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宋朝 張弘範 南宋 中國古代史 忽必烈 遇冰而化水 2018-11-30

做大將,首先膽氣要足。戰場上腥風血雨,沒膽子如何能夠冷靜指揮?張弘範和他老爹很像,年紀還輕時便膽色過人。二十歲時,他八哥張弘略任順天路總管,有事去大汗行宮彙報工作,張弘範便代替哥哥管理政事。當時有蒙古軍進入順天境內,肆意侵辱百姓,張弘範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犯事的蒙古軍人每人打了一頓板子趕了出去。當時北方是蒙古人天下,張弘範敢這麼幹,也算是膽大包天了。

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張柔不但打仗是行家,生孩子也是把好手,一生中有兒子十一人。但前九個都沒什麼出息,只有第八子張弘略和第九子張弘範才能出眾。張弘略文武全才,屢任顯職,死時受推忠佐理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蔡國公,諡忠毅,在元廷地位很高。但因為沒有弟弟那麼顯赫的戰功,在歷史上並不出名。張弘範的能力未必強過哥哥,但因為厓山之戰,名氣卻大得多。所以,要出名靠的並不僅僅是能力加努力,機遇往往是最重要的。

在軍旅中要出人頭地,展現自己的能力之前,首先要有膽色。膽大包天的張弘範再加上有背景的老爹和哥哥,開始在軍隊中嶄露頭角。中統元年,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中統三年,便改授行軍總管,在親王合必赤麾下征討在濟南叛亂的李璮。

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李璮也是一方世侯,益都行省李全之子。1231年李全死後,其妻楊妙真襲職,但不久也病死,李璮襲為宜都行省。在眾多漢人世侯中,李璮是個異類,並不安於在蒙古人之下做個諸侯,而有著稱王圖霸的野心。不但擁兵自重,儲存糧草,截留鹽課。還在1259年私自進攻南宋 ,連下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等四城,全部納入自己地盤。在擴充實力上不遺餘力,對蒙古汗廷的不臣之意相當明顯。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開戰。忽必烈加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這一方面是為了穩住他,另一方面也是看重他與南宋有佔地之仇,防衛南部疆域時不會投敵。

但忽必烈有些小看了李璮,這位大都督雖不會真正投向南宋,卻也絕不會忠於他。中統三年二月,李璮乘忽必烈傾全力抗禦阿里不哥南犯之機,舉兵反叛。獻漣海等三城於南宋,殺蒙古戍兵,從海州泛海還攻益都,進據濟南。忽必烈南線頓時吃緊。

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不過,李璮雖然野心不小,卻沒有洞察全局的眼光。他反叛元廷若想獲得成功,必須要有兩個要素,其一是南宋朝廷積極配合,出兵出餉相助,其二是北方中原各地漢人世侯可以群起響應,他才有趁亂擴大地盤,進而圖霸稱王的可能。但是,一向謀求苟安的南宋只是封李璮為齊郡王,並沒有在軍事行動上給予配合。他傳檄河北,希望取得華北地區漢人世侯的支持,也應者寥寥——大家諸侯做得好好的,幹嗎為了你冒險造反呢。

李璮處境完全孤立。他如果不想迅速失敗,應該率部隊與元軍在野外周旋,機動靈活的展開戰略,實在不行還可以南撤依靠南宋。但李璮卻攏軍固守濟南,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給元軍以包圍自己的機會,充分展現了軍事上的無謀。與合必赤一起征討他的史天澤聽說李璮進入濟南,不禁笑道:“豕突入苙,無能為也。”,並對合必赤進言道:“璮多譎而兵精,不宜力角,當以歲月斃之。” 元軍深溝高壘,將濟南圍得水洩不通。

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二十四歲的張弘範在合必赤麾下,也率領著本部人馬來到濟南城下。這麼年輕便領兵出征,當爹的自然不怎麼放心。張弘範臨行時,張柔對兒子面授機宜:“汝圍城勿避險地。汝無怠心,則兵必致死。主者慮其險,苟有來犯,必赴救,可因以立功,勉之。”這也頗有些讓兒子勇挑重擔的意思。張弘範領會了老爹的教導,將自己的營寨紮在城西。

不過,李璮並沒有如張柔預計的那樣,因為張弘範駐紮在較為危險的地方而向他發動攻擊。在兵糧即將告罄的情況下,李璮督率所部沒命的出城突圍,但是,當各處元軍都在為反突圍而奮戰時,張弘範的營地卻似乎被遺忘了,李璮根本沒有向張弘範的駐紮地派出一兵一卒。

此時,若是空有血氣的年輕人,必定操刀上陣,自己去找李璮;若是膽怯平庸的“二世祖”,則會暗自慶幸,疏於防備。而張弘範畢竟是名將之後,能力不是吹得,立即判斷出,李璮這是在迷惑自己,認為自己年輕可欺,“我營險地,璮乃示弱於我,必以奇兵來襲,謂我弗悟也。”於是,立即在營外挖掘壕溝,並佈置精兵甲士設伏,專等著李璮前來。

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第二天,李璮果然以主力向張弘範迎敵猛攻,豈料兵馬沒等挨著營門,便紛紛掉進壕溝之中,死傷枕籍。剩下的將士好不容易爬出壕溝,又陷入伏兵圍攻之中,眨眼之間,李璮用來突圍的部隊全軍覆沒,兩名將軍也被張弘範俘虜。經此一戰,不但張柔對這個兒子完全放了心,還讓張弘範名聲大噪,從而得到了世祖忽必烈的垂青。

是年七月,濟南城破,李璮被俘殺,“李璮之亂”僅僅堅持了五個月便煙消雲散。但是,李璮並不該感到遺憾,他的這次作亂雖然沒能讓自己圖霸稱王,其影響對卻對大元王朝既深且劇。不但立即引起了朝廷內部的一場地震——時任中書省平章政事的王文統原本是忽必烈最倚重最信任的宰輔,但因為是李璮的岳父,又被告發與李璮有書信交通,與兒子王堯一起被殺。

大哉乾元4:李璮之亂——終結了大元王朝的漢化之路!

而隨著王文統的人頭落地,忽必烈原本海納百川的心胸也猶如突然壘起了一道堤壩,將寬闊的海口擠壓為狹窄的河道。在藩邸時以及繼位之初不論出身,只看才幹的他開始對自己治下的最為多數的臣民投去了不信任的眼光:朕如此信任你們,為何如此辜負朕?行漢法,用漢人,真的是正確的嗎?王文統深受皇恩,李璮更是兩代蒙恩,為何會反叛?!

一直對世祖重用漢人不滿的回回人集團,趁勢進言“回回雖時盜國錢物,未若秀才敢為反逆”。 這句恰到好處的讒言,中斷了元王朝的漢化之路。漢人從此很難再獲得足夠的信任。此後,阿合馬專權二十餘年,深受漢化的真金太子憂懼早逝,皇統變更屢屢動盪,等等事件便迭次而出。李璮便是那隻在亞馬遜森林裡扇動翅膀的蝴蝶,最終在太平洋掀起了滔天巨浪,而這巨浪,也最終將大元王朝送入了墳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