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鯉庵還是七裡庵? 香港讀者來信求解

宋朝 李叔同 韓琦 北宋 福建閩南網 2017-04-18

[閩南網]

閩南網4月18日訊 “是七裡庵還是鯽鯉庵?”海都報近日收到這樣一封求解的信件。信件來自一位久居香港的讀者楊慶湘。

原來,1962年初,他因工作需要尋七裡庵,卻只見“鯽鯉庵”牌匾,可今年清明期間再經故地,已變“七裡庵”,因此心生困惑。

如果你瞭解關於七裡庵或鯽鯉庵的信息,或有相關文獻資料,歡迎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或微信關注“花巷”,與我們分享。

鯽鯉庵還是七裡庵? 香港讀者來信求解

七裡庵大殿兩側石柱楹聯是弘一法師的墨寶

【來信】

清明故地重遊 心生疑惑

楊慶湘今年79歲,長居香港。接到海都記者的電話,他馬上從粵語切換為帶著閩南鄉音的普通話。

他說,這次清明返鄉掃墓,他經過一庵堂,見橫匾上寫著“七裡庵”,便下車查看。詢問友人得知,這就是傳說中宰相韓琦之母連理落難時的棲身之處。他想起了50多年前的往事。

1962年,時任晉江梨園劇團任職編導的他,被安排導演《連理生韓琦》劇目。他特地踩著自行車在泉州東嶽山東麓尋找七裡庵,希望能找到當年母子相認的蛛絲馬跡,以更好地安排場景設計,豐富戲劇情節。“當我看到眼前破爛不堪的庵院,堂前懸掛一橫匾,大約三尺長、尺半闊,匾文‘鯽鯉庵’時,我恍然大悟,始知‘七裡庵’正名應為‘鯽鯉庵’。”是否“鯽鯉庵”百年一直被誤傳為近音的“七裡庵”?

此番重返故地,他的疑惑更重。回到泉州後城的家中,他和兄弟聊起此事,兄弟便建議他寫信給海都報求證。

【探訪】

山中古剎 藏有弘一法師墨寶

在刺桐北路盡頭,往草邦水庫方向行進不到兩公里,記者找到了“七裡庵”這處千年古剎。

庵門前的大榕樹下,一處石碑上刻“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七裡庵古地”。根據碑文:七裡庵,原名“鯽鯉庵”,又稱“德濟庵”,據傳始建於唐,北宋時宰相韓琦之母連理出家於此。其側有七裡亭一座……民國時,庵、亭、塔尚存,後毀,近年復建庵塔。

庵中有一石刻對聯,“德性能明,當前即蕩平世路;濟人以道,此地為方便法門。”據七裡庵住持師父安平介紹,這是清末民初書法家曾遒所寫。大殿兩側的石柱上,有兩副對聯:“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一切如來同贊喜,十方眾生悉慰安”。落款為沙門一音,即李叔同,這便是弘一法師在七裡庵留下的墨寶。

一名庵堂常年的義工說,弘一法師墨寶本書於土牆上,後遭破壞,所幸新鋪村一蔡姓老人將文書臨摹保留,這處石柱就是根據這位老人所提供而重建的。如今,蔡姓老人已過世。

【求證】

並無鯽鯉庵名記載 ——七裡庵住持安平師父

住持安平師父介紹,2000年她初到七裡庵,牌匾還是“鯽鯉庵”,但從庵堂現有的資料來看,並無“鯽鯉庵”名記載,皆稱“七裡庵”。至於何時牌匾更為“七裡庵”,她也不清楚。

庵中一份文物保護資料表中這樣記錄:

名稱:七裡庵古地;地址:豐澤區華大辦事處新鋪村;簡介:俗稱七裡庵,據《泉州府志》等文獻記載,宋嘉定十四年,郡守為士大夫餞行之所;北宋宰相韓琦之母出家於七裡庵……民國黃又新《風水祕本》等有關資料,有“七裡庵”古塔等具體位置的記載,原七裡庵內亭東邊有德濟宮,後廢……現歸屬七裡庵範圍。

距城七裡而得名 ——《泉州古地名探源》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泉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多本文獻資料都查無有關“鯽鯉庵”記載。

《泉州市地名錄》(1983年)中記載,城東公社境內主要文物古蹟,就包括七裡庵等。該地名錄為泉州市地名辦公室編輯。

1982年由晉江地區地名領導小區辦公室所編的《地名小故事》一書中,《連理生韓琦》一文提及:韓琦出生後,連理落難,“仰面看看,前面就是德濟庵……毅然走進德濟庵當尼姑。”

此外,《泉州古地名探源》(1989年)中《地名諺語百則》裡記錄:“七裡庵,城東鄉轄,泉洛古驛路距城七裡建庵,古宦送客至此而別。”《泉州掌故錄粹》(2000年)也有文:“七裡庵,從泉州往福州的驛道在過東嶽山再翻登的山路上,一座供行人憩息的小庵,因該庵離城東仁風門約七裡,被稱為‘七裡庵’。”

兩個名字都可以 ——文保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介紹,歷史上,“七裡庵”又名“鯽鯉庵”,就如安平橋也被稱為“五里橋”,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兩個名字都可以。

陳鵬解釋,不能說哪個名字就是錯的,因兩個名字在閩南語發音上相近,故在千年的傳播中或許有偏差。2001年,七裡庵被公佈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陳鵬就是當時前往庵堂走訪考察的一員。他回憶,當時庵堂的管理人員皆稱“七裡庵”,經過考究,故將此名定文保單位。

□說汝知影

韓琦尋母

相傳北宋年間,連理原是泉州知府韓國華的婢女。因韓國華年老無嗣,便納連理為妾。連理有身孕後,遭夫人發現嫉妒,被趕出門,流落街頭,生下韓琦。後來,母子又被拆散,連理到七裡庵出家為尼。直至韓琦金榜題名得知真相,母子才在七裡庵相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