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

1958年,石油工業部遵照鄧小平同志“戰略東移”的指導思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10餘次石油會戰。 在這些會戰中,大慶會戰無疑是最為重要和成功的。它使我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且出現在國家正需要油的年代,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大慶會戰為什麼如此順利?過程中有哪些不廣為人知的故事?它給我國石油工業留下了哪些寶貴財富?作為這次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石油會戰親歷者,翟光明院士將在本期為大家講述。

口述丨翟光明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頂著西方國家“貧油”的帽子搞勘探,精神壓力巨大,也有人因此灰心失望,提出發展人造油的觀點。1958年2月底,鄧小平同志聽取了石油工業部的彙報,並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堅定不移搞勘探,戰略東移發展天然油的決定。這次會議,為石油人樹立了信心,扭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走向,為新中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會議背景是什麼?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細節?它的歷史價值又體現在什麼方面?親歷本次會議的翟光明院士將為大家講述。

院士名片

"

1958年,石油工業部遵照鄧小平同志“戰略東移”的指導思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10餘次石油會戰。 在這些會戰中,大慶會戰無疑是最為重要和成功的。它使我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且出現在國家正需要油的年代,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大慶會戰為什麼如此順利?過程中有哪些不廣為人知的故事?它給我國石油工業留下了哪些寶貴財富?作為這次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石油會戰親歷者,翟光明院士將在本期為大家講述。

口述丨翟光明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頂著西方國家“貧油”的帽子搞勘探,精神壓力巨大,也有人因此灰心失望,提出發展人造油的觀點。1958年2月底,鄧小平同志聽取了石油工業部的彙報,並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堅定不移搞勘探,戰略東移發展天然油的決定。這次會議,為石油人樹立了信心,扭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走向,為新中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會議背景是什麼?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細節?它的歷史價值又體現在什麼方面?親歷本次會議的翟光明院士將為大家講述。

院士名片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翟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石油地質勘探專家

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投身新中國石油地質勘探事業。參加過新中國的歷次石油會戰,為發現大慶、遼河、華北等油田做出卓著貢獻;提出科學探索井概念並牽頭實施,使之成為油氣勘探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歷時11年,編纂出記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史的鉅著《中國石油地質志》……92歲高齡仍堅持在工作崗位。

大慶會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略思想指導下,多方協作取得的成功

上一期我們講了在中南海向鄧小平同志彙報的故事,那次會議作出了中國石油工業戰略東移的規劃。路線定下了,接下來就是執行問題,是工作的具體推進和加速。戰略東移在具體執行過程做了幾件什麼樣的大事,期間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並在解決過程中積累下豐富的經驗等等,對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略東移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很曲折,期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很難全面去還原這段歷史,只能從一條主線,也就是我所經歷和了解的勘探和建設的方面去講,這樣會比較客觀。這個過程,經歷了大大小小10餘次石油會戰,每次會戰都為我們後來的勘探開發工作積累了經驗。

在10餘次會戰中,大慶會戰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縱觀大慶油田發現和開發的過程,它不是偶然取得的成功,而是在多方協作的前提下,在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許多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取得的成功。

會戰之前,石油、地質部門先期開展了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包括華北、鬆遼等地。初步掌握了部分地區的區域構造、地質構造情況,加強新區石油勘探、實現戰略東移的條件正在一步步成熟。提出在全國建立10個石油戰略選區,在準噶爾、柴達木、河西走廊、四川、鄂爾多斯這5個老地區繼續開展鑽探工作,開闢鬆遼、蘇北、山東、滇黔桂、吐魯番5個新探區。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把鬆遼和蘇北列為重中之重,擺在戰略偵查的第一位。

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餘秋裡和副部長康世恩在全國選兵派將,排局佈陣。1958年,在此前工作基礎上加快速度、加大力度,鬆遼石油勘探大隊很快從大隊改成了勘探處,又迅速被升格為勘探局,十大選區的勘探大幕依次拉開。

川中會戰是“教師爺”,讓我們在後來的大慶會戰中少走許多彎路

要講大慶會戰,川中會戰是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可以說,它是大慶會戰的一次預演,為大慶會戰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經驗。

蘇聯專家特拉菲穆克曾提出,四川盆地是非常有利於找油找氣的地方,應該大力開發。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發現也證明了他的觀點。1958年3月,四川的勘探工作捷報頻傳,打下的3口井(川中龍女寺女2井、南充構造充3井、蓬萊鎮構造蓬1井)全都噴出油流。當時正趕上國家大躍進時期,人們幹事的熱情是比較高的,3口井出油讓所有人都覺得中國找到了新“中東”,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川也有石油工業”的願望就要實現了。

但是這3口井像是和大家開了個玩笑,就在石油工業部開始佈局川中會戰,全國各地的隊伍和裝備都集結到川中地區的時候,它們卻突然停噴了。

1958年7月,我從北京到玉門開會,會後準備回北京,康世恩副部長卻找到我,讓我直接奔赴四川去駐井,瞭解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他一句話裡連用了兩個“去督陣”!看樣子是比較著急。

因為提前沒有準備,我只帶了開會穿的幾件衣服,連生活用品都沒有,當時也沒想到,這一去就到了第二年才回來。到了四川,我和鑽井工人一起住井隊帳篷,條件非常艱苦。每天守在井上,收集資料,仔細研究每一道工序,觀察每一包岩屑,審查每一個施工方案,期間遇到了各種複雜的情況,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

先是充5井的火災事故。據井口地質錄井人員報告,認定充5井為乾井,因此地面防噴管線沒有按規定採用鋼管硬連接,只是用了一段軟管,也沒有進行地面固定。沒想到的是,井筒中的氣壓逐漸發生變化,鑽井液攜帶著油氣一下噴出了井口,地面軟管隨液體的噴出迅速擺動,甩到了井場附近老鄉家的灶臺上。當時老鄉正在做飯,噴出的油氣遇到明火引發了一場火災。

事後我們開會對這次事故進行總結,並和鑽井隊一起提出一系列安全措施。比如,鑽井過程中必須控制好泥漿比重,誘噴時必須做好井口地面的防護措施、安裝好防噴器等,建立了一套施工安全責任制度。這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一把火燒出的制度”。

緊接著充7井又遇到了麻煩。這口井完鑽後沒有油氣顯示,大家都認為它根本不會出油氣,所以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到了午夜時分,井場人都睡著了的時候,井卻噴油了。夜色中,噴薄而出的油流像一條巨蛇,在空中肆意扭動狂舞,併發出刺耳的尖叫。我們都被叫醒,全都跑出來觀看 ,當時我心情很複雜,有擔憂,也有興奮和驚喜,畢竟,井噴說明這口井成功了。

當時的任務是趕緊制住井噴,避免發生危險。我帶著鑽井工人們下鑽桿,下封井器,在漫天的油雨中,喊著號子,全身都被澆透了。大家都一樣,除了牙齒,周身上下全是黑色,和夜色融為一體。經過大家的共同奮鬥,井噴終於止住了。

大家都興奮得不想再睡覺,只等著天亮開井,要放一顆大衛星。然而,沒想到的事又發生了。天亮後開井,檢測井口套管壓力正常,但一開井,“嘭”的一聲,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什麼也沒有出來。

後來通過經驗判斷,我覺得是我們對四川盆地的儲層研究得不夠細緻。在此之前,只有西北地區的成功經驗,而西北地區的地層和川中地區有很大差別,這還需要我們長期去研究。

在四川碰了釘子,石油工業部果斷做出撤退決定。

"

1958年,石油工業部遵照鄧小平同志“戰略東移”的指導思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10餘次石油會戰。 在這些會戰中,大慶會戰無疑是最為重要和成功的。它使我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且出現在國家正需要油的年代,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大慶會戰為什麼如此順利?過程中有哪些不廣為人知的故事?它給我國石油工業留下了哪些寶貴財富?作為這次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石油會戰親歷者,翟光明院士將在本期為大家講述。

口述丨翟光明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頂著西方國家“貧油”的帽子搞勘探,精神壓力巨大,也有人因此灰心失望,提出發展人造油的觀點。1958年2月底,鄧小平同志聽取了石油工業部的彙報,並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堅定不移搞勘探,戰略東移發展天然油的決定。這次會議,為石油人樹立了信心,扭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走向,為新中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會議背景是什麼?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細節?它的歷史價值又體現在什麼方面?親歷本次會議的翟光明院士將為大家講述。

院士名片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翟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石油地質勘探專家

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投身新中國石油地質勘探事業。參加過新中國的歷次石油會戰,為發現大慶、遼河、華北等油田做出卓著貢獻;提出科學探索井概念並牽頭實施,使之成為油氣勘探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歷時11年,編纂出記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史的鉅著《中國石油地質志》……92歲高齡仍堅持在工作崗位。

大慶會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略思想指導下,多方協作取得的成功

上一期我們講了在中南海向鄧小平同志彙報的故事,那次會議作出了中國石油工業戰略東移的規劃。路線定下了,接下來就是執行問題,是工作的具體推進和加速。戰略東移在具體執行過程做了幾件什麼樣的大事,期間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並在解決過程中積累下豐富的經驗等等,對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略東移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很曲折,期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很難全面去還原這段歷史,只能從一條主線,也就是我所經歷和了解的勘探和建設的方面去講,這樣會比較客觀。這個過程,經歷了大大小小10餘次石油會戰,每次會戰都為我們後來的勘探開發工作積累了經驗。

在10餘次會戰中,大慶會戰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縱觀大慶油田發現和開發的過程,它不是偶然取得的成功,而是在多方協作的前提下,在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許多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取得的成功。

會戰之前,石油、地質部門先期開展了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包括華北、鬆遼等地。初步掌握了部分地區的區域構造、地質構造情況,加強新區石油勘探、實現戰略東移的條件正在一步步成熟。提出在全國建立10個石油戰略選區,在準噶爾、柴達木、河西走廊、四川、鄂爾多斯這5個老地區繼續開展鑽探工作,開闢鬆遼、蘇北、山東、滇黔桂、吐魯番5個新探區。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把鬆遼和蘇北列為重中之重,擺在戰略偵查的第一位。

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餘秋裡和副部長康世恩在全國選兵派將,排局佈陣。1958年,在此前工作基礎上加快速度、加大力度,鬆遼石油勘探大隊很快從大隊改成了勘探處,又迅速被升格為勘探局,十大選區的勘探大幕依次拉開。

川中會戰是“教師爺”,讓我們在後來的大慶會戰中少走許多彎路

要講大慶會戰,川中會戰是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可以說,它是大慶會戰的一次預演,為大慶會戰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經驗。

蘇聯專家特拉菲穆克曾提出,四川盆地是非常有利於找油找氣的地方,應該大力開發。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發現也證明了他的觀點。1958年3月,四川的勘探工作捷報頻傳,打下的3口井(川中龍女寺女2井、南充構造充3井、蓬萊鎮構造蓬1井)全都噴出油流。當時正趕上國家大躍進時期,人們幹事的熱情是比較高的,3口井出油讓所有人都覺得中國找到了新“中東”,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川也有石油工業”的願望就要實現了。

但是這3口井像是和大家開了個玩笑,就在石油工業部開始佈局川中會戰,全國各地的隊伍和裝備都集結到川中地區的時候,它們卻突然停噴了。

1958年7月,我從北京到玉門開會,會後準備回北京,康世恩副部長卻找到我,讓我直接奔赴四川去駐井,瞭解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他一句話裡連用了兩個“去督陣”!看樣子是比較著急。

因為提前沒有準備,我只帶了開會穿的幾件衣服,連生活用品都沒有,當時也沒想到,這一去就到了第二年才回來。到了四川,我和鑽井工人一起住井隊帳篷,條件非常艱苦。每天守在井上,收集資料,仔細研究每一道工序,觀察每一包岩屑,審查每一個施工方案,期間遇到了各種複雜的情況,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

先是充5井的火災事故。據井口地質錄井人員報告,認定充5井為乾井,因此地面防噴管線沒有按規定採用鋼管硬連接,只是用了一段軟管,也沒有進行地面固定。沒想到的是,井筒中的氣壓逐漸發生變化,鑽井液攜帶著油氣一下噴出了井口,地面軟管隨液體的噴出迅速擺動,甩到了井場附近老鄉家的灶臺上。當時老鄉正在做飯,噴出的油氣遇到明火引發了一場火災。

事後我們開會對這次事故進行總結,並和鑽井隊一起提出一系列安全措施。比如,鑽井過程中必須控制好泥漿比重,誘噴時必須做好井口地面的防護措施、安裝好防噴器等,建立了一套施工安全責任制度。這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一把火燒出的制度”。

緊接著充7井又遇到了麻煩。這口井完鑽後沒有油氣顯示,大家都認為它根本不會出油氣,所以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到了午夜時分,井場人都睡著了的時候,井卻噴油了。夜色中,噴薄而出的油流像一條巨蛇,在空中肆意扭動狂舞,併發出刺耳的尖叫。我們都被叫醒,全都跑出來觀看 ,當時我心情很複雜,有擔憂,也有興奮和驚喜,畢竟,井噴說明這口井成功了。

當時的任務是趕緊制住井噴,避免發生危險。我帶著鑽井工人們下鑽桿,下封井器,在漫天的油雨中,喊著號子,全身都被澆透了。大家都一樣,除了牙齒,周身上下全是黑色,和夜色融為一體。經過大家的共同奮鬥,井噴終於止住了。

大家都興奮得不想再睡覺,只等著天亮開井,要放一顆大衛星。然而,沒想到的事又發生了。天亮後開井,檢測井口套管壓力正常,但一開井,“嘭”的一聲,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什麼也沒有出來。

後來通過經驗判斷,我覺得是我們對四川盆地的儲層研究得不夠細緻。在此之前,只有西北地區的成功經驗,而西北地區的地層和川中地區有很大差別,這還需要我們長期去研究。

在四川碰了釘子,石油工業部果斷做出撤退決定。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撤出不是放棄,只是交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繼續勘探。當時餘秋裡部長在向毛主席彙報這次會戰時說:“四川要繼續 ,有油要油,有氣要氣,有水要水,淡水澆田,鹹水熬鹽。”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當時沒有撤退,而是沒完沒了地把全國的勘探力量都耗在川中,不僅會浪費時間和財力、物力,也會影響接下來的大慶會戰。

回北京後,石油工業部開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勘探工作者的頭腦一定要“冷熱結合”,一方面要以巨大的熱情不斷探索,一方面又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集思廣益去做好每一項工作。餘秋裡部長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們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都記得:“感謝四川,川中是‘教師爺’,教訓了我們,使我們學乖了。”

川中會戰之後,石油工業部把戰場轉向鬆遼盆地。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依靠集體智慧、精準定位取得的重大突破

大慶會戰,是中國石油工業史上最重要的,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從第一口基準井開鑽,到發現大油田,僅用了1年零2個月,是石油戰略東移後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地質部、石油部等相關部委及地方各局共同協作的結果,彙集了一大批地質、物探、鑽井等方面專家的力量,它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部門的成績,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58年7月9日,鬆遼石油勘探局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任民鎮以東14公里處開始鑽探第一口基準井——鬆基1井。11月11日鬆基1井完鑽,井深1879米,未見任何油氣顯示。

同年8月6日,鬆基2井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自治縣松花江南岸的登樓庫構造上開鑽,9月15日完鑽,井深2887.63米,打到白堊系,見到油氣顯示,但未獲工業油流。

由於前兩口基準井均未成功,第三口基準井的井位確定就尤為關鍵。這口井打在哪?上至部長,下到地質研究人員,研究討論了半年之久。最初,吉林省地質局鬆遼普查大隊向鬆遼石油勘探局發出《關於松遼平原第三號基準井井位位置函》,初步定在吉林省開通縣喬家圍子附近,鬆遼石油勘探局經過研究,不同意此意見,建議定位在大同鎮電法隆起上。接下來,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鬆遼石油勘探局幾經彙報,地質勘探司於11月20日批覆了“擬同意此井位”的意見並報送石油工業部高層領導批准。11月29日,石油工業部正式批准了鬆基3井的井位。

"

1958年,石油工業部遵照鄧小平同志“戰略東移”的指導思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10餘次石油會戰。 在這些會戰中,大慶會戰無疑是最為重要和成功的。它使我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且出現在國家正需要油的年代,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大慶會戰為什麼如此順利?過程中有哪些不廣為人知的故事?它給我國石油工業留下了哪些寶貴財富?作為這次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石油會戰親歷者,翟光明院士將在本期為大家講述。

口述丨翟光明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頂著西方國家“貧油”的帽子搞勘探,精神壓力巨大,也有人因此灰心失望,提出發展人造油的觀點。1958年2月底,鄧小平同志聽取了石油工業部的彙報,並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堅定不移搞勘探,戰略東移發展天然油的決定。這次會議,為石油人樹立了信心,扭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走向,為新中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會議背景是什麼?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細節?它的歷史價值又體現在什麼方面?親歷本次會議的翟光明院士將為大家講述。

院士名片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翟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石油地質勘探專家

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投身新中國石油地質勘探事業。參加過新中國的歷次石油會戰,為發現大慶、遼河、華北等油田做出卓著貢獻;提出科學探索井概念並牽頭實施,使之成為油氣勘探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歷時11年,編纂出記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史的鉅著《中國石油地質志》……92歲高齡仍堅持在工作崗位。

大慶會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略思想指導下,多方協作取得的成功

上一期我們講了在中南海向鄧小平同志彙報的故事,那次會議作出了中國石油工業戰略東移的規劃。路線定下了,接下來就是執行問題,是工作的具體推進和加速。戰略東移在具體執行過程做了幾件什麼樣的大事,期間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並在解決過程中積累下豐富的經驗等等,對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略東移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很曲折,期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很難全面去還原這段歷史,只能從一條主線,也就是我所經歷和了解的勘探和建設的方面去講,這樣會比較客觀。這個過程,經歷了大大小小10餘次石油會戰,每次會戰都為我們後來的勘探開發工作積累了經驗。

在10餘次會戰中,大慶會戰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縱觀大慶油田發現和開發的過程,它不是偶然取得的成功,而是在多方協作的前提下,在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許多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取得的成功。

會戰之前,石油、地質部門先期開展了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包括華北、鬆遼等地。初步掌握了部分地區的區域構造、地質構造情況,加強新區石油勘探、實現戰略東移的條件正在一步步成熟。提出在全國建立10個石油戰略選區,在準噶爾、柴達木、河西走廊、四川、鄂爾多斯這5個老地區繼續開展鑽探工作,開闢鬆遼、蘇北、山東、滇黔桂、吐魯番5個新探區。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把鬆遼和蘇北列為重中之重,擺在戰略偵查的第一位。

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餘秋裡和副部長康世恩在全國選兵派將,排局佈陣。1958年,在此前工作基礎上加快速度、加大力度,鬆遼石油勘探大隊很快從大隊改成了勘探處,又迅速被升格為勘探局,十大選區的勘探大幕依次拉開。

川中會戰是“教師爺”,讓我們在後來的大慶會戰中少走許多彎路

要講大慶會戰,川中會戰是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可以說,它是大慶會戰的一次預演,為大慶會戰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經驗。

蘇聯專家特拉菲穆克曾提出,四川盆地是非常有利於找油找氣的地方,應該大力開發。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發現也證明了他的觀點。1958年3月,四川的勘探工作捷報頻傳,打下的3口井(川中龍女寺女2井、南充構造充3井、蓬萊鎮構造蓬1井)全都噴出油流。當時正趕上國家大躍進時期,人們幹事的熱情是比較高的,3口井出油讓所有人都覺得中國找到了新“中東”,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川也有石油工業”的願望就要實現了。

但是這3口井像是和大家開了個玩笑,就在石油工業部開始佈局川中會戰,全國各地的隊伍和裝備都集結到川中地區的時候,它們卻突然停噴了。

1958年7月,我從北京到玉門開會,會後準備回北京,康世恩副部長卻找到我,讓我直接奔赴四川去駐井,瞭解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他一句話裡連用了兩個“去督陣”!看樣子是比較著急。

因為提前沒有準備,我只帶了開會穿的幾件衣服,連生活用品都沒有,當時也沒想到,這一去就到了第二年才回來。到了四川,我和鑽井工人一起住井隊帳篷,條件非常艱苦。每天守在井上,收集資料,仔細研究每一道工序,觀察每一包岩屑,審查每一個施工方案,期間遇到了各種複雜的情況,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

先是充5井的火災事故。據井口地質錄井人員報告,認定充5井為乾井,因此地面防噴管線沒有按規定採用鋼管硬連接,只是用了一段軟管,也沒有進行地面固定。沒想到的是,井筒中的氣壓逐漸發生變化,鑽井液攜帶著油氣一下噴出了井口,地面軟管隨液體的噴出迅速擺動,甩到了井場附近老鄉家的灶臺上。當時老鄉正在做飯,噴出的油氣遇到明火引發了一場火災。

事後我們開會對這次事故進行總結,並和鑽井隊一起提出一系列安全措施。比如,鑽井過程中必須控制好泥漿比重,誘噴時必須做好井口地面的防護措施、安裝好防噴器等,建立了一套施工安全責任制度。這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一把火燒出的制度”。

緊接著充7井又遇到了麻煩。這口井完鑽後沒有油氣顯示,大家都認為它根本不會出油氣,所以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到了午夜時分,井場人都睡著了的時候,井卻噴油了。夜色中,噴薄而出的油流像一條巨蛇,在空中肆意扭動狂舞,併發出刺耳的尖叫。我們都被叫醒,全都跑出來觀看 ,當時我心情很複雜,有擔憂,也有興奮和驚喜,畢竟,井噴說明這口井成功了。

當時的任務是趕緊制住井噴,避免發生危險。我帶著鑽井工人們下鑽桿,下封井器,在漫天的油雨中,喊著號子,全身都被澆透了。大家都一樣,除了牙齒,周身上下全是黑色,和夜色融為一體。經過大家的共同奮鬥,井噴終於止住了。

大家都興奮得不想再睡覺,只等著天亮開井,要放一顆大衛星。然而,沒想到的事又發生了。天亮後開井,檢測井口套管壓力正常,但一開井,“嘭”的一聲,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什麼也沒有出來。

後來通過經驗判斷,我覺得是我們對四川盆地的儲層研究得不夠細緻。在此之前,只有西北地區的成功經驗,而西北地區的地層和川中地區有很大差別,這還需要我們長期去研究。

在四川碰了釘子,石油工業部果斷做出撤退決定。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撤出不是放棄,只是交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繼續勘探。當時餘秋裡部長在向毛主席彙報這次會戰時說:“四川要繼續 ,有油要油,有氣要氣,有水要水,淡水澆田,鹹水熬鹽。”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當時沒有撤退,而是沒完沒了地把全國的勘探力量都耗在川中,不僅會浪費時間和財力、物力,也會影響接下來的大慶會戰。

回北京後,石油工業部開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勘探工作者的頭腦一定要“冷熱結合”,一方面要以巨大的熱情不斷探索,一方面又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集思廣益去做好每一項工作。餘秋裡部長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們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都記得:“感謝四川,川中是‘教師爺’,教訓了我們,使我們學乖了。”

川中會戰之後,石油工業部把戰場轉向鬆遼盆地。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依靠集體智慧、精準定位取得的重大突破

大慶會戰,是中國石油工業史上最重要的,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從第一口基準井開鑽,到發現大油田,僅用了1年零2個月,是石油戰略東移後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地質部、石油部等相關部委及地方各局共同協作的結果,彙集了一大批地質、物探、鑽井等方面專家的力量,它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部門的成績,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58年7月9日,鬆遼石油勘探局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任民鎮以東14公里處開始鑽探第一口基準井——鬆基1井。11月11日鬆基1井完鑽,井深1879米,未見任何油氣顯示。

同年8月6日,鬆基2井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自治縣松花江南岸的登樓庫構造上開鑽,9月15日完鑽,井深2887.63米,打到白堊系,見到油氣顯示,但未獲工業油流。

由於前兩口基準井均未成功,第三口基準井的井位確定就尤為關鍵。這口井打在哪?上至部長,下到地質研究人員,研究討論了半年之久。最初,吉林省地質局鬆遼普查大隊向鬆遼石油勘探局發出《關於松遼平原第三號基準井井位位置函》,初步定在吉林省開通縣喬家圍子附近,鬆遼石油勘探局經過研究,不同意此意見,建議定位在大同鎮電法隆起上。接下來,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鬆遼石油勘探局幾經彙報,地質勘探司於11月20日批覆了“擬同意此井位”的意見並報送石油工業部高層領導批准。11月29日,石油工業部正式批准了鬆基3井的井位。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井位報告批准了,但仍需對鬆基3井的有關資料進行審查和綜合研究。1959年春節前,康世恩副部長找到我和鬆遼局相關人員說:“你們也別過春節了,咱們抓緊把鬆基3井的事情定下來,把鬆遼盆地的勘探部署好好討論一下。”

這個春節,康世恩副部長和鬆遼石油勘探局李荊和局長、張文昭總地質師,勘探院翁文波總工程師、餘伯良總地質師,還有我,幾個人是在石油工業部的會議室裡度過的,我們整整研究討論了4天,最後確定在高臺子構造上打鬆基3井。

1959年4月11日,鬆基3井正式開鑽。鬆遼局32118鑽井隊承鑽,設計井深3200米,設計完井後自下而上逐層試油。

試油工作由康世恩副部長親自指揮,並派出趙聲振、邱中建、將學明三位同志親自在井口督促試油工作,由我和鑽井處竇耀奎同志負責傳遞信息,收集每天試油情況並向康世恩副部長彙報,再轉達給試油隊。康世恩副部長要求,試油過程中,必須把井筒內所有的水和泥漿提撈乾淨,這樣油才慢慢向上升,最後自噴出來。

1959年9月26日,註定是一個要載入史冊的日子。當天下午4時許,棕褐色的油流從鬆基3井噴湧而出。井場沸騰了,喜訊迅速傳向中南海,傳遍全國。正值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名為大慶,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也成為寶貴的財富

"

1958年,石油工業部遵照鄧小平同志“戰略東移”的指導思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10餘次石油會戰。 在這些會戰中,大慶會戰無疑是最為重要和成功的。它使我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且出現在國家正需要油的年代,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大慶會戰為什麼如此順利?過程中有哪些不廣為人知的故事?它給我國石油工業留下了哪些寶貴財富?作為這次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石油會戰親歷者,翟光明院士將在本期為大家講述。

口述丨翟光明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頂著西方國家“貧油”的帽子搞勘探,精神壓力巨大,也有人因此灰心失望,提出發展人造油的觀點。1958年2月底,鄧小平同志聽取了石油工業部的彙報,並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堅定不移搞勘探,戰略東移發展天然油的決定。這次會議,為石油人樹立了信心,扭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走向,為新中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會議背景是什麼?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細節?它的歷史價值又體現在什麼方面?親歷本次會議的翟光明院士將為大家講述。

院士名片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翟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石油地質勘探專家

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投身新中國石油地質勘探事業。參加過新中國的歷次石油會戰,為發現大慶、遼河、華北等油田做出卓著貢獻;提出科學探索井概念並牽頭實施,使之成為油氣勘探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歷時11年,編纂出記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史的鉅著《中國石油地質志》……92歲高齡仍堅持在工作崗位。

大慶會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略思想指導下,多方協作取得的成功

上一期我們講了在中南海向鄧小平同志彙報的故事,那次會議作出了中國石油工業戰略東移的規劃。路線定下了,接下來就是執行問題,是工作的具體推進和加速。戰略東移在具體執行過程做了幾件什麼樣的大事,期間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並在解決過程中積累下豐富的經驗等等,對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略東移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很曲折,期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很難全面去還原這段歷史,只能從一條主線,也就是我所經歷和了解的勘探和建設的方面去講,這樣會比較客觀。這個過程,經歷了大大小小10餘次石油會戰,每次會戰都為我們後來的勘探開發工作積累了經驗。

在10餘次會戰中,大慶會戰是大家最為關注的。縱觀大慶油田發現和開發的過程,它不是偶然取得的成功,而是在多方協作的前提下,在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許多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取得的成功。

會戰之前,石油、地質部門先期開展了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包括華北、鬆遼等地。初步掌握了部分地區的區域構造、地質構造情況,加強新區石油勘探、實現戰略東移的條件正在一步步成熟。提出在全國建立10個石油戰略選區,在準噶爾、柴達木、河西走廊、四川、鄂爾多斯這5個老地區繼續開展鑽探工作,開闢鬆遼、蘇北、山東、滇黔桂、吐魯番5個新探區。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把鬆遼和蘇北列為重中之重,擺在戰略偵查的第一位。

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餘秋裡和副部長康世恩在全國選兵派將,排局佈陣。1958年,在此前工作基礎上加快速度、加大力度,鬆遼石油勘探大隊很快從大隊改成了勘探處,又迅速被升格為勘探局,十大選區的勘探大幕依次拉開。

川中會戰是“教師爺”,讓我們在後來的大慶會戰中少走許多彎路

要講大慶會戰,川中會戰是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可以說,它是大慶會戰的一次預演,為大慶會戰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經驗。

蘇聯專家特拉菲穆克曾提出,四川盆地是非常有利於找油找氣的地方,應該大力開發。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發現也證明了他的觀點。1958年3月,四川的勘探工作捷報頻傳,打下的3口井(川中龍女寺女2井、南充構造充3井、蓬萊鎮構造蓬1井)全都噴出油流。當時正趕上國家大躍進時期,人們幹事的熱情是比較高的,3口井出油讓所有人都覺得中國找到了新“中東”,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川也有石油工業”的願望就要實現了。

但是這3口井像是和大家開了個玩笑,就在石油工業部開始佈局川中會戰,全國各地的隊伍和裝備都集結到川中地區的時候,它們卻突然停噴了。

1958年7月,我從北京到玉門開會,會後準備回北京,康世恩副部長卻找到我,讓我直接奔赴四川去駐井,瞭解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他一句話裡連用了兩個“去督陣”!看樣子是比較著急。

因為提前沒有準備,我只帶了開會穿的幾件衣服,連生活用品都沒有,當時也沒想到,這一去就到了第二年才回來。到了四川,我和鑽井工人一起住井隊帳篷,條件非常艱苦。每天守在井上,收集資料,仔細研究每一道工序,觀察每一包岩屑,審查每一個施工方案,期間遇到了各種複雜的情況,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

先是充5井的火災事故。據井口地質錄井人員報告,認定充5井為乾井,因此地面防噴管線沒有按規定採用鋼管硬連接,只是用了一段軟管,也沒有進行地面固定。沒想到的是,井筒中的氣壓逐漸發生變化,鑽井液攜帶著油氣一下噴出了井口,地面軟管隨液體的噴出迅速擺動,甩到了井場附近老鄉家的灶臺上。當時老鄉正在做飯,噴出的油氣遇到明火引發了一場火災。

事後我們開會對這次事故進行總結,並和鑽井隊一起提出一系列安全措施。比如,鑽井過程中必須控制好泥漿比重,誘噴時必須做好井口地面的防護措施、安裝好防噴器等,建立了一套施工安全責任制度。這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一把火燒出的制度”。

緊接著充7井又遇到了麻煩。這口井完鑽後沒有油氣顯示,大家都認為它根本不會出油氣,所以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到了午夜時分,井場人都睡著了的時候,井卻噴油了。夜色中,噴薄而出的油流像一條巨蛇,在空中肆意扭動狂舞,併發出刺耳的尖叫。我們都被叫醒,全都跑出來觀看 ,當時我心情很複雜,有擔憂,也有興奮和驚喜,畢竟,井噴說明這口井成功了。

當時的任務是趕緊制住井噴,避免發生危險。我帶著鑽井工人們下鑽桿,下封井器,在漫天的油雨中,喊著號子,全身都被澆透了。大家都一樣,除了牙齒,周身上下全是黑色,和夜色融為一體。經過大家的共同奮鬥,井噴終於止住了。

大家都興奮得不想再睡覺,只等著天亮開井,要放一顆大衛星。然而,沒想到的事又發生了。天亮後開井,檢測井口套管壓力正常,但一開井,“嘭”的一聲,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什麼也沒有出來。

後來通過經驗判斷,我覺得是我們對四川盆地的儲層研究得不夠細緻。在此之前,只有西北地區的成功經驗,而西北地區的地層和川中地區有很大差別,這還需要我們長期去研究。

在四川碰了釘子,石油工業部果斷做出撤退決定。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撤出不是放棄,只是交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繼續勘探。當時餘秋裡部長在向毛主席彙報這次會戰時說:“四川要繼續 ,有油要油,有氣要氣,有水要水,淡水澆田,鹹水熬鹽。”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當時沒有撤退,而是沒完沒了地把全國的勘探力量都耗在川中,不僅會浪費時間和財力、物力,也會影響接下來的大慶會戰。

回北京後,石油工業部開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勘探工作者的頭腦一定要“冷熱結合”,一方面要以巨大的熱情不斷探索,一方面又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集思廣益去做好每一項工作。餘秋裡部長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們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都記得:“感謝四川,川中是‘教師爺’,教訓了我們,使我們學乖了。”

川中會戰之後,石油工業部把戰場轉向鬆遼盆地。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依靠集體智慧、精準定位取得的重大突破

大慶會戰,是中國石油工業史上最重要的,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從第一口基準井開鑽,到發現大油田,僅用了1年零2個月,是石油戰略東移後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地質部、石油部等相關部委及地方各局共同協作的結果,彙集了一大批地質、物探、鑽井等方面專家的力量,它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部門的成績,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58年7月9日,鬆遼石油勘探局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任民鎮以東14公里處開始鑽探第一口基準井——鬆基1井。11月11日鬆基1井完鑽,井深1879米,未見任何油氣顯示。

同年8月6日,鬆基2井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自治縣松花江南岸的登樓庫構造上開鑽,9月15日完鑽,井深2887.63米,打到白堊系,見到油氣顯示,但未獲工業油流。

由於前兩口基準井均未成功,第三口基準井的井位確定就尤為關鍵。這口井打在哪?上至部長,下到地質研究人員,研究討論了半年之久。最初,吉林省地質局鬆遼普查大隊向鬆遼石油勘探局發出《關於松遼平原第三號基準井井位位置函》,初步定在吉林省開通縣喬家圍子附近,鬆遼石油勘探局經過研究,不同意此意見,建議定位在大同鎮電法隆起上。接下來,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鬆遼石油勘探局幾經彙報,地質勘探司於11月20日批覆了“擬同意此井位”的意見並報送石油工業部高層領導批准。11月29日,石油工業部正式批准了鬆基3井的井位。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井位報告批准了,但仍需對鬆基3井的有關資料進行審查和綜合研究。1959年春節前,康世恩副部長找到我和鬆遼局相關人員說:“你們也別過春節了,咱們抓緊把鬆基3井的事情定下來,把鬆遼盆地的勘探部署好好討論一下。”

這個春節,康世恩副部長和鬆遼石油勘探局李荊和局長、張文昭總地質師,勘探院翁文波總工程師、餘伯良總地質師,還有我,幾個人是在石油工業部的會議室裡度過的,我們整整研究討論了4天,最後確定在高臺子構造上打鬆基3井。

1959年4月11日,鬆基3井正式開鑽。鬆遼局32118鑽井隊承鑽,設計井深3200米,設計完井後自下而上逐層試油。

試油工作由康世恩副部長親自指揮,並派出趙聲振、邱中建、將學明三位同志親自在井口督促試油工作,由我和鑽井處竇耀奎同志負責傳遞信息,收集每天試油情況並向康世恩副部長彙報,再轉達給試油隊。康世恩副部長要求,試油過程中,必須把井筒內所有的水和泥漿提撈乾淨,這樣油才慢慢向上升,最後自噴出來。

1959年9月26日,註定是一個要載入史冊的日子。當天下午4時許,棕褐色的油流從鬆基3井噴湧而出。井場沸騰了,喜訊迅速傳向中南海,傳遍全國。正值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名為大慶,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也成為寶貴的財富

翟光明:石油工業戰略東移中的大慶會戰丨口述歷史

大慶油田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它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油氣田,在世界上也極少見到如此完整的陸相沉積中的大油田,開發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由余秋裡部長和康世恩副部長親自主持。

1960年2月,東北地區正處於最冷的季節,石油工業部在哈爾濱召開大慶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傳達中央指示,成立會戰領導小組,由康世恩副部長任組長,唐克、吳星峰任副組長,成員由部機關各司局、研究院及新疆、玉門、鬆遼、川中、青海等各部門的主要領導組成,會議確定了石油大會戰的目標和任務。

會議之後,全國各地的人馬立刻揮師北上,自帶設備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陸續匯師薩爾圖,不到兩個月,便聚集了70多支鑽井隊,3萬多人,參戰隊伍來自37個單位,在東北黑土地上頂著嚴寒從南到北擺開了戰場。

此時,匈牙利地震隊繼續完成大慶構造帶的全部地震勘探工作,證實是一一個南北向長約120km的長垣背斜,由北向南到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

會戰領導小組在3個構造的頂部各鑽一口探井,分別為薩66井、杏66井、喇72井。1960年3月至4月,薩66井噴出高產油流,隨後杏66井、喇72井也接連噴油。3口井打完了以後發現全都有油,越往北,油層越厚,產量越高,而且還是連片幾百平方公里的油氣面積。

1960年4月9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一座小樓裡召開了部黨組會議,餘秋裡部長和康世恩副部長分別主持。我還記得當時的場景,因為會場只是一個比較大的辦公室,椅子都不夠坐,參會人員只能東一個西一個地依靠在牆角。就是這麼一個條件艱苦的會議,確定了大慶油田今後的工作方向,制定了具體的工作細節。

更為重要的是,餘秋裡部長在這次會上作出了要嚴肅作風的指示。開會到中途的時候,餘秋裡部長叫來他的祕書,問:“剛才會上討論的內容你記了沒有。”祕書說記過了。餘秋裡部長就拿過祕書的本子看了一眼,然後狠狠地把本子摔在桌上,大發雷霆:“你這記的是什麼東西,胡亂應付。做工作怎麼能這麼不細心!”

接下來,會議就開始討論工作作風問題。餘秋裡部長說,油田勘探和戰爭中的敵情偵查是一樣的,必須“嚴細準狠”。因此,制定了一口探井必須取全取準20項資料、72項數據和“四全四準”的工作要求,也誕生了“三老四嚴”的石油精神。這是在長期實踐上得出的理論成果,也是大慶會戰中形成的寶貴財富。

1960年4月29日,以薩爾圖大草原“大慶石油大會戰誓師大會”為標誌,一場舉世聞名的鬆遼石油勘探會戰全面鋪開。

此時,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前蘇聯也在著手開發薩瑪特洛爾大油田,大慶與外界保持了同步的開發進程。

我們特意請情報所的同志蒐集了世界各大油氣田的開發資料,認真研究分析,不僅要借鑑外部的經驗,也要根據大慶的實際情況來考慮,制定屬於我們自己的方案。

當時世界上開發油氣田常用的方法有注水、注氣法,自然產能法等,這些都是討論對象。美國是自然產能,不搞內部切割注水,國內一開始就採用內部切割注水,是從俄羅斯的大油氣田開發中學到的經驗。到底哪種方法更適合大慶油田的開發?

1960年5月,會戰隊伍在薩爾圖油田圈定了480平方千米的含油麵積,開闢了30平方千米的生產試驗區,在這個實驗區進行了反覆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覆過程。兩年多的時間,幾乎每個月都要召開油田開發技術座談會。會上,領導、技術人員和工人都要提想法。

僅注水方案這一項,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內部切割注水法,有邊緣注水法,有行列注水法,有面積注水法等。不同方案的提出者之間也會相互質疑。有人剛提出行列注水,馬上就有人說:“行列注水哪能那麼整齊的推進呢?還是面積注水更合理。”這個想法一提出,也會有人問:“是分成一小塊一小塊效率高呢還是整體推進效率高?”餘秋裡和康世恩都希望大家能產生觀點碰撞,所以也會故意引導,讓大家更活躍。會場氣氛熱火朝天,許多方案就是在否定和被否定中碰撞出來的。

1962年底,薩爾圖油田第一階段146平方千米的開發方案正式編制完成,方案涉及瞭如何開發大慶油田的10個試驗區,包括面積注水、行列注水、內部切割注水、邊緣注水等,要看到底什麼樣的方法適合大慶油田的開發。當時蘇聯專家認為,這是在鬆遼盆地這件“漂亮的西服”上開了一個口子。而事實證明,這個“口子”開得非常好,即便是現在來看,這10項試驗也是超前的。

到1976年,大慶油田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並連續高產27年,獲得如此豐產,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當初的多種開發方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大慶會戰取得的經驗,始終指導著中國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

大慶會戰使我國一舉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它出現在國家正需由油的年代,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作為這次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石油會戰親歷者,我有幾點要去總結。

一、大慶油田的開發,一開始就從全局出手,制定了一個地區的勘探開發詳細規劃。後期之所以能這麼順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對鬆遼盆地全貌進行了研究,瞭解整個盆地的地層情況。因此,在一個地方打井,必須要了解6個情況:基底情況如何?盆地沉積序列是什麼?有沒有烴源岩層(生油層)?儲油層是砂層還是泥層?含油氣情況如何?水紋活動情況?瞭解了這些情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大慶會戰充分吸收了川中會戰的經驗並通過實踐形成了新的理論。比如說,要對地層資料進行嚴格蒐集,要做到每一口井都胸有成竹。比如大慶會戰中規定,每口井都要取全20項資料,72項數據,保證資料齊全,做到“四全四準”。這個經驗在後來的勝利油田開發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大慶油田得出了“源控論”的結論。根據這個結論,大慶油田位於古隆凹陷裡面,也就是說,在非常好的古隆生油凹陷內部,有這麼大的一個長垣構造,增強了我們找油的信心。

四、對一個地區要有多種設想,在這些設想裡面,從最好處來設立目標,從最難處入手,把各種可能出現的難點都考慮進去。要把它解決好,達到一個完美的目標,一個偉大的目標。

五、絕不能因為一口井一時的得失來確定一個地區,一個盆地的遠景和好壞,必須根據取得的多項資料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如果當初因為鬆基1井和鬆基2井沒出油就否定了鬆遼盆地,那麼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可能就要受到影響。做個延伸:我很早就提出過,天山的北邊和南邊有同樣的情況,會有大油氣田,但是幾十年來都沒有大的發現,2018年卻突然有轉機。不過我們也不能因為有了大發現就盲目樂觀,還是要客觀看待。搞勘探工作就要利用各種可能 取得的資料和情況,哪怕是蛛絲馬跡的油氣顯示都要跟蹤探索,因為它是進一步瞭解含油氣情況的重要線索,決不能輕易放棄。(李妍楠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2019年2月15日《中國石油報》5版

項目策劃:王曉暉 餘海 薛梅

本期統籌:鄭雷 楊憲一

文字整理:徐遠震

攝影攝像:餘海 金添

支持單位:中國石油諮詢中心

欄目策劃:劉偉

責任編輯:歐陽杏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