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桶以後,有人跑到馬路上倒垃圾?這個街道帶居民走進垃圾填埋場後扭轉了乾坤……

四平 上海 鞍山 環境保護 鐵嶺 上觀新聞 2019-06-25

鐵嶺路28弄鞍山一小區是楊浦推行垃圾分類較早的小區,在撤桶以前,社區幹部最擔心的就是居民會就地亂扔。然而一次走進環保企業與居民老港垃圾填埋場的共建活動,讓居民觀念大大改變。日前,四平路街道正式成立垃圾分類“綠色聯盟”,依靠區域內高校、企業和居民聯合共建,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共識。

小區撤桶以後……

撤桶以後,有人跑到馬路上倒垃圾?這個街道帶居民走進垃圾填埋場後扭轉了乾坤……

徐麗是楊浦鐵嶺路28弄鞍山一小區的一位普通居民,最近,小區裡為推行垃圾分類,將垃圾桶撤掉了一半,投放垃圾也只能定時定點,並專門設有志願者值守。為了一次性投對,她認真學習了垃圾分類表,可是到了投放點,還是被志願者“數落”了一番。

“貝殼是幹垃圾,不是溼垃圾。”“你這個西瓜籽不能用紙巾包著一起投到溼垃圾裡,要分開丟。”“用過的紙巾不是可回收垃圾,只有整張的才算……”對於志願者的“諄諄教誨”,徐麗一邊聽一邊滿頭大汗地拆開垃圾袋現場重新分揀。往後每次扔垃圾,她都戰戰兢兢。

撤桶以後,有人跑到馬路上倒垃圾?這個街道帶居民走進垃圾填埋場後扭轉了乾坤……

實行垃圾分類以來,上海很多小區實行了撤桶並點的做法,取消了24小時投放機制,派志願者專門值守……這一系列措施的邏輯是讓丟垃圾變得“不那麼方便”——垃圾不再是隨手一丟就的事,居民就會認真分類。

每幢居民樓門口的垃圾桶全部撤掉了,只留下小區的垃圾箱房,而這個僅有的集中投放點也只有在早晚各有2小時才對居民開放。撤桶也帶來很多問題,有的居民經常錯過投放時間,一些居民為了躲避繁瑣的分類監督,甚至跑到馬路上的公共垃圾箱去丟垃圾。

四平路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徐亦章告訴記者,在撤桶以前,街道曾對區域內70個住宅小區進行評估和走訪,有居民提出中午需要加一次投放時間,街道採納了該意見,並增派了志願者值守。如今每到投放時間,都能看到志願者“全副武裝”地站在投放點前,口罩,手套,鉗子,破袋刀……志願者現場幫分類不當的居民分揀。四平社區共171個投放點位,每兩百戶就發展出一個分揀指導員,他們有的來自居民區,有的則是學校學生或者企業白領。

帶居民走進老港

而最大的轉折點,發生在一次社區與區域內環保產業單位走進老港的共建活動。老港處置場是上海市面積最大、處置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置基地,全上海70%的生活垃圾都在此“消化”。在老港,居民瞭解到目前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有兩種,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前者會汙染空氣,後者則需要很長時間。

“我們看到一個裝有易腐性的菜葉、果殼、食物殘渣等有機廢棄物的罐子,工作人員說這些溼垃圾需要6個月至1年才能實現降解,而一個易拉罐的降解時間為200年,塑料製品為1000年,一個玻璃瓶則要200萬年……”這些驚人的數字讓居民看了深有體會。但好消息是,垃圾的回收比例越高,填埋比例就越低。

自那次共建活動以後,居民瞭解到,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對於網上流傳的很多垃圾分類的考題,過去居民總是提不起興趣,如今有了切身感受,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徐亦章說。

撤桶以後,有人跑到馬路上倒垃圾?這個街道帶居民走進垃圾填埋場後扭轉了乾坤……

通過社區與駐區單位共建的活動讓街道嚐到了甜頭,於是,四平社區正式成立了由區域內社區、高校和企業共同組成的垃圾分類“綠色聯盟”。聯盟採用聯席會議制度,整合資源、群策群力。啟動儀式現場,來自四平轄區內的學校代表、企業代表和居民區代表分別宣讀了倡議垃圾分類承諾書。未來一個月,聯盟還將以暑期為契機,與綠色聯盟成員單位攜手進行“小手牽大手”垃圾分類主題活動,開展親子垃圾分類課堂,以課程化開展推進垃圾分類。

欄目主編:欒吟之 文字編輯:黃尖尖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內文圖片:楊浦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