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織網 網上賣網 湖北天門彭市一張漁網織出億元產業

手工藝 電子商務 移動互聯網 大學 中國水產養殖網 2017-03-28

22日中午,天門市彭市鎮中劉村,68歲的杜望嬌坐在簷下,接頭子、上網片、縫中線……飛梭走線中,一張漁網很快就被加工成一條地籠。

農忙時下地種田,農閒時家門口織網,杜婆婆老兩口憑著這份老手藝接活,一年收入1萬多元。

在彭市鎮,2萬名老少婦孺靠一手漁網編織絕活,織出了一個億元產業。

小漁網織出大名堂

網布、網線、網墜……走進彭市的街巷村落,“網”無處不在。

藍瓦白牆的漁網加工廠,不時可見。車間裡,機器轟鳴,拉絲線、繞線圈、織網片……一道道工序讓人眼花繚亂,卻又有條不紊。

房前屋後,男女老少,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熟練而悠閒地穿網須、纏鎦子、編漁網。“織漁網、賣漁網,全鎮三分之一的人吃漁網飯。”鎮黨委書記陳志偉說,從手工編織到機械作業,從分散經營到規模生產,從家庭副業到創業帶動就業,漁網產業已成該鎮支柱產業。

漢江邊的彭市鎮,自古多漁民,織漁網的手藝代代相傳。上世紀90年代,彭市開始引進漁網織機。網片由企業機械化生產,而裝掛浮子、腳子、穿邊等工序則交由千家萬戶手工完成。“基礎在一家一戶,規模在千家萬戶”,企業與家庭協作的生產模式,讓漁網業隊伍迅速壯大,彭市漁網逐步叫響全國。

經過多年發展,彭市已成為湖北最大的漁網生產和加工基地,形成了17家生產企業、200多家經銷大戶、2萬多人從事漁網裝扎的產供銷“一條龍”格局。產品暢銷全國,並遠銷俄羅斯、越南、東南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1.5億元。

把漁網搬上互聯網

時近中午,30歲的左武林才起床,打開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樣的生活,從他回鄉開網店的那天就已開始。

左武林是中劉村3組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深圳打工。2015年9月,他回鄉開起了網店,在淘寶上賣漁網。

漁網是哥哥左聖武的漁網加工廠生產的。2013年,在湖南打工的左聖武率先回家辦廠,如今兄弟倆“前店後廠”攜手掘金。

左武林每年坐在家裡賣漁網,就可賺10多萬元。然而,作為全鎮第一個網上賣網的試水者,他起步並不順利。苦守兩個月,才等來第一單生意。下單者來自福建,一張捕螃蟹的網賣了260元,利潤30元,這讓左武林印象深刻。

如今,左武林的網店生意火爆,單月最高賣出4萬多元,一年銷售額30多萬元,且30%的利潤率遠超傳統銷售模式。

左武林的成功,引來不少跟風者。

52歲的鐘先仿是漁網經紀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彭市人,鍾先仿一輩子都在織網、賣網中打轉。

去年,鍾先仿在手機微信上做起了微商生意,朋友圈裡聯繫訂單,微信轉賬發貨收款。他銷售的每張漁網上,都附帶了二維碼,只要用微信掃一掃,就能聯繫他預訂。

去年,鍾先仿的漁網銷售額過百萬,其中,通過手機銷售佔比超過30%。嚐到網上賣網的甜頭,鍾先仿計劃今年在淘寶上開網店。

近兩年來,彭市漁網產業搭上了網絡快車。“線下培養客戶,線上拓展營銷。”鎮黨委副書記王永祥介紹,目前,該鎮已有6家漁網網店,年網上銷售額超過百萬元。

期盼攜手織大“網”

從業人數:湖北彭市,2.2萬人;安徽槐林,2.4萬人。

生產企業:湖北彭市,17家;安徽槐林,500多家。

產業產值:湖北彭市,1.5億元;安徽槐林,51.01億元。

一份最新的漁網產業調查報告顯示,彭市漁網“醒得早、起得遲”。

同彭市一樣,位於安徽省巢湖市的槐林鎮也有著悠久的漁網編織傳統。上世紀90年代之前,彭市漁網還遠超槐林。

然而,此後彭市逐步被對手甩開。

是產品質量不行嗎?60歲的鐘茂才並不服輸。

鍾茂才,彭市最大漁網生產企業——湖北鑫漁網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是彭市漁網產業第一人:第一個創辦漁網企業、第一個引進織網機、第一個引進拉絲機……

在鍾茂才看來,自己的“江宏”漁網質量並不比槐林漁網差。以漁網核心競爭指標“絲線拉力”為例,國內絲線最大拉力強度為28牛,“江宏”達到27牛,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可排進前三位。“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是彭市漁網難以做大做強的關鍵。”王永祥認為,缺乏長遠大局觀念和產業發展規劃,嚴重削弱了彭市漁網的市場競爭力。鍾茂才說,彭市只有自己一家企業生產網線,上下產業鏈幾乎一片空白。當地企業都是到外地買絲,然後進行加工和銷售。

融資難是另一難題。鍾茂才介紹,漁網企業流動資金需求量大,一臺織網機需20萬元,彭市大部分漁網加工廠受資金限制,一般只有兩三臺織網機。而在槐林鎮,一個村就有織網機上千臺。“在槐林,企業購織網機可獲政府補貼,且設備可以抵押貸款。”鍾茂才認為,彭市漁網要做大做強,槐林經驗值得借鑑。(嚴運濤、付磊磊、董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