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傳奇的“女刺客”,三槍轟動全國,至今法學界爭論不休

孫傳芳 施劍翹 張宗昌 李烈鈞 葫蘆齋主人 2017-03-28

民國最傳奇的“女刺客”,三槍轟動全國,至今法學界爭論不休

在亂世民國時,孫傳芳堪稱風雲人物,曾是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東南王",成為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軍閥。然而,就這樣一位亂世梟雄,卻命喪於一個裹腳小女子槍下。

女刺客名為施劍翹,原名施谷蘭,安徽桐城人,生父施從雲,後過繼給其弟施從濱。從小受父親寵愛,深居閨閣,還纏過足。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在家中卻有私塾老師教授學問,對古文詩詞頗感興趣。

1925年秋,張宗昌與孫傳芳為爭奪安徽、江蘇展開戰爭,時任奉系第二軍軍長、前敵總指揮的施從濱奉命迎頭截擊。兵敗受俘,被孫傳芳梟首,示眾三日。死訊傳來,年僅20歲的施劍翹寫下"被俘犧牲無公理,暴屍懸首滅人情。痛親誰識兒心苦,誓報父仇不顧身。"詩句,立志為父報仇,手刃仇人。

民國最傳奇的“女刺客”,三槍轟動全國,至今法學界爭論不休

然而,施劍翹作為一個裹足女子,弟妹又都年幼,先是將報仇的希望寄託在堂兄施中誠身上。依靠張宗昌的關係,施中誠得以擔任煙臺警備司令這一要職。但此後施中誠卻反勸其打消復仇念頭,一氣之下她斷絕了兄妹關係。

1928年,在施從濱遇害3週年的忌日上,痛苦施劍翹母女驚動了前來借宿的同鄉人施靖公。此人是施中誠的軍校同學,在閻錫山部任職,對方答應為其報父仇,施劍翹遂下嫁於他,遷居太原。然而報仇之事卻一拖再拖,1935年再次遭拒後,施劍翹與其一刀兩斷,帶著兩個兒子返回孃家。

同年,施劍翹有感於10年中空付許多心血而父仇未報,吟詩"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並從此由"施谷蘭"改名為"施劍翹",並把兩個兒子的名字由"大利""二利",分別改為"僉刃"和"羽堯",組合起來便是"劍翹"。

不久之後,她弟弟施則凡已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帶回一把日本軍刀,發誓要手刃孫傳芳,被她制止。施劍翹通過手術放開裹著的雙足,並練習槍法,打聽到孫傳芳兵敗寓居天津,於是前往天津。

經過打聽,得知孫傳芳已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她化名"董慧"加入居士林。通過各種途徑瞭解孫傳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動規律,知道他每週三、六必到居士林聽經。

1935年11月13日,正是講經日,孫傳芳端坐在佛堂中央。施劍翹本靠近火爐的後排座位,離孫傳芳較遠,她以爐火太熱為由移到前排。看堂人允諾後,施劍翹站起身來,伸手握住衣襟下的手槍,迅速來到孫傳芳身後。

待眾居士閉目隨法師誦經之際,她拔出手槍,開槍擊中孫傳芳後腦勺,隨後又朝他太陽穴和腰部各射一槍。

槍聲響後,佛堂大亂,施劍翹將提前準備好的《告國人書》和身穿將校服的施從濱照片拋向人群,大聲宣佈自己的姓名及行刺目的,並撥通警局電話,決意自首。當天下午6時,《新天津報》發出號外,報道了"施從濱有女復仇,孫傳芳佛堂斃命"的特大新聞。

次日,天津、北平、上海等各報都以頭號標題刊載這一消息,全國轟動,乃至震驚世界,外文報紙也有轉載。

民國最傳奇的“女刺客”,三槍轟動全國,至今法學界爭論不休

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後,舉國上下對其褒貶不一。由於她基於孝道的復仇,以及孫傳芳的軍閥身份,博得了多數人的同情。當時媒體描述為"現代俠女",時議也傾向於她。全國婦女界,多以施劍翹為婦女界之光榮。

與此同時,部分知識精英和左翼評論者指出,施劍翹的作為屬於愚孝,是封建信仰的餘毒,後者以這種儒家孝道與現在法制的強國觀相牴觸。比如《國聞週報》指出,若以孝為基礎的私人復仇被提倡,將引發暗殺之風,導致社會秩序崩潰。這種觀點,多置社會的概念於家庭倫理之上。

時至今日,法學界對於施劍翹刺殺孫傳芳一案依然爭論不休,作為刺殺者的施劍翹,歷史難以定論,儘管當年為父報仇此情可憫,然而畢竟是私仇之舉。

在當時這一刺殺重案,也引起了很大爭論,1936年8月經辯護律師代為申訴,施劍翹被判處7年監禁。然而,當時的全國婦女會,江寧、揚州、江都婦女會,旅京安徽學會,安徽省立徽州師範等團體紛紛通電呼籲,希望最高法院能對施劍翹援例特赦。後馮玉祥同李烈鈞、于右任、張繼、宋哲元等人也紛紛出面救援。

1936年10月14日,入獄11個月後施劍翹得以赦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