有觀音做通思想工作,或許在孫悟空看來只是藉以擺脫囚犯身份的一場交易吧。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車遲國戲弄三妖

性格的轉變也是逐漸展開的,唯我獨尊的齊天大聖到委屈求全的大師兄並非一撮而就,從一開始碰上妖怪或強盜一棒子掄死,甚至因為白骨精作妖而被驅逐,到後來則變得異常冷靜,比如比丘國與鹿國丈的鬥智、車遲國與三妖鬥法,都選則將對手老底掀開並點醒國君和民眾之後再開打。

曾經桀驁不馴的猢猻甚至圓滑了起來,比如在天竺國收了玉華王的三個王子當徒弟;為了鳳仙郡的百姓而向玉帝低頭(之前一口一句玉帝老兒);面對三隻實力低微的犀牛精也不敢一棒打死,而是先清楚有沒有後臺,再將功勞讓給天庭的四個星宿。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再來一張吧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是一堆作者塑造的一群猴子,因為來源廣泛,故而出現一些不合理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能否讓一切合理起來,體現的才是作者的功力。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雖然經常回憶起“齊天大聖”的風光(尚未被免職),也會因為被叫“弼馬溫”的zhongzu歧視而炸毛,但總體上來講變是一個三觀正確的俠義之士。真正飄忽的是他的性格和實力,時而精明,時而莽撞;時而強悍無敵,時而又被來路不明的妖仙盤得毫無脾氣。

作者的苦心孤詣

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作者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大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可謂窮凶極惡、膽大包天,後來的孫行者則虔誠而忠心,這是一個很難圓下去的性格轉變。故而作者首先安排他在五臺山下關了五百年(殺殺銳氣),才能有觀音做通思想工作,或許在孫悟空看來只是藉以擺脫囚犯身份的一場交易吧。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車遲國戲弄三妖

性格的轉變也是逐漸展開的,唯我獨尊的齊天大聖到委屈求全的大師兄並非一撮而就,從一開始碰上妖怪或強盜一棒子掄死,甚至因為白骨精作妖而被驅逐,到後來則變得異常冷靜,比如比丘國與鹿國丈的鬥智、車遲國與三妖鬥法,都選則將對手老底掀開並點醒國君和民眾之後再開打。

曾經桀驁不馴的猢猻甚至圓滑了起來,比如在天竺國收了玉華王的三個王子當徒弟;為了鳳仙郡的百姓而向玉帝低頭(之前一口一句玉帝老兒);面對三隻實力低微的犀牛精也不敢一棒打死,而是先清楚有沒有後臺,再將功勞讓給天庭的四個星宿。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組隊完成後被法力低微的白骨精耍了個通透

種種變化,卻不突兀。導致孫悟空性格轉變有三個大事件,首先是被觀音的緊箍兒算計,吃了大虧;然後白骨精事件,這是四人團隊打怪的第一戰,屬於建立相互信任的磨合期;最後的轉變則來自“真假美猴王”事件,六耳獼猴打暈唐僧一事其實是孫悟空一直想幹而不敢不忍的念頭,殊知他最後一棒打死的猴王,就不是最後的心魔呢?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再來一張吧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是一堆作者塑造的一群猴子,因為來源廣泛,故而出現一些不合理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能否讓一切合理起來,體現的才是作者的功力。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雖然經常回憶起“齊天大聖”的風光(尚未被免職),也會因為被叫“弼馬溫”的zhongzu歧視而炸毛,但總體上來講變是一個三觀正確的俠義之士。真正飄忽的是他的性格和實力,時而精明,時而莽撞;時而強悍無敵,時而又被來路不明的妖仙盤得毫無脾氣。

作者的苦心孤詣

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作者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大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可謂窮凶極惡、膽大包天,後來的孫行者則虔誠而忠心,這是一個很難圓下去的性格轉變。故而作者首先安排他在五臺山下關了五百年(殺殺銳氣),才能有觀音做通思想工作,或許在孫悟空看來只是藉以擺脫囚犯身份的一場交易吧。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車遲國戲弄三妖

性格的轉變也是逐漸展開的,唯我獨尊的齊天大聖到委屈求全的大師兄並非一撮而就,從一開始碰上妖怪或強盜一棒子掄死,甚至因為白骨精作妖而被驅逐,到後來則變得異常冷靜,比如比丘國與鹿國丈的鬥智、車遲國與三妖鬥法,都選則將對手老底掀開並點醒國君和民眾之後再開打。

曾經桀驁不馴的猢猻甚至圓滑了起來,比如在天竺國收了玉華王的三個王子當徒弟;為了鳳仙郡的百姓而向玉帝低頭(之前一口一句玉帝老兒);面對三隻實力低微的犀牛精也不敢一棒打死,而是先清楚有沒有後臺,再將功勞讓給天庭的四個星宿。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組隊完成後被法力低微的白骨精耍了個通透

種種變化,卻不突兀。導致孫悟空性格轉變有三個大事件,首先是被觀音的緊箍兒算計,吃了大虧;然後白骨精事件,這是四人團隊打怪的第一戰,屬於建立相互信任的磨合期;最後的轉變則來自“真假美猴王”事件,六耳獼猴打暈唐僧一事其實是孫悟空一直想幹而不敢不忍的念頭,殊知他最後一棒打死的猴王,就不是最後的心魔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轉變自然不是源自緊箍咒的調教,而是磨難後的覺悟昇華和對各方大勢力的敬畏之心,他從不滿唐僧的迂腐逐漸學會了從領導(唐僧)的角度看待並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因一己好惡而拔刀相向的遊俠,他最終活成了西遊世界裡普世價值觀的體現。

結語:不合邏輯的經典

作者讓孫悟空的心路歷程變得圓滿,但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中種種不符合邏輯的內容僅僅少於《封神演義》,也許是材料來源太廣的緣故,如前文引言提及的矛盾都不能讓讀者心服口服。

這些其實是說不透的問題,而我們並無需為此而糾結,毫不誇張的講,這樣的細節絲毫無損於《西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撼動地位。所謂的“不合邏輯”只是讀《西遊記》後最為膚淺的認知:孫悟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他的故事只是小說想表達之思想的載體而已。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再來一張吧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是一堆作者塑造的一群猴子,因為來源廣泛,故而出現一些不合理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能否讓一切合理起來,體現的才是作者的功力。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雖然經常回憶起“齊天大聖”的風光(尚未被免職),也會因為被叫“弼馬溫”的zhongzu歧視而炸毛,但總體上來講變是一個三觀正確的俠義之士。真正飄忽的是他的性格和實力,時而精明,時而莽撞;時而強悍無敵,時而又被來路不明的妖仙盤得毫無脾氣。

作者的苦心孤詣

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作者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大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可謂窮凶極惡、膽大包天,後來的孫行者則虔誠而忠心,這是一個很難圓下去的性格轉變。故而作者首先安排他在五臺山下關了五百年(殺殺銳氣),才能有觀音做通思想工作,或許在孫悟空看來只是藉以擺脫囚犯身份的一場交易吧。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車遲國戲弄三妖

性格的轉變也是逐漸展開的,唯我獨尊的齊天大聖到委屈求全的大師兄並非一撮而就,從一開始碰上妖怪或強盜一棒子掄死,甚至因為白骨精作妖而被驅逐,到後來則變得異常冷靜,比如比丘國與鹿國丈的鬥智、車遲國與三妖鬥法,都選則將對手老底掀開並點醒國君和民眾之後再開打。

曾經桀驁不馴的猢猻甚至圓滑了起來,比如在天竺國收了玉華王的三個王子當徒弟;為了鳳仙郡的百姓而向玉帝低頭(之前一口一句玉帝老兒);面對三隻實力低微的犀牛精也不敢一棒打死,而是先清楚有沒有後臺,再將功勞讓給天庭的四個星宿。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組隊完成後被法力低微的白骨精耍了個通透

種種變化,卻不突兀。導致孫悟空性格轉變有三個大事件,首先是被觀音的緊箍兒算計,吃了大虧;然後白骨精事件,這是四人團隊打怪的第一戰,屬於建立相互信任的磨合期;最後的轉變則來自“真假美猴王”事件,六耳獼猴打暈唐僧一事其實是孫悟空一直想幹而不敢不忍的念頭,殊知他最後一棒打死的猴王,就不是最後的心魔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轉變自然不是源自緊箍咒的調教,而是磨難後的覺悟昇華和對各方大勢力的敬畏之心,他從不滿唐僧的迂腐逐漸學會了從領導(唐僧)的角度看待並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因一己好惡而拔刀相向的遊俠,他最終活成了西遊世界裡普世價值觀的體現。

結語:不合邏輯的經典

作者讓孫悟空的心路歷程變得圓滿,但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中種種不符合邏輯的內容僅僅少於《封神演義》,也許是材料來源太廣的緣故,如前文引言提及的矛盾都不能讓讀者心服口服。

這些其實是說不透的問題,而我們並無需為此而糾結,毫不誇張的講,這樣的細節絲毫無損於《西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撼動地位。所謂的“不合邏輯”只是讀《西遊記》後最為膚淺的認知:孫悟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他的故事只是小說想表達之思想的載體而已。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是小說的主旨嗎?

後來者讀《西遊記》,有人理解為暴厲恣睢者棄惡從善,重新做猴的故事;或者一個崇尚自由和反抗的鬥士被體制所馴化的過程;或者通過取經所見所聞對世道的不公進行諷刺;甚至說反映了社會民眾反抗封建統治,反對強權的鬥爭精神。

對於這些,我們都不能置以可否,也都不無道理,姑且稱之為進階的認知吧。但究竟如何,卻莫衷一是,畢竟作者的初衷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上述都只是今人的解讀過度也不好說。

"

作為小說中一隻虛構的猴物,孫悟空的形象完全來自小說家的塑造,從誕生到成佛,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生平經歷都展現得明明白白,為何說前後不是同一只猴子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筆者自有說法,請往下看。

引子:讀原著的困惑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優秀的神魔小說,但作為一本小說,又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可謂戰無不勝,哪怕最近出盡風頭的小哪吒也被揍得屁滾尿流,而取經之路則屢屢吃癟,到處找人幫忙。

之前刀槍不入,後來卻經常受傷,頂得住四十九天的煉丹爐,卻受不住紅孩兒的一口三昧真火,各種天庭刑罰未能造成肉體傷害,卻被黃風怪的沙暴弄瞎了“火眼金睛”,甚至兩次在葫蘆裡險些化作一灘膿水。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孫悟空跳出煉丹爐

之前尤其叛逆,好勇鬥狠,無法無天,後來則成為了俠義精神的代言人。

作為小說作品,這些都不是不可以,只是跨度來得有點突然。

那麼,到底是作者的水平所限,還是讀者的不明就裡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在於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本來就不是同一只猴子。

小說的“原創性”探討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的作者手中有著無數五花八門的傳說故事、雜劇劇本和小說話本,其工作就是將這些東西修訂成一本主題統一、前後完整的長篇小說。故而要說沒有當下理解的抄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連頭條“原創”的標籤都申請不到。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吳承恩的小說雖然與元代雜劇《西遊記》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前後傳承性毫無疑問:主角名字並無二致,同樣鬧騰過天宮(後被壓花果山下),同樣四人一馬;再往前推的話,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也有唐僧和行者取經的故事,沒有豬八戒,只有降服沙神的情節,想來是沙僧的原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同樣,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殘存的《西遊記平話》故事也很合理的成為了小說的構成部分,前者的偷取仙丹和後者的“車遲國鬥法”等情節,都跟小說內容非常接近了。

等到明代,資料想必更加豐富,不同來歷、版本的猴子們終於在吳承恩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了完整的孫悟空,《西遊記》是一個不斷演變走向完整的作品,吳承恩則是將其推向巔峰的人物,卻不是唯一的作者。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西遊記》能夠同時完整展現大鬧天宮和豪氣沖天和取經之路的篳路藍縷,體現的是作者的功底,而非“合理”的邏輯性。


對於孫悟空,我們還可以叫他齊天大聖、孫行者或者孫猴子,他們最終匯聚成的這麼個猴物,其實是有著“多重猴格”的。

唐僧為何會帶只猴子去取經?

怎麼說呢,不是他想,更不是為了保證馬兒的健康(弼馬溫),而是被安排了一隻猴子。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和猴子

上圖是唐晚期的作品,可知的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唐僧唯一搭檔就是一隻尖嘴猴腮的人型生物--我們可以理解為猴子,但肯定不是孫悟空,其跟主題無關的來歷就不探討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通過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藍本,右下兩個頭頂大光圈的神仙形象上看來一佛一道,應該是顯靈的幫手,而河中的三個人頭則是攔路的妖怪。

本應該騰空而起大戰妖魔鬼怪的猴子卻在雙手合十地祈禱,顯然只是一個牽馬的隨從而已,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幕令筆者想起了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可以看出此時的猴子明顯神通不夠,原著中他只會一些變化法術之外,打怪主要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所賜的三件寶貝:隱形帽、金環錫杖和缽盂。實在不行就靠書中天王交代的“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來救場。

但這種吼一嗓子搬救兵的戲碼顯然很low。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找人幫忙這事,後來很常見

雖然壁畫在前,小說在後,但二者的描繪的確很相似。我們可知的是,最初的西遊故事中有一隻不怎麼靠譜的猴子,想要更加吸引人就必須讓他長點本事。

那麼怎樣的本事才叫大呢?在古人看來,能夠“大鬧天宮”也許就是想象力的極限了吧。

大鬧天宮的升級過程

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偷過王母娘娘的十顆蟠桃,後被處以“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流放到花果山紫雲洞居住。這裡蟠桃的設定是“平平無奇”的,故而猴子受到的懲罰僅僅是教訓小毛賊的手法,算不得大事。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偷蟠桃的弼馬溫

而元代雜劇《西遊記》是吳承恩版本的重要參考,在這裡大鬧天宮後護送唐僧取經的是孫悟空,但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

(孫行者上,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王母仙衣無分著,金燦爛光閃爍,多管是天孫巧織紫霞綃。--元代《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

這是一隻猥瑣的猴子,貪財好色,膽大包天,他從天庭偷來吃的喝的,甚至王母娘娘的內衣來討好老婆金鼎公主,然而也就僅限於此了。這不能稱之為“鬧”,只能叫做“偷”。搞笑的是他低估了女人對於二手衣服的排斥,天兵一到,金鼎公主就哭哭啼啼的跑出去控訴孫悟空的惡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最接近原著的孫悟空

雜劇中的孫悟空尚且不具備支撐這份勇氣的實力,同樣是李靖、哪吒和二十八宿,卻打的孫悟空落荒而逃,還好他身手敏捷,屢次跳出合圍。這個很合理,打敗、殺死和生擒畢竟是一個難度遞增的關係,這體現的是孫悟空實力不濟,也是取經路上四處找人幫忙的原因。

最後出手的還是觀音,他把孫悟空壓在了花果山下,直至唐僧後來救出。

而真正以齊天大聖名號大鬧天宮的猴子則是來自另一部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其情節完美移植到了小說當中,齊天大聖偷了元始天尊的仙丹以及王母娘娘的仙酒仙桃,這才引來了天庭的追捕,並被二郎神擒獲,這在小說中演變成了“小聖施威降大聖”。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酒醉後偷取仙丹

至於後面逃出煉丹爐並單槍匹馬挑戰天庭的過程,則基本屬於小說家的原創,但孫悟空並沒有打進凌霄寶殿,玉帝也沒有鑽到桌子底下去,嚴格來講只是示威和叫門而已。

“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西遊記》雜劇

不管是雜劇《西遊記》還是《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孫悟空都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兄弟姐妹五個,他們各有各的神通和故事,這勢必會影響取經劇情的分量。故而在我們看到的小說中,他們所有的事蹟和神通都合為一體,照搬到了孫悟空的身上,包括拉風的“齊天大聖”稱號,聽上去穩穩壓制“通天”一籌。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今人解讀的孫悟空形象完全不同

孫悟空的出身則被設定為天生地養的石猴,後來結交了幾個“大聖”為異性兄弟,可惜除了成為敵人的牛魔王之外其他都再難覓蹤影了。而他最終是要成佛的,所以強搶老婆這些花裡胡哨的男女往事顯然不在出現後來代表正義的孫悟空身上,小說中也沒浪費,完整地移植到了黃袍怪和百花羞身上。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百花羞公主和黃袍(毛)怪

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猴子實力越強,所犯的事也就越大,這樣的情節顯然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所有的神通和事蹟也將歸於孫悟空一猴。

齊天大聖原來是福建的猴子

“齊天大聖”這個唬人的名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很值得探討。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正版”齊天大聖

首先,這不是一個正式的封號,而是猴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更像是民間草頭班子“補天大將軍”之類的玩意兒,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高等級的是神和仙,出身草根的齊天大聖在天庭和道教眼中也就是一個散仙,並不值得重視。

而翻開《西遊》或《封神》小說,裡面自稱為聖的角色全部都是山精水怪,地方也不過一島一洞,修為全靠旁門左道,全無隱世高手的氣派。

第二,大聖這是福建部分地區對於神怪的稱呼。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福建順昌雙聖墓

福建順昌縣在2004年發現的一座墓葬,供奉的牌位居然是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

肯定的說,雖然埋的不是兩位大聖,但這個建於明朝初年的廟和墓都沒毛病,其年代早於吳承恩而晚於元代雜劇,想來是根據雜劇《西遊記》而建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雜劇《西遊記》影響了順昌地區的猴神信仰,還是前者壓根就是取材於這裡的猴神傳說呢?為何元曲的集散地大都附近都沒有齊天大聖廟,反而在閩北、閩東乃至福建各地都有祭祀的習俗呢?

真相併不復雜,“大聖”本來就僅僅侷限於福建地區對於山精水怪的稱呼,福建山多,猴子也多,對於猴患的恐懼令先民“誠惶誠恐,尊為土神,立廟以祀”,用以祈求平安和賜福。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不要誤會,這是印度神猴

而猴性頑劣,民間傳說衍生出猴神闖禍的民間傳說,進而形成了大鬧天宮故事的雛形。

其實不管是齊天和通天,南方的傳說中還有彌天、雪山、雄威、象鼻、丹霞、翻江、驅雷等很多猴類“大聖”,這些稱號或代表神通,或體現外形,或顯示絕招,他們或邪或正,形象不一,想來“大聖”這一叫法就是逐漸由南至北傳到了藝術家或者說書人的耳中。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齊天大聖,你認可嗎?

但“大聖”的級別實在是低,相對於“四御”和“五方五老”的天地瓜分,他們的影響力也許侷限於一個村子或一個山頭,所謂“齊天”只是封號發明者坐井觀天的臆想罷了。更為重要的是,福建的xx大聖肯定都不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總結:大聖和行者合成了孫悟空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稱號和事蹟來自於福建當無疑問,然而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是同為猴類而已,南方的民間傳說被北方的藝術家們巧妙借用,最終讓反天的大聖和取經的行者合二為一。孫悟空的形象因為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從此反而很少人知道齊天大聖曾經只是一隻嘯聚山林的猴精了。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取經路上“像條狗”的孫行者

但是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畢竟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的是“謀反必究”的天罰而非反抗意識,偷仙丹蟠桃也好,鬧天宮也罷,都是赤裸裸的搶劫,畢竟天庭並沒有任何法定義務,此時的猴子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邪神。

而西天取經的行者則是一個力保唐僧的義士,他們之間是一種忠誠的師徒關係,而非純粹的利益交換。具體到事件,“八十一難”其實可以視為“冰糖葫蘆”式的故事集錦,是眾多傳說和雜劇故事的糅合,相互之間本就不存在太多的必然聯繫。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再來一張吧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是一堆作者塑造的一群猴子,因為來源廣泛,故而出現一些不合理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能否讓一切合理起來,體現的才是作者的功力。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雖然經常回憶起“齊天大聖”的風光(尚未被免職),也會因為被叫“弼馬溫”的zhongzu歧視而炸毛,但總體上來講變是一個三觀正確的俠義之士。真正飄忽的是他的性格和實力,時而精明,時而莽撞;時而強悍無敵,時而又被來路不明的妖仙盤得毫無脾氣。

作者的苦心孤詣

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那麼突兀,作者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大鬧天宮時期的孫悟空可謂窮凶極惡、膽大包天,後來的孫行者則虔誠而忠心,這是一個很難圓下去的性格轉變。故而作者首先安排他在五臺山下關了五百年(殺殺銳氣),才能有觀音做通思想工作,或許在孫悟空看來只是藉以擺脫囚犯身份的一場交易吧。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車遲國戲弄三妖

性格的轉變也是逐漸展開的,唯我獨尊的齊天大聖到委屈求全的大師兄並非一撮而就,從一開始碰上妖怪或強盜一棒子掄死,甚至因為白骨精作妖而被驅逐,到後來則變得異常冷靜,比如比丘國與鹿國丈的鬥智、車遲國與三妖鬥法,都選則將對手老底掀開並點醒國君和民眾之後再開打。

曾經桀驁不馴的猢猻甚至圓滑了起來,比如在天竺國收了玉華王的三個王子當徒弟;為了鳳仙郡的百姓而向玉帝低頭(之前一口一句玉帝老兒);面對三隻實力低微的犀牛精也不敢一棒打死,而是先清楚有沒有後臺,再將功勞讓給天庭的四個星宿。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組隊完成後被法力低微的白骨精耍了個通透

種種變化,卻不突兀。導致孫悟空性格轉變有三個大事件,首先是被觀音的緊箍兒算計,吃了大虧;然後白骨精事件,這是四人團隊打怪的第一戰,屬於建立相互信任的磨合期;最後的轉變則來自“真假美猴王”事件,六耳獼猴打暈唐僧一事其實是孫悟空一直想幹而不敢不忍的念頭,殊知他最後一棒打死的猴王,就不是最後的心魔呢?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樣的轉變自然不是源自緊箍咒的調教,而是磨難後的覺悟昇華和對各方大勢力的敬畏之心,他從不滿唐僧的迂腐逐漸學會了從領導(唐僧)的角度看待並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因一己好惡而拔刀相向的遊俠,他最終活成了西遊世界裡普世價值觀的體現。

結語:不合邏輯的經典

作者讓孫悟空的心路歷程變得圓滿,但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中種種不符合邏輯的內容僅僅少於《封神演義》,也許是材料來源太廣的緣故,如前文引言提及的矛盾都不能讓讀者心服口服。

這些其實是說不透的問題,而我們並無需為此而糾結,毫不誇張的講,這樣的細節絲毫無損於《西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撼動地位。所謂的“不合邏輯”只是讀《西遊記》後最為膚淺的認知:孫悟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他的故事只是小說想表達之思想的載體而已。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這是小說的主旨嗎?

後來者讀《西遊記》,有人理解為暴厲恣睢者棄惡從善,重新做猴的故事;或者一個崇尚自由和反抗的鬥士被體制所馴化的過程;或者通過取經所見所聞對世道的不公進行諷刺;甚至說反映了社會民眾反抗封建統治,反對強權的鬥爭精神。

對於這些,我們都不能置以可否,也都不無道理,姑且稱之為進階的認知吧。但究竟如何,卻莫衷一是,畢竟作者的初衷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上述都只是今人的解讀過度也不好說。

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與西天取經的孫行者,居然不是同一只猴子

而可知的是,《西遊記》作為一部神魔小說能夠站在文學史的頂峰,能夠讓後人百般研究而不得其解,甚至成為最有商業和文化價值的神話IP,我想,是怎樣的孫悟空,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吧。

PS:1.之所以結尾打一個馬虎眼,是因為小說的主旨,的確不是我輩所能夠說明白的。

2.下文將解說孫悟空前後實力不一致的問題,盡請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