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

導讀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存在兩面性。比如一顆稻草,長在岸邊,是瀕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飄落雪山,則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兩面性,同樣適用企業。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業身上,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例如乳業流行的“全產業鏈”,於伊利、飛鶴、君樂寶是成功基石,於輝山、聖牧則是失敗禍根。

以此來觀,巨頭順豐、德邦的“大件”風潮,也有類似考量。結合二者近期的種種困局表現,“大件”論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最後稻草呢?

作者:李然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時至三伏,夏意正濃。許多行業進入高負荷時期,快遞物流即是典型。

顯然,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並未被“桑拿天”干擾,在線下單購物,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心儀商品就會來到面來。

上述情景的基礎,離不開強大快遞物流體系的支撐。

隨著互聯網進程的一再加快,快遞業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遞由“輕”變“重”,是行業最為直觀的變化,也是行業從年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

導讀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存在兩面性。比如一顆稻草,長在岸邊,是瀕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飄落雪山,則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兩面性,同樣適用企業。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業身上,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例如乳業流行的“全產業鏈”,於伊利、飛鶴、君樂寶是成功基石,於輝山、聖牧則是失敗禍根。

以此來觀,巨頭順豐、德邦的“大件”風潮,也有類似考量。結合二者近期的種種困局表現,“大件”論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最後稻草呢?

作者:李然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時至三伏,夏意正濃。許多行業進入高負荷時期,快遞物流即是典型。

顯然,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並未被“桑拿天”干擾,在線下單購物,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心儀商品就會來到面來。

上述情景的基礎,離不開強大快遞物流體系的支撐。

隨著互聯網進程的一再加快,快遞業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遞由“輕”變“重”,是行業最為直觀的變化,也是行業從年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大”快遞時代

從某種角度來說,快遞從衣服、鞋、杯子等小件物品,逐漸延伸除大家電、大傢俱甚至大建材等大件商品,意味著消費升級不斷加速,也意味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

消費基礎決定行業生態,B端、C端的物流同頻共振,加快了我國的互聯網進程。從數據中也能看出這一點,2017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但競爭集中於輕貨快遞市場,0-3kg、3-20kg、20-50kg公斤段的票件佔比分別為70%、20%、10%。

2017年後,以大家電、傢俱、建材、運動器材和衛浴等為代表的大件商品網購需求興起,5-100kg公斤段產品成為物流增長的新焦點。

消費升級結合產業互聯網、新零售的興起,也催生出快遞行業一個“千億級”的細分市場。

貝恩諮詢公司預測,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和25%。受益於大件電商滲透率提升,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30-100kg公斤段增速將達到20%。

根據物流採購聯合會的信息,中國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場規模達8943億元,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後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顯然, 我國已進入“大”快遞時代,各大快遞公司紛紛開始在此佈局。其中,順豐、德邦這兩個行業巨頭,體現出鮮明的對比。

近日,順豐正式宣佈進軍大件包裹市場,“大件包裹”首重10千克一口價,續重4.5元\\/千克起。據瞭解,這一新計劃主要面向五個目標市場,包括個人大件行李、紡織服飾(整包)、汽配五金、家電家居及工業設備。

可見,這家小件快遞中的王者,未來的快遞包裹會越來越大。

另一邊,德邦由“物流”改名為“快遞”,並在2018年報中,將“大件快遞”作為其發展戰略的第一條。根據德邦展望,勢要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

一位是曾經的小件快遞王者,一位是曾經的大件快運巨頭,二者對比顯然極具代表性。

大件痛點

不過,無論是順豐的由“小”變“大”,還有德邦的由“大”變“小”,克服“大件痛點”對二者來說並不容易。

首先,目前大部分快遞都是以三輪車為運送工具,大件快遞很難搬運,對三輪車的承載量也是一大考驗。

其次,大件快遞的員工提成相比小件快遞差距不大,快遞員必更傾向送小件快遞。同時,大件快遞會佔據更多貨倉及三輪車空間,甚至例如電冰箱等大件快遞,相當於幾十個小件快遞的體積,這對運送效率與成本會增添不小壓力。

再次,大件快遞在例如送貨上樓等服務方面很難做好,如何解決最後幾百米運送,也是一大難題。

最後,是運送速度。快遞相比物流最大的優勢之一“快”,如果失去速度,運送大件則與物流無異,大件快遞佈局也就無從談起。

除了大件快遞的固有痛點外,順豐、德邦自身的原有問題,也會對該項新業務形成掣肘。對於企業而言,陷入危局時,最忌盲目拉長戰線,否則只會加速衰落甚至死亡。

"

導讀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存在兩面性。比如一顆稻草,長在岸邊,是瀕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飄落雪山,則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兩面性,同樣適用企業。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業身上,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例如乳業流行的“全產業鏈”,於伊利、飛鶴、君樂寶是成功基石,於輝山、聖牧則是失敗禍根。

以此來觀,巨頭順豐、德邦的“大件”風潮,也有類似考量。結合二者近期的種種困局表現,“大件”論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最後稻草呢?

作者:李然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時至三伏,夏意正濃。許多行業進入高負荷時期,快遞物流即是典型。

顯然,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並未被“桑拿天”干擾,在線下單購物,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心儀商品就會來到面來。

上述情景的基礎,離不開強大快遞物流體系的支撐。

隨著互聯網進程的一再加快,快遞業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遞由“輕”變“重”,是行業最為直觀的變化,也是行業從年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大”快遞時代

從某種角度來說,快遞從衣服、鞋、杯子等小件物品,逐漸延伸除大家電、大傢俱甚至大建材等大件商品,意味著消費升級不斷加速,也意味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

消費基礎決定行業生態,B端、C端的物流同頻共振,加快了我國的互聯網進程。從數據中也能看出這一點,2017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但競爭集中於輕貨快遞市場,0-3kg、3-20kg、20-50kg公斤段的票件佔比分別為70%、20%、10%。

2017年後,以大家電、傢俱、建材、運動器材和衛浴等為代表的大件商品網購需求興起,5-100kg公斤段產品成為物流增長的新焦點。

消費升級結合產業互聯網、新零售的興起,也催生出快遞行業一個“千億級”的細分市場。

貝恩諮詢公司預測,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和25%。受益於大件電商滲透率提升,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30-100kg公斤段增速將達到20%。

根據物流採購聯合會的信息,中國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場規模達8943億元,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後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顯然, 我國已進入“大”快遞時代,各大快遞公司紛紛開始在此佈局。其中,順豐、德邦這兩個行業巨頭,體現出鮮明的對比。

近日,順豐正式宣佈進軍大件包裹市場,“大件包裹”首重10千克一口價,續重4.5元\\/千克起。據瞭解,這一新計劃主要面向五個目標市場,包括個人大件行李、紡織服飾(整包)、汽配五金、家電家居及工業設備。

可見,這家小件快遞中的王者,未來的快遞包裹會越來越大。

另一邊,德邦由“物流”改名為“快遞”,並在2018年報中,將“大件快遞”作為其發展戰略的第一條。根據德邦展望,勢要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

一位是曾經的小件快遞王者,一位是曾經的大件快運巨頭,二者對比顯然極具代表性。

大件痛點

不過,無論是順豐的由“小”變“大”,還有德邦的由“大”變“小”,克服“大件痛點”對二者來說並不容易。

首先,目前大部分快遞都是以三輪車為運送工具,大件快遞很難搬運,對三輪車的承載量也是一大考驗。

其次,大件快遞的員工提成相比小件快遞差距不大,快遞員必更傾向送小件快遞。同時,大件快遞會佔據更多貨倉及三輪車空間,甚至例如電冰箱等大件快遞,相當於幾十個小件快遞的體積,這對運送效率與成本會增添不小壓力。

再次,大件快遞在例如送貨上樓等服務方面很難做好,如何解決最後幾百米運送,也是一大難題。

最後,是運送速度。快遞相比物流最大的優勢之一“快”,如果失去速度,運送大件則與物流無異,大件快遞佈局也就無從談起。

除了大件快遞的固有痛點外,順豐、德邦自身的原有問題,也會對該項新業務形成掣肘。對於企業而言,陷入危局時,最忌盲目拉長戰線,否則只會加速衰落甚至死亡。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順豐的資本盛衰

先來看順豐。

都市寫字樓中,順豐毫無疑問是存在感最強的快遞.速度快,安全性高,讓其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頭號選擇。良好的口碑也是其敢於佈局大件快遞這個“深水區”的重要前提。

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順豐誕生於廣東順德。採用直營的經營模式,由總部對各分支機構實施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以保障整體運營質量。得益於此,順豐擊潰“三通一達”,成為快遞行業老大,甚至強勢挺進資本市場。

2016年12月12日,順豐速運取得證監會批文獲准登陸A股市場,2017年2月24日,正式更名為順豐控股。上市之後,順豐一連拉出4個漲停,最高攀升至73.48元,順豐董事長王衛的身家則在2月28日達到262億美元,一度超過騰訊馬化騰。

但從現在來看,順豐在資本市場的輝煌,不過是曇花一現。

截至7月25日,順豐控股股價報收36.37元,市值1605.58億元,市值較最高點蒸發1834億元,縮水超200億元。

投資者對順豐用腳投票,並非沒有前兆。例如4月4日早盤,順豐控股跌幅曾一度超5%。這一突發情況,顯然與順豐股東減持公告有著直接關係。

4月3日晚間,順豐控股公告表示,順達豐潤、元禾順風、嘉強順風和劉冀魯將減持不超過7.9%的股份。按37.3元的最新收盤價,7.9%股份所對應的市值約為130億元。

擬減持股東中,順達豐潤目前持股8.33%,元禾順風持股5.65%,嘉強順風持股5%,劉冀魯持股2.05%。

公告披露的減持計劃顯示,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嘉強順風本次擬減持的原因均為合夥企業資金需求,劉冀魯減持原因為個人資金需求。擬減持期間為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2019 年 7 月 26 日。擬減持價格依據市場價格確定。

雖然順豐控股表示,“此次減持的股東都不是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股份減持計劃系股東的正常減持行為。”但依舊無法阻擋其股價的頹勢。畢竟其股東之一的嘉強順風,此前已有過一次減持。

3月22日,順豐控股發佈權益變動公告介紹,2018 年 2 月 2 日至 2019 年 3 月 20 日,嘉強順風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上市公司無限售流通股總計45721257 股,減持股份數量占上市公司總股本比例為 1.03%。套現金額超7.22億元。

問題來了,股東們為何會大範圍減持套現?

業績滑鐵盧

業績是一個重要考量。

順豐控股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母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降4.5%;扣非淨利潤34.84億元,同比下滑5.92%。順豐控股2017年上市,這是公司自上市以來首次淨利潤下滑。

對於業績下滑,順豐方面表示主要受成本增加影響。

從財報來看,2018年順豐人工成本佔總收入比同比上升 0.24%,運力成本佔收入比上升1.86%,其它經營成本佔收入比上升0.13%。尤其是人工成本,去年順豐控股職工薪酬同比增長17.8%,外包成本也增加41%。

受此影響,2018年順豐的速運物流業務毛利潤同比下滑2.13%,創下上市以來最大降幅

當然,順豐的業績滑鐵盧有著兩面性,具體來看即外部影響和內部因素。

競爭紅海

先來看外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順豐淨利潤下滑同時,競爭對手的形勢卻一片大好。申通、中通與韻達,2018年淨利潤增速分別為37.46%、30.1%及67.3%。尤其是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儘管營收只是順豐控股的19.3%,但42億元的年度淨利相比順豐差距極少。

業務增速方面,順豐也較為乏力。2018年,順豐控股 38.7億件業務量同比增長27.6%,而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則分別完成51億件、85.2億件及69.8億件,同比增幅34.42%、34.8%及38.48%。

截至2018年6月,順豐控股快遞業務量3.23億票,遠低同期圓通速遞的28.14億票、申通快遞的4.02億票、韻達股份的5.75億票。

負債方面,截至2018年三季度,順豐控股的負債率已達46.77%,遠高於同行業平均30%左右的負債率水平。

諸多跡象表明,若保持這一趨勢,快遞行業龍頭易主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順豐在各項數據上不斷被對手超越,頗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味道。在競爭已成紅海的快遞業,不進步就等同於倒退。

有媒體計算,順豐在2018年的業務量累計約38.69億票,同比增速約26.7%,這一增速與同期整個快遞業的業務量增速幾乎持平。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行業的全部業務量為507.1億件,同比增長約26.6%。

不過,主要對手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卻遠高行業水平。此消彼長,順豐的市佔率自然被削弱。

遺憾的是,順豐曾遠超同行的服務質量也不在靈光。

放眼行業,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順豐基本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24小時全國主要地區到達。如今的快遞業生態已今非昔比。

不輸順豐服務質量的京東快遞強勢挺進C端,此前在服務質量方面相對薄弱的“三通一達”,在阿里巴巴的菜鳥助力下,已脫胎換骨。基本也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而中通和申通也都實現了次日達,行業整體的效率水平大幅提升,讓順豐的業務護城河日益弱化。

更不幸的是,在競品從速度到質量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順豐卻屢屢犯下降維之錯。

"

導讀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存在兩面性。比如一顆稻草,長在岸邊,是瀕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飄落雪山,則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兩面性,同樣適用企業。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業身上,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例如乳業流行的“全產業鏈”,於伊利、飛鶴、君樂寶是成功基石,於輝山、聖牧則是失敗禍根。

以此來觀,巨頭順豐、德邦的“大件”風潮,也有類似考量。結合二者近期的種種困局表現,“大件”論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最後稻草呢?

作者:李然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時至三伏,夏意正濃。許多行業進入高負荷時期,快遞物流即是典型。

顯然,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並未被“桑拿天”干擾,在線下單購物,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心儀商品就會來到面來。

上述情景的基礎,離不開強大快遞物流體系的支撐。

隨著互聯網進程的一再加快,快遞業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遞由“輕”變“重”,是行業最為直觀的變化,也是行業從年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大”快遞時代

從某種角度來說,快遞從衣服、鞋、杯子等小件物品,逐漸延伸除大家電、大傢俱甚至大建材等大件商品,意味著消費升級不斷加速,也意味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

消費基礎決定行業生態,B端、C端的物流同頻共振,加快了我國的互聯網進程。從數據中也能看出這一點,2017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但競爭集中於輕貨快遞市場,0-3kg、3-20kg、20-50kg公斤段的票件佔比分別為70%、20%、10%。

2017年後,以大家電、傢俱、建材、運動器材和衛浴等為代表的大件商品網購需求興起,5-100kg公斤段產品成為物流增長的新焦點。

消費升級結合產業互聯網、新零售的興起,也催生出快遞行業一個“千億級”的細分市場。

貝恩諮詢公司預測,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和25%。受益於大件電商滲透率提升,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30-100kg公斤段增速將達到20%。

根據物流採購聯合會的信息,中國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場規模達8943億元,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後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顯然, 我國已進入“大”快遞時代,各大快遞公司紛紛開始在此佈局。其中,順豐、德邦這兩個行業巨頭,體現出鮮明的對比。

近日,順豐正式宣佈進軍大件包裹市場,“大件包裹”首重10千克一口價,續重4.5元\\/千克起。據瞭解,這一新計劃主要面向五個目標市場,包括個人大件行李、紡織服飾(整包)、汽配五金、家電家居及工業設備。

可見,這家小件快遞中的王者,未來的快遞包裹會越來越大。

另一邊,德邦由“物流”改名為“快遞”,並在2018年報中,將“大件快遞”作為其發展戰略的第一條。根據德邦展望,勢要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

一位是曾經的小件快遞王者,一位是曾經的大件快運巨頭,二者對比顯然極具代表性。

大件痛點

不過,無論是順豐的由“小”變“大”,還有德邦的由“大”變“小”,克服“大件痛點”對二者來說並不容易。

首先,目前大部分快遞都是以三輪車為運送工具,大件快遞很難搬運,對三輪車的承載量也是一大考驗。

其次,大件快遞的員工提成相比小件快遞差距不大,快遞員必更傾向送小件快遞。同時,大件快遞會佔據更多貨倉及三輪車空間,甚至例如電冰箱等大件快遞,相當於幾十個小件快遞的體積,這對運送效率與成本會增添不小壓力。

再次,大件快遞在例如送貨上樓等服務方面很難做好,如何解決最後幾百米運送,也是一大難題。

最後,是運送速度。快遞相比物流最大的優勢之一“快”,如果失去速度,運送大件則與物流無異,大件快遞佈局也就無從談起。

除了大件快遞的固有痛點外,順豐、德邦自身的原有問題,也會對該項新業務形成掣肘。對於企業而言,陷入危局時,最忌盲目拉長戰線,否則只會加速衰落甚至死亡。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順豐的資本盛衰

先來看順豐。

都市寫字樓中,順豐毫無疑問是存在感最強的快遞.速度快,安全性高,讓其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頭號選擇。良好的口碑也是其敢於佈局大件快遞這個“深水區”的重要前提。

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順豐誕生於廣東順德。採用直營的經營模式,由總部對各分支機構實施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以保障整體運營質量。得益於此,順豐擊潰“三通一達”,成為快遞行業老大,甚至強勢挺進資本市場。

2016年12月12日,順豐速運取得證監會批文獲准登陸A股市場,2017年2月24日,正式更名為順豐控股。上市之後,順豐一連拉出4個漲停,最高攀升至73.48元,順豐董事長王衛的身家則在2月28日達到262億美元,一度超過騰訊馬化騰。

但從現在來看,順豐在資本市場的輝煌,不過是曇花一現。

截至7月25日,順豐控股股價報收36.37元,市值1605.58億元,市值較最高點蒸發1834億元,縮水超200億元。

投資者對順豐用腳投票,並非沒有前兆。例如4月4日早盤,順豐控股跌幅曾一度超5%。這一突發情況,顯然與順豐股東減持公告有著直接關係。

4月3日晚間,順豐控股公告表示,順達豐潤、元禾順風、嘉強順風和劉冀魯將減持不超過7.9%的股份。按37.3元的最新收盤價,7.9%股份所對應的市值約為130億元。

擬減持股東中,順達豐潤目前持股8.33%,元禾順風持股5.65%,嘉強順風持股5%,劉冀魯持股2.05%。

公告披露的減持計劃顯示,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嘉強順風本次擬減持的原因均為合夥企業資金需求,劉冀魯減持原因為個人資金需求。擬減持期間為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2019 年 7 月 26 日。擬減持價格依據市場價格確定。

雖然順豐控股表示,“此次減持的股東都不是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股份減持計劃系股東的正常減持行為。”但依舊無法阻擋其股價的頹勢。畢竟其股東之一的嘉強順風,此前已有過一次減持。

3月22日,順豐控股發佈權益變動公告介紹,2018 年 2 月 2 日至 2019 年 3 月 20 日,嘉強順風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上市公司無限售流通股總計45721257 股,減持股份數量占上市公司總股本比例為 1.03%。套現金額超7.22億元。

問題來了,股東們為何會大範圍減持套現?

業績滑鐵盧

業績是一個重要考量。

順豐控股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母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降4.5%;扣非淨利潤34.84億元,同比下滑5.92%。順豐控股2017年上市,這是公司自上市以來首次淨利潤下滑。

對於業績下滑,順豐方面表示主要受成本增加影響。

從財報來看,2018年順豐人工成本佔總收入比同比上升 0.24%,運力成本佔收入比上升1.86%,其它經營成本佔收入比上升0.13%。尤其是人工成本,去年順豐控股職工薪酬同比增長17.8%,外包成本也增加41%。

受此影響,2018年順豐的速運物流業務毛利潤同比下滑2.13%,創下上市以來最大降幅

當然,順豐的業績滑鐵盧有著兩面性,具體來看即外部影響和內部因素。

競爭紅海

先來看外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順豐淨利潤下滑同時,競爭對手的形勢卻一片大好。申通、中通與韻達,2018年淨利潤增速分別為37.46%、30.1%及67.3%。尤其是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儘管營收只是順豐控股的19.3%,但42億元的年度淨利相比順豐差距極少。

業務增速方面,順豐也較為乏力。2018年,順豐控股 38.7億件業務量同比增長27.6%,而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則分別完成51億件、85.2億件及69.8億件,同比增幅34.42%、34.8%及38.48%。

截至2018年6月,順豐控股快遞業務量3.23億票,遠低同期圓通速遞的28.14億票、申通快遞的4.02億票、韻達股份的5.75億票。

負債方面,截至2018年三季度,順豐控股的負債率已達46.77%,遠高於同行業平均30%左右的負債率水平。

諸多跡象表明,若保持這一趨勢,快遞行業龍頭易主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順豐在各項數據上不斷被對手超越,頗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味道。在競爭已成紅海的快遞業,不進步就等同於倒退。

有媒體計算,順豐在2018年的業務量累計約38.69億票,同比增速約26.7%,這一增速與同期整個快遞業的業務量增速幾乎持平。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行業的全部業務量為507.1億件,同比增長約26.6%。

不過,主要對手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卻遠高行業水平。此消彼長,順豐的市佔率自然被削弱。

遺憾的是,順豐曾遠超同行的服務質量也不在靈光。

放眼行業,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順豐基本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24小時全國主要地區到達。如今的快遞業生態已今非昔比。

不輸順豐服務質量的京東快遞強勢挺進C端,此前在服務質量方面相對薄弱的“三通一達”,在阿里巴巴的菜鳥助力下,已脫胎換骨。基本也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而中通和申通也都實現了次日達,行業整體的效率水平大幅提升,讓順豐的業務護城河日益弱化。

更不幸的是,在競品從速度到質量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順豐卻屢屢犯下降維之錯。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投訴高企

來看看自身問題。

投訴平臺上針對順豐的聲聲控訴,就很能說明問題。

2019年7月13日,用戶6934065274在黑貓投訴平臺稱,其購買兩個電子產品、用的是順豐代收貨款,商家同意當著快遞的面驗貨,但是快遞員不讓驗貨。找順豐客服,但順豐客服包庇派件員不讓投訴。該投訴已經過平臺審核。

2019年7月13日,用戶張阿茜g在黑貓投訴平臺稱,7月11日通過順風郵寄稅盤跟公章,要求時效要快,說給空運,之後晚上收到短信改成陸運,打電話給客服,客服說他們那是查是空運,之後確定走陸運,時效也不對,下單顯示次日12點之前,直到13號才收到。該投訴已經過平臺審核。

2019年7月6日,消費者“用戶7219531789”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7月4日,在淘寶購買的switch從上海郵寄到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順豐快遞員將貨放到代收點。可第二天去藥店取貨時,並沒有發現貨物,聯繫順豐快遞員前來確認,但快遞員無法出示與藥店老闆交接貨物時的憑證,同時,該消費者反應諮詢代收點老闆只要報名字即可領取,根本不需要手機號和身份確認,這就存在貨物被冒領風險。

同時,在順豐傾力佈局的大件快遞方面,其服務質量也十分堪憂。

7月15日,消費者“雨幕文”向黑貓投訴平臺反映:6月30日,於浙江湖州運送至新疆和田,物件為一電子琴,由順豐速運寄送,並全額保價14000,快遞於7月6日到達,經收件方與派件員確認,電子琴主體有2個鍵位損壞, 因快遞中轉途中碰撞所致。第一時間提交問題給順豐公司,並且要求按實際保價理賠,順豐一直未作理賠,提交問題至今天已有20天。

從上述投訴中,可以看出,順豐的快遞質量確實存在問題。不過,更集中突出的體現,還要從4月22日的順豐道歉風波說起。

4月22日下午,一網友發佈微博,順豐快遞的工作人員私自打開客戶包裹,將包裹裡的東西散落在自己床上,佯裝是其女朋友東西,還發信息騷擾客戶。

對此,4月22日晚,順豐集團官方微博轉發該網友的帖文並致歉,稱非常理解發帖人感受和憤怒,順豐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準則的不當行為,已經啟動調查程序,並再次為此道歉。

隨著事件發酵,截至23日下午17時,微博上“順豐迴應快遞員私拆包裹”的話題,已超2.3億的閱讀,評論超1.5萬。

令人震驚的是,評論區最多的留言,竟是“”快遞員已知道了你電話住址等信息,希望她維權後儘快搬家,以免引來報復。”

數據洩露風波

順豐的亂象究竟嚴重到何種程度,一次正常的維權投訴,竟讓大量網友擔憂當事人的人身安全?

一定意義上說,網友的擔心,有著充分依據。

2018年5月,湖北法院宣判一起19人販賣個人隱私案件。19位嫌疑人中有順豐員工11人,1名順豐員工家屬。據警方透露,這是一個由順豐員工開始,連接中間個人信息倒賣商,到信息詐騙分子的多方黑色產業鏈。

“洩露、販賣個人隱私”的風波,讓順豐企業形象一落千丈。眾所周知,手機、住址、銀行卡,購買物品等信息一旦洩露,其後果不堪設想。作為快遞龍頭,順豐竟出現如何問題,著實令人驚恐。

更多的問題擔憂,來自媒體聲音。近日,中國企業報的一則怒懟,再次打開了順豐用戶數據洩露疑雲的潘多拉。

事件起源於去年,中國企業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因發佈的《3億條疑似順豐用戶數據洩露 暗網交易售價兩個比特幣》報道,被順豐集團告上法庭。

這起今年年初立案,本應今年4月9日開庭的民事訴訟案件,後因開庭時間一再變更,引發中國企業報不滿。中國企業報歷陳自己面臨的多重“擔憂”:順豐速運是否有意擾亂案件審理進程;作為上市公司,順豐方面是否存在虛假披露;是否有意干擾甚至壓制媒體輿論監督;是否認識到信息洩露事關公眾權益和社會公共安全這四項問題。

由此,中國企業報指出順豐在惡意打壓輿論監督。而回到上述的文章報道中,中國企業報稱,對洩密數據進行隨即抽檢驗證,得出結論:沒有明顯證據表明,這些個人信息是不真實的,且在此前,曾爆發多起順豐數據洩露案件,涉及順豐快遞代理商及多名員工。文章最後認為,通過“數據”挖掘金礦,仍是順豐快遞的生意經。“若此次數據洩露屬實,或對順豐的數據商業化過程蒙上陰影。”

可以說,中國企業報的發聲怒懟,再一次將順豐的信息安全問題置於輿論風口。信息隱私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業界乃至監管層關注的焦點問題,順豐此次的輿論糾紛,無論結果如何,對順豐的信任信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量。

眾所周知,順豐快遞的價格相比其他快遞高出不少,而優質、快速的服務,是其高價的邏輯基礎。但若用戶在花費高價後,沒能享受到對等服務,反而招致麻煩甚至衍生危險,這無疑挑戰了順風的發展根基。

從行業監管來看,新的快遞新規將在10月起施行,若順豐服務質量下滑的現象依舊沒有改善,觸犯法律法規的風險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當然,導致順豐每況愈下的內在因素,還有其新業務佈局方面的盲目激進。

王衛的大手筆

上市後,擁有龐大資本支持的順豐,開始進入了激進的擴張模式:收購廣東新邦71%股份;參與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融資;和美國夏暉集團合作;收購德國物流巨頭DHL在內地和香港的供應鏈業務等。並不斷髮力冷鏈、海運等業務。

不斷擴張背後,則是巨大的資金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順豐花在收購及投資上的金額已超70億元。這也是其在2018年負債遠超行業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的大體量收購投資,短期內顯然無法收回成本,更談不上盈利。這對其短期資本表現和現金流自然造成一定影響。

長期來看,順豐自身業務能否與這些佈局形成互補,如今也是未知之數。所謂“貪多嚼不爛”。類似的貪吃蛇效應,已經讓不少企業吃了大虧。大規模的收購、投資,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難以消化,若未能形成產業合力,其可能重蹈輝山、美團的危局覆轍。

同時,雖然順豐佈局的供應鏈,是未來趨勢,但從目前來看,供應鏈看起來很美,真正實現盈利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模式的探索也是順豐需要攻克的難題。

可見,順豐在2018年的大手筆佈局,在短期顯示弊大於利,長期來看則喜憂參半。這一方面展示出董事長王衛的膽識,一方面也體現出其個人的激進風格。而正是王衛的這份激進,曾讓順豐吃了大虧,順豐優選的閉店表現既是例證。

閉店與虧損

2012年,王衛開始涉水電商,顯示出不甘侷限快遞業的野心。同年5月,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上線,以售賣生鮮和進口食品為主,目標人群為中高端消費群體。兩年後,王衛又看上新零售風口,推出線下門店“嘿客”,主打社區服務,並用4個月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開出超2000家門店。

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順風優選”的發展不盡人意,在全國範圍內關閉線下門店,只保留深圳周邊和首都北京的部門門店。

虎嗅網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目前順豐優選盈利的門店也是微利,並且一直沒有找到項目整體盈利的方向。這一點從6年來順豐優選換了7任CEO,就可見一斑。

媒體的態度,顯然有著充分的數據支撐。順豐控股公佈的相關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5年三年時間,順豐優選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累計虧損達到16.06億元。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馮天俊認為,順豐優選並不具備零售基因,屢戰屢敗始終沒能打造一套完備的零售與供應鏈體系。就目前來看,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運營體系,順豐優選尚不具備成熟的模式。零售的本質在於體驗、成本及效率三者間的權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精細化管理,但順豐優選想要降本提效、提升效率還需加大網絡佈局。

電商專家、上海萬擎商務諮詢有限公司CEO魯振旺也認為,順豐優選的失敗一方面基於其在流量、開店上不具備優勢,另一方面則是生鮮本身利潤率低、保質期短、供應鏈可控難度大從而導致高損耗、難盈利,“歸根結底還是經營模式的問題”。

由此看來,王衛的新零售佈局著實難言成功。

傳統業務萎靡不振,新業務表現平平,這顯然為王衛的“大件快遞”戰略,蒙上一層陰影。

更何況,大件快遞並不是一項,將小包裹變成大包裹的簡單業務。即便是大件運營經驗更為豐富的德邦,都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

導讀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存在兩面性。比如一顆稻草,長在岸邊,是瀕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飄落雪山,則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兩面性,同樣適用企業。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業身上,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例如乳業流行的“全產業鏈”,於伊利、飛鶴、君樂寶是成功基石,於輝山、聖牧則是失敗禍根。

以此來觀,巨頭順豐、德邦的“大件”風潮,也有類似考量。結合二者近期的種種困局表現,“大件”論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最後稻草呢?

作者:李然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時至三伏,夏意正濃。許多行業進入高負荷時期,快遞物流即是典型。

顯然,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並未被“桑拿天”干擾,在線下單購物,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心儀商品就會來到面來。

上述情景的基礎,離不開強大快遞物流體系的支撐。

隨著互聯網進程的一再加快,快遞業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遞由“輕”變“重”,是行業最為直觀的變化,也是行業從年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大”快遞時代

從某種角度來說,快遞從衣服、鞋、杯子等小件物品,逐漸延伸除大家電、大傢俱甚至大建材等大件商品,意味著消費升級不斷加速,也意味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

消費基礎決定行業生態,B端、C端的物流同頻共振,加快了我國的互聯網進程。從數據中也能看出這一點,2017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但競爭集中於輕貨快遞市場,0-3kg、3-20kg、20-50kg公斤段的票件佔比分別為70%、20%、10%。

2017年後,以大家電、傢俱、建材、運動器材和衛浴等為代表的大件商品網購需求興起,5-100kg公斤段產品成為物流增長的新焦點。

消費升級結合產業互聯網、新零售的興起,也催生出快遞行業一個“千億級”的細分市場。

貝恩諮詢公司預測,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和25%。受益於大件電商滲透率提升,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30-100kg公斤段增速將達到20%。

根據物流採購聯合會的信息,中國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場規模達8943億元,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後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顯然, 我國已進入“大”快遞時代,各大快遞公司紛紛開始在此佈局。其中,順豐、德邦這兩個行業巨頭,體現出鮮明的對比。

近日,順豐正式宣佈進軍大件包裹市場,“大件包裹”首重10千克一口價,續重4.5元\\/千克起。據瞭解,這一新計劃主要面向五個目標市場,包括個人大件行李、紡織服飾(整包)、汽配五金、家電家居及工業設備。

可見,這家小件快遞中的王者,未來的快遞包裹會越來越大。

另一邊,德邦由“物流”改名為“快遞”,並在2018年報中,將“大件快遞”作為其發展戰略的第一條。根據德邦展望,勢要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

一位是曾經的小件快遞王者,一位是曾經的大件快運巨頭,二者對比顯然極具代表性。

大件痛點

不過,無論是順豐的由“小”變“大”,還有德邦的由“大”變“小”,克服“大件痛點”對二者來說並不容易。

首先,目前大部分快遞都是以三輪車為運送工具,大件快遞很難搬運,對三輪車的承載量也是一大考驗。

其次,大件快遞的員工提成相比小件快遞差距不大,快遞員必更傾向送小件快遞。同時,大件快遞會佔據更多貨倉及三輪車空間,甚至例如電冰箱等大件快遞,相當於幾十個小件快遞的體積,這對運送效率與成本會增添不小壓力。

再次,大件快遞在例如送貨上樓等服務方面很難做好,如何解決最後幾百米運送,也是一大難題。

最後,是運送速度。快遞相比物流最大的優勢之一“快”,如果失去速度,運送大件則與物流無異,大件快遞佈局也就無從談起。

除了大件快遞的固有痛點外,順豐、德邦自身的原有問題,也會對該項新業務形成掣肘。對於企業而言,陷入危局時,最忌盲目拉長戰線,否則只會加速衰落甚至死亡。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順豐的資本盛衰

先來看順豐。

都市寫字樓中,順豐毫無疑問是存在感最強的快遞.速度快,安全性高,讓其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頭號選擇。良好的口碑也是其敢於佈局大件快遞這個“深水區”的重要前提。

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順豐誕生於廣東順德。採用直營的經營模式,由總部對各分支機構實施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以保障整體運營質量。得益於此,順豐擊潰“三通一達”,成為快遞行業老大,甚至強勢挺進資本市場。

2016年12月12日,順豐速運取得證監會批文獲准登陸A股市場,2017年2月24日,正式更名為順豐控股。上市之後,順豐一連拉出4個漲停,最高攀升至73.48元,順豐董事長王衛的身家則在2月28日達到262億美元,一度超過騰訊馬化騰。

但從現在來看,順豐在資本市場的輝煌,不過是曇花一現。

截至7月25日,順豐控股股價報收36.37元,市值1605.58億元,市值較最高點蒸發1834億元,縮水超200億元。

投資者對順豐用腳投票,並非沒有前兆。例如4月4日早盤,順豐控股跌幅曾一度超5%。這一突發情況,顯然與順豐股東減持公告有著直接關係。

4月3日晚間,順豐控股公告表示,順達豐潤、元禾順風、嘉強順風和劉冀魯將減持不超過7.9%的股份。按37.3元的最新收盤價,7.9%股份所對應的市值約為130億元。

擬減持股東中,順達豐潤目前持股8.33%,元禾順風持股5.65%,嘉強順風持股5%,劉冀魯持股2.05%。

公告披露的減持計劃顯示,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嘉強順風本次擬減持的原因均為合夥企業資金需求,劉冀魯減持原因為個人資金需求。擬減持期間為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2019 年 7 月 26 日。擬減持價格依據市場價格確定。

雖然順豐控股表示,“此次減持的股東都不是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股份減持計劃系股東的正常減持行為。”但依舊無法阻擋其股價的頹勢。畢竟其股東之一的嘉強順風,此前已有過一次減持。

3月22日,順豐控股發佈權益變動公告介紹,2018 年 2 月 2 日至 2019 年 3 月 20 日,嘉強順風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上市公司無限售流通股總計45721257 股,減持股份數量占上市公司總股本比例為 1.03%。套現金額超7.22億元。

問題來了,股東們為何會大範圍減持套現?

業績滑鐵盧

業績是一個重要考量。

順豐控股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母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降4.5%;扣非淨利潤34.84億元,同比下滑5.92%。順豐控股2017年上市,這是公司自上市以來首次淨利潤下滑。

對於業績下滑,順豐方面表示主要受成本增加影響。

從財報來看,2018年順豐人工成本佔總收入比同比上升 0.24%,運力成本佔收入比上升1.86%,其它經營成本佔收入比上升0.13%。尤其是人工成本,去年順豐控股職工薪酬同比增長17.8%,外包成本也增加41%。

受此影響,2018年順豐的速運物流業務毛利潤同比下滑2.13%,創下上市以來最大降幅

當然,順豐的業績滑鐵盧有著兩面性,具體來看即外部影響和內部因素。

競爭紅海

先來看外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順豐淨利潤下滑同時,競爭對手的形勢卻一片大好。申通、中通與韻達,2018年淨利潤增速分別為37.46%、30.1%及67.3%。尤其是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儘管營收只是順豐控股的19.3%,但42億元的年度淨利相比順豐差距極少。

業務增速方面,順豐也較為乏力。2018年,順豐控股 38.7億件業務量同比增長27.6%,而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則分別完成51億件、85.2億件及69.8億件,同比增幅34.42%、34.8%及38.48%。

截至2018年6月,順豐控股快遞業務量3.23億票,遠低同期圓通速遞的28.14億票、申通快遞的4.02億票、韻達股份的5.75億票。

負債方面,截至2018年三季度,順豐控股的負債率已達46.77%,遠高於同行業平均30%左右的負債率水平。

諸多跡象表明,若保持這一趨勢,快遞行業龍頭易主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順豐在各項數據上不斷被對手超越,頗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味道。在競爭已成紅海的快遞業,不進步就等同於倒退。

有媒體計算,順豐在2018年的業務量累計約38.69億票,同比增速約26.7%,這一增速與同期整個快遞業的業務量增速幾乎持平。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行業的全部業務量為507.1億件,同比增長約26.6%。

不過,主要對手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卻遠高行業水平。此消彼長,順豐的市佔率自然被削弱。

遺憾的是,順豐曾遠超同行的服務質量也不在靈光。

放眼行業,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順豐基本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24小時全國主要地區到達。如今的快遞業生態已今非昔比。

不輸順豐服務質量的京東快遞強勢挺進C端,此前在服務質量方面相對薄弱的“三通一達”,在阿里巴巴的菜鳥助力下,已脫胎換骨。基本也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而中通和申通也都實現了次日達,行業整體的效率水平大幅提升,讓順豐的業務護城河日益弱化。

更不幸的是,在競品從速度到質量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順豐卻屢屢犯下降維之錯。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投訴高企

來看看自身問題。

投訴平臺上針對順豐的聲聲控訴,就很能說明問題。

2019年7月13日,用戶6934065274在黑貓投訴平臺稱,其購買兩個電子產品、用的是順豐代收貨款,商家同意當著快遞的面驗貨,但是快遞員不讓驗貨。找順豐客服,但順豐客服包庇派件員不讓投訴。該投訴已經過平臺審核。

2019年7月13日,用戶張阿茜g在黑貓投訴平臺稱,7月11日通過順風郵寄稅盤跟公章,要求時效要快,說給空運,之後晚上收到短信改成陸運,打電話給客服,客服說他們那是查是空運,之後確定走陸運,時效也不對,下單顯示次日12點之前,直到13號才收到。該投訴已經過平臺審核。

2019年7月6日,消費者“用戶7219531789”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7月4日,在淘寶購買的switch從上海郵寄到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順豐快遞員將貨放到代收點。可第二天去藥店取貨時,並沒有發現貨物,聯繫順豐快遞員前來確認,但快遞員無法出示與藥店老闆交接貨物時的憑證,同時,該消費者反應諮詢代收點老闆只要報名字即可領取,根本不需要手機號和身份確認,這就存在貨物被冒領風險。

同時,在順豐傾力佈局的大件快遞方面,其服務質量也十分堪憂。

7月15日,消費者“雨幕文”向黑貓投訴平臺反映:6月30日,於浙江湖州運送至新疆和田,物件為一電子琴,由順豐速運寄送,並全額保價14000,快遞於7月6日到達,經收件方與派件員確認,電子琴主體有2個鍵位損壞, 因快遞中轉途中碰撞所致。第一時間提交問題給順豐公司,並且要求按實際保價理賠,順豐一直未作理賠,提交問題至今天已有20天。

從上述投訴中,可以看出,順豐的快遞質量確實存在問題。不過,更集中突出的體現,還要從4月22日的順豐道歉風波說起。

4月22日下午,一網友發佈微博,順豐快遞的工作人員私自打開客戶包裹,將包裹裡的東西散落在自己床上,佯裝是其女朋友東西,還發信息騷擾客戶。

對此,4月22日晚,順豐集團官方微博轉發該網友的帖文並致歉,稱非常理解發帖人感受和憤怒,順豐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準則的不當行為,已經啟動調查程序,並再次為此道歉。

隨著事件發酵,截至23日下午17時,微博上“順豐迴應快遞員私拆包裹”的話題,已超2.3億的閱讀,評論超1.5萬。

令人震驚的是,評論區最多的留言,竟是“”快遞員已知道了你電話住址等信息,希望她維權後儘快搬家,以免引來報復。”

數據洩露風波

順豐的亂象究竟嚴重到何種程度,一次正常的維權投訴,竟讓大量網友擔憂當事人的人身安全?

一定意義上說,網友的擔心,有著充分依據。

2018年5月,湖北法院宣判一起19人販賣個人隱私案件。19位嫌疑人中有順豐員工11人,1名順豐員工家屬。據警方透露,這是一個由順豐員工開始,連接中間個人信息倒賣商,到信息詐騙分子的多方黑色產業鏈。

“洩露、販賣個人隱私”的風波,讓順豐企業形象一落千丈。眾所周知,手機、住址、銀行卡,購買物品等信息一旦洩露,其後果不堪設想。作為快遞龍頭,順豐竟出現如何問題,著實令人驚恐。

更多的問題擔憂,來自媒體聲音。近日,中國企業報的一則怒懟,再次打開了順豐用戶數據洩露疑雲的潘多拉。

事件起源於去年,中國企業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因發佈的《3億條疑似順豐用戶數據洩露 暗網交易售價兩個比特幣》報道,被順豐集團告上法庭。

這起今年年初立案,本應今年4月9日開庭的民事訴訟案件,後因開庭時間一再變更,引發中國企業報不滿。中國企業報歷陳自己面臨的多重“擔憂”:順豐速運是否有意擾亂案件審理進程;作為上市公司,順豐方面是否存在虛假披露;是否有意干擾甚至壓制媒體輿論監督;是否認識到信息洩露事關公眾權益和社會公共安全這四項問題。

由此,中國企業報指出順豐在惡意打壓輿論監督。而回到上述的文章報道中,中國企業報稱,對洩密數據進行隨即抽檢驗證,得出結論:沒有明顯證據表明,這些個人信息是不真實的,且在此前,曾爆發多起順豐數據洩露案件,涉及順豐快遞代理商及多名員工。文章最後認為,通過“數據”挖掘金礦,仍是順豐快遞的生意經。“若此次數據洩露屬實,或對順豐的數據商業化過程蒙上陰影。”

可以說,中國企業報的發聲怒懟,再一次將順豐的信息安全問題置於輿論風口。信息隱私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業界乃至監管層關注的焦點問題,順豐此次的輿論糾紛,無論結果如何,對順豐的信任信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量。

眾所周知,順豐快遞的價格相比其他快遞高出不少,而優質、快速的服務,是其高價的邏輯基礎。但若用戶在花費高價後,沒能享受到對等服務,反而招致麻煩甚至衍生危險,這無疑挑戰了順風的發展根基。

從行業監管來看,新的快遞新規將在10月起施行,若順豐服務質量下滑的現象依舊沒有改善,觸犯法律法規的風險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當然,導致順豐每況愈下的內在因素,還有其新業務佈局方面的盲目激進。

王衛的大手筆

上市後,擁有龐大資本支持的順豐,開始進入了激進的擴張模式:收購廣東新邦71%股份;參與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融資;和美國夏暉集團合作;收購德國物流巨頭DHL在內地和香港的供應鏈業務等。並不斷髮力冷鏈、海運等業務。

不斷擴張背後,則是巨大的資金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順豐花在收購及投資上的金額已超70億元。這也是其在2018年負債遠超行業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的大體量收購投資,短期內顯然無法收回成本,更談不上盈利。這對其短期資本表現和現金流自然造成一定影響。

長期來看,順豐自身業務能否與這些佈局形成互補,如今也是未知之數。所謂“貪多嚼不爛”。類似的貪吃蛇效應,已經讓不少企業吃了大虧。大規模的收購、投資,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難以消化,若未能形成產業合力,其可能重蹈輝山、美團的危局覆轍。

同時,雖然順豐佈局的供應鏈,是未來趨勢,但從目前來看,供應鏈看起來很美,真正實現盈利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模式的探索也是順豐需要攻克的難題。

可見,順豐在2018年的大手筆佈局,在短期顯示弊大於利,長期來看則喜憂參半。這一方面展示出董事長王衛的膽識,一方面也體現出其個人的激進風格。而正是王衛的這份激進,曾讓順豐吃了大虧,順豐優選的閉店表現既是例證。

閉店與虧損

2012年,王衛開始涉水電商,顯示出不甘侷限快遞業的野心。同年5月,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上線,以售賣生鮮和進口食品為主,目標人群為中高端消費群體。兩年後,王衛又看上新零售風口,推出線下門店“嘿客”,主打社區服務,並用4個月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開出超2000家門店。

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順風優選”的發展不盡人意,在全國範圍內關閉線下門店,只保留深圳周邊和首都北京的部門門店。

虎嗅網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目前順豐優選盈利的門店也是微利,並且一直沒有找到項目整體盈利的方向。這一點從6年來順豐優選換了7任CEO,就可見一斑。

媒體的態度,顯然有著充分的數據支撐。順豐控股公佈的相關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5年三年時間,順豐優選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累計虧損達到16.06億元。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馮天俊認為,順豐優選並不具備零售基因,屢戰屢敗始終沒能打造一套完備的零售與供應鏈體系。就目前來看,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運營體系,順豐優選尚不具備成熟的模式。零售的本質在於體驗、成本及效率三者間的權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精細化管理,但順豐優選想要降本提效、提升效率還需加大網絡佈局。

電商專家、上海萬擎商務諮詢有限公司CEO魯振旺也認為,順豐優選的失敗一方面基於其在流量、開店上不具備優勢,另一方面則是生鮮本身利潤率低、保質期短、供應鏈可控難度大從而導致高損耗、難盈利,“歸根結底還是經營模式的問題”。

由此看來,王衛的新零售佈局著實難言成功。

傳統業務萎靡不振,新業務表現平平,這顯然為王衛的“大件快遞”戰略,蒙上一層陰影。

更何況,大件快遞並不是一項,將小包裹變成大包裹的簡單業務。即便是大件運營經驗更為豐富的德邦,都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德邦“過山車”

公開資料顯示:德邦快遞自1996年成立,現已成長為一家以大件快遞為主力,聯動快遞、物流、跨境、倉儲與供應鏈的綜合性物流供應商,並於2018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19年4月3日,德邦快遞公佈上市後的首份年度財報,數據顯示其2018 年營收約230億元,扣非淨利潤約 4.6 億元,同比2017年分別增長了13.15%和45.29%;從數據上看,德邦快遞的發展形勢可謂一片大好。

不過,與順豐相似的是,德邦的資本美好時刻也很短暫。

4月29日,德邦物流股份公佈了2019年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1-3月,德邦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54.7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74%;期內虧損4905萬元,上年同期實現淨利潤9983萬元,整體利潤下降幅度近1.5倍;扣非淨利潤後虧損達7244萬元,每股收益為0.11元。

過山車式的表現,與德邦業務的悄然變化有著直接關係。

資料顯示,德邦2018年的快運業務收入為112.06億元,低於113.97 億元的快遞業務。

並較上一年的130億元下降了13.76%。也就是在這一年,德邦物流正式改名為德邦快遞,預示著其已經完全轉型。

不過,快遞業務向前,快運業務向後,一上一下間,打破了德邦的內部業務平衡。

德邦方面對此解釋:“受公司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及整車業務戰略調整的綜合影響,公司對原有業務結構進行優化,將戰略重心及資源投入轉向快遞業務傾斜。儘管短期對收入及服務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均衡健康的業務結構也必將在未來為公司帶來更為持續、穩定的增長。

不難發現,德邦對當下之局的解釋,可濃縮為“轉型陣痛”四個字。但從業務端來看,卻並非“陣痛”那麼簡單。

青黃不接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分析稱,主要原因是德邦物流作為大件物流領域的領導者,再向小件領域進軍中,需要面對快運、快遞“兩線作戰”的壓力,目前還處在戰略轉型的調整階段。在這其中,既要維護快運領域本身具有的市場地位,又要搶佔快遞市場增量,由此既有市場競爭壓力增大,且與快遞物流企業發生正面競爭。除此之外,物流行業整體的生產經營成本增長、德邦在智慧物流領域的較大投入,也是其造成虧損的原因。

從專家的觀點中,不難發現德邦快遞在業務端正處在“青黃不接”的尷尬位置。正在孵化的“快遞”上升速度,落後於成熟業務“快運”的下滑速度。新老業務間的迭代斷層,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雖然從紙面看,德邦在2018年快遞收入同比增長64.5%,看似高於其同期快運業務下降13.76%。但二者的成本卻不能同日而語。

據瞭解,隨著快遞業務規模擴大,由於德邦採取直營模式人力成本也急劇上升。年報顯示,人工費用及運輸費用兩項成本合計佔公司營業成本的81.77%。

德邦方面也坦言,“快遞業務的快速發展導致公司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公司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將對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帶來一定的壓力。”

同時,巨大成本差距,也讓兩項業務毛利不可同日而語。根據2018年年報,2018年,德邦股份的快遞業務毛利率為9.32%,零擔快運業務毛利率為19%。快遞毛利甚至不及快運一半。

更尷尬的是,德邦面臨的市場競爭,遠比順豐更加凶險。

戰略順序

網絡上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出場順序很重要。

企業戰略,同樣如此。早在2014年,德邦進入快遞行業不久,就推出大件快遞的雛形產品“3.60特惠件”。該產品直接帶動3kg~30kg大件商品的快遞需求。按照公司最初的規劃,頭3年活下來,4年發展,3年跨越。

但問題在於,“水大魚大”的規律下,彼時的大件快遞市場遠沒有當下如此紅火。因此,2014年-2015年,德邦快遞出現兩年虧損期。另一方面,由於德邦進軍快遞市場的時間太晚。快遞市場已形成高端順豐,中低端“通達系”的競爭格局。

一步慢,步步慢。錯失行業紅利期的德邦,自然在日後的競爭中落於下風。

在如今順豐、京東物流、圓通、安通快遞等物流企業均已加入戰團的背景下,各家所推出的服務產品基本均覆蓋了德邦大件快遞的重量段,德邦的優勢不復存在。

而那些在小件階段積累更雄厚實力的快遞公司,在入局大件後,則迅速擠壓了德邦曾經的生存空間。僅在2017年,順豐的重貨業務就取得了79.9%的增長,百世的快運業務更是同比增長98.1%。這對德邦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另一方面,由於涉足快遞行業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導致其在運營方面也招致不少用戶詬病。

差勁滿意度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8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德邦快遞在公眾滿意度上的得分並不理想,在7家已上市快遞公司中排名墊底。

數據顯示,德邦快遞2018年11月和12月的申訴率(快遞企業每百萬件業務量發生申訴問題的件數)分別達到111.4和109.77,高於順豐、中通、韻達等企業,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投遞服務、郵件延誤和郵件丟失短少等方面。

而2019年第一季度用戶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調研數據顯示,德邦快遞的得分在75-76分之間,不僅低於行業77.6分的平均水平,也低於德邦快遞去年同期的76-80分。

例如6月25日,一網友在黑貓投訴廣東站反饋稱,今年4月,他使用德邦快遞寄送噴繪機給客戶,使用木架打包花費1200元,到達目的地發現機器斷了,導致他損失嚴重。“如果正常收貨,客戶要給我6000多元。”與德邦協商理賠,德邦表示只能賠償500元,目前事情過去兩個月仍沒處理好。

7月24日,消費者“好多多的-雲”向黑貓投訴平臺反映:“德邦理賠部門主動提出賠償1000元,我這邊也同意了,然後說叫我近期查收一下,過了幾天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我的銀行卡和名字對不上,他們理賠部門打過去的錢被退回來了,然後昨天告訴了我,說要通過支付寶轉賬給我,叫我查收,然後就掛了電話,到現在我並未收到賠償款,並且打理賠部門的電話沒人接了,打個好幾個都無人接聽”。

作為一家C端企業,身處競爭激烈的買方服務市場,產品品質、信譽口碑是一個企業的發展之基,更是生存之本。顯然,與順豐相似,德邦的上述表現是在懸空踩鋼絲,隱患重重。

近期,沸沸揚揚的踩雷一事,無疑讓德邦的品牌形象再次受損。

"

導讀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存在兩面性。比如一顆稻草,長在岸邊,是瀕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飄落雪山,則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兩面性,同樣適用企業。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業身上,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例如乳業流行的“全產業鏈”,於伊利、飛鶴、君樂寶是成功基石,於輝山、聖牧則是失敗禍根。

以此來觀,巨頭順豐、德邦的“大件”風潮,也有類似考量。結合二者近期的種種困局表現,“大件”論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最後稻草呢?

作者:李然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時至三伏,夏意正濃。許多行業進入高負荷時期,快遞物流即是典型。

顯然,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並未被“桑拿天”干擾,在線下單購物,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心儀商品就會來到面來。

上述情景的基礎,離不開強大快遞物流體系的支撐。

隨著互聯網進程的一再加快,快遞業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遞由“輕”變“重”,是行業最為直觀的變化,也是行業從年輕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大”快遞時代

從某種角度來說,快遞從衣服、鞋、杯子等小件物品,逐漸延伸除大家電、大傢俱甚至大建材等大件商品,意味著消費升級不斷加速,也意味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

消費基礎決定行業生態,B端、C端的物流同頻共振,加快了我國的互聯網進程。從數據中也能看出這一點,2017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但競爭集中於輕貨快遞市場,0-3kg、3-20kg、20-50kg公斤段的票件佔比分別為70%、20%、10%。

2017年後,以大家電、傢俱、建材、運動器材和衛浴等為代表的大件商品網購需求興起,5-100kg公斤段產品成為物流增長的新焦點。

消費升級結合產業互聯網、新零售的興起,也催生出快遞行業一個“千億級”的細分市場。

貝恩諮詢公司預測,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和25%。受益於大件電商滲透率提升,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30-100kg公斤段增速將達到20%。

根據物流採購聯合會的信息,中國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場規模達8943億元,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後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顯然, 我國已進入“大”快遞時代,各大快遞公司紛紛開始在此佈局。其中,順豐、德邦這兩個行業巨頭,體現出鮮明的對比。

近日,順豐正式宣佈進軍大件包裹市場,“大件包裹”首重10千克一口價,續重4.5元\\/千克起。據瞭解,這一新計劃主要面向五個目標市場,包括個人大件行李、紡織服飾(整包)、汽配五金、家電家居及工業設備。

可見,這家小件快遞中的王者,未來的快遞包裹會越來越大。

另一邊,德邦由“物流”改名為“快遞”,並在2018年報中,將“大件快遞”作為其發展戰略的第一條。根據德邦展望,勢要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

一位是曾經的小件快遞王者,一位是曾經的大件快運巨頭,二者對比顯然極具代表性。

大件痛點

不過,無論是順豐的由“小”變“大”,還有德邦的由“大”變“小”,克服“大件痛點”對二者來說並不容易。

首先,目前大部分快遞都是以三輪車為運送工具,大件快遞很難搬運,對三輪車的承載量也是一大考驗。

其次,大件快遞的員工提成相比小件快遞差距不大,快遞員必更傾向送小件快遞。同時,大件快遞會佔據更多貨倉及三輪車空間,甚至例如電冰箱等大件快遞,相當於幾十個小件快遞的體積,這對運送效率與成本會增添不小壓力。

再次,大件快遞在例如送貨上樓等服務方面很難做好,如何解決最後幾百米運送,也是一大難題。

最後,是運送速度。快遞相比物流最大的優勢之一“快”,如果失去速度,運送大件則與物流無異,大件快遞佈局也就無從談起。

除了大件快遞的固有痛點外,順豐、德邦自身的原有問題,也會對該項新業務形成掣肘。對於企業而言,陷入危局時,最忌盲目拉長戰線,否則只會加速衰落甚至死亡。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順豐的資本盛衰

先來看順豐。

都市寫字樓中,順豐毫無疑問是存在感最強的快遞.速度快,安全性高,讓其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頭號選擇。良好的口碑也是其敢於佈局大件快遞這個“深水區”的重要前提。

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順豐誕生於廣東順德。採用直營的經營模式,由總部對各分支機構實施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以保障整體運營質量。得益於此,順豐擊潰“三通一達”,成為快遞行業老大,甚至強勢挺進資本市場。

2016年12月12日,順豐速運取得證監會批文獲准登陸A股市場,2017年2月24日,正式更名為順豐控股。上市之後,順豐一連拉出4個漲停,最高攀升至73.48元,順豐董事長王衛的身家則在2月28日達到262億美元,一度超過騰訊馬化騰。

但從現在來看,順豐在資本市場的輝煌,不過是曇花一現。

截至7月25日,順豐控股股價報收36.37元,市值1605.58億元,市值較最高點蒸發1834億元,縮水超200億元。

投資者對順豐用腳投票,並非沒有前兆。例如4月4日早盤,順豐控股跌幅曾一度超5%。這一突發情況,顯然與順豐股東減持公告有著直接關係。

4月3日晚間,順豐控股公告表示,順達豐潤、元禾順風、嘉強順風和劉冀魯將減持不超過7.9%的股份。按37.3元的最新收盤價,7.9%股份所對應的市值約為130億元。

擬減持股東中,順達豐潤目前持股8.33%,元禾順風持股5.65%,嘉強順風持股5%,劉冀魯持股2.05%。

公告披露的減持計劃顯示,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嘉強順風本次擬減持的原因均為合夥企業資金需求,劉冀魯減持原因為個人資金需求。擬減持期間為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2019 年 7 月 26 日。擬減持價格依據市場價格確定。

雖然順豐控股表示,“此次減持的股東都不是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股份減持計劃系股東的正常減持行為。”但依舊無法阻擋其股價的頹勢。畢竟其股東之一的嘉強順風,此前已有過一次減持。

3月22日,順豐控股發佈權益變動公告介紹,2018 年 2 月 2 日至 2019 年 3 月 20 日,嘉強順風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上市公司無限售流通股總計45721257 股,減持股份數量占上市公司總股本比例為 1.03%。套現金額超7.22億元。

問題來了,股東們為何會大範圍減持套現?

業績滑鐵盧

業績是一個重要考量。

順豐控股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母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降4.5%;扣非淨利潤34.84億元,同比下滑5.92%。順豐控股2017年上市,這是公司自上市以來首次淨利潤下滑。

對於業績下滑,順豐方面表示主要受成本增加影響。

從財報來看,2018年順豐人工成本佔總收入比同比上升 0.24%,運力成本佔收入比上升1.86%,其它經營成本佔收入比上升0.13%。尤其是人工成本,去年順豐控股職工薪酬同比增長17.8%,外包成本也增加41%。

受此影響,2018年順豐的速運物流業務毛利潤同比下滑2.13%,創下上市以來最大降幅

當然,順豐的業績滑鐵盧有著兩面性,具體來看即外部影響和內部因素。

競爭紅海

先來看外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順豐淨利潤下滑同時,競爭對手的形勢卻一片大好。申通、中通與韻達,2018年淨利潤增速分別為37.46%、30.1%及67.3%。尤其是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儘管營收只是順豐控股的19.3%,但42億元的年度淨利相比順豐差距極少。

業務增速方面,順豐也較為乏力。2018年,順豐控股 38.7億件業務量同比增長27.6%,而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則分別完成51億件、85.2億件及69.8億件,同比增幅34.42%、34.8%及38.48%。

截至2018年6月,順豐控股快遞業務量3.23億票,遠低同期圓通速遞的28.14億票、申通快遞的4.02億票、韻達股份的5.75億票。

負債方面,截至2018年三季度,順豐控股的負債率已達46.77%,遠高於同行業平均30%左右的負債率水平。

諸多跡象表明,若保持這一趨勢,快遞行業龍頭易主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順豐在各項數據上不斷被對手超越,頗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味道。在競爭已成紅海的快遞業,不進步就等同於倒退。

有媒體計算,順豐在2018年的業務量累計約38.69億票,同比增速約26.7%,這一增速與同期整個快遞業的業務量增速幾乎持平。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行業的全部業務量為507.1億件,同比增長約26.6%。

不過,主要對手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及韻達股份卻遠高行業水平。此消彼長,順豐的市佔率自然被削弱。

遺憾的是,順豐曾遠超同行的服務質量也不在靈光。

放眼行業,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順豐基本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24小時全國主要地區到達。如今的快遞業生態已今非昔比。

不輸順豐服務質量的京東快遞強勢挺進C端,此前在服務質量方面相對薄弱的“三通一達”,在阿里巴巴的菜鳥助力下,已脫胎換骨。基本也可實現2小時上門取件,而中通和申通也都實現了次日達,行業整體的效率水平大幅提升,讓順豐的業務護城河日益弱化。

更不幸的是,在競品從速度到質量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順豐卻屢屢犯下降維之錯。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投訴高企

來看看自身問題。

投訴平臺上針對順豐的聲聲控訴,就很能說明問題。

2019年7月13日,用戶6934065274在黑貓投訴平臺稱,其購買兩個電子產品、用的是順豐代收貨款,商家同意當著快遞的面驗貨,但是快遞員不讓驗貨。找順豐客服,但順豐客服包庇派件員不讓投訴。該投訴已經過平臺審核。

2019年7月13日,用戶張阿茜g在黑貓投訴平臺稱,7月11日通過順風郵寄稅盤跟公章,要求時效要快,說給空運,之後晚上收到短信改成陸運,打電話給客服,客服說他們那是查是空運,之後確定走陸運,時效也不對,下單顯示次日12點之前,直到13號才收到。該投訴已經過平臺審核。

2019年7月6日,消費者“用戶7219531789”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7月4日,在淘寶購買的switch從上海郵寄到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順豐快遞員將貨放到代收點。可第二天去藥店取貨時,並沒有發現貨物,聯繫順豐快遞員前來確認,但快遞員無法出示與藥店老闆交接貨物時的憑證,同時,該消費者反應諮詢代收點老闆只要報名字即可領取,根本不需要手機號和身份確認,這就存在貨物被冒領風險。

同時,在順豐傾力佈局的大件快遞方面,其服務質量也十分堪憂。

7月15日,消費者“雨幕文”向黑貓投訴平臺反映:6月30日,於浙江湖州運送至新疆和田,物件為一電子琴,由順豐速運寄送,並全額保價14000,快遞於7月6日到達,經收件方與派件員確認,電子琴主體有2個鍵位損壞, 因快遞中轉途中碰撞所致。第一時間提交問題給順豐公司,並且要求按實際保價理賠,順豐一直未作理賠,提交問題至今天已有20天。

從上述投訴中,可以看出,順豐的快遞質量確實存在問題。不過,更集中突出的體現,還要從4月22日的順豐道歉風波說起。

4月22日下午,一網友發佈微博,順豐快遞的工作人員私自打開客戶包裹,將包裹裡的東西散落在自己床上,佯裝是其女朋友東西,還發信息騷擾客戶。

對此,4月22日晚,順豐集團官方微博轉發該網友的帖文並致歉,稱非常理解發帖人感受和憤怒,順豐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準則的不當行為,已經啟動調查程序,並再次為此道歉。

隨著事件發酵,截至23日下午17時,微博上“順豐迴應快遞員私拆包裹”的話題,已超2.3億的閱讀,評論超1.5萬。

令人震驚的是,評論區最多的留言,竟是“”快遞員已知道了你電話住址等信息,希望她維權後儘快搬家,以免引來報復。”

數據洩露風波

順豐的亂象究竟嚴重到何種程度,一次正常的維權投訴,竟讓大量網友擔憂當事人的人身安全?

一定意義上說,網友的擔心,有著充分依據。

2018年5月,湖北法院宣判一起19人販賣個人隱私案件。19位嫌疑人中有順豐員工11人,1名順豐員工家屬。據警方透露,這是一個由順豐員工開始,連接中間個人信息倒賣商,到信息詐騙分子的多方黑色產業鏈。

“洩露、販賣個人隱私”的風波,讓順豐企業形象一落千丈。眾所周知,手機、住址、銀行卡,購買物品等信息一旦洩露,其後果不堪設想。作為快遞龍頭,順豐竟出現如何問題,著實令人驚恐。

更多的問題擔憂,來自媒體聲音。近日,中國企業報的一則怒懟,再次打開了順豐用戶數據洩露疑雲的潘多拉。

事件起源於去年,中國企業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因發佈的《3億條疑似順豐用戶數據洩露 暗網交易售價兩個比特幣》報道,被順豐集團告上法庭。

這起今年年初立案,本應今年4月9日開庭的民事訴訟案件,後因開庭時間一再變更,引發中國企業報不滿。中國企業報歷陳自己面臨的多重“擔憂”:順豐速運是否有意擾亂案件審理進程;作為上市公司,順豐方面是否存在虛假披露;是否有意干擾甚至壓制媒體輿論監督;是否認識到信息洩露事關公眾權益和社會公共安全這四項問題。

由此,中國企業報指出順豐在惡意打壓輿論監督。而回到上述的文章報道中,中國企業報稱,對洩密數據進行隨即抽檢驗證,得出結論:沒有明顯證據表明,這些個人信息是不真實的,且在此前,曾爆發多起順豐數據洩露案件,涉及順豐快遞代理商及多名員工。文章最後認為,通過“數據”挖掘金礦,仍是順豐快遞的生意經。“若此次數據洩露屬實,或對順豐的數據商業化過程蒙上陰影。”

可以說,中國企業報的發聲怒懟,再一次將順豐的信息安全問題置於輿論風口。信息隱私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業界乃至監管層關注的焦點問題,順豐此次的輿論糾紛,無論結果如何,對順豐的信任信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量。

眾所周知,順豐快遞的價格相比其他快遞高出不少,而優質、快速的服務,是其高價的邏輯基礎。但若用戶在花費高價後,沒能享受到對等服務,反而招致麻煩甚至衍生危險,這無疑挑戰了順風的發展根基。

從行業監管來看,新的快遞新規將在10月起施行,若順豐服務質量下滑的現象依舊沒有改善,觸犯法律法規的風險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當然,導致順豐每況愈下的內在因素,還有其新業務佈局方面的盲目激進。

王衛的大手筆

上市後,擁有龐大資本支持的順豐,開始進入了激進的擴張模式:收購廣東新邦71%股份;參與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融資;和美國夏暉集團合作;收購德國物流巨頭DHL在內地和香港的供應鏈業務等。並不斷髮力冷鏈、海運等業務。

不斷擴張背後,則是巨大的資金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順豐花在收購及投資上的金額已超70億元。這也是其在2018年負債遠超行業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的大體量收購投資,短期內顯然無法收回成本,更談不上盈利。這對其短期資本表現和現金流自然造成一定影響。

長期來看,順豐自身業務能否與這些佈局形成互補,如今也是未知之數。所謂“貪多嚼不爛”。類似的貪吃蛇效應,已經讓不少企業吃了大虧。大規模的收購、投資,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難以消化,若未能形成產業合力,其可能重蹈輝山、美團的危局覆轍。

同時,雖然順豐佈局的供應鏈,是未來趨勢,但從目前來看,供應鏈看起來很美,真正實現盈利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模式的探索也是順豐需要攻克的難題。

可見,順豐在2018年的大手筆佈局,在短期顯示弊大於利,長期來看則喜憂參半。這一方面展示出董事長王衛的膽識,一方面也體現出其個人的激進風格。而正是王衛的這份激進,曾讓順豐吃了大虧,順豐優選的閉店表現既是例證。

閉店與虧損

2012年,王衛開始涉水電商,顯示出不甘侷限快遞業的野心。同年5月,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上線,以售賣生鮮和進口食品為主,目標人群為中高端消費群體。兩年後,王衛又看上新零售風口,推出線下門店“嘿客”,主打社區服務,並用4個月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開出超2000家門店。

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順風優選”的發展不盡人意,在全國範圍內關閉線下門店,只保留深圳周邊和首都北京的部門門店。

虎嗅網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目前順豐優選盈利的門店也是微利,並且一直沒有找到項目整體盈利的方向。這一點從6年來順豐優選換了7任CEO,就可見一斑。

媒體的態度,顯然有著充分的數據支撐。順豐控股公佈的相關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5年三年時間,順豐優選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累計虧損達到16.06億元。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馮天俊認為,順豐優選並不具備零售基因,屢戰屢敗始終沒能打造一套完備的零售與供應鏈體系。就目前來看,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運營體系,順豐優選尚不具備成熟的模式。零售的本質在於體驗、成本及效率三者間的權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精細化管理,但順豐優選想要降本提效、提升效率還需加大網絡佈局。

電商專家、上海萬擎商務諮詢有限公司CEO魯振旺也認為,順豐優選的失敗一方面基於其在流量、開店上不具備優勢,另一方面則是生鮮本身利潤率低、保質期短、供應鏈可控難度大從而導致高損耗、難盈利,“歸根結底還是經營模式的問題”。

由此看來,王衛的新零售佈局著實難言成功。

傳統業務萎靡不振,新業務表現平平,這顯然為王衛的“大件快遞”戰略,蒙上一層陰影。

更何況,大件快遞並不是一項,將小包裹變成大包裹的簡單業務。即便是大件運營經驗更為豐富的德邦,都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德邦“過山車”

公開資料顯示:德邦快遞自1996年成立,現已成長為一家以大件快遞為主力,聯動快遞、物流、跨境、倉儲與供應鏈的綜合性物流供應商,並於2018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19年4月3日,德邦快遞公佈上市後的首份年度財報,數據顯示其2018 年營收約230億元,扣非淨利潤約 4.6 億元,同比2017年分別增長了13.15%和45.29%;從數據上看,德邦快遞的發展形勢可謂一片大好。

不過,與順豐相似的是,德邦的資本美好時刻也很短暫。

4月29日,德邦物流股份公佈了2019年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1-3月,德邦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54.7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74%;期內虧損4905萬元,上年同期實現淨利潤9983萬元,整體利潤下降幅度近1.5倍;扣非淨利潤後虧損達7244萬元,每股收益為0.11元。

過山車式的表現,與德邦業務的悄然變化有著直接關係。

資料顯示,德邦2018年的快運業務收入為112.06億元,低於113.97 億元的快遞業務。

並較上一年的130億元下降了13.76%。也就是在這一年,德邦物流正式改名為德邦快遞,預示著其已經完全轉型。

不過,快遞業務向前,快運業務向後,一上一下間,打破了德邦的內部業務平衡。

德邦方面對此解釋:“受公司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及整車業務戰略調整的綜合影響,公司對原有業務結構進行優化,將戰略重心及資源投入轉向快遞業務傾斜。儘管短期對收入及服務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均衡健康的業務結構也必將在未來為公司帶來更為持續、穩定的增長。

不難發現,德邦對當下之局的解釋,可濃縮為“轉型陣痛”四個字。但從業務端來看,卻並非“陣痛”那麼簡單。

青黃不接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分析稱,主要原因是德邦物流作為大件物流領域的領導者,再向小件領域進軍中,需要面對快運、快遞“兩線作戰”的壓力,目前還處在戰略轉型的調整階段。在這其中,既要維護快運領域本身具有的市場地位,又要搶佔快遞市場增量,由此既有市場競爭壓力增大,且與快遞物流企業發生正面競爭。除此之外,物流行業整體的生產經營成本增長、德邦在智慧物流領域的較大投入,也是其造成虧損的原因。

從專家的觀點中,不難發現德邦快遞在業務端正處在“青黃不接”的尷尬位置。正在孵化的“快遞”上升速度,落後於成熟業務“快運”的下滑速度。新老業務間的迭代斷層,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雖然從紙面看,德邦在2018年快遞收入同比增長64.5%,看似高於其同期快運業務下降13.76%。但二者的成本卻不能同日而語。

據瞭解,隨著快遞業務規模擴大,由於德邦採取直營模式人力成本也急劇上升。年報顯示,人工費用及運輸費用兩項成本合計佔公司營業成本的81.77%。

德邦方面也坦言,“快遞業務的快速發展導致公司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公司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將對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帶來一定的壓力。”

同時,巨大成本差距,也讓兩項業務毛利不可同日而語。根據2018年年報,2018年,德邦股份的快遞業務毛利率為9.32%,零擔快運業務毛利率為19%。快遞毛利甚至不及快運一半。

更尷尬的是,德邦面臨的市場競爭,遠比順豐更加凶險。

戰略順序

網絡上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出場順序很重要。

企業戰略,同樣如此。早在2014年,德邦進入快遞行業不久,就推出大件快遞的雛形產品“3.60特惠件”。該產品直接帶動3kg~30kg大件商品的快遞需求。按照公司最初的規劃,頭3年活下來,4年發展,3年跨越。

但問題在於,“水大魚大”的規律下,彼時的大件快遞市場遠沒有當下如此紅火。因此,2014年-2015年,德邦快遞出現兩年虧損期。另一方面,由於德邦進軍快遞市場的時間太晚。快遞市場已形成高端順豐,中低端“通達系”的競爭格局。

一步慢,步步慢。錯失行業紅利期的德邦,自然在日後的競爭中落於下風。

在如今順豐、京東物流、圓通、安通快遞等物流企業均已加入戰團的背景下,各家所推出的服務產品基本均覆蓋了德邦大件快遞的重量段,德邦的優勢不復存在。

而那些在小件階段積累更雄厚實力的快遞公司,在入局大件後,則迅速擠壓了德邦曾經的生存空間。僅在2017年,順豐的重貨業務就取得了79.9%的增長,百世的快運業務更是同比增長98.1%。這對德邦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另一方面,由於涉足快遞行業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導致其在運營方面也招致不少用戶詬病。

差勁滿意度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8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德邦快遞在公眾滿意度上的得分並不理想,在7家已上市快遞公司中排名墊底。

數據顯示,德邦快遞2018年11月和12月的申訴率(快遞企業每百萬件業務量發生申訴問題的件數)分別達到111.4和109.77,高於順豐、中通、韻達等企業,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投遞服務、郵件延誤和郵件丟失短少等方面。

而2019年第一季度用戶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調研數據顯示,德邦快遞的得分在75-76分之間,不僅低於行業77.6分的平均水平,也低於德邦快遞去年同期的76-80分。

例如6月25日,一網友在黑貓投訴廣東站反饋稱,今年4月,他使用德邦快遞寄送噴繪機給客戶,使用木架打包花費1200元,到達目的地發現機器斷了,導致他損失嚴重。“如果正常收貨,客戶要給我6000多元。”與德邦協商理賠,德邦表示只能賠償500元,目前事情過去兩個月仍沒處理好。

7月24日,消費者“好多多的-雲”向黑貓投訴平臺反映:“德邦理賠部門主動提出賠償1000元,我這邊也同意了,然後說叫我近期查收一下,過了幾天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我的銀行卡和名字對不上,他們理賠部門打過去的錢被退回來了,然後昨天告訴了我,說要通過支付寶轉賬給我,叫我查收,然後就掛了電話,到現在我並未收到賠償款,並且打理賠部門的電話沒人接了,打個好幾個都無人接聽”。

作為一家C端企業,身處競爭激烈的買方服務市場,產品品質、信譽口碑是一個企業的發展之基,更是生存之本。顯然,與順豐相似,德邦的上述表現是在懸空踩鋼絲,隱患重重。

近期,沸沸揚揚的踩雷一事,無疑讓德邦的品牌形象再次受損。

順豐數據洩露疑雲VS德邦差勁滿意度 王衛、崔維星的稻草之拷

圖片來自網絡

子公司踩雷

繼諾亞財富34億踩雷承興國際後,私募基金爆雷成為公眾關注焦點。值此風口浪尖,德邦的不幸踩雷,自然極具話題感。

7月15日晚間,德邦物流發佈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寧波德邦基業使用自有資金1.6億人民幣購買的理財產品存在延期兌付風險。

據德邦股份公告顯示,2018年6月5日,公司召開2017年年度股東大會,並在會上通過了以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的議案。該議案提出,同意公司(含控股子總司)使用不超過人民幣16億元的自有資金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在此額度範圍內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有效期為一年左右。

2018年7月6日,寧波基業以自有資金人認購豐聖資產管理的“豐聖——融馳穩健11號”私募基金第6期及第7期份額,認購份額1.6億人民幣。上述理財產品起息日為2018年7月9日,贖回日為2019年7月6日。

公開資料顯示,德邦物流以500萬元認繳註冊資本,成立了寧波基業。寧波基業是德邦物流公司100%持股的控股子公司。

公告顯示,這份逾期的豐聖-融馳穩健11號私募基金產品是在2018年2月12日正式備案的產品,託管人為恆豐銀,計劃莫及資金6.5億元,不設固定存續期。

根據《豐聖-融馳穩健11號私募基金投向公告》,該基金投資於上海上科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復旦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收益權,上海上科承諾按約定期限溢價回購該股權收益權,同時以其持有的復旦科技園股權作為質押物,上海上科法定代表人章勇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不過,截至7月15日,上海上科因資金流動性緊張,未能如期履行股權收益權回購義務,導致寧波基業 1.6 億投資資金存在延期兌付風險。

事實上,上市公司買理財早已成風潮,出現踩雷事件,只能說明德邦自身風控存在漏洞。

踩雷事件不僅損害了德邦的企業形象,也對現金流、業績造成一定壓力,在種種可能性的影響下,自然也觸動資本市場敏感的神經。德邦股份的股票評級遭到了機構下調。

中金公司認為,考慮到最差情況下,若1.6億自有資金理財全部計提減值損失,約佔2018年歸母淨利潤的23%,對2019年業績影響較大。中金公司表示,該踩雷時間將對德邦股份的股價表現短期承壓。

同時,中金公司指出,由於2019年快運業務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快遞更敏感,且年初以來安能、百世、壹米滴答、優速等通過降低計泡比的形式降低快運運價,對德邦有一定影響。同時,德邦今年成本投入較快,主要為快遞員以及外包成本增加。

基於上述理由,中金公司將德邦股份下調評級至中性,股價目標價下調32%至13元。據wind數據顯示,德邦股份機構評級一致目標價為21元,買入評級為4家、推薦評級為8家,此前並未有中性評級的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德邦股份在剛剛上市時,股價為26元左右,截止2019年7月25日,其股價僅為13.41,幾近折半。

毫無疑問,德邦如今正身臨逆境之中,那麼,其掌舵人崔維星能否力挽狂瀾,拯救德邦於水火呢?

崔維星的艱難時刻

由於股價折腰,崔維星及股東們不得不補充質押。2019年5月24日,崔維星補充質押280萬股給華泰資管;7月19日,1.6億元爆雷案後,崔維星再將660萬股質押給華泰資管作為補充質押。

截至目前,崔維星及其一致行動人手中總計持有公司的股份總數為7.34億股,其中有1.24億股已經被質押,佔比為17%,這雖然增添了德邦的資產風險,不過也可解燃眉之急。

不過,困擾崔維星的最大難題,恐怕是管理層。

眾所周知,一個組織的生存發展、興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層穩定。以蒙牛舉例,多年來管理層的更迭,讓企業決策成為難事,朝令夕改導致上行下效,最終和管理團隊穩定的伊利,差距越來越大。

德邦的管理團隊,同樣十分動盪。據媒體報道,德邦在上市一年多時間裡,先後已有4名高管離職,

分別為:2018年3月,鄭榮國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2019年3月,黃華波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留任董事;同期,韓永彥辭去公司董事及副總經理職務;2019年4月,公司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單劍林也遞交了書面辭職報告。

可以看出,在德邦內部存在著管理問題。軍心不穩之下,即使崔維星身為“巧婦”,相信也難為無米之炊。內憂外患之下,崔維星若想度過艱難時刻的同時,實現“大件快遞”的夢想,顯然難度不小。

稻草論

從順豐與德邦身上,不難發現,大件快遞對於麻煩纏身的二者來說,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但矛盾點在於,已有問題尚未解決,佈局新業務真的合理嗎?

梳理順豐與德邦的種種問題,正是行業野蠻生長的真實寫照:電商的迅猛發展,網購呈現爆炸式增長,催生巨大的快遞服務需求。一邊是龐大的業務量及資本加持。另一邊是殘酷競爭,管理模式的洗牌。穩定平衡的行業天平,讓外界忽視了快遞行業的野蠻生長。但隨著“互聯網+”、“新零售”、“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行業的原有格局,讓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品質、質量、高效、協同、精進的新洗牌期。

行業的新生態,讓企業往期的問題暴露出來,長遠來看,對行業是一件利好之事。粗放式發展的快遞業,若想加快轉型升級,大件快遞也是一個好抓手。作為突破口,大件快遞對企業的供應鏈、人力、效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諸多快遞企業佈局“大件快遞”,無疑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將成為快遞企業向綜合物流轉型的最佳契機。

但需要警惕的是,類似順豐與德邦的粗放打法,顯然已不融於當下的“大件”潮流。若二者出現的種種隱患並未改正,而任由其堆積持續,不斷消磨C端與B端用戶、投資者、行業、政策的耐性。誰又能保證,大件快遞不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如此看來,如何改變現狀,以更完美的姿態完成行業的“大小”融合滲透,不讓“救命稻草”變成“最後稻草”,已是順豐、德邦的生死之事,這不僅考驗著二者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更取決於王衛、崔維星的能力格局。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墜落,一邊在升騰。順豐、德邦如何發展,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