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手工藝 雕塑 建築 書法 上海觀察 2017-06-15

一邊唱經,一邊剪花樣,2分鐘內,複雜多變的花鳥蟲魚躍然紙上;手中一把刻刀,將山川河流融聚於彈丸,將皇家林苑微縮到方寸之間;仿真的船模製作精細到出神入化,“送”進瓶中便能“揚帆遠航”……今天,18項生於本土、隱匿於民間的非遺絕技,在2017楊浦區非遺節上重現於世,並開放給公眾參與學習。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瓶中船模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建築微雕

今年6月10日是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楊浦分會場,楊浦非遺節把耗費十年挖掘出的32項本土非遺中,18項具有展示性的非遺技藝帶到黃興公園的活動現場集中展示,授課老師正是身懷這些絕技的非遺傳承人。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鄭樹林與上海花樣經

鄭樹林是從20歲開始學習花樣經的,那是20世紀上半葉,滬上剪紙興盛一時。上海人稱剪紙為“花樣”,那是因為在上海開埠之初,許多北方剪窗花的剪紙藝人流浪至此,帶來了剪紙的手藝,上海人家貼窗花的很少,但上海女性在旗袍、鞋面、枕套、床幃等繡花所需要的底樣是當時需求最旺盛的剪紙類型。久而久之,剪紙在上海就變成了“花樣”。

和中國傳統剪紙手藝不同的是,“花樣”是一種即興快速現場製作的剪紙,並且伴有邊剪邊唱的口頭文學形式。“靠剪紙營生的藝人們現場製作花樣通常需要三五分鐘,怕買家等得不耐煩,同時也為了多招攬客人,有些藝人就一心兩用,一邊剪紙,一邊唱起了花樣經,一首花樣經唱完,一張花樣也剪好了。”

說著,鄭樹林就在紙上飛快地剪起來,只見他拿剪刀的右手只負責控制開合,全靠左手靈活的轉動來剪出輪廓。不到兩分鐘,一幅“金雞報曉”便躍然紙上,線條流暢,不留一點白邊,輪廓精細處看似一碰就會斷開,高超的技藝讓現場民眾驚歎不已。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鄭樹林從20歲就開始師從剪紙大師苦學剪紙。“當時我家姐姐結婚,我看到鄰居叔叔一把剪刀‘咔咔’兩下就剪出了一幅紅雙喜,驚為天人,決心拜師。”第一年學剪阿拉伯字母,第二年剪梅花,第三年開始臨摹老師的小品……就這樣經過了七年苦練才獨立掌握這門手藝。

剪花樣完全沒有草稿,直接上刀就在紙上剪,這要求第一刀下去就要定位,佈局、大小、形態都要在心中。“剛開始學剪紙的時候,我給自己加大壓力,‘一百一百’地剪。”何謂“一百一百地剪”?鄭樹林告訴記者:“紅雙喜剪了100個,菊花剪了700種,動物、植物的千姿百態,每一樣都剪出上百種形態來。”因為心中有“貨”,鄭樹林什麼都能剪。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除了熟能生巧,還要靠平時生活中仔細觀察一切事物。“你看這竹筍是細尖的,冬筍則是圓圓的,小鳥在左邊是剛剛停下來,如果放在右邊是準備飛走……”鄭樹林一邊剪一邊講解著這些規律,“我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個剪紙圖案。”

上世紀90年代,對各種花鳥蟲魚已經十分熟練的鄭樹林開始“剪漢字”。剪紙的基礎是一氣連貫,但漢字的點劃絕大多數是不連貫的,如何剪?他閉門三年,在家臨摹《蘭亭序》等字帖,模仿草書行雲流水般的氣韻,再記在腦子裡,每一個文字的筆畫都按照書法的樣式剪出來。“我剪過的每一樣東西,我都刻在腦子裡。”

花樣經從興起時就是滿足市場需求的技藝,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人們已經沒有了花樣的需求,如何傳承這一手藝成為問題。鄭樹林表示,傳承非遺,生產性保護是較好的方式,目前他帶領著一班學生正在嘗試製作一些可出售的剪紙小品,他剪出原稿,再由其他學生用刻紙的方式批量生產。也有不少企業找到鄭樹林,請他用花樣的形式來剪公司logo。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房氏蛋雕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孫錚立與瓷刻

“楊浦手工藝類的非遺比較多,因為楊浦大工業時代培養了一大批的能工巧匠,很多手藝是家族傳承下來的。”楊浦區文化館館長張亞非介紹。建築微雕的傳承人闞三喜出自一個工藝世家,祖上是楊浦區最早的銀樓,做銀器雕刻,闞三喜自小耳濡目染,並傳承了雕刻技藝嫁接到建築微雕上。但如今工業楊浦已成歷史,立足於過去工業時代的技藝也失去了成長的土壤。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建築微雕

在XO洋酒瓶子裡做船模,是季海生的絕技,各種船型的船按照精確的構造、尺寸進行微縮防止,精密複雜程度非幾十年苦功不能習得。“這又帶來一個傳承的難題,像花樣經、瓶中船模、建築微雕,都屬於非遺絕技,很難在普通民間推廣。”張亞非介紹,非遺一定是活態傳承,通過人來傳播繼承。

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花樣經、建築微雕、瓶中船模…集體亮相楊浦的十八般非遺技藝,你見過幾樣?

麥稈畫

為此,楊浦區文化局聯合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學林出版社、華東師大民俗研究所出版了一本全面反映楊浦非遺項目的新書《匠心之道——上海楊浦非遺項目精粹》,展示了楊浦的千年農耕文明、百年城市文化的發展軌跡。據介紹,楊浦正在區文化館建設一座都市非遺工藝坊,面向全區12個街鎮提供一個非遺的展示、展銷平臺,讓更多人瞭解、喜歡和學習這些非遺項目。

本文圖片:黃尖尖 攝 部分楊浦區文化局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