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

工作時是同事,回到家是夫妻,他們之間近在咫尺,卻因分工不同難得相聚,即便週末能坐下來聊聊,話題也都圍繞著醫院和患者。他們把青春、把愛情,把家庭、把人生,全都奉獻給了醫院。他們說,有愛人的地方,就是家,他們也一直把醫院當成了家。工作中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體諒,為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事業而努力工作著。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他們,一起聆聽他們之間“最浪漫的事”。

白淑坤和黃永芝——

因工作相識,至今堅守臨床一線

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有不少醫生“夫妻檔”,67歲的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和68歲的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永芝就是其中一對。他們倆在醫院相識相知,共同成長,一起變老。如今,老兩口依然堅持在一線工作。黃永芝每週坐診5天,白淑坤一週出診一天,病房查房4天。對於他們來說,能讓更多的患者康復,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

工作時是同事,回到家是夫妻,他們之間近在咫尺,卻因分工不同難得相聚,即便週末能坐下來聊聊,話題也都圍繞著醫院和患者。他們把青春、把愛情,把家庭、把人生,全都奉獻給了醫院。他們說,有愛人的地方,就是家,他們也一直把醫院當成了家。工作中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體諒,為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事業而努力工作著。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他們,一起聆聽他們之間“最浪漫的事”。

白淑坤和黃永芝——

因工作相識,至今堅守臨床一線

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有不少醫生“夫妻檔”,67歲的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和68歲的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永芝就是其中一對。他們倆在醫院相識相知,共同成長,一起變老。如今,老兩口依然堅持在一線工作。黃永芝每週坐診5天,白淑坤一週出診一天,病房查房4天。對於他們來說,能讓更多的患者康復,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堅持每週坐診

和患者交朋友

60歲那年,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退休後返聘在科室出診,帶教年輕醫生,指導疑難手術,一直堅持到今天。

每週一是白淑坤出門診的日子,診室外已有不少患者等待。對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白淑坤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的笑容,並耐心細緻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疑問。“當醫生其實也是交朋友,你的病友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信任你,這是一種成就感,也是醫生最大的幸福。”如今67歲的白淑坤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表示,退休後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這些年,雖然年齡越來越大,但一直精神充實,腦力靈活,不但可以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也是對抗衰老的最好方法。

與白淑坤相比,68歲的黃永芝走路步伐穩健,說起話來語氣溫和,身子骨十分硬朗。在中醫科工作了42年,黃永芝對於消化道、內分泌、呼吸道以及婦科疾病都非常熟悉,她特別善於與人溝通,能按照病情給患者最精準的診療。“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能理解農村患者的想法,治病花錢能省一點是一點。”黃永芝說,治病救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患者的信任。而善用便宜、管用、小藥的習慣,她也一直延續至今。

“42年來,醫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對於我們而言,甚至比家人還要熟悉。要是不讓我坐診看病了,我真捨不得。”黃永芝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給人看病,只要把患者治好,她就很開心很幸福,心情就好。

42年的“夫妻檔”

相互扶持、琴瑟和鳴

有時候白淑坤和老伴兒黃永芝聊天,也會談談退休的事兒,“你都68歲了,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啊?”而黃永芝則說:“你要上班,我就陪著你。”

工作42年,也是老兩口相識42年。“我們是在同一年來到醫院的,我來醫院進修,他正好在醫院實習,經人介紹便認識了。”黃永芝說,兩個人都做醫務工作,很快就熟悉起來。1978年臘月結了婚,住進了醫院宿舍。一轉眼已經是40多年過去,他們也從“小年輕”變成了老兩口。

工作中相識,生活中扶持。“他在外科工作,一做起手術來經常錯過吃晚飯,以前在老院區也方便,我基本上都是晚上做好飯給他送去,等著他一起下班回家。”黃永芝說,趕上白淑坤不上班休息的日子,他就會把家裡收拾利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等自己下班。“結婚這麼多年,這個‘小家’談不上誰付出得多與少,無論誰有空在家,就多做點家務事。”白淑坤說。

“長時間耳濡目染,兒子也當了醫生,像我們當年一樣,白班、夜班、加班連軸轉。”黃永芝說,孩子大了,自己和老伴兒也退休了,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卻一點不願閒著,退休被返聘回院裡工作,自己和老伴兒別提多開心了。

即將迎來“金婚”,回顧兩個人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他們都覺得特別滿足。他們一起經歷風華正茂,一起走到白頭,但兩個人對生活與工作的熱愛,從來沒有改變。

黃瑞鵬和張敏——

同為科主任,肩上多了份責任與擔當

從同窗到同事,濟醫附院兗州院區婦科主任張敏和創傷外科主任黃瑞鵬,已經攜手走過27個年頭。同是醫生,又同是科室主任,即使有時在手術室外碰面,也顧不上說話,他們在忙碌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

工作時是同事,回到家是夫妻,他們之間近在咫尺,卻因分工不同難得相聚,即便週末能坐下來聊聊,話題也都圍繞著醫院和患者。他們把青春、把愛情,把家庭、把人生,全都奉獻給了醫院。他們說,有愛人的地方,就是家,他們也一直把醫院當成了家。工作中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體諒,為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事業而努力工作著。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他們,一起聆聽他們之間“最浪漫的事”。

白淑坤和黃永芝——

因工作相識,至今堅守臨床一線

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有不少醫生“夫妻檔”,67歲的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和68歲的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永芝就是其中一對。他們倆在醫院相識相知,共同成長,一起變老。如今,老兩口依然堅持在一線工作。黃永芝每週坐診5天,白淑坤一週出診一天,病房查房4天。對於他們來說,能讓更多的患者康復,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堅持每週坐診

和患者交朋友

60歲那年,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退休後返聘在科室出診,帶教年輕醫生,指導疑難手術,一直堅持到今天。

每週一是白淑坤出門診的日子,診室外已有不少患者等待。對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白淑坤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的笑容,並耐心細緻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疑問。“當醫生其實也是交朋友,你的病友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信任你,這是一種成就感,也是醫生最大的幸福。”如今67歲的白淑坤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表示,退休後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這些年,雖然年齡越來越大,但一直精神充實,腦力靈活,不但可以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也是對抗衰老的最好方法。

與白淑坤相比,68歲的黃永芝走路步伐穩健,說起話來語氣溫和,身子骨十分硬朗。在中醫科工作了42年,黃永芝對於消化道、內分泌、呼吸道以及婦科疾病都非常熟悉,她特別善於與人溝通,能按照病情給患者最精準的診療。“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能理解農村患者的想法,治病花錢能省一點是一點。”黃永芝說,治病救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患者的信任。而善用便宜、管用、小藥的習慣,她也一直延續至今。

“42年來,醫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對於我們而言,甚至比家人還要熟悉。要是不讓我坐診看病了,我真捨不得。”黃永芝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給人看病,只要把患者治好,她就很開心很幸福,心情就好。

42年的“夫妻檔”

相互扶持、琴瑟和鳴

有時候白淑坤和老伴兒黃永芝聊天,也會談談退休的事兒,“你都68歲了,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啊?”而黃永芝則說:“你要上班,我就陪著你。”

工作42年,也是老兩口相識42年。“我們是在同一年來到醫院的,我來醫院進修,他正好在醫院實習,經人介紹便認識了。”黃永芝說,兩個人都做醫務工作,很快就熟悉起來。1978年臘月結了婚,住進了醫院宿舍。一轉眼已經是40多年過去,他們也從“小年輕”變成了老兩口。

工作中相識,生活中扶持。“他在外科工作,一做起手術來經常錯過吃晚飯,以前在老院區也方便,我基本上都是晚上做好飯給他送去,等著他一起下班回家。”黃永芝說,趕上白淑坤不上班休息的日子,他就會把家裡收拾利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等自己下班。“結婚這麼多年,這個‘小家’談不上誰付出得多與少,無論誰有空在家,就多做點家務事。”白淑坤說。

“長時間耳濡目染,兒子也當了醫生,像我們當年一樣,白班、夜班、加班連軸轉。”黃永芝說,孩子大了,自己和老伴兒也退休了,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卻一點不願閒著,退休被返聘回院裡工作,自己和老伴兒別提多開心了。

即將迎來“金婚”,回顧兩個人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他們都覺得特別滿足。他們一起經歷風華正茂,一起走到白頭,但兩個人對生活與工作的熱愛,從來沒有改變。

黃瑞鵬和張敏——

同為科主任,肩上多了份責任與擔當

從同窗到同事,濟醫附院兗州院區婦科主任張敏和創傷外科主任黃瑞鵬,已經攜手走過27個年頭。同是醫生,又同是科室主任,即使有時在手術室外碰面,也顧不上說話,他們在忙碌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有時一天做6臺手術

最高興的是患者康復

13日,一連做了兩臺手術,張敏終於能坐下喘口氣,眼看著到了中午,午飯就在手術室的休息區解決。匆匆吃完,休息不了幾分鐘,下午的手術又要開始了。中午1點半,丈夫黃瑞鵬也換好衣服進來,下午他也要操刀手術。

同是科室主任,張敏和黃瑞鵬在手術室碰面的機率比較高,帶著口罩、穿著手術服,夫妻倆往往只交流下眼神,沒有過多的語言,然後各忙各的。“有一次一天內做了6臺手術。”張敏是婦科主任,相對丈夫的科室來說,手術比較多,一天下來,累得一句話都不想說。“家務活都是他做,女兒從小也都是他管。”看著丈夫,張敏眼睛裡都是知足和幸福。

從1992年入職以來,夫妻倆診療的患者無數,操刀的手術也數不清,但讓黃瑞鵬記憶最深刻的,還是自己首次獨立完成的一臺高齡患者手術。“入職多年,同事們一起合作完成的手術較多,高齡的患者比較少。而醫療技術發展到今天,90多歲的患者做手術,已經不新鮮。”

張敏坦言,醫生是個神聖的職業,看著患者康復,不再遭受病痛折磨,他們打心裡替患者高興。

27年堅持每天查房

想帶妻子旅遊解壓

從同窗到同事,在一家醫院共事近30年,丈夫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參與查房,最讓張敏敬佩。“休息日時,也是早起先到病房查房,然後再回家,從沒睡過一個懶覺。這麼多年,只有大年初一早上在家。”張敏笑著說。

“查房可以和每位患者面對面交流,掌握他們的病情變化,做診療方案時,心裡更有數。”黃瑞鵬說,年輕時跟著查房可以多學習診療方式、方法,如今自己擔任科室主任,更應該做好表率。

父母每天忙忙碌碌,唯一的女兒曾十分不滿,今天在這家吃飯,明天在那家玩耍,她甚至覺得父母都不愛自己。如今,已經讀研究生的女兒,早就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去年女兒到寧夏上學時,夫妻倆一起陪同去了學校,順便旅遊放鬆了一下。

女兒的專業是英語翻譯,夫妻倆有心理準備,畢業後女兒不回家就業的可能性更大。“雖然就這一個女兒,但從沒想過一定要讓她回來。”黃瑞鵬和張敏都很支持女兒的想法。不僅如此,夫妻倆也已經打算好,女兒不在家,兩人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到時候只要有時間,黃瑞鵬就會帶著妻子,一起出去旅遊,看祖國大好河山,放鬆、解壓。

熊齊和黨輝輝——

互相體諒支持,忙碌中尋找幸福

一樣的白大褂,一樣溫和的眼神,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熊齊和產科主治醫師黨輝輝是一對青年醫生“夫妻檔”。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鮮花、浪漫,而是每天與疾病相伴,與時間賽跑。正因為有另一半的陪伴和理解,工作遇到委屈時,他們相互安慰苦中作樂,成為醫院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工作時是同事,回到家是夫妻,他們之間近在咫尺,卻因分工不同難得相聚,即便週末能坐下來聊聊,話題也都圍繞著醫院和患者。他們把青春、把愛情,把家庭、把人生,全都奉獻給了醫院。他們說,有愛人的地方,就是家,他們也一直把醫院當成了家。工作中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體諒,為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事業而努力工作著。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他們,一起聆聽他們之間“最浪漫的事”。

白淑坤和黃永芝——

因工作相識,至今堅守臨床一線

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有不少醫生“夫妻檔”,67歲的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和68歲的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永芝就是其中一對。他們倆在醫院相識相知,共同成長,一起變老。如今,老兩口依然堅持在一線工作。黃永芝每週坐診5天,白淑坤一週出診一天,病房查房4天。對於他們來說,能讓更多的患者康復,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堅持每週坐診

和患者交朋友

60歲那年,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退休後返聘在科室出診,帶教年輕醫生,指導疑難手術,一直堅持到今天。

每週一是白淑坤出門診的日子,診室外已有不少患者等待。對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白淑坤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的笑容,並耐心細緻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疑問。“當醫生其實也是交朋友,你的病友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信任你,這是一種成就感,也是醫生最大的幸福。”如今67歲的白淑坤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表示,退休後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這些年,雖然年齡越來越大,但一直精神充實,腦力靈活,不但可以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也是對抗衰老的最好方法。

與白淑坤相比,68歲的黃永芝走路步伐穩健,說起話來語氣溫和,身子骨十分硬朗。在中醫科工作了42年,黃永芝對於消化道、內分泌、呼吸道以及婦科疾病都非常熟悉,她特別善於與人溝通,能按照病情給患者最精準的診療。“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能理解農村患者的想法,治病花錢能省一點是一點。”黃永芝說,治病救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患者的信任。而善用便宜、管用、小藥的習慣,她也一直延續至今。

“42年來,醫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對於我們而言,甚至比家人還要熟悉。要是不讓我坐診看病了,我真捨不得。”黃永芝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給人看病,只要把患者治好,她就很開心很幸福,心情就好。

42年的“夫妻檔”

相互扶持、琴瑟和鳴

有時候白淑坤和老伴兒黃永芝聊天,也會談談退休的事兒,“你都68歲了,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啊?”而黃永芝則說:“你要上班,我就陪著你。”

工作42年,也是老兩口相識42年。“我們是在同一年來到醫院的,我來醫院進修,他正好在醫院實習,經人介紹便認識了。”黃永芝說,兩個人都做醫務工作,很快就熟悉起來。1978年臘月結了婚,住進了醫院宿舍。一轉眼已經是40多年過去,他們也從“小年輕”變成了老兩口。

工作中相識,生活中扶持。“他在外科工作,一做起手術來經常錯過吃晚飯,以前在老院區也方便,我基本上都是晚上做好飯給他送去,等著他一起下班回家。”黃永芝說,趕上白淑坤不上班休息的日子,他就會把家裡收拾利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等自己下班。“結婚這麼多年,這個‘小家’談不上誰付出得多與少,無論誰有空在家,就多做點家務事。”白淑坤說。

“長時間耳濡目染,兒子也當了醫生,像我們當年一樣,白班、夜班、加班連軸轉。”黃永芝說,孩子大了,自己和老伴兒也退休了,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卻一點不願閒著,退休被返聘回院裡工作,自己和老伴兒別提多開心了。

即將迎來“金婚”,回顧兩個人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他們都覺得特別滿足。他們一起經歷風華正茂,一起走到白頭,但兩個人對生活與工作的熱愛,從來沒有改變。

黃瑞鵬和張敏——

同為科主任,肩上多了份責任與擔當

從同窗到同事,濟醫附院兗州院區婦科主任張敏和創傷外科主任黃瑞鵬,已經攜手走過27個年頭。同是醫生,又同是科室主任,即使有時在手術室外碰面,也顧不上說話,他們在忙碌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有時一天做6臺手術

最高興的是患者康復

13日,一連做了兩臺手術,張敏終於能坐下喘口氣,眼看著到了中午,午飯就在手術室的休息區解決。匆匆吃完,休息不了幾分鐘,下午的手術又要開始了。中午1點半,丈夫黃瑞鵬也換好衣服進來,下午他也要操刀手術。

同是科室主任,張敏和黃瑞鵬在手術室碰面的機率比較高,帶著口罩、穿著手術服,夫妻倆往往只交流下眼神,沒有過多的語言,然後各忙各的。“有一次一天內做了6臺手術。”張敏是婦科主任,相對丈夫的科室來說,手術比較多,一天下來,累得一句話都不想說。“家務活都是他做,女兒從小也都是他管。”看著丈夫,張敏眼睛裡都是知足和幸福。

從1992年入職以來,夫妻倆診療的患者無數,操刀的手術也數不清,但讓黃瑞鵬記憶最深刻的,還是自己首次獨立完成的一臺高齡患者手術。“入職多年,同事們一起合作完成的手術較多,高齡的患者比較少。而醫療技術發展到今天,90多歲的患者做手術,已經不新鮮。”

張敏坦言,醫生是個神聖的職業,看著患者康復,不再遭受病痛折磨,他們打心裡替患者高興。

27年堅持每天查房

想帶妻子旅遊解壓

從同窗到同事,在一家醫院共事近30年,丈夫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參與查房,最讓張敏敬佩。“休息日時,也是早起先到病房查房,然後再回家,從沒睡過一個懶覺。這麼多年,只有大年初一早上在家。”張敏笑著說。

“查房可以和每位患者面對面交流,掌握他們的病情變化,做診療方案時,心裡更有數。”黃瑞鵬說,年輕時跟著查房可以多學習診療方式、方法,如今自己擔任科室主任,更應該做好表率。

父母每天忙忙碌碌,唯一的女兒曾十分不滿,今天在這家吃飯,明天在那家玩耍,她甚至覺得父母都不愛自己。如今,已經讀研究生的女兒,早就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去年女兒到寧夏上學時,夫妻倆一起陪同去了學校,順便旅遊放鬆了一下。

女兒的專業是英語翻譯,夫妻倆有心理準備,畢業後女兒不回家就業的可能性更大。“雖然就這一個女兒,但從沒想過一定要讓她回來。”黃瑞鵬和張敏都很支持女兒的想法。不僅如此,夫妻倆也已經打算好,女兒不在家,兩人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到時候只要有時間,黃瑞鵬就會帶著妻子,一起出去旅遊,看祖國大好河山,放鬆、解壓。

熊齊和黨輝輝——

互相體諒支持,忙碌中尋找幸福

一樣的白大褂,一樣溫和的眼神,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熊齊和產科主治醫師黨輝輝是一對青年醫生“夫妻檔”。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鮮花、浪漫,而是每天與疾病相伴,與時間賽跑。正因為有另一半的陪伴和理解,工作遇到委屈時,他們相互安慰苦中作樂,成為醫院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相互支持和包容

就是最浪漫的事

“那天我們倆一起出門來醫院,我上24小時的班,她也是。”說起剛剛過去的七夕節,熊齊笑著說,“其實我們平時基本不過情人節、紀念日,沒有這個概念,更沒有這個時間。”

作為重症監護室的主治醫師,熊齊平時工作很忙,每週兩天24小時值班,夫妻兩人有時三天見不著面也是常有的事。七夕節當日,熊齊忙完已經是晚上7點左右了。擔心妻子手術還沒結束,便特意定了份外賣送到她的科室。繁忙的一天這就算過去了,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多特別。

“雖然我也是醫生,但是剛結婚那會也很不理解,為什麼他會忙到連情人節、我生日這種日子都不記得,有時候還會偷偷生悶氣。”黨輝輝說,而現在,她自己一忙起來會忘記結婚紀念日、自己生日。“大概是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比較特殊,只要患者需要,就得從早忙到晚。”

從熊齊所在三樓重症監護室坐電梯上四樓,就是黨輝輝所在的產科病區。雖然兩人工作區僅隔了一層樓的距離,但因工作忙碌,基本上見不著面。有時即使擦身而過,兩人也忙得連眼神交流的時間都沒有。“工作時,我們不像情侶,更像是普通的同事。”黨輝輝笑著說。理解彼此的忙碌和辛勞,相互支持、彼此包容,是他們能給對方做的“最浪漫的事”。

默契無間、互相慰藉

繁忙工作中很甜蜜

工作中是默契無間的同事,在生活中是互相扶持的愛人,正是兩個人的相互陪伴,讓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似乎變得輕鬆起來。

前不久,熊齊收治了一位60多歲的車禍患者,入院時老人脾破裂,多發性骨折。面對高昂的醫藥費,患者家屬打起了“退堂鼓”。“只要患者還有一絲生存的希望,我就不會放棄。”為了說服患者家屬,熊齊一連五天不停地打電話給家屬說明患者情況,希望他們能繼續治療。

“醫生是一個良心活兒,我們不能眼睜睜地放棄任何一個患者,在這件事上,我支持他。”黨輝輝說。正是因為丈夫熊齊的堅持,感動了患者家屬,終於同意繼續治療。如今,老人已經平安出院。

除了在病房查房,黨輝輝還會去門診坐診。門診中,有個別患者家屬因為焦急常常會帶著情緒,就會朝醫護人員發脾氣。“有不少家屬在做產檢時,自己覺得沒必要就不願意做某一項檢查,當我們耐心勸說時,就大聲斥責我們胡亂收費。”工作中受到委屈,黨輝輝就會向熊齊“吐槽”。而對於妻子的“吐槽”,熊齊特別理解,這讓他可以更好地安慰妻子。正是因為有熊齊的陪伴和安慰,讓黨輝輝的壓力減輕了許多;愛人的陪伴,也讓熊齊在工作時感受到獨特的幸福和甜蜜。

作為長年奮鬥在崗位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黨輝輝覺得自己和丈夫的付出不算什麼,唯一比較內疚的是對自己的家人。“醫院裡像我們這樣的‘夫妻檔’還有很多。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就像時鐘上的秒針一樣一刻不停地運轉,不能掉鏈子,要比別人付出更多。”

趙新友和陸士成——

最浪漫的事,和她一起救死扶傷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關節外科醫生趙新友和內分泌科醫生陸士成,是濟醫附院兗州院區的一對高層次人才“夫妻檔”。200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陸士成跟隨男友趙新友來到兗州這座陌生的城市,又愛上這座城市。十餘年中,夫妻倆用仁心、用醫術,共同護佑著患者的健康。

"

工作時是同事,回到家是夫妻,他們之間近在咫尺,卻因分工不同難得相聚,即便週末能坐下來聊聊,話題也都圍繞著醫院和患者。他們把青春、把愛情,把家庭、把人生,全都奉獻給了醫院。他們說,有愛人的地方,就是家,他們也一直把醫院當成了家。工作中相互扶持,生活中相互體諒,為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事業而努力工作著。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他們,一起聆聽他們之間“最浪漫的事”。

白淑坤和黃永芝——

因工作相識,至今堅守臨床一線

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有不少醫生“夫妻檔”,67歲的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和68歲的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永芝就是其中一對。他們倆在醫院相識相知,共同成長,一起變老。如今,老兩口依然堅持在一線工作。黃永芝每週坐診5天,白淑坤一週出診一天,病房查房4天。對於他們來說,能讓更多的患者康復,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堅持每週坐診

和患者交朋友

60歲那年,胸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白淑坤退休後返聘在科室出診,帶教年輕醫生,指導疑難手術,一直堅持到今天。

每週一是白淑坤出門診的日子,診室外已有不少患者等待。對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白淑坤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的笑容,並耐心細緻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疑問。“當醫生其實也是交朋友,你的病友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信任你,這是一種成就感,也是醫生最大的幸福。”如今67歲的白淑坤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表示,退休後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這些年,雖然年齡越來越大,但一直精神充實,腦力靈活,不但可以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也是對抗衰老的最好方法。

與白淑坤相比,68歲的黃永芝走路步伐穩健,說起話來語氣溫和,身子骨十分硬朗。在中醫科工作了42年,黃永芝對於消化道、內分泌、呼吸道以及婦科疾病都非常熟悉,她特別善於與人溝通,能按照病情給患者最精準的診療。“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能理解農村患者的想法,治病花錢能省一點是一點。”黃永芝說,治病救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患者的信任。而善用便宜、管用、小藥的習慣,她也一直延續至今。

“42年來,醫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對於我們而言,甚至比家人還要熟悉。要是不讓我坐診看病了,我真捨不得。”黃永芝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給人看病,只要把患者治好,她就很開心很幸福,心情就好。

42年的“夫妻檔”

相互扶持、琴瑟和鳴

有時候白淑坤和老伴兒黃永芝聊天,也會談談退休的事兒,“你都68歲了,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啊?”而黃永芝則說:“你要上班,我就陪著你。”

工作42年,也是老兩口相識42年。“我們是在同一年來到醫院的,我來醫院進修,他正好在醫院實習,經人介紹便認識了。”黃永芝說,兩個人都做醫務工作,很快就熟悉起來。1978年臘月結了婚,住進了醫院宿舍。一轉眼已經是40多年過去,他們也從“小年輕”變成了老兩口。

工作中相識,生活中扶持。“他在外科工作,一做起手術來經常錯過吃晚飯,以前在老院區也方便,我基本上都是晚上做好飯給他送去,等著他一起下班回家。”黃永芝說,趕上白淑坤不上班休息的日子,他就會把家裡收拾利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等自己下班。“結婚這麼多年,這個‘小家’談不上誰付出得多與少,無論誰有空在家,就多做點家務事。”白淑坤說。

“長時間耳濡目染,兒子也當了醫生,像我們當年一樣,白班、夜班、加班連軸轉。”黃永芝說,孩子大了,自己和老伴兒也退休了,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卻一點不願閒著,退休被返聘回院裡工作,自己和老伴兒別提多開心了。

即將迎來“金婚”,回顧兩個人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他們都覺得特別滿足。他們一起經歷風華正茂,一起走到白頭,但兩個人對生活與工作的熱愛,從來沒有改變。

黃瑞鵬和張敏——

同為科主任,肩上多了份責任與擔當

從同窗到同事,濟醫附院兗州院區婦科主任張敏和創傷外科主任黃瑞鵬,已經攜手走過27個年頭。同是醫生,又同是科室主任,即使有時在手術室外碰面,也顧不上說話,他們在忙碌的同時,又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有時一天做6臺手術

最高興的是患者康復

13日,一連做了兩臺手術,張敏終於能坐下喘口氣,眼看著到了中午,午飯就在手術室的休息區解決。匆匆吃完,休息不了幾分鐘,下午的手術又要開始了。中午1點半,丈夫黃瑞鵬也換好衣服進來,下午他也要操刀手術。

同是科室主任,張敏和黃瑞鵬在手術室碰面的機率比較高,帶著口罩、穿著手術服,夫妻倆往往只交流下眼神,沒有過多的語言,然後各忙各的。“有一次一天內做了6臺手術。”張敏是婦科主任,相對丈夫的科室來說,手術比較多,一天下來,累得一句話都不想說。“家務活都是他做,女兒從小也都是他管。”看著丈夫,張敏眼睛裡都是知足和幸福。

從1992年入職以來,夫妻倆診療的患者無數,操刀的手術也數不清,但讓黃瑞鵬記憶最深刻的,還是自己首次獨立完成的一臺高齡患者手術。“入職多年,同事們一起合作完成的手術較多,高齡的患者比較少。而醫療技術發展到今天,90多歲的患者做手術,已經不新鮮。”

張敏坦言,醫生是個神聖的職業,看著患者康復,不再遭受病痛折磨,他們打心裡替患者高興。

27年堅持每天查房

想帶妻子旅遊解壓

從同窗到同事,在一家醫院共事近30年,丈夫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參與查房,最讓張敏敬佩。“休息日時,也是早起先到病房查房,然後再回家,從沒睡過一個懶覺。這麼多年,只有大年初一早上在家。”張敏笑著說。

“查房可以和每位患者面對面交流,掌握他們的病情變化,做診療方案時,心裡更有數。”黃瑞鵬說,年輕時跟著查房可以多學習診療方式、方法,如今自己擔任科室主任,更應該做好表率。

父母每天忙忙碌碌,唯一的女兒曾十分不滿,今天在這家吃飯,明天在那家玩耍,她甚至覺得父母都不愛自己。如今,已經讀研究生的女兒,早就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去年女兒到寧夏上學時,夫妻倆一起陪同去了學校,順便旅遊放鬆了一下。

女兒的專業是英語翻譯,夫妻倆有心理準備,畢業後女兒不回家就業的可能性更大。“雖然就這一個女兒,但從沒想過一定要讓她回來。”黃瑞鵬和張敏都很支持女兒的想法。不僅如此,夫妻倆也已經打算好,女兒不在家,兩人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到時候只要有時間,黃瑞鵬就會帶著妻子,一起出去旅遊,看祖國大好河山,放鬆、解壓。

熊齊和黨輝輝——

互相體諒支持,忙碌中尋找幸福

一樣的白大褂,一樣溫和的眼神,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熊齊和產科主治醫師黨輝輝是一對青年醫生“夫妻檔”。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鮮花、浪漫,而是每天與疾病相伴,與時間賽跑。正因為有另一半的陪伴和理解,工作遇到委屈時,他們相互安慰苦中作樂,成為醫院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相互支持和包容

就是最浪漫的事

“那天我們倆一起出門來醫院,我上24小時的班,她也是。”說起剛剛過去的七夕節,熊齊笑著說,“其實我們平時基本不過情人節、紀念日,沒有這個概念,更沒有這個時間。”

作為重症監護室的主治醫師,熊齊平時工作很忙,每週兩天24小時值班,夫妻兩人有時三天見不著面也是常有的事。七夕節當日,熊齊忙完已經是晚上7點左右了。擔心妻子手術還沒結束,便特意定了份外賣送到她的科室。繁忙的一天這就算過去了,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多特別。

“雖然我也是醫生,但是剛結婚那會也很不理解,為什麼他會忙到連情人節、我生日這種日子都不記得,有時候還會偷偷生悶氣。”黨輝輝說,而現在,她自己一忙起來會忘記結婚紀念日、自己生日。“大概是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比較特殊,只要患者需要,就得從早忙到晚。”

從熊齊所在三樓重症監護室坐電梯上四樓,就是黨輝輝所在的產科病區。雖然兩人工作區僅隔了一層樓的距離,但因工作忙碌,基本上見不著面。有時即使擦身而過,兩人也忙得連眼神交流的時間都沒有。“工作時,我們不像情侶,更像是普通的同事。”黨輝輝笑著說。理解彼此的忙碌和辛勞,相互支持、彼此包容,是他們能給對方做的“最浪漫的事”。

默契無間、互相慰藉

繁忙工作中很甜蜜

工作中是默契無間的同事,在生活中是互相扶持的愛人,正是兩個人的相互陪伴,讓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似乎變得輕鬆起來。

前不久,熊齊收治了一位60多歲的車禍患者,入院時老人脾破裂,多發性骨折。面對高昂的醫藥費,患者家屬打起了“退堂鼓”。“只要患者還有一絲生存的希望,我就不會放棄。”為了說服患者家屬,熊齊一連五天不停地打電話給家屬說明患者情況,希望他們能繼續治療。

“醫生是一個良心活兒,我們不能眼睜睜地放棄任何一個患者,在這件事上,我支持他。”黨輝輝說。正是因為丈夫熊齊的堅持,感動了患者家屬,終於同意繼續治療。如今,老人已經平安出院。

除了在病房查房,黨輝輝還會去門診坐診。門診中,有個別患者家屬因為焦急常常會帶著情緒,就會朝醫護人員發脾氣。“有不少家屬在做產檢時,自己覺得沒必要就不願意做某一項檢查,當我們耐心勸說時,就大聲斥責我們胡亂收費。”工作中受到委屈,黨輝輝就會向熊齊“吐槽”。而對於妻子的“吐槽”,熊齊特別理解,這讓他可以更好地安慰妻子。正是因為有熊齊的陪伴和安慰,讓黨輝輝的壓力減輕了許多;愛人的陪伴,也讓熊齊在工作時感受到獨特的幸福和甜蜜。

作為長年奮鬥在崗位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黨輝輝覺得自己和丈夫的付出不算什麼,唯一比較內疚的是對自己的家人。“醫院裡像我們這樣的‘夫妻檔’還有很多。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就像時鐘上的秒針一樣一刻不停地運轉,不能掉鏈子,要比別人付出更多。”

趙新友和陸士成——

最浪漫的事,和她一起救死扶傷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關節外科醫生趙新友和內分泌科醫生陸士成,是濟醫附院兗州院區的一對高層次人才“夫妻檔”。200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陸士成跟隨男友趙新友來到兗州這座陌生的城市,又愛上這座城市。十餘年中,夫妻倆用仁心、用醫術,共同護佑著患者的健康。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這四對“夫妻檔”的“醫路”歷程讓人敬佩

三天兩夜見不著面

回家討論的還是工作

“大爺,回家注意控制飲食,不能吃的不要再吃了。”13日上午,內分泌科護士站旁,看到一位糖尿病患者提著東西往外走,陸士成趕緊囑咐兩句。

此時,丈夫趙新友剛做完手術,換好白大褂,出現在妻子面前。因為接受採訪,夫妻倆有了短暫的相聚。“同在一家醫院上班,他是剛下24小時的班,我剛開始上24小時的班,明天他又該上白班,也就是說,我們倆從昨天早上開始,再見面,得等到明天晚上,三天兩夜。”陸士成算了算,可這一算,她不禁驚呼,也有些心酸。

雖然當天早上是下24小時的班,但趙新友並非到點就走。“有手術就得做完,沒有的話也得看看病歷。”趙新友是關節外科醫生,這兩年科室重點發展微創手術治療,尤其是腔鏡外科手術,對患者創傷小、恢復快,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醫院為了培養年輕醫生,2013年和2018年,趙新友兩次被派往北京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進修。進修結束後,他帶回了先進的診療手段。比如,醫院以前只能進行膝關節手術,現在肩關節和肘關節手術都可以。“有位患者,肘關節只能彎曲90度,吃飯、梳頭都無法做到,經過手術,前幾天來複查,恢復得很好。”這種時候,趙新友就非常自豪。

給患者做關節外科手術,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先治療糖尿病、血糖等,夫妻倆的工作內容有交叉,在家時交流的也比較多。對於選擇醫生職業,夫妻倆都是奔著救死扶傷,而兩人最浪漫的事,也是共同救死扶傷。“鮮花、掌聲都不重要,患者的一句反饋,就足夠了。”陸士成說。

畢業後毅然回鄉

錯時上班照顧孩子

趙新友和陸士成都是碩士研究生,在整個醫院都是學歷比較高的。陸士成上大五時參加社會實踐,認識了在濟南讀研一的趙新友。本科畢業後,陸士成去廣東讀研究生,兩人開始艱辛的異地戀。這一堅持就是三年。

2008年,趙新友臨近畢業時,導師給他介紹了一份在濟南的工作,但和女朋友一商量,兩人一致決定,回家!一年後,陸士成畢業,也來到了趙新友就業的醫院。“大城市不缺人才,我們想著回家,給家鄉人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自小體弱多病,趙新友從初中就確定了學醫的決心,幫更多人緩解痛苦。

夫妻倆三天兩頭不見面,或許有人會疑問,為什麼不調成一致的上班時間?“這也是我們專門調整的,都是為了孩子。”陸士成說,兒子今年7歲,工作忙,夫妻倆陪孩子的時間不富裕。調成不一致的上班時間後,尤其是週末時,夫妻倆一人週六坐診,一人週日坐診,如此一來,就能保證有一人帶孩子出去玩。

至今,陸士成已經在醫院工作了10年,這名濟南來的媳婦,也成了濟寧人、兗州人。十年裡,她見證了兗州的發展變化,見證了兗州人民醫院到濟醫附院兗州院區的騰飛。未來,她還將繼續與丈夫攜手,共同提升診療技術,提升看病治病能力,護佑這一方鄉親的健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賈凌煜 褚思雨 黃健恆 通訊員 張德君 韓偉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