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用“西控”詮釋綠色發展理念

時政 三國部落 2017-04-28

文/蔡巍

成都用“西控”詮釋綠色發展理念

俗話說:“人間最美四月天,不負春光與時行”。在這個最美的時節,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為我們講述了未來五年成都即將發生的精彩故事。帶我們領略了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藍圖,向我們解答了1600萬市民的城市發展之問。《報告》指出:成都將堅持“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不斷優化拓展城市空間格局,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成都採取“西控”的措施,是不是就等於不發展西邊了呢?相信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甚至誤解。細讀報告,“西控”顯然不是要放棄“城西”,不代表不發展西邊,它指的是要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佈局,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保持生態宜居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就是要始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加快推動生產體系、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綠色化,明顯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建成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至於為什麼要採取“西控”的措施呢?筆者認為:區域的宏觀發展空間其實就是地域空間使然。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區域分工:城東是城市新引擎,城南是新興增長極核,城西是生態文化樣板。每個區域的機會,都是歷史流傳下來的,它包含著歷史、地緣學、人文學等內容。

每個成都人,都有幾分城西情節,然而,城西的價值究竟在哪裡?第一,他是一條生態走廊。我們都知道,城西是個上風上水之地,具有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是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從溫江一直到青城山、都江堰,都是在這個方向,具有巨大的生態優勢。第二,它是一條文化走廊。陸游在《梅花》中講到:“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至浣花溪”;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講到:“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歷史上的大文豪們留下的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無不在向我們展示城西自古以來就是和諧宜居生活城市,自古以來就是生態田園綠色城市,自古以來就是美麗中國典範城市!如果我們要把成都的城東、城南、城北看作樹的花與果,那麼城西就是這棵果樹的根,是這座都市的根。概括起來,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可以把成都看成一個“家”,城北是我家門前的“店鋪”;城東就是我家的“作坊”;城南則是“客廳”;而城西就是典型的“書房”加“臥室”。城西有著全成都最好的空氣、最好的環境、最好的水源等資源稟賦,是休養生息之地,而且城西最重要的一點是,歷史上,它均以保持生態風貌為發展核心,所以,城西最大的財富與價值,就是它的文化之根,歷史之根和生態之源。

我們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利用好、維護好城西的生態本底,為市民留下川西文化根的記憶和生態遺產。《報告》提出的“西控”發展戰略不僅充分考慮了成都市、成都人的發展實際,更是對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的落實和踐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城西的綠色發展需要我們凝聚各方力量,齊心協力,只有建成、建好生態宜居田園城市,才能讓成都這座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更有“溫度”“質感”。

在“西控”措施下城西的發展將何去何從?筆者認為:城西的發展就是要嚴格控制城市規模,更加嚴格保護好生態,讓碧水藍天、清新空氣、綠色田野與城市相融,形成城鄉一體、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城鄉空間佈局,建設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田園城市。構建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格局,進一步將城西提升為國際性的區域樞紐,形成輻射帶動西部乃至全國,進而融入世界的市域現代綠色產業體系。讓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讓天府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