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將重點消除36條黑臭水體

水汙染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城市規劃 未來網新聞 2017-06-10

深圳市治水提質指揮部副總指揮、市水務局局長王立新暢談我市治水思路舉措

近日,深圳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偉中帶頭擔任總河長,建立市、區、街道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對解決深圳複雜水問題,維護河流、湖泊、水庫、溼地、滯洪區、海灣(以下簡稱河湖)健康生命,完善水治理體系,補齊水環境治理短板有著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治水提質的關鍵年,治水成效如何更是為市民所期待。昨日,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胡洪俠,晶報常務副總編輯、晶報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景帶隊,專訪深圳市水務局,與市治水提質指揮部副總指揮、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立新,暢談深圳市治水的思路、舉措。

王立新向記者表示,明年年底,全市治水的工作量將完成七成,如今的深圳,藍天已經是我們的城市標籤,相信將來的深圳,碧水也將和藍天一起,共同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

水資源:

啟用兩大水缸後,深圳水源應急儲備能力可達3個月

深圳是個缺水的城市,目前全市80%以上的原水均通過東江引入,全市的水源應急戰略儲備能力僅20天左右。近年來我市用水量連續超過18億立方米,根據規劃,2020年、2030年我市的需水量將分別達到23億、26億立方米。全市境外引水及本地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加上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傳統水資源利用情況後,總供水能力約20億立方米,缺口將分別達到3億、6億立方米。

“如果主要依賴東江供水單一水源的風險較高,有必要結合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的推進實施,加快構建雙水源保障格局。”王立新介紹道:我們在確保東江取水穩定和水質安全時,著眼西江,爭取儘早實現雙水源保障。目前,經過爭取,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西江引水工程)深圳境內引水規模按2040年供水規模確定為40 m3/s,其中2030年分配我市西江引水流量為7.04億立方米,2040年分配我市8.47億立方米。

目前,深圳市在建的公明水庫和清林徑水庫,建成後將分別增加至庫容1.48億立方米和1.86億立方米,成為深圳最大的兩大“水缸”,與深圳市現有的水源水庫的庫容相加,深圳市的水源應急儲備能力將提升至3個月。深圳市未來還將把公明水庫與清林徑水庫通過涵洞聯通,保證水庫內的儲備水源能實現真正的“互通有無”。

水安全:

去年消除內澇點142個

深圳市現有深圳河、深圳灣、珠江口、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大鵬灣、大亞灣等9大流域水系,集雨面積大於1km2的河流310條,總長999km;流域面積大於100 km2的有深圳河、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5條,目前,深圳河干流中下游、觀瀾河、龍崗河干流、福田河、新洲河為100年一遇,包括大山陂水、大浪河、新圳河、西鄉河為50年一遇。

提到城市的水安全,王立新坦言,我們城市的整體防洪能力偏低。從多年防汛的實踐來看,目前原特區內普遍只可抵禦70毫米/小時、100-120毫米/3小時的雨量,原特區外普遍只可抵禦50毫米/小時、80-100毫米/3小時的雨量。與深圳經濟強市、人口大市的現實需求和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同時,內澇積水問題也非常突出。他解釋到,因為早期排水管網建設標準低,如治澇、排水標準均遠低於發達地區50年一遇、重現期3-10年,同時受開發建設破壞排水系統、高強度開發導致下墊面加速硬化、極端天氣日益增多、城市涉排水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交織影響,道路等積水現象多發頻發。一些區域因內澇應急能力不足、處置不及時,對城市運行造成較嚴重影響,成為市民的“心頭之患”。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以水庫、河道、海堤、滯洪區、水閘、排澇泵站等水利工程為主體的防洪工程體系。近年來,水務局還建立健全了三防預警機制、預案體系和三防指揮決策系統,較好應對了歷次颱風暴雨。在對全市易澇點實行動態整治,建立內澇積水點掛牌督辦公示制度後,兩年多來,全市共消除易澇點300多處,其中僅2016年就消除內澇點142個。

水環境:

大沙河裡劃皮划艇

不比在康橋差

水環境一直是深圳的突出問題,也是城市管理治理的薄弱環節,更是備受市民關注的熱點。

“深圳市的河流雨源性特徵明顯,加上人口高度密集、產業高速發展,直排、偷排、漏排汙水汙染河流較為嚴重,點源面源汙染負荷較重,城市水環境空間正常承載力接近極限,河流水質達標壓力大。”王立新介紹道,因為水汙染防治體系遠未健全,水體黑臭現象極為普遍。全市133條河流黑臭,嚴重汙染河流達到94條,尤其以茅洲河和深圳河灣的黑臭問題更是受到全社會關注。

為何黑臭問題如此普遍?王立新稱,一方面是城市規劃滯後於發展,大量違建缺乏配套的排水設施;二是治水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未按流域統籌,系統性不強。三是城市開發建設與排水設施建設的銜接不足,存量未治,又增新量。四是雨汙混流普遍,汙水處理效益不佳,原特區外問題尤為突出。五是排水管網建設管理多頭,涉水執法監管未完全到位。

他表示,之前深圳市的治水工作並未按流域統籌,比如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和防洪排澇設施的工程效益未充分發揮;汙水管網建設未成片推進,原特區外大部分區域僅建成主幹管,片區汙水無法全面有效收集;多頭治水,部門之間,市、區、街道、社區之間協作聯動不足等等。

根據《計劃》,2016年,治水提質在全市範圍全面鋪開,全市共啟動461個治水提質項目,其中完工106個,開工181個;全年完成治水投資111.04億元,是2015年28.02億的3.96倍,完成投資額相當於“十二五”期間水環境治理投入的63%。

鏈接

根據《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 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的要求,深圳市水務局把治水工作放在城市發展的戰略位置,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機制。

《計劃》明確提出了“一年初見成效,三年消除黑澇,五年基本達標,八年讓碧水和藍天共同成為深圳亮麗的城市名片”的工作目標;提出流域統籌、系統治理,雨汙分流、正本清源,海綿城市、立體治水等“治水十策”。圍繞“治水十策”,《計劃》還提出了“十大行動”,以深圳河灣和茅洲河為重點,全面帶動“四灣五河”治水提質工作。

“治水十策”

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統一標準,一體推進;雨汙分流,正本清源;分片實施,聯網提效;集散結合,提標擴容;海綿城市,立體治水;以水定地,控汙增容;引智借力,開放創新;清淤治違,暢通河渠;防搶結合,公眾參與。

“十大行動”

織網、淨水、碧水、寧水、柔水、減負、暢通、智慧、協同、保障。

晶報記者 鄧媛/文

高雷/圖(除署名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