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舜帝陵裡祭先祖

從道縣到寧遠也就個把小時的時間,當汽車行走在寧遠縣城的泠江大道上,覺得好像比桂林的中山路還寬敞,但畢竟還是個小縣城,不一會就到了環城的舜陽大道,再往前就是城外了。在這裡建有舜帝廣場,所幸天尚未全黑,就急急忙忙的照了幾張舜帝塑像,晚上就在寧遠歇息,一夜無話。

第二天早餐後就駕車穿過夏蓉高速直奔九嶷山下的舜帝陵,一路上車水馬龍,愈近陵園車越多,最後在離目的地還有三公里的地方車就堵住了,幸好有交警在路口指揮車輛分流,走岔路迂迴到了陵園。還好停車場不收費,只要不亂停車就行。現在不收停車費的景點真不多,很多地方只要用毛筆在一張白紙上歪歪扭扭的寫上“停車收費”幾個字貼在紙板上往路邊一插,幾個老頭、老太婆往哪裡一站,就坐地收錢。看來全國的風景名勝區都應向舜帝陵景區看齊。

舜是傳說中我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生活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前,因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以孝悌聞名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國號為“有虞”,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被後世尊為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是開創中華民族人類文明的“三皇五帝”之一,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關於舜帝的出生地,歷代有多種記載,以往多數學者總是認為這些記載互相矛盾,其實仔細考察,就會發現記載中所涉及的3個地名冀州、諸馮、姚墟連接到一起,就是舜帝生於冀州(蒲阪)諸馮(裡)之姚墟,從而證明這些記載似相歧異,實則一脈相承。

關於舜的姓氏,鄭樵在《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說文》記載: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舜又因國號為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舜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範縣),其後代子孫又以地為氏,稱姚氏。其實媯是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之一,後代以這些姓分支出很多氏,秦漢以後姓氏不分,以致有百家姓之稱,實際上現在何止百家姓。

據史載舜雖然是帝顓頊的六世孫,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家世寒微,處於社會下層。舜帝早年喪母,父親瞽叟既盲又糊塗,續娶的繼母又兩面三刀,繼母所生的弟名叫象,桀傲不馴卻很受父親寵愛。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備受煎熬,但舜對父母孝順,與弟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堯年老後向四嶽徵詢繼任人選時,由於舜以孝悌聞名,四嶽就推薦了舜。

堯為了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下嫁給他,賜予絺衣(細葛布衣)、琴和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瞽叟和象知道舜得到了這些賞賜後很是嫉妒,千方百計想霸佔這些財物,於是瞽叟藉故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搬去樓梯縱火焚燒,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又讓舜掘井,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而逃出。舜對父、弟的這種劣行仍不計較,還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職掌的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職責也完成得很好。史載: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經過多方考驗後,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尚書》中稱舜“受終於文祖”。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與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舜帝年老後因禹治水有功,在四嶽的舉薦下讓禹主掌百官,管理國事,並準備禪讓於他。自己則於百歲那年到南方巡視,《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在位三十九年,所葬之地稱為“零陵”,後世遂以零陵為郡縣名。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水經·湘水注》載有:九嶷山盤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導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可見是因遊人望著九座相似的山峰不勝疑惑,此山才命名為九疑山(九嶷原作九疑)。千百年來,屈原、司馬遷、李白、李商隱、何紹基等歷代名人騷客登臨九疑山留下了大量詩文,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曾詠詩“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遊走湘南-舜帝陵裡祭先祖

舜帝陵大門

舜帝陵建在舜源峰山下,陵前是一個寬闊的廣場,長長的神道兩旁並立石人石獸,盡頭是三座橫跨九嶷河的橋。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巖、舜池、舜溪等景點,還有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陵廟建在舜源峰北麓,坐南向北,規模宏大,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建有莊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還有長200米的神道,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

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現在的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後因年久失修,幾近荒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永州市、寧遠縣斥巨資維修,恢復了明清時期風貌。2004年4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以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為主題,於翌年舉行公祭大典。為適應全省祭舜大典及謁陵觀光者需要,湖南省人民政府於2005年決定擴建舜帝陵,同年8月20日工程竣工,9月15日,湖南省祭舜大典在舜帝陵順利隆重舉行。

遊走湘南-舜帝陵裡祭先祖

舜帝陵廟前的人群

也許是“五一”假期,陵園裡早已人山人海,我們購票進了午門,只見左右有鐘樓,東西設廂房。迎面就是拜殿,陳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銅編鐘在內,三面牆上有刻書,古文隸體,介紹舜帝生平及業績。還有一幅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繪製於公元前168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標記有舜帝陵的地圖。這裡還有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於2000年96歲高齡時為修復舜帝陵題寫的楹聯:至孝千秋一得,篤親萬里同風。大陸、臺灣同屬中國,盼兩岸能早日一統,攜手舜帝陵同祭我中華民族的先祖。

拜殿之後是陵廟的主建築——正殿,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內有舜帝銅像一尊,只見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劍,氣宇軒昂。背面有二妃圖,圖中娥皇、女英撫竹而泣,竹枝盡斑,左右書屈原《湘君》詩:“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這裡我買了香、燭點燃後恭恭敬敬的行了祭拜禮,以表達對這位傑出的人文始祖的崇敬。

遊走湘南-舜帝陵裡祭先祖

遊人跪拜舜帝陵

出了正殿拾級而上就到了寢殿,為一敞開式建築,寢殿下方的左右設有碑廊,陳列著從清朝到民國的祭碑。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墓碑,相傳是漢代零陵郡守徐儉所立,史書載:“上古時期無墓葬,依山為陵”,因此,墓碑後面整座舜源峰就是舜帝陵墓。碑前設有拜墊,常常有人跪下磕頭,人們對於先祖還是滿懷敬意的。

從陵園出來已是下午,路上大都是返程車,風馳電掣,開得飛快。這時覺得肚子已飢,便於路邊農家樂吃了一頓簡單的午飯後就上了高速直接返桂,結束了湘南之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