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下“弄潮兒”記餘姚樑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

開欄的話:6月28日,經省委同意,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委組織部表彰了在全省各條戰線幹部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授予100名同志“浙江省擔當作為好乾部”稱號。浙江新聞客戶端今起開出專欄,陸續刊登他們的事蹟。
四明山下“弄潮兒”記餘姚樑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

抬眼已是千山綠,四明湖碧映翠峰。盛夏的餘姚市樑弄鎮,處處躍動生機——四明山下,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一輛輛遠道而來的大巴首尾相接;百畝百果園裡蓮葉接天,果香滿園;“山水綠活”時光小鎮一期項目工地上,人車穿梭,機器轟鳴……紅與綠的交織中,革命老區奏響新時代的發展強音。

今年46歲的樑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仍延續著10年前的習慣,一有時間就在村裡走上兩三萬步“打卡”,“樑弄的每分每秒都是新的,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歷任鎮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一步一履中,何張輝把最美好的10年青春安放在了大山,奉獻給了老區,他在兌現著一個諾言:“老區不小康,絕不當逃兵。”

6月28日,何張輝作為100名“浙江省擔當作為好乾部”之一受到表彰。

堅守初心

黨員不只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擔當

6月26日,一場梅雨過後,海拔400多米的蔡家嶺,陡峭蜿蜒的山路變得泥濘不堪。山嵐重重中,兩個身影一前一後艱難前行著,“何書記,如果從這裡修一條3公里的路,以後我們周邊幾個村就能共享資源,抱團發展。”東山村黨總支書記陳友良邊說邊轉過頭,只見何張輝正費力把筒靴從泥地裡拔出來。“這事我回去想辦法。”說罷,何張輝開了個玩笑,“阿良,當初大夥讓你回村當書記,你一萬個不樂意,現在幹得挺起勁啊。”“要不是你‘六顧茅廬’,這個擔子我可真不敢擔!”陳友良感慨地說。

東山村是樑弄鎮的一個偏遠山村,10年前村集體負債200多萬元,是典型的薄弱村。剛到樑弄任鎮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的何張輝被指派擔任聯村幹部,如何幫東山村“挖窮根”成了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乾部。”不到一個月,何張輝跑遍東山村5個片區,從黨員和群眾口中,物色出一個合適的人選——在外幹工程的黨員陳友良。

儘管眾望所歸,可陳友良還是擺擺手,“這個‘攤子’我不接”。何張輝出面當起了說客。“不行不行,這活兒沒幹過,不懂。”第一次見面,茶還沒涼透,陳友良就急著“開溜”……第六次“談判”,何張輝敲開了陳友良家門。“你什麼時候入的黨?”“1997年。”“1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覺悟還這麼低?”一“激”之下,陳友良說出顧慮:“村裡情況複雜,我是幹工程的,別人會指指點點。”“只要公事公辦就問心無愧,村監會盯著你,我這個紀委副書記也盯著你,你要出事了,我也有責任。”何張輝放了“狠話”,陳友良點點頭。

10年來,東山村陸續建起老年文化中心、文化禮堂,村民年人均收入翻了兩番,“東山再起”助學基金幫50多個孩子圓夢校園,村子欣欣向榮,“六顧茅廬”的故事也在村裡口口相傳。“何書記讓我明白,黨員不只是一個身份、一份榮譽,更是一種擔當。”陳友良說。

相比這個一波六折的故事,何張輝從餘姚市紀檢部門來到樑弄任職的過程可簡單多了。他覺得,黨員是塊磚,哪裡需要往哪兒搬,“革命老區的黨員幹部,更不能忘記初心。”

在鎮紀委幹部任上時,何張輝制定了《樑弄鎮村級“三資”管理政策意見》,颳起了一場“廉政風暴”,政策出臺的第二年,全鎮村級招待支出就下降了57%;升任“班長”後,他帶頭排摸人選,選優配強全鎮18個村社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去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餘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後,他立刻跟進,組織開展“紅耀樑弄”黨建系列活動。

開闢新路

在老區工作,不是鍍金而是鍊金

“叮咚”,深夜,何張輝收到了餘姚樑弄商會會長王沛鋼從地球另一端發來的消息:“何書記,我們在約翰內斯堡的商談很順利,今年樑弄燈具南非展館計劃在這裡開館,再過幾天,一批非洲的留學生馬上也要到樑弄來學習。”“再加把力!”

這番跨越萬里的對話透露出何張輝的雄心——讓轉型升級後的樑弄燈具藉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春風,走出國門。

上個世紀90年代,樑弄的燈具產業在全國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轉折出現在四明湖水庫從灌溉用水調整為飲用水源,環湖而建的納稅大戶因汙染面臨關停或搬遷。“沒有這些企業,財政怎麼辦,樑弄怎麼發展?”有的幹部不理解,“何書記當時堅定選擇了‘綠水青山’,他覺得目光要長遠,不能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樑弄鎮分管工業的副鎮長王沛然還記得,何張輝主動擔起了一個年銷售過億元企業的搬遷事宜,在他的一次次上門協調下,300多名員工得到了穩妥安置,沒有引發一起上訪。擔任鎮黨委書記後,何張輝對留下來的優質企業加大了技改扶持力度,幫助提升樑弄燈具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去年,樑弄燈具的產業總收入達到24億元。

特色產業迎來轉型復甦的同時,何張輝還在謀劃一盤更大的“棋”。這兩天,橫坎頭村格外熱鬧,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遊人如織。村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何張輝和餘姚30多位新農人在新希望集團開設的首期“綠領學院”一起上課。“現代鄉村旅遊不以犧牲農田、農業生產和農業文化為代價,只是進一步提升農業資源的經濟價值和休閒娛樂功能……”何張輝一筆一劃記著,這種新潮的理念和他的構想不謀而合。

目前,總投資6.5億元的“希望的田野·橫坎頭田園綜合體”項目已經啟動。握著一張規劃“藍圖”,何張輝一邊走一邊熱情介紹,“我們在大溪邊準備建一個拓展培訓和親子教育的基地,山那頭的示範農莊幫村民引育國外的高新品種和進行技術支持,緊接著再引進特色民宿和康養度假等業態……”

何張輝很慶幸,此前的“壯士斷腕”為樑弄留住了一片綠水青山,積累了後發優勢。如今,百餘家農家樂、特色民宿星羅棋佈,“山水綠活”四明山時光小鎮旅遊度假區、央視發現之旅餘姚雲創基地等大項目編織起一條巨大的綠色發展帶。

據統計,去年樑弄鎮接待遊客1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18%;旅遊收入2.4億元,比上年增長25.65%,均創歷史新高。“在老區工作,不為鍍金而是鍊金。”10年時光,也練就了何張輝一身幹事創業的硬本領。

心中有民

群眾滿意,苦點累點都值了

山區的清晨總是醒得格外早,古色古香的正蒙街上,“御品軒”大糕店門樓已是白煙嫋嫋。

和麵、上模、入餡、開蒸,“掌門人”黃金波麻利打包著一盒盒香甜軟糯的樑弄大糕。“何書記,來嘗一嘗大糕!”隔著老遠,她向何張輝打了個招呼。

在鎮區的大街小巷,幾乎沒有人不認識這位小鎮的“掌門人”。何張輝走進店裡,一看模具上的字樂了,常見的“恭喜發財”變成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你這大糕很‘紅’嘛!接下來,鎮裡打算對正蒙街再進行一次改造,你同不同意?”“這有啥不同意,環境好了,客人也多了,我現在一天最多能賣200多盒。”

這番有趣的對話還得從去年說起。當時,正蒙街立面改造提升被列入樑弄小城鎮的重點項目,涉及沿街200多戶商戶,很多人顧慮重重。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總指揮的何張輝把辦公室搬到了工地,一邊設計政策宣傳冊,一邊帶隊上門做工作。“何書記告訴我們,只要村民燈沒關,工作組就不能休息。”樑弄鎮村鎮建設辦主任王新傳記得很清楚,3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候,何張輝有時乾脆裹著衣服直接睡在工程車裡。商戶們被打動了,最終僅用了3個月就完成了這個民生項目。煥然一新的正蒙街悄然聚起60多家註冊的大糕店,一年營業額達2000多萬元。

很多人問何張輝做群眾工作有啥心得,他的回答很簡單,“多走走”。何張輝沒有專門鍛鍊身體的習慣,但他的微信運動步數常常達到兩三萬步,同事們一看就知道何書記又去走村入戶了。

汪巷村的百果園負責人汪國武和何張輝是老朋友了,每個月都要見上四五次面。起初汪國武覺得“領導只是來走走看看”,沒想到何張輝卻能在田間地頭一板一眼和他探討農技,這兩天看到地裡去年種下的“由良”蜜橘部分已經掛果,何張輝讓他抓緊時間疏果,不然影響後期的品質。“何書記以前說過自己是農民的兒子,那時我還不信呢。”汪國武笑著說,他那身本領是靠在田埂上“走”出來的。

目前,樑弄鎮共有小水果種植面積1.5萬畝左右,年產值上億元。

今年是何張輝來到樑弄的第10個年頭,他的腳步依然不停,曾經他也有多次回城的機會,最後都拒絕了,如今在樑弄買了房,成了“樑弄人”。臨別前,記者問他為什麼這麼執著,他的回答樸素且簡單:“當幹部,總得做幾件讓群眾記得住的事,群眾滿意,苦點累點都值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