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地走了,龍江高徒追憶——名震世界的數學家吳文俊逸事

數學 吳文俊 天文 文學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2017-05-27

“靜悄悄”地走了,龍江高徒追憶——名震世界的數學家吳文俊逸事

“靜悄悄”地走了,龍江高徒追憶——名震世界的數學家吳文俊逸事

“靜悄悄”地走了,龍江高徒追憶——名震世界的數學家吳文俊逸事

5月7日,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噩耗傳來,包括哈佛終身教授丘成桐在內的很多世界級數學家紛紛發來唁電。15日,在北京舉行的吳文俊追思會上,吳老的生前好友、學生,紛紛從世界各地專程趕來送行。近日,記者採訪了吳文俊先生的兩位學生——劉卓軍和蔣鯤,在他們的追憶中再次領略一代數學大師的風範。

那個“不太有名”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

2000年,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了兩位貢獻卓越的科學家:袁隆平和吳文俊。“即使是同時獲獎,吳先生的名氣似乎要‘小’得多,因為基礎研究不像應用研究那麼為人們熟知。”學生蔣鯤說。

蔣鯤1996年在哈工大碩士畢業,1998年考入中科院系統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正是吳文俊。“我是在圖書館查到中科院有位吳文俊先生,感覺他的研究跟我碩士方向很關聯,沒有任何人引薦,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他寫了一封信。不久就收到了吳先生回信,說歡迎你來報考,請做好相關複習。”蔣鯤說,這封信他至今還保留著。另一位學生劉卓軍現在是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曾在黑龍江的計算機研究中心工作過一段時間,1986年考入吳文俊門下讀博士。劉卓軍說,對於萍水相逢卻熱愛數學的年輕人,吳文俊先生從來都是給予不遺餘力的提攜。蔣鯤回憶:“實驗室每週都搞討論班,他當時已經年近八旬,每次活動都參加,對於他不太熟知的應用方向,總是像學生一樣提問,充滿了求知慾,完全沒有大數學家的架子。”吳文俊經常自己徒步去海淀圖書城看書,走在街上就是個“普通老頭兒”。

上世紀四十年代,吳文俊受到數學家陳省身的引薦到法國留學,期間開始進行“拓撲學”探索,為“拓撲學”的創立起了奠基作用,“吳公式”至今被國際同行廣泛應用。37歲吳文俊憑藉在拓撲學上的傑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攀登數學機械化的高峰;世紀之交,捧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蔣鯤說:“吳先生在法國拿的是國家博士學位,只有在學術上有重大突破和創新的人才會被授予這樣的榮譽。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那年,我正在中科院讀書,當時很多記者來採訪,問他當年為什麼回國,吳先生很奇怪地反問:為什麼不回國?在他心裡,報效祖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樣的選擇壓根兒就不存在任何猶豫和糾結。我當年畢業時選擇回黑龍江,他也特別支持,說好啊,我們的學生不能都盯著北京,應該到國家需要的每一個地方去。”蔣鯤回到哈爾濱後,邀請吳文俊來講學,他欣然應允。“當時在學校的講座全場爆滿,學生們非常興奮。有的外地數學研究者也專程遠道趕來。報告結束後,我們帶先生去看冰燈,他非常高興,完全不怕冷。”雖然有意避開公眾的視線,可還是被崇敬科學的哈爾濱市民認了出來。“看冰燈的時候一個導遊看到先生後愣了一下:您是那位大科學家吧?對!您是吳文俊!其實挺讓人驚訝的,因為當時捂得很厚,而且關於他的宣傳也不多。在龍門大廈,他又被一位服務員認出來,年輕人興奮地拉著吳先生拍照留念。”

心向數學,每一天都不會蹉跎

熟悉吳文俊的人都說,他是一個永遠樂觀的人。文革期間,不允許看任何數學專業書籍,吳文俊便“見縫插針”研究起沒有禁止的數學史。他發現中國古代數學跟西方源於古希臘的公理化數學有完全不同之處。帶著這些新收穫,以及與國外同行交流的思考,吳文俊在文革結束後開始數學機械化的嘗試,在國外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吳文俊的學生們都說,吳先生從來不跟他們講自己在學術上被耽誤了什麼,總是用感恩的心情面對命運。

蔣鯤說,師從吳文俊院士對他來說最大的收穫之一是開闊了視野。 “吳先生從來不批評學生,更願意關注年輕人在科研上有哪些好的東西,總是保護年輕人對科學的熱情。他總告訴我們,將來做了老師,一定不要讓學生覺得數學是深奧枯燥的,其實數學可以很接近生活。後來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一直記得吳先生的教誨。還有對數學史的重視,我現在講課不會直接講定理,也會給學生們講這個定理的來歷,講定理背後的故事。”

對於一些報道說吳文俊晚年只讀偵探小說不再研究數學的說法,劉卓軍並不同意:“在我看來不是這樣,只能說不會像年輕時那樣一干十幾個小時,但是斷斷續續的關於數學的思考一直都有,這是數學家的生活方式。他90歲還參加院裡的研討,給我們坐鎮、指點,前兩年他還在做大整數分解。”

養生之道是“沒有特別之道”

98歲絕對算得上高壽,可是蔣鯤說,聽到噩耗的學生們還是感到非常突然。“先生的身體一直非常好,最近三四年才差了些,但是也沒有什麼大礙。上次見他是95歲生日的時候,大家都說,等先生100歲大家再好好聚一下。”蔣鯤說,畢業後他一直和老師保持聯繫,一年一度的學術會議上都會見面,趕上老師大壽,四面八方的學生都會趕到北京。“先生沒有特別的養生。在我看來他的好身體主要來自於好心態,凡事不計較,總看好的一面。晚年就在家裡看書、晒太陽,心態非常平和。”劉卓軍也說:“我覺得吳先生自己經常用腦,這使他生活質量好,不糊塗,他性格開朗,心胸寬廣,為人厚道,一個人整天愁眉苦臉肯定折壽。而吳先生從不發牢騷,年初中央領導來看他,他說科研人員趕上了好時候,要更安心的做研究。”蔣鯤說,吳文俊先生另一個特點是永葆童心。“我們上學那會兒喜歡用賣報紙的錢買水果、下飯店,有時先生趕上了,總是很開心地和我們在一起。學術之外的活動他也喜歡,比如組織上動物園。你們肯定在網上看到過他在泰國騎大象的照片吧?當時他已經80多歲了,我們都不敢讓他騎,可誰也攔不住。”

吳文俊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古稀之年坐過山車,當時在香港開數學家大會,吳文俊做完報告就跑到公園。工作人員不讓他坐,他說自己身體好得很,還不到70歲,就混進去了。蔣鯤說,忘記年齡也許是吳先生最好的養生祕籍。

吳文俊“無為之治”另一個體現是在家教上。他有四個兒女,都是術業有專攻的專家,三個女兒在國外,兒子在中科院數學所工作。

劉卓軍介紹說,吳文俊先生的夫人今年94歲,原來在在中科院圖書館工作,文學修養很高,英語特別好,是位典型的大家閨秀。

“吳文俊星”永耀天際

吳文俊一生桃李滿天下,學生幾乎都是所在單位的骨幹。先生逝世的消息傳來,學生們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到北京。“追思會15號舉行,我們都在14號趕到,我的一位師弟在美國做訪問學者,聽到消息後連夜坐飛機,經過24小時的旅途勞頓終於趕到。”對於吳文俊的學生們來說,先生的為人和治學是他們一生的榜樣。劉卓軍說:“數學機械化的研究的確是受了中國古代數學一些方式方法的影響,而且先生自己也的確是民族數學家,為民族數學的振興和復興都非常積極,而且身體力行。他所倡導的數控機床,怎麼樣用數學方法建立理論擴大應用,本身就是對國家發展表現出一個科學家的使命感。”據瞭解,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500萬獎金,吳文俊拿出相當一部分作為數學機械化方法應用推廣專項經費,還設立了“數學與天文絲路基金”,用於鼓勵並資助年輕學者從事有關古代中國與亞洲各國數學與天文交流的研究。

採訪中記者能夠感受到,劉卓軍和蔣鯤言談都充滿了數學家的嚴謹和踏實,劉卓軍在談到吳文俊的養生之道時還要一絲不苟地補充一句:“這只是我的看法,沒有做過專業研究,不知道是否符合科學。”在這些學生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吳文俊的影子。我們相信,吳文俊的名字,會和那顆7683號小行星一起,永耀天際。 (王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