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天龍八部》是一部多人物多視角的小說。其中契丹人蕭峰苦大仇深,為父報仇,一套太祖長拳就通刷聚賢莊,鮮卑人慕容復卻自帶圖書館,啦啦隊,靠著斗轉星移,到處認爹做著復國大夢。可惜開頭並稱北喬峰、南慕容的姑蘇一霸,後來甚至被紋身大哥的舔狗小弟用六脈神劍平推,是不是金庸跟岸本齊史、鳥山明一樣,前期的boss後期面臨數值膨脹都變成了高級步兵呢?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答案顯然是不,慕容復的重要不在武功(雖然人除了幾個開掛的狠人以外還是江南一哥),而在於復國的設定,整個故事的起點就在於他的詐死老爹為了復國設計的大屠殺。慕容是鮮卑姓氏,他們要復的國就是鮮卑慕容的燕國。

這裡麵包括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是外姓立國就不在討論中),隨著南燕在公元410年被劉裕攻滅,慕容氏作為君主的歷史也就徹底終止了。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東晉末年北方局勢圖

就像南慕容打不過北喬峰,最近南邊的費城也在搶七戰敗給了北邊超神的萊納德,痛心疾首之餘也是感慨北強南弱的情況怎麼到了美國還有效。開玩笑的題外話說完,我們回頭來看下魏晉南北朝的情況。顯然北強南弱的趨勢在這裡更加明顯,即使北方戰亂不斷,中原人口凋零,但人數上的優勢顯然還是存在的。雖然南朝史料缺失,但我們可以根據南北最終統一時的數據來做些瞭解,陳亡時人口為二百餘萬,北齊亡國時人口為二千餘萬,北周被取代時口為九百餘萬,換言之拿下了蜀地的隋朝代表北方對東南的陳朝有著接近三千萬對兩百萬的人數優勢。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加之北軍多馬,戰術機動力遠甚於南朝,這也使得我們如果光脫離歷史背景,去看南燕憑藉如今山東、蘇北的彈丸地盤就敢挑釁擁有淮河秦嶺以南半個農耕中國的東晉,難免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那戰力差距其實跟以色列在沒有外部干涉的條件下去打沙特,溜達幾圈都看自己的情況也相差不遠。

這種狀況直到一個牛人的出現才得到改變。他就是劉裕,自古以來,老劉家強者輩出,別的不說,光劉姓皇帝當中,就能挑出一個冠軍團隊。劉邦當肉,劉秀中單gank帶節奏,劉備劣單抗壓力,劉徹C位瘋狂輸出,還剩一個雞眼粉霧全包的輔助位甚至要劉恆、劉啟、劉詢競爭上崗,如果說還有誰能挑戰劉家天團的首發位置,那也就只有ID寄奴的劉裕了。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劉裕畫像

但是公元409年的劉裕還不是那個坐北朝南的主,所謂得輿論者得天下,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聲望也是必須的。對於中原陸沉以後的南方政權,刷什麼聲望值加最快,無疑是打擊北方的異族政權,而劉裕恰恰也是這麼做的。

南燕就是這麼一個撞到槍口上的主,公元407年,南燕主慕容超因為其母段氏滯留關中,所以向後秦稱臣,藉著這個契機他又贖回了東晉的太樂諸伎。這些樂伎兜兜轉轉從前秦到後燕再到後秦,如今又回到了慕容家手中,但是人都有生老病死,何況戰亂時代,為了補充缺額,音樂愛好者慕容超在409年2月就藉助騎兵的機動優勢,數次進攻東晉控制的淮河流域地區,大肆掠奪的同時希望抓捕東晉合適人選補充樂團。東晉邊境震動的同時也撥動了劉裕的小心思。

409年3月,時任太尉的東晉操盤手劉裕發出了戰爭動員令。其部隊是一支多兵種組成的大軍團,根據後來劉裕伐秦時每輛戰車搭配二十七名士兵來估計,這次北伐軍在臨朐決戰時仍有車四千輛,軍隊規模至少在十萬八千人之上,考慮到晉軍在從下邳到大峴山南側山腳下的漫長行軍路線分兵設置堡壘巡防補給線來看,這部分人馬加上下邳的留守軍隊估計需要三萬人往上,所以整個北伐軍的規模應該在十四五萬左右。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4月,劉裕的船隊從建康出發經過廣陵的江淮運河進入淮河,再沿著泗水繼續推進。這個路線顯然參考了歷史經驗,他吸取了桓溫討伐前燕時,因為出兵季節錯過了雨季,導致河道變淺,不得不棄船步行,最終在陸地上遭遇燕軍騎兵的毀滅性打擊的慘痛教訓。

晉軍水上行軍一個多月後與五六月間到達了泗水和沂水交界處的東晉的邊境城市下邳。這個時間點臨近雨季,水道水量充沛,使得阻礙船隊行軍的條件被消除,自然燕軍騎兵對晉軍的威脅也被降到了最低。當然事後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歷來南方政權對北方南下劫掠的報復僅限於邊境地區的反擊,類似這種僅僅一個月就做出北伐決定的行為並不在南燕主慕容超的常規認識中,所以在前期南燕對劉裕行軍的干擾可以說微乎其微。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這時候擺在劉裕前面有兩個選擇,求穩的話,他可以繼續沿著泗水到高平郡登陸,攻略齊魯腹地,穩紮穩打得靠近南燕都城廣固;求易的話,他可以繼續經過桓溫開發的路線進入濟水,繞到廣固背後的渤海郡登陸,而那裡離南燕的都城只有百里之遙。在南方政權少馬的情況下,其軍需輜重的運輸在脫離水道之的速度和難度都足夠南軍主帥喝上一壺,所以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軍長距離機動中,水道暢通永遠是離不開的條件。

但是劉裕沒有選擇這兩個選項中的任何一個,相比於穩或者易,他選擇了奇。離開下邳以後,晉軍沒有繼續水上的旅程,劉裕和當年的桓溫一樣,選擇了棄船步行,當然不同於桓溫迫於無奈的情況,劉裕的選擇是對當時客觀情況慎重分析後的決定。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劉裕北伐南燕

從下邳到琅琊,平原地帶的開闊地形方便了大軍團推進的劉裕沿途掃蕩守備鬆懈的南燕據點同時分兵修築堡壘,保障後勤及撤退路線。相對的,繼續沿著水路推進,雖然是雨季,但上游的水道還是會越來越小,而且河道彎曲其長度較陸路更遠,這不但使得南燕人工堵塞水道的難度大大降低,也意味著逆流而上的晉軍行軍越來越難,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給了慕容超足夠多的準備時間,作為藩臣他可以向後秦撥打求助熱線,也可以投靠鮮卑同源的北魏南燕政權,那時候還在涓涓細流中划船的劉裕大軍根本就招呼不到。

顯然劉裕的路線大獲成功,因為魯南的軍事重鎮樑父、莒城被劉裕輕鬆避開,晉軍沒有遭到頑強抵抗就進入了大峴山。這個時候劉裕已經擺脫了第一個危機——在魯南平原遭遇騎兵部隊的騷擾衝擊,大峴山的複雜地形即使有戰鬥接觸,騎兵也發揮不了衝擊優勢。南燕的騎兵部隊就只能在大峴山北側的山腳平原列陣等待晉軍的出現,而這裡距離南燕都城廣固僅僅只有五十多裡,比渤海郡到廣固的距離還要縮短了一半。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假若晉軍取勝,敵國首都近在咫尺,假若晉軍戰敗,背後的大峴山就是針對對手騎兵的天然路障,出山後沿線修築的堡壘更能保障晉軍的有序撤退。

造成這種劣勢的原因除了劉裕針對地形所做的謀略,很大程度上還因為南燕情報上的缺失,朝堂上的決策者前期都認為晉軍的進攻只是針對南燕掠奪邊境的報復行為,徵虜將軍公孫五樓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簡單來說上策阻敵與山門之外,但是這個時候從兩側的樑父、莒城動員調兵,就算南燕騎兵標配人手一匹赤兔也追不上當時已經經過琅琊距離大峴山只有與不到幾十里路的劉裕大軍了,上策顯然不具備可行性。

中策就是堅壁清野,但是晉軍的進攻時機臨近小麥收割,這時候燒田雖然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逃不了,對自己騎兵優勢格外自信的慕容超相信劉裕軍隊走出大山的後就會在自己騎兵衝擊下潰不成軍,前秦對付桓溫的手段這次還用不到。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最終被慕容超選中的下策則需要南燕修繕首都廣固以及大峴山前的據點臨朐,並集結五州的兵力準備會戰。六月十二日,劉裕到達東莞(雖然一南一北,但恰巧和如今廣東東莞重名),慕容超派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和段暉率領步騎五萬屯守臨朐,聽說劉裕大軍入山又親自率領廣固餘下的四萬精銳增援臨朐。

這個選擇也使得劉裕擺脫了第二個危機——軍需供應的困難。前文我們說了水道就是南軍的補給線,脫離了水道行軍的劉裕部隊雖然可以在平原地帶依靠堡壘群一定程度上保障補給,但是進入大峴山後補給的難度無疑幾何倍增加,為了提高山地行軍速度隨軍攜帶的糧食無疑是有限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就食於敵,精心安排行軍路線也是為了在六月這個小麥收割季節進入魯中的產糧區。所以當劉裕走出大峴山的是後續,並沒有因為看到南燕的鐵馬而沮喪。他舉手指天,喜形於色,對著左右人說:“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人無匱乏之憂,虜已入吾掌中矣。”一如他的預期,在南燕軍隊背後的麥田裡,他看到的是勝機。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就在劉裕高興的時候,公孫五樓建議慕容超搶在晉軍之前,控制附近的水源地彌河,削弱晉軍補給增加勝算。慕容超首肯後,公孫五樓親自率軍前往,他與晉軍的先鋒部隊龍驤將軍孟龍符部相遇交戰,孟龍符雖然戰死,但在晉軍沈田子等部的持續攻擊下公孫五樓部不敵敗走,晉軍順利控制了繼續補充的水源。

初戰告捷的晉軍繼續有序推進,四千輛輜重車被分別設置在軍團兩翼,車上還有士兵手持長槊應對騎兵衝鋒,此外為了對抗燕軍的騎射威脅,戰車上還掛了大量的布幔,以柔克剛這個道理真的是一點都不假。

精心準備的晉軍也在上萬南燕騎兵的前後衝擊下激戰一日,陣型不亂。為了打破僵局,劉裕的參軍胡藩建議:“燕軍精銳盡出,臨朐城中都是老弱病殘,我們可以仿效韓信打敗趙王的故事,用偏師取其巢穴。”劉裕非常認可這個建議,馬上派胡藩和向彌一道率領五千精兵悄悄從側翼撤出了戰場,繞道殺向了臨朐城。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臨朐的守兵自然不是對手不,很快城門失守,為了最大程度動搖南燕的軍心,晉軍在城頭易幟的時候還讓嗓門大的大喊:“輕兵自海道至矣!”南燕主慕容超聽說海上來的奇兵拿下了臨朐,在不清楚背後晉軍數量的情況下只好選擇後撤,本來南燕軍心已亂,撤退的秩序很難有保障。劉裕抓著這個時機在正面一頓猛揍,慕容超大軍徹底崩潰,段暉等數十名南燕大將陣亡,剩下的敗軍和慕容超一起退入廣固城中。六月十九日,晉軍繼續延續勝勢攻破了廣固外城,慕容超帶著僅存的餘部退入內城,然而就像彈簧壓得越緊彈得越高,內城雖然更小,但是南燕軍隊的防守面積也更小了,鬥志竟然也更高了,劉裕一時難以攻克,戰事逐漸陷入了僵局。

眼看著劉裕在一邊沿著內城築起三丈高的土牆,挖開了壕溝,一邊讓各軍宣撫南燕地方,因糧於齊,慕容超也終於知道困守只是死路一條。為了替自己絕地求生,他先是向之前稱臣的後秦求援,但是受到夏國赫連勃勃威脅的後秦這個時候自顧不暇,也就能派出一萬人意思一下。苦於兵力不足,當年七月,後秦將軍姚強在洛陽滯留不前。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由於實力不濟,後秦前往劉裕軍營的使者只好虛張聲勢:“秦燕交好,今晉攻之急,秦已遣鐵騎十萬屯洛陽,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的回答卻完全是以我為主:“你替我給姚興帶個話,我滅燕國,休養三年,當取關洛,你現在要送,那就快點!”

當然劉裕之所以敢激怒後秦,把自己拖入兩線作戰的可能,顯然有其對戰局的閱讀,這可以從他面對留守建康主持大局的劉穆之的質疑時做出的解釋可以看出一二:“兵貴神速,秦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自大之辭罷了。”這份經驗結合後秦與夏當時在陝北開戰的情報幫助劉裕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八月,後秦主姚興被赫連勃勃擊敗,後秦的援軍更是無力東進。

慕容超眼看外援斷了,就想割讓大峴山以南的土地換晉軍撤退,但是劉裕志在滅國,顯然不能吐出嘴邊的肉,慕容超用空間換時間的伎倆也就沒有達成。

晉軍圍城到次年二月,城內守軍早已身心俱疲,南燕尚書悅壽扛不住壓力打開城門請降,劉裕大軍終於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帶著數十騎突圍未果,被晉軍俘虜押送回建康,最終在異國他鄉被斬首示眾。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劉裕這次北伐南燕,只用了一月乘船從建康到了下邳,又只用了一個月一反南軍慣例在平原和山地之間完成戰略機動,六月中旬開出大峴山之後更是僅僅用一天就打贏了決定戰爭走向的臨朐大戰。明面上戰爭勝利的天平是在大峴山下血戰時、是在胡藩奇襲臨朐城時發生了傾斜。但其實劉裕的北伐成功從他不僅沿襲過往經驗依託水路行軍,而且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地理環境做出針對性改變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基礎。

當在下邳的劉裕下達棄船步行,迅速進入大峴山,算好小麥收割季節在山地北側尋求決戰機會的命令時,南燕的國運也就走到了盡頭。此後無論是偏師偷掉臨朐城,還是罵退後秦使者都是在往已經傾斜了的天平上持續的加上砝碼。

即使如此廣固的圍城戰仍然耗時八個月,對比之前行軍兩個月,決戰幾天的爆種階段還是艱難了許多,經此一役,山東再次被南方政權收復,其對齊魯的統治維持了六十年之久,直到北魏大舉南進,才最終喪失。南方政權對北方政權的強勢也以劉裕的這次北伐開啟了又一波高潮的序幕。

劉裕在水裡和地上趕了2個月路,才搶到1天打掉慕容氏皇帝命的機會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