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深度解析——《寧夏石嘴山:“黑城”到“綠城”的蝶變》

石嘴山 賀蘭山 黃河 盤點 光明要聞 2017-06-04

寧夏石嘴山:“黑城”到“綠城”的蝶變

作者:本報記者 王建宏《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2日 04版)

光明日報深度解析——《寧夏石嘴山:“黑城”到“綠城”的蝶變》

【多彩神州·生態故事】

石嘴山是寧夏的“東北”。不僅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在寧夏北部,更主要的是石嘴山市曾經也是寧夏的“工業長子”,在轉型發展中同樣面臨著與中國東北相似的情況。近年來,石嘴山市發軔產業、民生、生態三大轉型,從昔日“滿天黑煙、滿城黑灰”的“黑城”,出落成“一城綠色半城湖”的“綠城”。

產業從“地下”到“地上”

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

50多年前,石嘴山只是一個百餘人的荒僻小村,大批煤礦工人和“三線”建設者們湧向這裡。40多年後,有一位福建客商在石嘴山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部分廠房,一場沙塵過後,廠房四周被狂風吹得七零八落,客商最終撤資離去。

半個世紀,石嘴山因煤而立、因煤而興,也因煤而衰。最輝煌的時期,這裡的工業產值曾佔寧夏的半壁江山,但生態卻呈惡化態勢。採礦區附近90%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壞,資源枯竭之時,這座城市留下大片“瘡疤”和採煤沉陷區。

不改變以煤為主的“黑色產業”,生態轉型就是一句空話。近年來,該市處置“殭屍企業”90多家,累計淘汰落後產能351萬噸,單位GDP能耗下降14.6%。破舊立新,現代物流和文化旅遊業加快發展,啟動建設中阿物流園、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B型)、奇石山文化旅遊區等項目。

短短几年,石嘴山市在全國67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從2013年第52位躍升到當前的第16位,從達標等次跨入良好等次,居西部同類城市前列。

在石嘴山市,非煤產業比重已超過60%,一煤獨大、依煤而興的工業格局正在改變。石嘴山市實現了產業從“地下”向“地上”的華麗轉身。

城市由“煤城”變“美城”

石嘴山市東部曾有一片溼地,由於幾十年的煤炭生產,長年累月堆積成為“兩座大山”——一座矸石山,一座粉煤灰山,被諷喻為“鎮守”城市的兩頭“黑熊怪”。一颳風,全城便籠罩在黑風之中。21世紀的最初幾年,石嘴山環境空氣質量曾在全國113個重點汙染監控城市中排過倒數第四。

痛定思痛。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生態立市”作為第一戰略,堅定不移推進生態轉型,積極修復和改善老工業基地生態面貌。

“我們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統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法治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城’聯創,著力做好造林綠化、水系優化、城市美化‘三篇文章’,使城市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不斷提高。”石嘴山市委書記彭友東說。

聲勢浩大的春秋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在石嘴山市展開,在賀蘭山東麓的石頭縫裡、在鹽鹼氾濫的白僵灘上、在主幹溝渠和道路兩側,不惜代價增綠褪黑,建成了大武口森林公園等一批城市“綠肺”和田園林帶,使昔日的煤城由黑變綠,由綠變美。

就在5月11日,石嘴山市決定,對城市西側賀蘭山保護區內的所有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一律停止開採,依法有序退出;露天開採的礦山,要全部完成覆土綠化、生態修復;保護區內的洗煤廠、儲煤場,一律停止生產經營,拆除設施,恢復植被……從“踏破賀蘭山闕”到保護賀蘭山,這座意為“黑色駿馬”的綿長山脈將作為天然屏障,更好地抵擋沙漠侵襲。

與石嘴山市園林局局長張建華一起登上城市高樓上的觀景臺,只見巍巍賀蘭山推門而至,不息黃河水蜿蜒北去;曾經的粉煤灰山和矸石山早已被覆土綠化、置石造景,成為“中華奇石山”,汙水橫流的滯洪區則成為星海湖國家溼地公園;星羅棋佈的湖泊和綠地縱橫交錯、鑲嵌在城市之間。

塞上煤城石嘴山,完成了向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市的完美轉型。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光明日報深度解析——《寧夏石嘴山:“黑城”到“綠城”的蝶變》

寧夏石嘴山,這個昔日的“塞上煤城”,完成了向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市的轉型。婁廣臣攝/光明圖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