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斯坦福大學 拖延症 ?? 文章 跑步 慢文案 2019-04-26

每次要寫稿的時候,一打開電腦,我都下意識的覺得桌子很亂,忍不住想要收拾。收拾完桌子後,還想順便拖個地。於是一個小時過去了,文章還一個字都沒動。

這種情況你是不是也很熟悉呢?一件事情越是著急,就越是想先做其他無關緊要的事。

斯坦福教授約翰·蘇里在《拖拉一點也無妨》一書中,管這種情況叫“結構性拖延”,這個方法不屬於普通意義上的“戰拖方法”,卻頗有市場,也廣受關注。約翰·蘇里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什麼是“結構性拖延”?它和普通的拖延有什麼區別?

結構性拖延是指:雖然拖延了,該做的事情沒有按時做,但我也做了其他的事,不算是一無所獲。比如我明明該寫稿,但忍不住先去收拾桌子,那麼也不算浪費時間。

普通的拖延是指:為了不做當下的事情,去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比如還有兩個小時就要交稿了,我還在追劇。

區別就是,在拖延的時候,我們是把這段本該做某事的時間浪費了,還是有了其他收穫。

如此看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結構性拖延症:雖然拖延,但也不知不覺的完成了很多事情。這樣想,拖延症帶來的壓力是不是緩解了很多?

緩解完心理壓力,我們再來看看怎麼儘量減少拖延帶給我們的損失。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一,把不想做的事情,和特別喜歡的事情“捆綁”

生活中,總有一些你特別喜歡的事情,比如聽歌、追劇、吃零食。也有一些你想拖延的事情,像寫論文、不愛運動的人跑步。

當你必須做某事,又不想做的時候,可以試試:把它和喜歡的事情“捆綁”著一起做。

我有個朋友就是把最新更新的劇攢下來,在跑步機上邊快走邊看,所以從來沒堅持運動超過三天的她,居然連續去了健身房一個月。一個月後,她已經養成了習慣,現在即使不追劇,也能去跑步啦。

還有我寫稿的時候,開頭那幾分鐘如坐鍼氈,總想這磨蹭一下,那磨蹭一下,自從我用手機放著綜藝在旁邊,邊看邊寫,那種想“收拾下桌子”、“想喝口水”之類的拖延念頭少了很多,基本就是面對空白Word能坐住了。

當然,我知道這種方法會影響注意力,不可取,但是既然你寫都不想寫,試試又何妨?用我自己的情況來說,一般捱過開頭的幾分鐘,就能關掉手機,認真的進入寫作狀態了。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二,列一個清單,把你特別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排在最前面

不少書上說,列清單的時候應該把最難的事情列在第一個要去做的位置,這樣才能高效。我不否認這種方法對有些人有效,但對有拖延症的人來說簡直就是要命啊,這樣只會讓我們一整天無休止的拖延下去,什麼都做不了好嗎!

所以,我這裡說把“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排在最前面,可不是為了讓你去完成它,知道你不可能去做的,我是為了促使你去做清單後面對你來說簡單的事。

具體怎麼做呢?看方法:

你的清單應該包括:

1.最想拖延的事——但現在完成更好,今天完不成影響也不是特別嚴重。

2.也應該做,但和1那件事比起來,寧願先做這件的事。

3.跟2比起來,更想做的事。

以此類推,但都應該是必須要做的事哦,追劇、刷抖音可不算。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舉個例子:

對我來說,最難的就是每天要寫一篇文章的那一刻啊。所以我的清單是:

1.寫文章

2.看《深閱讀》這本書

3.複習單詞30個

4.一篇練筆1000字

5.整理讀書筆記

然後我一看清單這麼長,為了避免那個對我來說最有難度的事,我會先去做其他的。就跟複習考試之前想先收拾桌子一樣,我會不知不覺的把其他的事情都做完了,然後等到那項最難的任務,時間截止前自然會逼著自己去完成了。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三,“欺騙”自己,花費大量精力去做“虛設”一個截止日期

比如頭條有一個新的寫作大賽,我想參加,截止時間是5月14日,還有將近20天的時間。那麼為了避免拖延,我會每天把這個活動翻出來看一遍,就像是截止日期是明天一樣,給自己造成一種緊張感。

雖然每天都要面對一遍這種壓力很痛苦,但很有效。我以前就是用這種方法,提前半個月寫完了畢業論文,留了充足的時間去修改的。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四,拒絕“完美主義”,先做到“30分”

有很多事情,我完全有能力去完成,但由於種種原因,就是拖著不做,直到過期:過了截稿日期的稿件、該複習的考試、明天要交、今晚才倉促做完的PPT。

我將此歸結於自己對失敗的恐懼——如果我不去完成任務,就不必遭受拒絕和麵對挫敗;而一旦我完成它,就要面臨可能不完美的後果,這讓我害怕承受。

有一段時間,我認識了一個寫網文的作者,她作品寫的很棒,我們聊的也很投機,我說我也一直想寫,她鼓勵我馬上動筆,並爽快的承諾等我寫完了幫我修改。但因為拖延,幾個月過去了我還沒開始,然後就再也不好意思找她說話了……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為什麼我遲遲動不了筆呢?因為她寫的很好,而我要把自己寫的給她看,我喜歡她能誇我寫的好,而不是一無是處,這種想法給了我巨大的心理壓力。這就是“完美主義”:它不在於你真的做了什麼完美的事,而是要借用手邊的任務來滿足自己的白日夢,讓你幻想自己把事做得十足完美——或至少是極為出色。

但一次做到完美怎麼可能呢?你需要放過自己,先做到“30分”。比如我要寫網文給別人看,我應該至少保證先寫1萬字出來。然後再修改。怎麼先寫1萬字呢?用計時器定個1小時,先寫1小時,然後是2小時……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五,把任務細分到,不能再細分為止

有時候目標太大,就沒有動力,就會拖延。所以我們要把目標儘量細化。比如今晚8:00-10:00做一個PPT,目標太大了,那麼細分成:

1. 8:00打開電腦。

2. 打開Word。

3. 列出PPT的結構

4. 彙總第一部分資料

……

最好是寫在紙上,每做完一項打個勾。你看到自己做完的事情越來越多,就會很有成就感。

比如我想週末也早起看書,但每天週末早上睡醒都會賴在床上玩一會兒手機,結果就是明明很早就醒了,但刷刷手機1個小時就過去了。

後來,我晚上睡覺前會給自己列一個詳細的清單,確保自己一睡醒就能看到:

1. 關掉鬧鐘

2. 不碰手機

3. 穿衣服

4. 疊被子

5. 洗漱

6. 喝一杯溫水

7.吃早餐

8.坐在桌前

9.翻開書

每做到一項,就劃掉一個。一早上就做了這麼多事情,特別有成就感。

越有緊急的事,越想先做無關的該怎麼辦?斯坦福教授來支招

總結: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飽嘗過那種完不成既定計劃的內疚和煎熬:有時候我們會害怕自己不能按時完成而儘量不向別人作出承諾。

而且事情越少,時間越充裕,卻越容易把這僅有的一點事兒再往後拖——反正還有時間。結果就是,不但效率低,還因為最後趕時間而不能把事情做好,草草交差。

這每一次都是對我們自信心的極大挑戰,我們會因此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不到,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足,會發誓下一次絕不拖延,但下一次仍然會拖延,如此反覆。

《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結構化拖延”的概念,讓我們對拖延症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拖延症其實也不是那麼壞的。如果我們做不到不拖延,那麼至少把它變成“結構性拖延”,也就是說,在拖延不做某事的那段時間裡,去做其他的事,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掉。

然後再把該做的那件事,切分成一個個非常小的目標,逐個擊破。他告訴我們,拖延症也沒什麼可怕的,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能與它“和諧相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