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蘇漢斌 今年76歲

退休教師

15年裡,他變廢為寶做手工板凳

目前已送出1000多張

他做的板凳只送給

“ 為人民服務的人 ”

……


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蘇漢斌的“祕密基地”,就藏在湖塘城管中隊的大院裡。

每天早上8點,76歲的蘇漢斌騎著那輛黑色鳳凰牌自行車來到這裡,開始一天的工作。車子停在教室外,車軲轆鋥亮,一看就是主人愛惜的緣故。


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這是一間空置已久的教室,斑駁的灰白牆面,裸露的紅色磚塊,黑板上殘留的粉筆字,依稀還有當年的氣味。那是當了40年老師的蘇漢斌最熟悉的氣味。

如今,教室裡入眼的是形色各異的舊木料,取而代之的是略帶潮意的淺淡木香。倒置的課桌椅,被當成了儲物櫃:錘子、螺絲刀、熱水壺、大小鐵釘……零零碎碎,滿滿當當。


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靠窗的牆邊,擺放著數張做好的板凳。舊木料大小不一、材質不等,每張板凳做得也都不一樣。“就像對學生要因材施教,做板凳也是一個道理。”蘇漢斌說。

蘇漢斌老家在雪堰鎮漕橋,1963年從鎮江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次年被分配到新疆農四師64團可克達拉農場做老師。在哈薩克語中,“可克達拉”意為“綠色的原野”。可是,當蘇漢斌輾轉奔波7天,踩上貧瘠的鹽鹼地時,心裡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頭頂的日光燈不時閃爍,記憶中的影像不斷閃回。蘇漢斌最終留了下來,就像當時流行歌裡唱的那樣:“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1974年,蘇漢斌任64團三中校長。雖說是校長,但更像是總務。“當時,國家提倡勤工儉學,我就跟著木工學手藝,到了寒暑假就修理課桌椅,能省一點是一點。”

1986年,蘇漢斌調回武進工作。2004年,從教育崗位上退休,定居湖塘。其間,儘管教學條件越來越好,但修理課桌椅的習慣保留了下來。

“退休那幾年,恰逢大建設大發展時期,拆遷工地上舊木料隨處丟棄,太可惜了!”蘇漢斌想,一邊是城市新建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森林被破壞;一邊是拆舊過程中存在大量木材浪費的現象,何不變廢為寶呢?


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於是,他開始在拆建工地或者新建小區轉悠,看到廢棄的木料就撿回家。“教書先生撿破爛咯!”一旁的人不時指指點點,看起了“熱鬧”。蘇漢斌也不在意,在家敲敲打打,忙活開來。板凳做好了,一張張送出去,分文不取。

漸漸地,人們似乎明白了他的苦心。有人將家裡閒置的破傢俱送了來,有人看到哪裡廢木料多會特意趕來告訴他,還有人送來了趁手的木工工具。看到老師幹活吃力,有學生還給他添置了電動工具。

蘇漢斌從工具箱裡取出4把刨子,一一擺好,“這把是1987年回鄉,新疆一位老木工送的,跟了我32年了。這把是學生家長送的,這把是朋友送的,這把是別人不要我撿回來的。”刨子觸手光滑,暗沉的顏色是歲月的痕跡。

廢木料越積越多,家裡擺不下了,蘇漢斌借了現在的工作室。每天早8點到晚5點都泡在這裡,量算、鋸木、推刨、鑿眼、組裝、刷漆……只中午回家休息3個小時。工作室搬過兩次家,可老伴兒楊清玲一次都沒有來過,“她不支持我做板凳,但是到飯點回家,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蘇漢斌知道,老伴兒是心疼他的身體。幾年前,蘇漢斌身患腸癌,手術後身上一直有掛袋。


15年裡,他變廢為寶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張,只送給……


退休至今,張漢斌送出的凳子已有千餘張。送板凳,他有自己的規矩,只送給“為人民服務的人”。社工、保潔員、城管隊員、醫生護士……都是他送板凳的對象。有一次,看到一位賣菜的農民坐在泡沫板上,蘇漢斌拿了一張小板凳塞了過去;又一次,看到街邊補鞋的夫妻長時間彎腰吃力,回家設計製作了一張高度合適的板凳送了去……

牆邊堆放的板凳,蘇漢斌已經找到了適合的主人,“想再做多一點,在教師節那天送給優秀老師們當節日禮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