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司馬昭 晉書 詩經 明朝 濰坊五好青年 濰坊五好青年 2017-09-29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在濰坊境內,以人名為命名的村莊不多,而昌樂的王裒(pou)院村算是一個。據《昌樂縣續志·古蹟 志》載:“魏孝子王裒墓,在縣治東南五十五里之馬宋集迤東八里。”即今昌樂縣營丘鎮王裒院村。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王裒院村的得名由這座王裒墓院的存在而來

王裒院村位於昌樂縣城東南30公里,省道膠王路北。該村原名桃花村,因臨近王裒墓院,王裒墓每年農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兩次香火會,影響深遠,景況壯觀,香火旺盛,聞名百里。因王裒名氣實在太大,來拜謁的人多,桃花村就改名為“王裒院村”了。

能在《晉書》這樣的正史中留名,也不是一般凡人。王裒到底何許人也,我們翻開《晉書·王裒傳》查閱到了這樣的記載:“王裒,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祖修,有名魏世。父儀,高亮雅直,為文帝司馬。...

...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到墓曰:“裒在此。”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

王裒之所以被人記住,其故事傳說至今在全國各地一直流傳著,主要因為他是一個大孝子, 王裒孝母感天動地,《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他。這個傳說還被列入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原墓院都已拆毀,重建於九十年代的王裒墓院

說到王裒的孝行,這要從他的爺爺王脩(xiu,音義同修)說起。王脩七歲時沒了母親,他的母親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鄰里在社日祭祀祭神,王脩因感觸而思念母親,非常悲哀。鄰里聽到他的哀哭聲,因此停止了祭神。

王脩治理政務,抑制豪強,扶助弱小,賞罰分明,為百姓所稱道。建安十八年(213年),王脩被封為大司農郎中令。後來王脩病死在任上,其墓在安丘城南四十里慈埠鎮一帶。

王脩有幾個兒子都做了官,無論是治學還是為人,都是可以的。王脩給他們留下了有名的《誡子書》,告訴他們要珍惜時間,愛日以學,要學會做人,善於學習,要寬以待人,保全身體。

其中一個兒子王儀,也就是王裒的爹,為人正直,高風亮節,乃直率之人。在《晉書》中有如此記載,“...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這個晉文帝怪有意思的,就是歷史上那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當時他任命王儀為司馬,在一次戰役中,戰敗。司馬昭問眾臣:這次大敗,是誰的過錯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都低頭不語,誰也不敢應答,唯有王儀說:責任在元帥。司馬昭非常生氣:你這是把責任推給我嘍!下令把王儀拖出去斬了。

對於君王來說,殺一個人不算什麼,哪怕是枉殺錯殺,對於王裒來說,簡直是天塌下來了。在他心裡,除了悲痛欲絕,可能更多的是憤怒。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現在這個位置的墓院也是後來搬遷過來的

《晉書》是這樣記載的,“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禮,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音聲清亮,辭氣雅正,博學多能,痛父非命,未嘗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

面對當時的領導者司馬昭,王裒心裡明白,如果為父親正名,那無疑是讓司馬昭承認錯誤,這絕對是不可能的。既然父親已被認為死罪,自己能做的,就是揹負父親遺骨和母親回到家鄉(昌樂營丘),從此在家長期隱居,教授學徒度日。

司馬昭朝廷當時在洛陽,在昌樂的西方,王裒每次坐下的時候,從不面向西方,表示永不作晉臣。他用自己的方式思念著父親,也表示對司馬昭朝廷的不滿。

祖孫三代,王脩、王儀、王裒,都能在《晉書》這樣的正史中得以留名,不得不說,王脩有著獨特的教育方式,把《誡子書》留給了後代,正直的王儀,以性命為代價,給王裒上了一次難忘的課。而王裒更是孝行天下,以“聞雷泣墓”感動天地,一直流傳到現在。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聞雷泣墓"在元代被寫入《二十四孝》

“聞雷泣墓”是這樣的。王裒父親死後,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害怕打雷,死後埋在山林之中,每次遇到風雨,雷聲轟鳴,孝子王裒就奔赴母親墓地,跪拜哭泣,說:我王裒在此,母親不要害怕。有詩為證: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村支書在講解王裒院的由來和“聞雷泣墓"的傳說

王裒一生都以授課為生,朝廷後來幾次想委以重任,他都沒有應召。每次給學生講到《詩經·蓼莪篇》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總是悲痛不已,淚流滿面。西晉末年叛賊作亂,賊寇蜂起,殺近昌樂,王裒戀爹孃墳壠不願逃離,被亂賊所害。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村支書在介紹清代昌樂縣令徐人元的詩《王裒墓》

王裒的聞雷泣墓故事後來被廣為流傳。元代有人把它寫進了《二十四孝》之中。到了明代,每年王裒誕辰日農曆九月十七那天,鄰近鄉民都要聚到他的墓前舉行相當隆重的拜孝子盛會,每人燒香一封,添土一兜。明成化二年,昌樂縣知縣範威倡儒學,在這裡增築王裒墓院,並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記之,以表其德。

後來由於歷史原因,王裒墓院全都拆毀破壞,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逐漸修復起來。但“聞雷泣墓”的傳說,卻一直久傳不衰到現在。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老濰坊人們,歡迎轉發~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抄襲

一切不打招呼的轉載,視為侵權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二十四孝》中的”聞雷泣墓“說的就是咱們濰坊昌樂王裒院村的事

(如果覺得圖文還不錯,打個賞留個言再走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