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睡眠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快餐 林書彤 2019-06-03

很多次,跟爸媽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們會突然蹦出這句話:“現在的孩子真是享福,什麼都有得吃,什麼有得玩,跟我們那個年代比,真是舒服多了。”

確實,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沒有戰爭、沒有饑荒、沒有瘟疫,有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和無窮無盡的服務,不想做飯可以點外賣,不想做家務可以叫鐘點工,不能開車可以找代駕,生活中很多令我們感到舒適的東西都唾手可得,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爽?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看似比過去“舒適”多了,但我們應對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卻變弱了?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我們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失去耐心、亂髮脾氣,比如你排隊買個早餐、等了好幾分鐘都輪不到你,你立馬會覺得心煩意亂;再比如,你正好端端地開著車,突然一個不守規矩的傢伙搶道,你當即就想衝著那個人罵上幾句。

為什麼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我們反而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越不耐煩了呢?

1、對不適過度敏感,跟你的生存本能有關

美國心理學家馬克·舍恩提出過一個“舒適悖論”,意思是說,我們的生活越舒適,越能輕而易舉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反而越會對微小的挫折和不安過度敏感,內心的恐懼和焦慮也會被過度放大。

而深挖這背後的原因,它其實跟我們的“生存本能”有很大關係。

生活中的很多“毛病”,都是因為觸發、激活了“生存本能”這個開關,使得我們感覺遇到了危險,併為此焦躁、痛苦不安。

比如,有些人喜歡暴飲暴食,你跟他細聊之後,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不是因為餓才想吃東西,而是隻要心情不好,就隨手拿東西吃,通過食物來暫時緩解內心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激發了他們的生存本能,驅使他們通過“吃”來保護自己。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要知道,在遠古時候,食物並不豐盛,很多人都是飢一頓飽一頓,只要有吃的,人們都會選擇儘可能地多吃一點,這樣才能更好地生存下來。

再比如,很多人都會失眠,在睡前想東想西、翻來覆去睡不著。心理學家指出,我們的睡眠質量跟安全感與掌控感密切相關。

如果你感到生活正在失去控制、感到不安全,那麼你就很難入眠。

想象一下,原始人那時候每天都可能面臨猛獸的襲擊,這就導致他們不能安心入睡,因為一旦入睡,就意味著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掌控權,就可能會喪命。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雖然我們現在睡在舒適的床上,很安全,但大腦會誤認為,我們面臨的工作壓力或者情感問題,跟原始人面臨的“猛獸”沒太大區別,於是拉響警報,壓制睡眠需求,導致我們習慣性熬夜。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令他感到不安和焦慮的氛圍中,那麼他的生存本能就會比其他人更強烈,他對外界的刺激事物也會更敏感。

2、為什麼不適感會引發生存本能?

生活中那些讓我們感到不適的因素,之所以能夠引發我們的生存本能,跟我們的大腦有很大關係。

我們的大腦根據不同的功能,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大腦核區、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

其中我們的情緒主要來源於大腦邊緣系統。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的大腦就開始不斷更新迭代,為了更好地存活下來,它會把那些更有利於人們生存的反應模式保存起來,下次遇到相同的情況,就能夠快速做出應對。

比如遇到危險情況要趕緊逃命,否則就會一命嗚呼;有吃的就好好享受,不然下一餐可能要餓肚子;遇到同伴,要儘量融入他們,避免單打獨鬥,這樣遇到危險,獲勝的概率就會越大。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儘管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跟原始社會已經大不相同,但大腦邊緣系統還是保留了很多“應急措施”,它會以其他各種表現方式顯現在人的生活中。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心理泛化”,意思是說,引起人們產生不良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與此相類似的、甚至不類似的事件。

比如,一個小嬰兒本來很害怕貓,貓一靠進他,他就哭個不停。經過心理泛化之後,他可能會害怕所有毛茸茸的東西,因為他一接觸那些東西,就容易想到他觸碰的是貓的身體,從而引發他的恐懼感。

再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有幽閉恐懼症,他們非常害怕呆在像電梯、車廂、隧道或者機艙這樣封閉的空間裡。如果經過心理泛化,他們可能會害怕、逃避任何擁擠的環境,因為他把擁擠的環境和封閉的空間當做同樣的事物來看待,從而讓他們深感恐慌。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除了心理泛化,我們所生活的文化環境也會催生焦慮和不適感,從而使得生存本能受到激發的門檻越來越低。

比如說,快餐食品和外賣服務越來越普遍,人們已經習慣了十幾分鍾就能夠吃到美味的食物,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漫長的等待中忍受飢餓。習慣成自然之後,如果外賣小哥送餐送晚了,有些人就會對此大發脾氣。

除了快餐文化,互聯網也為催生焦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前人們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需要做調研、到圖書館翻閱各種文獻、資料、圖書,現在人們只需要鼠標輕輕一點,答案就出來了,這些東西都會逐漸提高我們對處理事情的期望值。

所以你看,現在什麼東西都越來越快了,聽音頻、看電視都能2倍數了,人們希望自己一有需求就立即得到滿足的心理越來越強烈了,這也導致,人們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了。

3、如何管理好因生存本能而引發的焦慮?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抑鬱和焦慮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越會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在那兒吵個不停。很多醫鬧糾紛、人際關係糾紛、路怒症等,其實都不是什麼大事,但卻表現出了超高的攻擊性,這都是生存本能過強導致的焦慮表現。

那麼,我們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內心的不適,緩解因生存本能而引發的焦慮呢?

(1)固定上網時間,擺脫對互聯網的過度依賴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焦慮其實都來自於互聯網。最典型的就是朋友圈的隱性比較。

本來你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結果一翻朋友圈,別人都有2套房了、生2個娃了、又買了一輛高級轎車了、又去國外旅行了、又跳槽漲薪了…諸如此類,這些都會減弱你的幸福感,並引發“自己正在被同齡人拋棄”的焦慮感。

所以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少看朋友圈,少玩手機,因為玩著玩著,你會發現,一個小時怎麼這麼快就過去了,而自己啥也沒幹,你會感到一絲內疚和焦慮,因為別人在這1個小時裡,可能已經把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了。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我們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固定的上網時間,比如每天中午吃完飯可以刷刷網,其它時間就儘量不要看,專心學習和工作,減少對互聯網的依賴,提高自己的專注力。

(2)放慢速度

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什麼事情都講求效率,走路要快、吃飯要快、讀書要快,連談戀愛都變得比以前快了。

正是因為太快了,很多人覺得自己“追不上”別人的步伐,才感到焦慮萬分。

想要緩解焦慮,我們需要慢下來。當你慢下來,你全身的肌肉會放鬆,整個人的心態會更平和,注意力也會更集中,自然就不會那麼緊張和不安了。

我們可以試著放慢腳步,多欣賞周圍美好的事物;放慢吃飯的速度,感受食物帶來的不同的味蕾體驗;放慢跟人說話的速度,傾聽他內心真正的聲音。這都會讓我們的心態更平和,也更能讓我們享受到更多“小確幸”帶來的美好。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3)拓展你的心理舒適區

很多人都喜歡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最開始確實是非常“舒適”,但時間長了,會被“舒適”所害。

因為我們的舒適區所受到的挑戰越少,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舒適區會不斷縮小。當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小,那麼外界容易激怒我們、容易讓我們感到焦慮的事情,就會比以前增多。

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你不鍛鍊,肌肉自然會萎縮;你長期不踏出舒適區,不接觸新事物,你對新事物就會越發牴觸。我們只有不斷挑戰它,讓舒適區越來越大,那麼我們的忍耐力才會越來越強。

我們可以嘗試吃一些以前不敢吃的食物,聽跟平時風格不一樣的歌,看一些以前不會看的書,或者參加一個好玩的興趣班,這都可以拓展我們的舒適圈。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4)訓練雙重感知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訓練雙重感知能力,來應對不適感。雙重感知就是允許兩種不同的感覺同時存在,達到內心的一種平衡。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正躺在柔軟的沙灘上,晒著明媚的陽光,吹著清爽的海風,突然被蚊子叮了幾下,腿上頓時起了好幾個包。雖然這讓人不悅,但你仍然可以對著相機,比個剪刀手,露出燦爛的笑容,而不會覺得這次度假很掃興。

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允許多種感受並存。很多人都秉持著一種“非黑即白”的思想,要麼快樂,要麼痛苦;要麼舒適,要麼不適;要麼好,要麼不好,這樣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引起情緒的過度反應。

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越來越舒適,人卻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

比如一個人在機場接受安檢,他覺得安檢人員檢查時間過長,認為這個安檢人員存心刁難自己,抱著這樣絕對性的想法,他可能會被立馬激怒,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

相比之下,雙重感知系統能夠調動大腦的多個區域,讓大腦邊緣系統不會過分敏感地認為外界的不適因素會對我們造成傷害,削弱了大腦邊緣系統對於情緒的絕對統治權力,從而不再那麼頻繁地觸發我們的生存本能,提高我們對不適感的分辨和應對能力。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不適感,這種不適感能夠讓我們提高警惕,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修正目標、完善自己。我們只有懂得有效管理好因生存本能引發的焦慮,我們才能收穫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安全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