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斯大林 軍事歷史 陸軍 中國歷史 築壘地域 2017-07-16

在現代化戰爭的時代,要塞過時了,但是軍事防禦工程並沒有消失。相反,另一個軍事工程名詞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出現並一直活躍到二十世紀下半葉。這個詞就是“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和法國的邊界就出現了兩條互相對峙的防線——齊格菲防線和馬其諾防線。芬蘭為了防禦蘇聯的進攻也在兩國邊境建設了曼納海姆防線。今天的我們回過頭來看“防線”,這個名字聽上去很高大上的東西,其實就是龐大的線狀地堡工事群,並輔之以前方的鹿砦、鐵絲網、雷場和後方的保障設施。由於一戰中地上要塞在大口徑火炮面前的徹底失敗,此後的防線逐漸改為地下或半地下。例如法國和德國在兩國邊境各自修建的馬其諾防線和齊格菲防線,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地堡不僅可以為步兵提供防禦遮蔽並提供射擊孔,也可以在其中安裝火炮。甚至醫院、兵營、發電廠,有軌電車通道都隱蔽其中,形成現代意義上固若金湯的堡壘。然而這些防線並沒有發揮什麼決定性的作用。馬其諾防線被德軍繞過,從背後被瓦解;齊格菲防線在二戰後期雖然滯留了盟軍五個月,但最終也被強大的機動部隊所擊破。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一段馬其諾防線,均為地下堡壘。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法國阿爾薩斯地區一處馬其諾防線地下工事的入口。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馬其諾防線內的一門81毫米迫擊炮。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齊格菲防線內的一段“龍牙”反坦克障礙。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齊格菲防線的一個暗堡。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美軍士兵越過齊格菲防線向德國進軍。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安德烈•路易•勒內•馬其諾(André Louis René Maginot,1877-1932),曾兩次擔任法國戰爭部部長,在任期間力主在國境東側修建永久的鋼筋混凝土防線。在防線竣工之前,馬其諾病逝。法國人以他的姓氏來為這條防線命名。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齊格菲,今多譯為“齊格弗裡德”,古日耳曼傳說中刀槍不入的英雄。圖為德國音樂家瓦格納同名歌劇中的齊格弗裡德,由波蘭男高音歌唱家揚•米奇斯瓦夫•雷什克(Jan Mieczysław Reszke,1850-1925)扮演。英國人用齊格菲的名字來稱呼二戰時德國西部的防線,而德國人則稱呼齊格菲防線為“西牆”。

蘇聯紅軍自20世紀20年代起,為了防禦帝國主義國家從西線的進攻,開始在西部國境線開始了一系列防禦工程建設。這一系列防禦工程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並得到了一個非正式的名稱——“斯大林防線”。整個斯大林防線其實是十三個堡壘群組成的防禦地帶,每個堡壘群以鋼筋混凝土建成,如同馬其諾防線和齊格菲防線一樣,地下工事群的地下或半地下暗堡通過坑道相互連接,防禦地帶前方佈置有障礙物,後方有醫院、發電廠、兵營和倉庫。

與馬其諾防線和齊格菲防線不同,蘇聯人的斯大林防線要比法國人和德國人強一些。首先,斯大林防線並不是緊緊挨著國境線建造的,而是距離國境線有一定的距離,大約二十至一百公里不等,這樣一旦遭受突然襲擊,可以留出一定的緩衝空間,供防線內的守軍集結。今天的人們都認為,當面對敵軍大兵團襲擊的時候,把敵人放進來再打比禦敵於國門之外更有效。這一點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次反“圍剿”作戰中得到了充分證明。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斯大林防線上的一處暗堡。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電視劇《長征》截圖。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中國工農紅軍在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指揮思路下,在中央蘇區北部效仿蘇聯的斯大林防線建立了部分簡陋的防禦工事。這些工事對阻擋國民黨軍隊進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李德曾經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從他的作戰思路上可以看出當時蘇聯軍隊是如何看待防線和堡壘的。但是在中國戰場,這種死板的教條戰術遠遠不如毛澤東、彭德懷等沒有受過系統軍校教育的中國紅軍將領。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電視劇《長征》截圖。紅三軍團在廣昌的簡陋防禦工事在國民黨軍隊的優勢火力面前不堪一擊。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電視劇《長征》截圖,李德與彭德懷就堡壘防禦作戰思路進行爭執。

其次,斯大林防線不是一條連續不斷的防線,而是若干不相連的堡壘群。這樣的部署不似馬其諾防線一般死死釘在原地,而是為大兵團進行機動防禦作戰提供了一定的進退空間。如果不需要這些進退空間的時候,則可以通過佈雷、設置鹿砦、龍牙等障礙物的方式來將其封閉。

第三,斯大林防線的正面之敵一般來說是沒法繞過去的。德國人在對法國作戰的時候繞過了馬其諾防線,而如果德國人想要繞過斯大林防線,在歐洲西部的蘇德邊境線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德軍繞路芬蘭走卡累利阿地峽,或者繞路土耳其走高加索,這明顯是不太現實的。卡累利阿地區自蘇芬戰爭後併入蘇聯,芬蘭人的曼納海姆防線殘址也被蘇軍加以利用,依然成為了一道阻礙德軍進攻的屏障。

蘇聯為了建設斯大林防線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然而1939年的蘇德聯合軍事行動卻改變了這一切。隨著蘇聯吞併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佔領比拉薩比亞,降服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使得蘇聯西部邊境向西延伸了一百五十到三百公里,原來的斯大林防線一下子變成了國土內部,看上去失去了作用。這時候蘇聯開始著手在新的領土上修建新的防線——人們一般稱呼這道新防線為“莫洛托夫防線”,大概是因為莫洛托夫與裡賓特洛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蘇聯獲得了一大片新領土的緣故吧。

蘇聯人是吃過防線的虧的。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紅軍由於準備不充分,在突破卡累利阿地峽時,面對芬蘭人並不是很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進攻受挫,吃了大虧。但是經過調整後,蘇聯紅軍很快就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在蘇芬戰爭中,斯大林曾經說過:“沒有突不破的防線。”這意思也就是告訴蘇軍將領們,不要迷信防線的作用。但是蘇聯人在不迷信防線的同時,自己也十分重視防線的建設。不過,蘇聯在建立莫洛托夫防線的時候,居然把斯大林防線給拆了!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1867-195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芬蘭軍隊總司令。芬蘭用於防禦蘇聯進攻的防線以他的名字命名。

比馬奇諾防線還沒用的斯大林防線:趣談二戰前夕各國防線建設

▲曼納海姆防線上的一處暗堡。蘇聯軍方一直宣稱曼納海姆防線是十分堅固的,蘇軍受挫是難免的。而反蘇聯的一方則認為曼納海姆防線十分脆弱,完全不堪一擊,只是蘇軍自身作戰能力低下而造成的。

拆掉斯大林防線,一方面是“拆東牆補西牆”,將斯大林防線的武器裝備用於莫洛托夫防線的建設。另一方面,在國土縱深處已經失去了防禦作用的防線,對於大兵團集結和物資運輸是不利的。據俄羅斯歷史作家瓦西里•蘇沃洛夫在《破冰船,“M”日》中所敘述,在朱可夫的領導下,蘇軍制定了一個對德主動進攻的計劃,這個計劃的進攻日期是1941年7月6日。為了做好戰前準備,向邊境集結部隊和物資,斯大林防線被拆除。不過根據德軍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時蘇軍的鬆懈備戰程度來看,這個所謂的作戰計劃應該只是蘇軍總參謀部將軍們的一個紙面設想,並沒有上升為軍隊戰略加以實施。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林克濟。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