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孫權 孫霸 孫魯班 孫和 歷史風雲錄 歷史風雲錄 2017-08-26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山嵩

孫權,是三國時期比較傳奇的人物。他創造過輝煌,也經歷過低谷:曾以數萬之眾破曹操於赤壁,但其十萬雄師也曾被八百士卒所吞沒;在其執政期間歷次防禦戰中幾無敗績,但數次北伐其功績卻乏善可陳;他曾在關雲長“威震華夏”時兵不血刃徑取荊州,也曾在大破蜀軍後主動向劉備送和書。他像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政治家的幾種特徵同時在他身上體現。

相對於同時期的對手曹操、劉備,孫權是幸運的。19歲時即從其兄孫策的手中繼承了江東大片領土,而曹操卻直至54歲時才碾壓群雄統一北方,劉備59歲時才僥倖佔領漢中成就漢室基業。可以說,孫權的早期基礎是整個三國時期最為優越的。

但孫權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其豐厚的家底,也依賴於孫權自身的努力——就如其大臣趙諮所說的那樣:“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但就是這聰明、仁智、雄略之主晚年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併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孫權賜死四子孫霸。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三子孫和為孫峻(孫和之侄)所殺,終年29歲。老子殺兒子,侄子殺叔叔,這種人倫鉅變在東吳後期不勝枚舉,本來一個相對穩定、極具可能統一三國的王朝為何頻頻手足相殘、禍起蕭牆呢?這一切還要從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說起。

赤烏四年(公元241年)正月,天降大雪,雪深三尺,鳥獸凍死大半,在古人眼裡這可不是什麼吉兆。果不其然,同年五月,太子孫登去世。孫登是孫權的長子,是孫權費盡心力培養的接班人,他謙虛恭謹、禮賢下士、樂善好施、恭行孝悌,其品行備受世人稱讚。但天妒英才,僅33歲便早逝。孫登的去世意味著太子一位的空缺,究竟立誰為太子成為了晚年困擾孫權的一塊心病。

孫權有7個兒子: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這七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英年早逝。但其原因既有天災,亦有人禍。這七人除了孫慮與帝位沒有什麼牽連,其餘六子無不深陷其中。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這幾個兒子究竟立誰?其實孫權自己心裡也沒數,只能慢慢觀察。自古以來中國立嗣的傳統便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經過審核三子孫和便是最佳人選。這不僅是因為孫和的兩個哥哥已經去世,孫和自然也就成為“長子”;更為關鍵的原因在於其母王夫人備受孫權喜愛。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和被冊立為太子。

本來這件事可以到此為止;但“奇葩”的孫權又做了一系列荒唐的舉動:於冊立太子的同年8月立孫霸為魯王,冊立為王並不要緊,孫權卻命二子同處一宮且“禮秩如一”;這對於孫權而然,並不認為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都是自己的兒子,我喜歡誰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父愛。

但這對於傳統士大夫無疑卻是一個挑戰:長幼有分,正統有別,寵秩有異,嫡庶有差。這是士大夫們長期以來的政治信條,任何君主也不能隨意改變,許多歷史與經驗告訴他們:任何破壞這種局面的統治者,後世之君都不會獲得好下場,袁紹、劉表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大臣的反覆勸誡下,醒悟的孫權卻又下了一道昏聵的命令:命二子“分宮別僚”。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孫權的本意本是想敷衍眾大臣,假裝有所區分,但他忘記了,他的行為對於魯王孫霸及朝廷而言散發了另外一種信號:別灰心、別喪氣,爭取皇位還有希望。自此導致的後果是二子有隙、群臣相分,一部分大臣效忠太子孫和,而另一部分則依附於魯王孫霸。後面的情況自然而然我們可以猜到,兩黨相爭,互相詆譭、謾罵,為爭皇位而不擇手段。

孫權發現這種情況後大吃一驚,為了緩解局面,火速藉口二子應專心學習,責令二人斷絕與賓客的往來。但這也遭到了大臣的反對,督軍使者羊道向孫權上疏,稱此舉“使四方禮敬不復得通,遠近悚然,大小失望”,並建議“猶宜補察,密加斟酌,不使遠近得容異言”。在孫權猶豫不決之時,一位女子改變了整個東吳的歷史性進程——她就是孫魯班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孫魯班是孫權的長女,她的母親步夫人也是孫權寵愛的嬪妃之一。步夫人生性寬厚,不但容忍丈夫納妃增妾,還主動幫助尋覓嬪妃充實後宮,憑藉這一點她長期受到孫權喜愛,幾度想立其為後,但都由於群臣推薦王夫人(孫和之母)的緣故而作罷,但孫魯班卻認為是王夫人教唆的緣故,仇恨的種子自此生根。步夫人去世後,被追贈為皇后。孫魯班對此並不滿意,故當孫權要立王夫人為後時,孫魯班百般阻撓、不斷詆譭,孫權只得暫緩作罷。當出現兩黨之爭時,孫魯班認為自己復仇的機會到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孫和便栽在了她的手中。

一天,孫權病重在床,派遣太子孫和去長沙桓王孫策廟祭祀祈禱。太子妃的叔父張休在廟附近居住,便邀請太子順便來家坐坐。孫魯班派人監視,因而向孫權報告說:“太子不在廟中,只去了嬪妃家商議事情。”又說:“王夫人看到陛下病重臥床,而有喜色。”孫權大怒,認為其母子居心不良,急於搶班奪權,不久王夫人便在憂慮中含恨而逝,太子所受的寵愛也隨之衰落。

孫權對太子的不滿引來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大臣們紛紛上書為太子辯解。丞相陸遜為了強調太子的正統地位接連三次上書,言辭激切,還要親往京師,當面陳述嫡庶的大義;太常顧譚也引用西漢時期淮南王、戚夫人慘死的遭遇來陳述嫡庶的差異。此時的孫權已經聽不進去任何意見,他認為一切為太子的辯護都是圖謀不軌、變相逼宮。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但當孫權怨恨太子時,孫霸的一些行為也招致孫權不滿。孫霸的黨羽成天毀謗太子,雖然孫權晚年立嗣糊塗,但做君主的基本辨別能力還是有的,在核實了有關情況後,晚年的孫權憑藉著立嗣的問題展開了對東吳政局的大洗牌、大清算。一場殺戮悄然到來。

太子孫和被廢,遷徙至長沙;魯王孫霸賜死;陸遜“憤恚致卒”,顧譚撤職流放;朱據降職賜死;吾粲下獄處死……

這場殺戮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孫權的後世子孫,之後,孫和為孫峻所殺;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孫廢除孫亮帝位;永安三年(260年),孫休賜死孫亮;建衡二年(270年),孫皓(孫奮之侄)賜死孫奮……直至天紀四年(280年),晉滅東吳,三分歸一。

孫權19歲坐擁江東,被稱“神武”,為何後世子孫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陳壽在《三國志》中曾對孫權有一番評論,稱“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這番評論可稱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