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手工藝 木雕 雕塑 藝術 東陽工藝美術 2017-04-04
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創作中的陳一中

近日,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作品線上義拍活動舉行,浙江首批獲此殊榮的16位大師在此次活動中全體亮相,其中就有我市木雕大師陳一中。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行業盛事,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工作於去年12月在我市舉行。出生於1976年的陳一中以精湛的技藝、精妙的作品折掛,成為我市第一位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

“人力可為,要有自我”,24日,捧著剛剛頒發的證書,陳一中提起了自己的座右銘,“在木雕藝術的道路上,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是最簡單的生存方式,但這樣永遠都無法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所有對自我的堅持,都是對前人成就的創新性突破。”

27年從藝路,陳一中走得格外艱難:掙脫天賦的限定,步出師長的窠臼,每一步都在歷劫。

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山水木雕作品

不做尋常畫師 誓做雕花巨匠

南市街道紫溪村,一代報人邵飄萍的故里,也是陳一中成長的故地。耕讀傳家、習書作畫,在紫溪蔚然成風。在陳一中家裡張掛著的“福祿壽三星”中堂畫,就由14歲的陳一中繪就。由於造型準確,設色精緻,幾乎每個見過此畫的人,都會誤認為是市場上購買的年畫。

年少時的陳一中,在鄉鄰親友的稱讚裡,許下了日後從事國畫藝術的初心。他至今珍藏著姑婆邵一萍的花鳥畫作品集。作為邵飄萍的堂妹,邵一萍的花鳥丹青造詣聞名裡邑,遠播湘楚,成為陳一中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偶像。

初中畢業後,意外失牯的陳一中迫於生計,進入原東陽木雕總廠學藝,接觸了陸光正、馮文土等木雕大師。對照著他們的圖稿打坯時,陳一中屢屢被震撼:“以我當年的畫藝,堅持下去充其量只能成為鄉間畫匠。我沒想到,繪畫還可以轉化為木雕,美化日常生活。”生活美學的認知,就伴隨著斧鑿聲聲,鐫刻在陳一中心頭,逐漸轉化為誓成木雕巨匠的心願。

短短几年,陳一中脫穎而出,進入木雕研究所從事設計工作,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親灸,並受命成為東陽木雕技校最後一任校長。此時,傳統工藝美術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正處於轉型低谷,生源難以為繼。為了保留東陽木雕的香火,陳一中駕車驅馳省內各縣市,“最後一批學生總共只有20多人,和當年2000多人報考的盛況形成天壤之別。面對這個局面,我難受、傷心。”回憶舊景,陳一中幾欲落淚,“東陽木雕被東陽人冷落,同行迫於經濟壓力紛紛離開木雕,可是我舍不下東陽木雕,也不相信東陽木雕就此沒落。”

一念所繫,讓陳一中與東陽木雕結下了“三生三世”之緣,迎來了木雕文化的復興。

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喜悅系列”作品1

步出傳承窠臼 開創清新畫風

在陸光正的一眾徒弟裡,以陳一中的藝術風格最接近其師。學藝期內,他幾乎看遍了師父的所有手稿,從構圖到細節,莫不了然於胸,並逐漸在師傅所傳授經驗的基礎上,摸索總結出了許多木雕藝術的法則。

如果說設計思路對應著整體把控能力,那麼,細節的設置往往隱藏著眾多微妙而不願對人道的心思。“很多人看我師傅的作品,覺得許多細節是隨手拈來,不願深究。其實,這些細節不是烘托主題,就是渲染氛圍,還是平衡畫面、表達情感的利器。”陳一中說,陸光正木雕作品中的許多細節都有據可依,一隻仙鶴的造型可能就來自《瑞鶴圖》,一叢竹子的姿勢可能就借鑑了鄭板橋的畫作。所有這些都是在博採眾長的前提下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這是許多學藝者最容易忽略之處,也是自己潛心研究的對象。

因為深得陸光正木雕藝術的心源,陳一中多次協助師傅設計製作,杭州雷峰塔、無錫靈山梵宮、北京雁棲湖APEC會議中心、杭州G20峰會國際會議中心等地,都有他的作品。

當無數人模仿陸光正的作品以謀利時,陳一中卻在大家的讚譽中看到了危機。“學藝,學的是技藝,是精神風骨,是創造能力,而不是畫面元素。我與師傅的作品越像,越說明我有成為他的影子的危機。”要有自我,成了陳一中的突破口。他開始摒棄師傅作品中的通識符號,尋求更個性也更清新的表達方式,大膽涉足東陽木雕中鮮見的題材。曾記得10年前,他以紫藤花作為木雕表現主體,就讓人耳目一新。稍後,他以“春江水暖鴨先知”入畫,僅以三兩枝桃花和一對野鴨,就營造出詩意盎然、意猶未盡的畫面。而他去年被省文化館收藏、曾隨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赴日交流的《吉地三元》,則借鑑了東陽傳統民居中的斗栱造型。2015年他為橫店龍景雷迪森山莊設計製作的大型木雕,雖沿襲陸光正獨門技法“多層疊雕”,但借鑑自傳統山水名畫的構圖和意境,讓作品顯得清新淡雅,跳出了山水題材木雕的沉悶感。這幅面積達30餘平方米的《溪山訪友》以成熟洗煉的藝術風格,成了陳一中的代表作,也生動地詮釋了陳一中對“得意忘形”的新理解——得師傅之“意”,忘師傅之“形”。

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喜悅系列”作品2

觀照生活美學 推動木雕簡化

年歲漸長,陳一中漸有返璞歸真之勢。生活中的他謝絕應酬、遠離娛樂,創作中的他貼近生活、刪繁就簡。外觀的小體量、雕刻的精緻化、題材的生活化,成了他的木雕創作方向。

在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中,陳一中送審的作品是“喜悅系列”。這組作品以江南民居為背景,或是一堵照壁,或是一座臺門,或是一段花牆,再分別以石榴、梅花、葫蘆等植物作為主體,點綴上寓意吉祥的蜘蛛、喜鵲等,表達喜從天降、喜上眉梢等主題。整組作品運用圓雕、半圓雕等技法,形成高浮雕的立體感,再以上色強化畫面效果,突顯熱烈喜慶的氛圍。詩化的意境與生動的造型,讓它們面世後就被爭相收藏。

“‘喜悅系列’木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簡潔,不像傳統東陽木雕構圖講究遠景、中景、近景等,而是直接把主體推送到觀者眼前。它在簡化背景的同時,通過強化造型,使畫面較傳統平面浮雕更加立體。”陳一中說,這組木雕中的雕刻要素都很普通,但是更加寫實,更具生活氣息,傳承的是寓意,創新的是造型。

簡,正在成為陳一中的創新法則。在“喜悅系列”木雕中,他大膽摒棄了外框,使其成為立體的平面浮雕。拋棄外框的做法,既避免了傳統外框開裂變形的弊端,也象徵著他突破舊有條框限制的探索。今年,他推出了“紅色系列”,更是讓人找不到框。首件作品“別樣紅”,一方圓洞窗邊,一叢花瓣肥厚飽滿的月季花嬌豔欲滴,透過花窗,可以看到後面竹編的簾子。這件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內嵌線路”,所有的電線嵌在花窗“牆體”內,打開電源就能亮燈。“之所以採用無框、內嵌線路裝置,就是讓它可以整體嵌入居室的各種背景牆內,迎合了新中式裝修風潮。”陳一中說,這組木雕畫面非常簡潔,沒有冗餘元素,與當下的室內設計風尚吻合。而它的詩意並未隨著畫面的簡化而削弱,“花窗、竹簾都是傳統園林中常見的,作品取意於‘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但是把黃花換成了紅花,意境更加積極,寓意更加吉祥。”

在陳一中看來,木雕本身就是減法的藝術。多年來,在畫面設計上,傳統東陽木雕一直追求構圖飽滿,卻因堆砌過多的元素而顯得擁擠累贅。現在,是該對畫面做減法的時候了。“畫面減法,減的是冗餘要素,而不是減精氣神。相反,還要不斷豐富意蘊,使它的意境飽滿大氣,更具生活美學意韻。”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斷向外尋求,讓自己對生活的體悟更加敏銳,對畫面的取捨更加有度。像藝術館的藻井,他在取法敦煌藻井元素的同時,吸收了傳統生活美學元素如“二十四節氣”。

堅持自我,張揚的是藝術個性。在陸光正大師的木雕藝術“母體”中,陳一中用磨刀的功夫,砥礪再造了一個嶄新的自己。

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堅持自我,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陳一中:從古人風骨中觀照自我

近日,市博物館館長、中國木雕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榮軍趕到木雕小鎮,參觀陳一中藝術館。在館內,陳榮軍發現了幾件淺浮雕山水作品,其水紋在現代木雕中極鮮見,卻與他十幾年前收藏的古木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遊絲紋”,佈滿畫面空白處,卻毫無壅塞感,靠的就是作者對紋路變化的掌握與位置的安排。

這種創新,得益於陳一中對傳統木雕文化的深耕。他喜歡收藏,但財力有限,就經常開著車到鄉下轉悠,和收藏界人士交朋友,以便及時接觸老木雕精品。前幾年,他用金絲楠木創作山水題材木雕,在觀察木質、紋理時,想到了古木雕上的“遊絲紋”,遂催生了新作。

“古人的作品頗見風骨,它們給我最大的體悟就是不雷同、求創新。”陳一中說,古代東陽木雕題材多元,但也趨同,戲文故事、民間傳說、吉祥花鳥、博古陳設,等等。“能見到與眾不同的題材相當不易,古代木雕工匠學歷不高,因此設計上多因循之作。”陳一中說,這些同題木雕卻有不同面貌,顯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創造力,“同樣的題材,在他們手下演繹出不同的畫面,這種努力不趨同的做法,值得今人學習。”

受此啟發,在27年的木雕生涯中,陳一中多次用刀筆“同質異構”,精品迭出。在他看來,這個時代的東陽木雕不缺精品,但缺原創精神,跟風模仿嚴重,“技術發展讓模仿變得容易,也讓創新變得更難,大家都對模仿形成了依賴,而且很多仿作幾乎不作更改,猶如複製。”他認為,政府在加大原創著作權、專利權保護的同時,更要保護“勇吃螃蟹的第一人”,力推勇於創新者,比如送他們到國外進修、參展,促進國際木雕文化交流,“買木雕,到東陽;買原創,到東陽”,應該成為和“買紅木,到東陽”並駕齊驅的口號,並通過評獎、評審等機制,進行原創保護。

“每個東陽木雕從業者,都應該學習古人的風骨,創造自我,堅持自我,張揚自我。”陳一中說,業界人士不妨多從古人作品裡,觀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和創造能力,“只有在思想上觸動,才能擁有創造創新的勇氣。何況,古人的作品裡有無窮盡的文化信息,值得我們探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