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手工藝 泥塑 雕塑 藝術 老家老家 2017-06-08

他們是傳統手工藝的守護者,

原本散落在坊間旮旯,

他們靠著自己的一雙巧手,

博一聲喝彩,賺一份生活。

2004年,

一位旅日歸來的老武漢人來到江漢路,

發現當年的民眾樂園已不復往日搭臺唱戲、藝人齊聚的景象,

便決心複製以往的輝煌。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武漢民眾樂園舊址

在江城四處尋找民間藝人,

在水塔附近擺開場子。

其中,梅、楊、高、沈、胡、林、狄、諶八人成為受到市民追捧的“民星”。

自那時起,

江城八怪”的名號不脛而走。

有人說,是不是一個地道的武漢人,鑑別方法就是認不認識“江城八怪”!

1

高人“泥巴怪”隱藏在解放公園裡

現年57歲的泥人胡是“江城八怪”之一,他的工作室位於漢口江岸區解放公園名塔園內。

如果不是尋訪泥人胡,我們大概不會知道,在解放公園的中心島位置,竟有這麼一處安靜到幽僻的地方。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解放公園名塔園

塔園內,除了林立著各類佛塔外,還有將園子圍起來的一排紅房子。泥人胡雕塑工作室就是這其中的兩間。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胡作林在工作室前

走近泥人胡雕塑藝術創作室,水泥、玻璃鋼、石膏、青銅、漢白玉等各種材質的頭像整齊的擺列著,看那一個個肖像塑造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泥人胡原名叫做胡作林,是武漢黃陂人。

他長得很白,眉毛很濃,臉型瘦削,手指纖長。

雖有軍隊生涯長達十幾年的歷練,卻依然文氣十足,帶著藝術家的氣質。

“泥巴怪”這個外號是有來源的。

為了讓人物肖像雕塑“形神兼備”,他動手雕塑前,常與雕塑對象聊天,反覆觀察對方表情,揣摩其個性,然後再精雕細琢,力求做到“形似神更似”。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著名攝影作品《江城八怪——泥人胡》被武漢檔案館收藏

胡作林可在2小時內對著照片或真人模特塑造出1:1

的泥塑頭像,且做到神形逼真,塑誰像誰。

胡作林說,因為內心一直有種泥巴情結在,所以他才能捏了近四十年的泥巴。

胡作林小時候在農村長大,那個時候很少有人買得起玩具,泥土,是每個孩子都能接觸到的“玩具”。

他們釋放想象力,以泥土為源,用雙手搓、捏出各式小物事。

那時候,還在黃陂讀書的胡作林總喜歡蹲在路邊、或是學校裡有土地的地方,捏小人兒、小貓小狗等,送給同學一起玩。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小學生在泥人胡工作室玩泥巴

讓同學們驚歎的是,所有人一起捏泥人時,總是胡作林捏的最逼真。

或許,天分就是從那時候顯現出來的。

2

他生在一個泥塑之鄉

黃陂泥塑歷史悠久。

早在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著民間泥塑,匠人們會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出售,這便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

從1974年開始,黃陂農民自發地開始利用傳統的泥塑方式配合形勢教育,塑村史家史、塑新人新事。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胡作林在老家黃陂錄製節目

他們用籮筐扁擔,把這些小型泥塑像貨郎擔一樣,送到家家戶戶,送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展示。

黃陂農民創造的這些泥塑作為新生事物,馬上引起了上級注意,湖北美院和中央美院的專業雕塑家也聞風而至,到黃陂舉辦泥塑培訓班,輔導農民提高泥塑技術。

當時,黃陂縣幾乎每個公社都辦了農民泥塑培訓班,這種廣泛的民間雕塑活動,為黃陂培養了雕塑一大批愛好者,胡作林便是其中之一。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泥塑雛形

1975年,還在讀高中的胡作林被學校推薦到培訓班學習,雖然只是短暫的寒暑假,但在啟蒙老師項金國的指導下,就已讓胡作林大開眼界,他萌生了追求泥塑藝術的想法。

只不過,萌芽未破土,便掩埋在生活的塵埃中。高中畢業後,胡作林就報名參軍了。

3

戎涯不棄玩泥巴

從1976年底入伍到1991年轉業,胡作林當了十五年的兵,一路從列兵晉升到副營級,直至最後轉業到地方,他也從未放棄對泥塑的熱愛。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軍人時期的胡作林

剛去部隊,訓練較多,沒有那麼多業餘時間供他消遣,所以每次在野外演習,他都要抑制那股從地裡抓一堆泥巴回部隊玩的衝動。

每晚,他趁室友熟睡之際,一個人躲到樓道盡頭的洗漱間裡捏泥塑。因為他擔心捏泥塑吵到室友休息,而且加只有洗漱間是24小時供電。

發現胡作林有大半夜不睡卻躲在一旁玩泥巴的愛好後,巡夜的老師也曾訓斥過他,不過很快就被他的技藝折服。

好像捏的是那麼回事!挺像的,挺好看的...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胡作林根據舊照片為自己塑的像

漸漸地,也就默許了他這一愛好,到最後,甚至是鼓勵他搞業餘創作。

胡作林說那時候的軍校學習,業餘學“吹、拉、彈、唱”的人很多,但像他這樣“玩”泥巴的人很少,所以在畢業文藝匯演上,他的泥塑作品還得了獎。

當然,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如果只憑自己一門心思的專研,缺乏老師的教導,恐怕他的技藝得不到如此顯著地提升。

胡作林大概不會想到,他的一次探親假竟讓他與恩師意外重逢。

那時候,恩師項金國已從黃陂文化館被推薦到湖北美院上學,畢業後先是留校任教,後出任雕塑系主任。

湖北美院靠近胡作林的家,所以從那以後,只要有空,胡作林便上項老師處旁聽他的講課,再續師徒之緣。

再度跟隨恩師學習,胡作林的技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4

以泥為生,是他人生最大的抉擇

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場經濟的燎原之火燃起,胡作林身邊的人也紛紛搞起了下海創業。

因為家庭的原因和社會風潮的影響,即將晉升為正營級幹部的胡作林選擇了轉業。

1991年,32歲的胡作林從部隊轉業至漢口解放公園,先後任過部門經理、黨支部書記等職。

工作之餘,胡作林總覺得缺點什麼,愛好或者精神寄託?人活著總要有點精氣神吧!

於是,胡作林便利用休閒時間,再度搗鼓起他從來就沒有放棄過的業餘愛好——泥塑。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泥人胡工作室外景

起初,他把大罐大罐的泥巴往家裡搬,罈罈罐罐恨不得要擺滿一屋子,滿屋子的泥巴讓妻子非常不滿,不光弄髒了地板,更重要的是整個屋子快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2000年初,胡作林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現在舒服的事業單位工作,在解放公園租下兩間屋子開辦工作室,胡作林將其命名為“泥人胡肖像雕塑工作室”。

不惑之年創業,胡作林將這個工作室視為他的第二個家。除了受邀外出做大型活動的作品外,胡作林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個工作室裡度過。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創作中的胡作林

安靜的塔園裡,

兩間並列的房屋,

一間搞創作,一間做收藏。

胡作林便是在這個小小的工作室裡,將他的泥塑藝術發揚光大直至被世人知曉,但這個過程並不像他想的那麼順利。

5

傳承,是個難題

十幾年一門心思地鑽研泥塑藝術,讓胡作林的技藝日漸精湛。

因為精,他的作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的藝術成就也越來越高,而這其中最大的成就莫過於被評為武漢泥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06年,武漢泥塑及其他61項傳統文化項目就被列為首批武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被收錄在展廳裡的“泥人胡”作品

2010年,胡作林參加湖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人”的評選,被授予“湖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泥塑一級)”稱號;

2013年,他參加“湖北省大師級民間工藝傳承人”評選,獲得“民間工藝傳承人”稱號,開始享受政府資金扶持;

2014年,他被評定為“武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

作為“非遺傳承人”,很多人慕名而來向胡作林拜師學藝。他一共招收了38個徒弟,但堅持學下來的只有5、6個。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因為,前來學藝的人雖多,但是因為學手藝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守得住寂寞。

很多人奔著“泥人胡”的名氣學點基本的手藝就回家開店。然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手藝的精髓一定要心誠與持之以恆,所以技藝能到什麼程度,胡作林也不敢保證。

有時候,遇到那種天分極高但家境貧寒的徒弟,胡作林除了自己掏腰包資助徒弟外,還會額外的交些活給徒弟做。

因為胡作林想找到一個真正誠心學手藝的徒弟,把自己的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自幼玩泥,戎涯不棄,以泥會友,切磋技藝。”

掛在泥人胡工作室正中的這幅字,也是這個被稱作江城八怪之一的“糊裡糊頭”泥巴怪胡作林的寫照。

而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在他身上,也肩負著將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重任。

只是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胡作林與自己的作品

就像胡作林說的那樣,傳承的東西一定要有市場,這樣才能有鮮活的生命力。

為此,他創作了一大批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物泥塑作品,受到人們的稱讚。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製作鐵路部門定製的文化牆浮雕

如今,胡作林的泥塑越來越被市場和社會認可,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定製泥塑頭像。甚至有人喜歡泥人胡的作品,開始專門收藏他的泥塑作品。

江城八怪之“泥巴怪”:兩小時做出逼真塑像,作品排隊難求

胡作林歷時30天完成的老子半身像,置於武當山

將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

我想,大概就是胡作林這樣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