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時新建的辦公大樓,這棟建築今天依然存在。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也在進行調整。1985年,四川省鋼銼廠被劃歸到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管轄,從一個省屬企業變成了市屬企業。也是在同年,四川省鋼銼廠的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情況。

就在這一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的簡遠華開始在鋼銼廠工作,直到他2007年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歷任了團委書記、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書記等職,從親歷者的角度而言,對此後鋼銼廠的歷史,他也更能感同身受。

1980年時,三線建設便已結束,在此後的政府工作中也不復被提及。很多從東部沿海搬遷到內地的職工,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甚至這些職工的子女也已經開始接過父輩們的工作,繼續著與父輩們相似的生活。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時新建的辦公大樓,這棟建築今天依然存在。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也在進行調整。1985年,四川省鋼銼廠被劃歸到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管轄,從一個省屬企業變成了市屬企業。也是在同年,四川省鋼銼廠的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情況。

就在這一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的簡遠華開始在鋼銼廠工作,直到他2007年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歷任了團委書記、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書記等職,從親歷者的角度而言,對此後鋼銼廠的歷史,他也更能感同身受。

1980年時,三線建設便已結束,在此後的政府工作中也不復被提及。很多從東部沿海搬遷到內地的職工,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甚至這些職工的子女也已經開始接過父輩們的工作,繼續著與父輩們相似的生活。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時新建的辦公大樓,這棟建築今天依然存在。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也在進行調整。1985年,四川省鋼銼廠被劃歸到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管轄,從一個省屬企業變成了市屬企業。也是在同年,四川省鋼銼廠的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情況。

就在這一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的簡遠華開始在鋼銼廠工作,直到他2007年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歷任了團委書記、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書記等職,從親歷者的角度而言,對此後鋼銼廠的歷史,他也更能感同身受。

1980年時,三線建設便已結束,在此後的政府工作中也不復被提及。很多從東部沿海搬遷到內地的職工,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甚至這些職工的子女也已經開始接過父輩們的工作,繼續著與父輩們相似的生活。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90年代的鋼銼廠職工。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很多三線建設時期的廠礦,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或者經營不善等諸方面的原因,逐漸衰落。到本世紀初,大量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廠礦已被關停或併購,這些帶有一定政治屬性的企業,基本全面退出了市場,留下的只是工業歷程的記憶,鋼銼廠同樣走進了這樣的歷史過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時新建的辦公大樓,這棟建築今天依然存在。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也在進行調整。1985年,四川省鋼銼廠被劃歸到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管轄,從一個省屬企業變成了市屬企業。也是在同年,四川省鋼銼廠的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情況。

就在這一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的簡遠華開始在鋼銼廠工作,直到他2007年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歷任了團委書記、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書記等職,從親歷者的角度而言,對此後鋼銼廠的歷史,他也更能感同身受。

1980年時,三線建設便已結束,在此後的政府工作中也不復被提及。很多從東部沿海搬遷到內地的職工,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甚至這些職工的子女也已經開始接過父輩們的工作,繼續著與父輩們相似的生活。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90年代的鋼銼廠職工。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很多三線建設時期的廠礦,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或者經營不善等諸方面的原因,逐漸衰落。到本世紀初,大量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廠礦已被關停或併購,這些帶有一定政治屬性的企業,基本全面退出了市場,留下的只是工業歷程的記憶,鋼銼廠同樣走進了這樣的歷史過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鋼銼廠只剩下了空蕩蕩的廠房,昔日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不復再見。

鋼銼廠雖然能出口創匯,但實際的經營一直都不太理想。產品其實有銷路,也有利潤,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出在管理上。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在創匯的大目標下,這些問題還可以得到掩蓋隱藏,當創匯不再成為企業主要目標之際,這些問題就爆發出來。

在1983年之際,四川省輕工業廳就已經將四川省鋼銼廠列為“扭虧增盈”企業。1985年,在四川省鋼銼廠變為市屬企業的同時,廠內的改革也在同步進行,當年實行了廠長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擴大了廠領導的權利,變相地帶來了很多特權,也滋生出了很多問題。

1990年之後,因為這些矛盾爭端,造成了廠內人心不穩,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在這一時刻,簡遠華臨危受命,一肩擔任了廠長和書記兩個職務,以穩定廠內局勢為主要任務,待局面穩定後,再進行調整。

1991年到1993年期間,簡遠華通過多方協調,終於讓廠內的生產經營得以恢復,他於此時卸任廠長,只擔任書記和工會主席直至退休。但後續的經營生產並不如他所期待的,最終省鋼銼廠還是沒有避免倒閉的命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時新建的辦公大樓,這棟建築今天依然存在。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也在進行調整。1985年,四川省鋼銼廠被劃歸到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管轄,從一個省屬企業變成了市屬企業。也是在同年,四川省鋼銼廠的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情況。

就在這一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的簡遠華開始在鋼銼廠工作,直到他2007年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歷任了團委書記、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書記等職,從親歷者的角度而言,對此後鋼銼廠的歷史,他也更能感同身受。

1980年時,三線建設便已結束,在此後的政府工作中也不復被提及。很多從東部沿海搬遷到內地的職工,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甚至這些職工的子女也已經開始接過父輩們的工作,繼續著與父輩們相似的生活。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90年代的鋼銼廠職工。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很多三線建設時期的廠礦,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或者經營不善等諸方面的原因,逐漸衰落。到本世紀初,大量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廠礦已被關停或併購,這些帶有一定政治屬性的企業,基本全面退出了市場,留下的只是工業歷程的記憶,鋼銼廠同樣走進了這樣的歷史過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鋼銼廠只剩下了空蕩蕩的廠房,昔日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不復再見。

鋼銼廠雖然能出口創匯,但實際的經營一直都不太理想。產品其實有銷路,也有利潤,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出在管理上。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在創匯的大目標下,這些問題還可以得到掩蓋隱藏,當創匯不再成為企業主要目標之際,這些問題就爆發出來。

在1983年之際,四川省輕工業廳就已經將四川省鋼銼廠列為“扭虧增盈”企業。1985年,在四川省鋼銼廠變為市屬企業的同時,廠內的改革也在同步進行,當年實行了廠長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擴大了廠領導的權利,變相地帶來了很多特權,也滋生出了很多問題。

1990年之後,因為這些矛盾爭端,造成了廠內人心不穩,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在這一時刻,簡遠華臨危受命,一肩擔任了廠長和書記兩個職務,以穩定廠內局勢為主要任務,待局面穩定後,再進行調整。

1991年到1993年期間,簡遠華通過多方協調,終於讓廠內的生產經營得以恢復,他於此時卸任廠長,只擔任書記和工會主席直至退休。但後續的經營生產並不如他所期待的,最終省鋼銼廠還是沒有避免倒閉的命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鋼銼廠內雜草叢生,蔓藤也爬滿了廠房的牆壁。

簡遠華說:廠子到今天這樣,其實大家都有責任,每當回想起這些,還是覺得自責,內疚。

鋼銼廠於1997年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在股份制改革的頭三年,還具有一定效果。當時每股每年紅利,能達到12%到15%,可見企業還是在向前發展。但此後就每況愈下,不但生產經營難以為繼,職工工資也發放不出。

2008年底,四川省鋼銼廠徹底停產。這個曾經的明星企業,就這樣消失在城廂的工業史中,只留下了一些廠房、住宅,以及依舊居住在此的一些老員工。但對城廂這座而言,雖然鋼銼廠已經不再生產,但其卻似乎從未遠離。

今天鋼銼廠留下的一些店鋪依舊在經營,人們提到某個地名時,依舊會以“鋼銼廠”來代稱,更為重要的,是鋼銼廠見證了城廂的過往。雖然這座城鎮在歷史中始終保持這一個冷眼旁觀的姿態,但實際每一個大的歷史節點,城廂都未有缺席。

在將來,鋼銼廠留在城廂的工業遺址將會被保留改造,在這裡將建起新的文創園,這段工業歷史,在新的時代,同樣會煥發新的生命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月,中法建交,這是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當年10月15日,中國在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在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發生的這些大事,在後來持續影響著中國,但與之同時,一則在當時並未引起世界關注的消息,卻在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從內裡深深改變了中國。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蘇聯在北方邊境囤積了大量軍隊,美國則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停進行軍事試探。基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一次由東向西的戰略大調整,重點放在我國的西南、西北。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工人建設成昆鐵路的情景。

在三線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南的莽莽群山、西北的荒原戈壁上,拔地而起了很多工廠,西南西北很多平淡的小城,也在此時重構,真正開始迎接工業化的曙光。因為這場戰略大調整,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三線記憶,在多年後,依舊是很多人的情感歸寄。

城廂,這座位於川西平原上的小鎮,也同樣被這場變革所深深影響。城鎮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中湧入了不少陌生的面孔,他們操持著不一樣的口音,生活也與這裡人們世代所秉承的習慣迥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這座小鎮的一份子,在這裡紮根生長。

三線建設時期,在城廂一共建立了四家工廠,都屬機械加工類,其中的兩家是由上海遷來。另外兩家則是由政府主導,在本地新成立。這四家工廠與四川省汽車運輸公司第五十七運輸隊一起,並稱“四廠一隊”,直到今天,依舊是城廂的工業標誌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六七十年代四川省鋼銼廠。

四廠一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廠房和遍佈城廂的職工宿舍,對城廂的歷史而言,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構成。雖然這些源自工業的遺留,和城廂最初的氣質並不吻合,但在時間之下,他們卻成為了城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是城鎮結構與集體記憶,最真實的體現。

客從海上來

今天,從下北街進入城廂,離街口不遠的路邊,依舊可以看到“四川省鋼銼廠”幾個字,靜靜地立在屋頂。風吹日晒之下,這幾個字早已不復昔日的光鮮,其上鏽跡斑駁,但這種用書法寫就的字體,卻又有著濃濃的時代感,透過這幾個字,昔日城廂工業的盛況似乎就可見一斑。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四川省鋼銼廠,只留下了立在樓頂的廠名,幾個大字飽經風霜,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

“四川省鋼銼廠”成立於1966年,這是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時間。從紙面上看,這只是簡單的一段記錄,但翻看鋼銼廠的歷史資料,鋼銼廠建立的過程卻也充滿各種故事。

在今天鋼銼廠的檔案庫中,能找到最早的一份歷史記錄,落款時間是1965年12月27日,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寫著“為了建設一個打不爛的大後方,為此決定江寧廠全遷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文件中,詳細勾勒了工廠內遷的全過程。其中計劃,在1966年2月開始全面動員,三月中旬開始停產裝車,四月上中旬到達安裝,1966年五月開始恢復生產。後來的搬遷過程也與此相一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四川省鋼銼廠裡保留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檔案。

1965年時的上海與城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對當時江寧鋼銼廠的職工來說,如果選擇來四川,那麼上海外灘的高樓、滾滾揚子江,帶著一點洋味的海派生活,將與他們告別;取而代之的,是蜀中火紅的辣椒、高亢的川劇,以及帶著“土味”的鄉鎮日常。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63年的上海外灘。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鋼銼廠的歷史,搬遷來四川,可以看作其生命的後半程,其中展現的,是西部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之前在上海的經歷,卻是整個中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程的展示。

在搬到城廂,成為四川省鋼銼廠之前,這家工廠的廠址設在上海江寧,系由上海的十個銼刀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合併而成,並於1960年,與江寧機鍛廠合併,改名為“江寧鋼銼廠。”這些銼刀作坊,則可以追述到民國乃至清末,伴隨著上海的開埠,逐一成立。

1966年三月,已經停產的江寧鋼銼廠開始將生產設備逐一裝車,當時統計這些機械設備總重有兩百噸,除此之外,廠內的生活用具還裝滿了兩節火車。

與這批設備物資同行的,還有來自上海的七十餘名領導職工,從此,他們便成了城廂的一部分。

新的故鄉

初到城廂,除了陌生的環境,還需要面對還是一片空地的廠區。在鋼銼廠的原始文件中,可以看到,最初建設的廠區為2000平米,同時還新建了2000平米的職工家屬宿舍,以及400平米的生活用房。

鋼銼廠的到來,對城廂的城鎮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搬遷到城廂後所佔地塊上,原有陝西會館(上世紀80年代初拆除,並在原址修建起了辦公樓)以及一座尼庵(即今日之壽佛寺,尼庵1966年即被拆掉,修建了廠房,80年代後落實政策,才在今日家珍公園內重建。壽佛寺今日所在地,原為三楚宮)。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工廠的建設而消失了,但同時,鋼銼廠的到來,也給城廂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鋼銼廠廠區。

城廂的老居民李先生說,當時能到鋼銼廠工作,在他們看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那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轉變。

1966年5月,生產全面恢復後,正式掛上了四川省鋼銼廠的名字,歸口於四川省輕工業廳直接管轄。

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鋼銼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進行得不太好。工廠剛搬到城廂,文革就開始席捲全國,在十年的時間裡,工廠的生產都是斷斷續續,並不穩定。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鋼銼廠都主要依靠政府撥款進行生產。換言之,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鋼銼廠內部員工戲稱其為“吃小勞保”。

一座城鎮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鋼銼廠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1978年改革開放後,鋼銼廠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80年代,鋼銼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坐在機器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四川省省長的楊析綜出訪美國,委託四川省輕工業廳選擇一些四川的工業產品,到美國進行展銷。四川省輕工業廳便挑選了四川省鋼銼廠的樣品。

時正逢中美剛剛建交(1979年),雙邊關係正處蜜月期。美國方面對楊析綜的這次到訪非常重視,楊析綜帶去的鋼銼產品也交由美國波音公司進行檢測。後波音公司出具一份報告,對鋼銼廠的產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其“硬度標準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4年,四川省第二輕工業廳對鋼銼廠產品檢測報告的批覆。

這份檢測報告,後來成為了四川省鋼銼廠的一張名片。楊析綜回國帶來了這一信息,又經過了官方媒體的多次助推,讓鋼銼廠的產品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鋼銼廠產品通過美國檢測後,當時媒體對鋼銼廠的報道。

但這種進入國際市場,並非由企業自主,而是通過四川省外貿公司和成都市外貿公司進行。

鋼銼廠的產品,在這之後,成功進入了美國、歐洲、非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四川省外貿的拳頭產品之一。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的訂貨會,當時鋼銼廠的火紅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我國需要大量外匯的時期,鋼銼廠能出口創匯,對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值得重視,因此鋼銼廠在政策上也得到了大量優待。與之同時,南京、浙江、江西、湖南、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外貿公司也紛紛找尋到四川省鋼銼廠,來料、來樣尋求鋼銼廠代加工用以出口。

在進行外貿的同時,鋼銼廠也有產品內銷,實行“內外銷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經營政策,在兩者中,外銷的比例更大。

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鋼銼廠總計創匯約200萬美元,在這一期間,鋼銼廠因為出口創匯,享受到了無息貸款、技改貸款、出口創匯獎勵政策傾斜等多項政策扶持。

在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鋼銼廠開始修建職工住房、辦公樓等。今天能見到的,除了廠房車間之外的建築,大多修建於80年代中晚期,這正是鋼銼廠最紅火的時候。1988、1989年之際,還利用外匯獎勵額度,為廠裡添置了兩臺桑塔納轎車,在當時的青白江乃至成都來說,這都很引人矚目。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1987年時新建的辦公大樓,這棟建築今天依然存在。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也在進行調整。1985年,四川省鋼銼廠被劃歸到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管轄,從一個省屬企業變成了市屬企業。也是在同年,四川省鋼銼廠的經營管理開始出現問題,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情況。

就在這一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的簡遠華開始在鋼銼廠工作,直到他2007年退休,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歷任了團委書記、生產科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書記等職,從親歷者的角度而言,對此後鋼銼廠的歷史,他也更能感同身受。

1980年時,三線建設便已結束,在此後的政府工作中也不復被提及。很多從東部沿海搬遷到內地的職工,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甚至這些職工的子女也已經開始接過父輩們的工作,繼續著與父輩們相似的生活。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上世紀8、90年代的鋼銼廠職工。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很多三線建設時期的廠礦,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或者經營不善等諸方面的原因,逐漸衰落。到本世紀初,大量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廠礦已被關停或併購,這些帶有一定政治屬性的企業,基本全面退出了市場,留下的只是工業歷程的記憶,鋼銼廠同樣走進了這樣的歷史過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鋼銼廠只剩下了空蕩蕩的廠房,昔日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不復再見。

鋼銼廠雖然能出口創匯,但實際的經營一直都不太理想。產品其實有銷路,也有利潤,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出在管理上。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在創匯的大目標下,這些問題還可以得到掩蓋隱藏,當創匯不再成為企業主要目標之際,這些問題就爆發出來。

在1983年之際,四川省輕工業廳就已經將四川省鋼銼廠列為“扭虧增盈”企業。1985年,在四川省鋼銼廠變為市屬企業的同時,廠內的改革也在同步進行,當年實行了廠長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擴大了廠領導的權利,變相地帶來了很多特權,也滋生出了很多問題。

1990年之後,因為這些矛盾爭端,造成了廠內人心不穩,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在這一時刻,簡遠華臨危受命,一肩擔任了廠長和書記兩個職務,以穩定廠內局勢為主要任務,待局面穩定後,再進行調整。

1991年到1993年期間,簡遠華通過多方協調,終於讓廠內的生產經營得以恢復,他於此時卸任廠長,只擔任書記和工會主席直至退休。但後續的經營生產並不如他所期待的,最終省鋼銼廠還是沒有避免倒閉的命運。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今天,鋼銼廠內雜草叢生,蔓藤也爬滿了廠房的牆壁。

簡遠華說:廠子到今天這樣,其實大家都有責任,每當回想起這些,還是覺得自責,內疚。

鋼銼廠於1997年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在股份制改革的頭三年,還具有一定效果。當時每股每年紅利,能達到12%到15%,可見企業還是在向前發展。但此後就每況愈下,不但生產經營難以為繼,職工工資也發放不出。

2008年底,四川省鋼銼廠徹底停產。這個曾經的明星企業,就這樣消失在城廂的工業史中,只留下了一些廠房、住宅,以及依舊居住在此的一些老員工。但對城廂這座而言,雖然鋼銼廠已經不再生產,但其卻似乎從未遠離。

今天鋼銼廠留下的一些店鋪依舊在經營,人們提到某個地名時,依舊會以“鋼銼廠”來代稱,更為重要的,是鋼銼廠見證了城廂的過往。雖然這座城鎮在歷史中始終保持這一個冷眼旁觀的姿態,但實際每一個大的歷史節點,城廂都未有缺席。

在將來,鋼銼廠留在城廂的工業遺址將會被保留改造,在這裡將建起新的文創園,這段工業歷史,在新的時代,同樣會煥發新的生命力!

光影 | 四川省鋼銼廠——來自城廂的三線回憶

未來,在鋼銼廠上,將建起新的文創園,這座伴隨城廂走過數十年曆史的工廠,將會煥發出新的生命。

來源:廂逢

關注

千年古城

魅力城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