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 | 銅梁洞不在銅梁而在合川 神祕石刻文字難辨如天書

書法 張三丰 文物 藝術 上游新聞 上游新聞 2017-11-04
重慶珍檔 | 銅梁洞不在銅梁而在合川 神祕石刻文字難辨如天書

據說是張三丰書法的摩崖石刻(資料圖)

重慶珍檔 | 銅梁洞不在銅梁而在合川 神祕石刻文字難辨如天書

銅梁洞裡的張三丰石刻像。

重慶珍檔 | 銅梁洞不在銅梁而在合川 神祕石刻文字難辨如天書

銅梁洞外的“龜鶴齊壽”摩崖石刻,篆書嚴謹古拙。

一說起合川旅遊,大家往往會想到釣魚城、淶灘古鎮、文峰古街這些耳熟能詳的地方。

老煉今天要帶大家閒遊的是一處離合川城區不遠卻鮮為人知的地方。

銅梁山

從蘭海高速的合川互通收費站下道,按照導航的指引,拐進一條上山的小公路,兩旁茂密的林木使本來就不寬的道路顯得更加逼仄,上到山頂,便豁然開朗。此地正是海拔444.3米的合川城區第一高峰銅梁山的山頂。銅梁山因其山岩質如銅色而得名,早在西晉時期,左思《蜀都斌》即有記述。明正德九年(1514年),改名“金榜山”,以象徵科第吉祥之意,並鐫刻《金榜山新名記》石碑立於山上。後又恢復銅梁山名至今。

進入二仙觀的山門,往右行不遠有二層觀景亭建於褐黃色巨石之上,從觀景亭往右,一條在石頭上鑿出的道路將我們帶到懸崖邊,此地視野極其開闊,整個合川城區盡收眼底。

銅梁洞

銅梁洞就在觀景亭下面。相傳唐代閭丘和尚在此地修行。據《民國合川縣誌》記載:閭丘唐合州人,世居州南之銅梁山。唐高宗時舉進士,能詩文,與杜審言友善,後髡髮為僧,居銅梁洞五十年乃去。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合川任通判期間,也曾登臨銅梁洞,撰寫了《銅梁洞觀木蓮花》。

而使銅梁洞聲名遠播的,卻是著名的道家名師、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傳說元末明初,張三丰曾經漂泊至此,開鑿石窟,佈道習武。在銅梁洞的門口,立有“張三丰祖師煉丹處”與“張三丰簡介”石碑。石洞共有四層,第一層的石壁上,有張三丰的石刻像,袒腹露懷,長髯垂胸,一幅犀利哥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應該是符合史料記載的——據《明史·方伎》載:“張三丰……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在石刻像的右邊是一個小洞,內有一石床,據說就是張三丰的修道之處。

在張三丰石刻像的左下方,還有兩個高低錯落的石洞。上層洞的石壁上,又刻有張三丰著道袍的石像,石像的上方還有“武當行宮”四個楷書大字,結體高古。從一個僅可容一人席地而下的洞口到達最下面的一層,又有一具石床。石床的上方刻有觀音像,左邊還有一泓天然山泉。守洞的道姑說,此泉水常年不枯,喝了耳聰目明。老煉斗膽喝了一口,感覺與普通山泉水沒有什麼區別。

摩崖石刻

在銅梁洞裡外的石壁上,有多處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題刻,有的因年代久遠加上自然風化而渙漫難辨,有的還清晰可辨。特別是在最下一層石洞左右石壁上的題刻還基本保存完好,一邊是署名“黑石山人”的五言詩:“仙洞留勝蹟,我輩復登臨。仙人遊何處,未知死與生。”另一邊則是一首七言律詩:“歸來何處可探幽,南有一峰天外浮。兩大乾坤收洞裡,千重山水繞樓頭。石題詩句留仙蹟,屐破苔痕訪舊遊。羽客極譚風月好,渾忘世變幾經秋。”而落款為:乙丑(1925年)邑人徐晴輝題。據資料記載,徐晴輝為清末縣丞。此通書法筆力遒勁,很有宋代名家黃庭堅的韻味。

而在銅梁洞下方靠外的自然石巖上,還有多處以文字為主的摩崖石刻,書體涵蓋真草篆隸。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草書大字“道人有道山不孤”和篆書“龜鶴齊壽”等,前者飄逸瀟灑,後者嚴謹古拙。

此地的摩崖石刻頗多,除銅梁洞內外及周邊,還有二仙觀主體建築群右側的“方巖”一帶。不過由於自然風化與苔蘚的覆蓋,已經很難通讀,更難以辨認其出處與作者,其中有一通據說出自張三丰之手。此通書法結體怪異,大圈套小圈連綿不絕,難以通讀。據網上一篇署名趙興明《張三丰龍行大草書法碑刻》的博客文章考證,其內容為四首唐人的七律,而開篇第一首劉長卿的《贈別嚴士元》,與坊間流傳的張三丰“龍行大草”如出一轍。該博文還認為,從石刻的完好程度推斷,可能是民國初年道人譚遁九重建二仙觀時所刻。作者強調,此碑刻當是張三丰“龍行大草”存世書法最為完整的一處遺存,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考古價值。

在“方巖”的下面,還有被列為“重慶市抗戰遺址文物保護點”的“抗日將軍楊瑞符之墓”,楊瑞符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是淞滬抗戰孤軍奮戰“八百壯士”的指揮者之一。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