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當學廖俊波的“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

時政 人民網 2017-06-14

每當想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縣石屯鎮鎮長吳江平腦海裡首先浮現的,都是他穿著一雙黑皮鞋,手裡攥著一根毛竹竿,在山間步履蹣跚、汗透衣背的身影。“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是廖俊波生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馬不停蹄地下鄉、入企調研,他打電話召集開會,也經常是開解決問題的現場會。(新華網6月10日)

基層現場是改革發展的第一線,是群眾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矛盾和問題容易出現的地方。“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廖俊波走出會議室,把辦公桌搬到了現場,放下厚厚的材料,把眼光拋向了現場。在政和、在閩北,他深入調查、務實擔當的工作作風,創造了振奮人心的“俊波速度”。對領導幹部來說,只有多到現場走一走,多和基層幹部群眾聊一聊,多開“田間會”、“板凳會”,才能把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解決好。

走出會場,深入現場,才能增強工作的時效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節奏的日益加快,無論是群眾工作還是改革發展各項事業,都對領導幹部工作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領導幹部如果不能深入“一線戰場”,而是深陷“文山會海”,直接後果就是影響工作的時效性,誤事誤民。只有把指揮部設在基層一線,重心下移、靠前指揮,以拖不起、慢不得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幹,才能隨時掌握工作動態,及時瞭解群眾所急所需,也才能及時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避免貽誤發展戰機。

走出會場,深入現場,才能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身入基層、深入群眾,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工作的“傳家寶”和一貫堅持的工作方法,事實也證明,領導幹部深入基層現場實地調研,與會場彙報中聽到的、在文件材料上看到的,往往是有著一定差距的。對領導幹部來說,多些深入一線,多些現場會議,少些遠程辦公,少些遙控指揮,通過掌握第一手資料,精準把脈,找準問題所在,做出的決策才更加合乎發展的實際,更加合乎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

走出會場,深入現場,才能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個別領導幹部可能會認為,在信息化時代,通過利用網絡通信就可以決勝千里之外,似乎在辦公室、在會場就可解決所有問題了,不需要再到現場去了。其實不然,領導幹部如果不能深入到一線現場,深入到基層群眾中,不知不覺就會拉遠與群眾的距離,導致與群眾的隔閡越來越深。走出會場,深入現場,既是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轉變作風的體現,和基層群眾在一起,聽群眾講、交群眾友、解群眾憂,與群眾建立真摯的情感,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各項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

習近平同志在《關鍵在於落實》中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領導幹部如果只在會場不到現場,全靠開會聽彙報、看材料,以隻言片語來憑空想象基層情況,就會產生政令不通、執行不暢、工作疲沓、落實不力等“中梗阻”問題,不僅耽誤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還會拉遠與群眾的距離。廖俊波同志以“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的務實作風,詮釋了耳聽不如眼見,眼見不如身到,身到還要心到的幹事理念。廣大領導幹部只有撲下身子、紮根現場,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做出人民滿意的效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