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229年,孫權遷都南京,所建都城北抵覆舟、雞籠二山,南門則在淮海路一帶。

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三國末年,蜀國已經滅亡,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廢魏王,建立晉朝,並擴張疆土。東吳偏居江南,危在旦夕,但東吳末帝孫皓卻信賴奸臣,生活奢靡,不在政治軍事上富民強國,竟想出用些巫術占卜等手段,來支撐這佔據一方的小朝廷。

據載,276年,有人挖地,得到一塊長一尺、寬三分的白銀,上面刻有年、月;不久,又有人在吳郡的臨平湖邊,得到一塊石函,中間有一塊青白色的小石頭,長四寸,寬二寸,上面刻有“吳主作皇帝”的字樣。於是東吳後主孫皓改年號為“天璽”,並立石碑以記載四代吳主的功德,這就是“天發神讖碑”。記載六朝史料的《建康實錄》說:“縣南三十里,西接牛頭山、丹陽雲巖,東路有大蠍石,長二丈,折為三斷,此紀功之碑也……可辨者二百餘字,漫滅者五十餘字。”

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天發神讖碑”碑文荒誕不已,上有“上天帝言”、“天發神讖”、“永歸大吳”等等,落款為“吳天璽元年七月己酉”。碑文假借“上天帝言”告知百姓:吳主繼承帝位,吳國統一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以此穩定民心,加強統治。

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天發神讖碑”碑文雖然荒誕難讀,但其書法則獨樹一幟,其筆法及體勢可謂前無先例,後無繼者。據傳碑文是華核所編、黃象所書。黃象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存世遺蹟多為隸書、章草, “天發神讖碑”碑文非篆非隸,被稱為“垂露篆”,是我國書法史上少有的由篆書向隸書轉變時期的文字,存世極少。

“天發神讖碑”並沒能改變東吳頹敗的國運。才定“天冊”年號的孫皓又改年號為“天璽元年”,在位16年便換了8個年號,這一切都未能改變東吳滅亡的命運。公元280年,東吳被晉所滅。

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天發神讖碑”原來立於南京城南天禧寺,也就是現在的在大報恩寺遺址附近,石刻為圓幢形,文字環刻。石碑在東晉時斷為三段,故名“三段碑”。此碑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總存二百餘字。

北宋孔廟建成後,北宋大儒胡宗師將碑移至轉運司後圃籌思亭,明朝又移至江寧府學尊經閣,歷代都受到較好保護,原石上先後刻有胡宗師、石豫、耿定向、翁方綱題跋。1805年3月,校官毛藻在孔廟印刷《玉海》,不慎失火,“天發神讖碑”被毀,殘片埋於衛山之下。

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天發神讖碑”流傳拓本很少,最早的宋拓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南京總統府煦園內的“天發神讖碑”,是清兩江總督端方根據宋拓本重新模勒精刻而成,也十分珍貴。(本文摘自陳寧駿、欣辰編著《解讀夫子廟》,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這碑碑文荒謬,但字體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轉變字體!原碑已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