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手跡神復原,當它真跡又何妨,標清版廿九日帖

書法 藝術 草書 東晉 書法傳說 2017-07-16

東晉王獻之的《廿九日帖》行筆穩健,字形舒展,筆畫精妙,盡顯晉韻。這件唐時期的摹本,無限接近地忠實於子敬的手跡,讓今天的我們得以欣賞到如此美妙的晉人書法!

並不是每個書二代都能出類拔萃,然而他是王獻之,就不止出類拔萃這麼簡單了。得父親王羲之的真傳,王獻之當之無愧的成為書壇的天皇巨星,他們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發著最耀眼光輝!

王獻之手跡神復原,當它真跡又何妨,標清版廿九日帖

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匆匆不具。獻之再拜

王獻之手跡神復原,當它真跡又何妨,標清版廿九日帖

唐人鉤摹始終不是真跡,或者會不自覺的傾入一些唐人的審美趣味,如第一行那個“日”字的橫折,如刀削出來的樣子,很唐楷吧,就不要怪我的懷疑了。晉人的書法是很自由自在的,這件神帖,真書行書草書都到齊了,寄情翰墨的書寫著自由,實際上那時是沒有嚴格的體式概念的。子敬開寫了,一點也不磨蹭,蘸墨下筆,“廿九”出來,墨量足筆畫就粗,於是把毛筆在硯臺的邊上輕輕颳了刮,或者拿筆的手空中一翻,毛筆尖朝天,在筆尖積聚著的墨汁就順著毫毛溜回了筆肚,稍作停頓翻回去接著就寫。“遂”字的上面兩連點生硬機械,知道就行了,都說了唐人可能加入自己的趣味偏好。那個“中”字,豎畫雖然只是有一點點斜,但整字顯得左低右高傾之勢重,那是因為中間“口”壓扁,橫向擴展,橫畫的向右上延伸攀沿就明顯了,加上橫折的先揚起再下折,筆厚力重,加重了視覺效果。‘恨深“兩字,欹側款款,美的不象話!

王獻之手跡神復原,當它真跡又何妨,標清版廿九日帖

”不“字長點當豎,提起後空中輕微畫左弧,筆隨腕動自然上提於長點之邊施力壓按完成最後一點,不能再說多了,有緣的朋友領會消化。”獻之再拜“指腕連動疊加,綿綿運力輸出,一氣呵成的書寫,是正確筆法的必然,也是難以破解的祕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