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康熙帝一生功績卓越,其中一項就是收復了臺灣,可是,收復失地這麼大的事情並不是康熙帝一人可為,自然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施琅將軍善於水戰,是澎湖海戰中是最大的功臣。

"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康熙帝一生功績卓越,其中一項就是收復了臺灣,可是,收復失地這麼大的事情並不是康熙帝一人可為,自然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施琅將軍善於水戰,是澎湖海戰中是最大的功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那麼,澎湖海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1680年鄭經去世,臺灣島大亂。康熙帝看準時機,果斷以武力收復臺灣,甚至,力排眾議,任命以施琅為清朝水軍首領。施琅雖是農民出身,但是,飽讀詩書,尤其是海上作戰無人能敵。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從銅山島出發,隨行人員還有姚啟聖派給他的三千精兵,這一行可為準備充足。水軍戰士共計三萬人,還有大小船隻兩百多艘。

戰隊駛向花嶼和貓嶼一帶時,臺灣鄭氏王朝的兵將發現清軍蹤跡,立即回稟劉國軒,施琅眾人當夜宿在八罩島。次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並以速度最佳的鳥船做為“首發”,直面迎戰臺灣水軍。劉國軒安排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率領先鋒隊,在娘媽宮港口監督迎戰。當時,風勢很大,施琅不敢妄自行動,先派出藍理為首的七艘戰船突襲。

"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康熙帝一生功績卓越,其中一項就是收復了臺灣,可是,收復失地這麼大的事情並不是康熙帝一人可為,自然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施琅將軍善於水戰,是澎湖海戰中是最大的功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那麼,澎湖海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1680年鄭經去世,臺灣島大亂。康熙帝看準時機,果斷以武力收復臺灣,甚至,力排眾議,任命以施琅為清朝水軍首領。施琅雖是農民出身,但是,飽讀詩書,尤其是海上作戰無人能敵。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從銅山島出發,隨行人員還有姚啟聖派給他的三千精兵,這一行可為準備充足。水軍戰士共計三萬人,還有大小船隻兩百多艘。

戰隊駛向花嶼和貓嶼一帶時,臺灣鄭氏王朝的兵將發現清軍蹤跡,立即回稟劉國軒,施琅眾人當夜宿在八罩島。次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並以速度最佳的鳥船做為“首發”,直面迎戰臺灣水軍。劉國軒安排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率領先鋒隊,在娘媽宮港口監督迎戰。當時,風勢很大,施琅不敢妄自行動,先派出藍理為首的七艘戰船突襲。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而後,施琅又派出第二支鳥船戰隊,雙方展開激烈的鬥爭。沒過一會兒,水面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見勢,分為兩批人馬一併包抄清軍。施琅見勢不好,立即突入鄭軍,試圖解救被困船隻,不料被林升等人包圍,在交火中施琅被射傷右眼,但好在沒有失明。而林升也被炮火奪走了左腿,他的負傷讓鄭軍群龍無首,一時間失去指揮。

施琅也有了喘息之機,他抓緊時間撤退,離開戰場後,到西島嶼附近的海上休養生息。施琅於次日返回八罩島,這裡的地勢險惡,尤其是暗礁重重,不少船隻都無法避免撞上暗礁。而彼時的戰爭又是在農曆六月,是臺灣台風季節,施琅有幸沒碰上臺風已經是萬幸。劉國軒得知施琅在八罩島休息的消息,馬上出兵攻打遭到施琅的擊退。

施琅將軍一鼓作氣,打算在次日派戰船攻佔澎湖港外虎等地。1683年7月16日,清軍與臺灣鄭軍在澎湖港發生激烈對決。戰鬥打響後,施琅將軍實施“五點梅花陣”一舉成功,就是集合多艘戰船一起圍攻鄭軍,集中兵力作戰。一時間,茫茫大海上彷彿湧現了數朵“梅花”,清軍在施琅的鼓勵下更是越戰越勇。

"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康熙帝一生功績卓越,其中一項就是收復了臺灣,可是,收復失地這麼大的事情並不是康熙帝一人可為,自然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施琅將軍善於水戰,是澎湖海戰中是最大的功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那麼,澎湖海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1680年鄭經去世,臺灣島大亂。康熙帝看準時機,果斷以武力收復臺灣,甚至,力排眾議,任命以施琅為清朝水軍首領。施琅雖是農民出身,但是,飽讀詩書,尤其是海上作戰無人能敵。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從銅山島出發,隨行人員還有姚啟聖派給他的三千精兵,這一行可為準備充足。水軍戰士共計三萬人,還有大小船隻兩百多艘。

戰隊駛向花嶼和貓嶼一帶時,臺灣鄭氏王朝的兵將發現清軍蹤跡,立即回稟劉國軒,施琅眾人當夜宿在八罩島。次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並以速度最佳的鳥船做為“首發”,直面迎戰臺灣水軍。劉國軒安排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率領先鋒隊,在娘媽宮港口監督迎戰。當時,風勢很大,施琅不敢妄自行動,先派出藍理為首的七艘戰船突襲。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而後,施琅又派出第二支鳥船戰隊,雙方展開激烈的鬥爭。沒過一會兒,水面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見勢,分為兩批人馬一併包抄清軍。施琅見勢不好,立即突入鄭軍,試圖解救被困船隻,不料被林升等人包圍,在交火中施琅被射傷右眼,但好在沒有失明。而林升也被炮火奪走了左腿,他的負傷讓鄭軍群龍無首,一時間失去指揮。

施琅也有了喘息之機,他抓緊時間撤退,離開戰場後,到西島嶼附近的海上休養生息。施琅於次日返回八罩島,這裡的地勢險惡,尤其是暗礁重重,不少船隻都無法避免撞上暗礁。而彼時的戰爭又是在農曆六月,是臺灣台風季節,施琅有幸沒碰上臺風已經是萬幸。劉國軒得知施琅在八罩島休息的消息,馬上出兵攻打遭到施琅的擊退。

施琅將軍一鼓作氣,打算在次日派戰船攻佔澎湖港外虎等地。1683年7月16日,清軍與臺灣鄭軍在澎湖港發生激烈對決。戰鬥打響後,施琅將軍實施“五點梅花陣”一舉成功,就是集合多艘戰船一起圍攻鄭軍,集中兵力作戰。一時間,茫茫大海上彷彿湧現了數朵“梅花”,清軍在施琅的鼓勵下更是越戰越勇。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加之,當日對清軍有利的西南風等自然條件,清軍多艘戰船圍攻鄭軍船隻,並集中火力作戰,最終,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天亮之前,突然颳起颱風。鄭軍受風力影響,一直處於優勢,清軍名將朱天貴不幸被炮彈擊中身亡。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影響,海面上開始刮南風,此時的風向對清軍有利。

施琅將軍把握好機會,順著風向發射很多武器,並集合多艘船隻的力量,一起圍攻鄭軍。一時間,鄭軍抵不過清軍炮火,全軍潰敗,而邱輝等鄭家軍首領也愧疚自殺。施琅將軍帶領水兵們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共殲滅敵軍超過一萬人,俘虜五千人,並且,擊毀了鄭軍船隻僅兩百艘。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逃亡回臺灣,澎湖各島紛紛向施琅投降。

清軍陣亡三百人,傷兩千人,而且船隻無一損壞。相比鄭家軍的死傷慘重,不得不感嘆一句施琅將軍的帶兵打仗是非常有章法的。澎湖海戰一舉殲滅了鄭家軍的核心隊伍,施琅成功打開了臺灣的門戶,臺灣人心受到鼓舞,鄭氏集團不得不向康熙帝招撫。收復臺灣後,清廷對臺灣的取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臺灣面積不大,地理情況不清楚而建議“丟棄”臺灣。

"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康熙帝一生功績卓越,其中一項就是收復了臺灣,可是,收復失地這麼大的事情並不是康熙帝一人可為,自然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施琅將軍善於水戰,是澎湖海戰中是最大的功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那麼,澎湖海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1680年鄭經去世,臺灣島大亂。康熙帝看準時機,果斷以武力收復臺灣,甚至,力排眾議,任命以施琅為清朝水軍首領。施琅雖是農民出身,但是,飽讀詩書,尤其是海上作戰無人能敵。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從銅山島出發,隨行人員還有姚啟聖派給他的三千精兵,這一行可為準備充足。水軍戰士共計三萬人,還有大小船隻兩百多艘。

戰隊駛向花嶼和貓嶼一帶時,臺灣鄭氏王朝的兵將發現清軍蹤跡,立即回稟劉國軒,施琅眾人當夜宿在八罩島。次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並以速度最佳的鳥船做為“首發”,直面迎戰臺灣水軍。劉國軒安排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率領先鋒隊,在娘媽宮港口監督迎戰。當時,風勢很大,施琅不敢妄自行動,先派出藍理為首的七艘戰船突襲。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而後,施琅又派出第二支鳥船戰隊,雙方展開激烈的鬥爭。沒過一會兒,水面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見勢,分為兩批人馬一併包抄清軍。施琅見勢不好,立即突入鄭軍,試圖解救被困船隻,不料被林升等人包圍,在交火中施琅被射傷右眼,但好在沒有失明。而林升也被炮火奪走了左腿,他的負傷讓鄭軍群龍無首,一時間失去指揮。

施琅也有了喘息之機,他抓緊時間撤退,離開戰場後,到西島嶼附近的海上休養生息。施琅於次日返回八罩島,這裡的地勢險惡,尤其是暗礁重重,不少船隻都無法避免撞上暗礁。而彼時的戰爭又是在農曆六月,是臺灣台風季節,施琅有幸沒碰上臺風已經是萬幸。劉國軒得知施琅在八罩島休息的消息,馬上出兵攻打遭到施琅的擊退。

施琅將軍一鼓作氣,打算在次日派戰船攻佔澎湖港外虎等地。1683年7月16日,清軍與臺灣鄭軍在澎湖港發生激烈對決。戰鬥打響後,施琅將軍實施“五點梅花陣”一舉成功,就是集合多艘戰船一起圍攻鄭軍,集中兵力作戰。一時間,茫茫大海上彷彿湧現了數朵“梅花”,清軍在施琅的鼓勵下更是越戰越勇。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加之,當日對清軍有利的西南風等自然條件,清軍多艘戰船圍攻鄭軍船隻,並集中火力作戰,最終,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天亮之前,突然颳起颱風。鄭軍受風力影響,一直處於優勢,清軍名將朱天貴不幸被炮彈擊中身亡。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影響,海面上開始刮南風,此時的風向對清軍有利。

施琅將軍把握好機會,順著風向發射很多武器,並集合多艘船隻的力量,一起圍攻鄭軍。一時間,鄭軍抵不過清軍炮火,全軍潰敗,而邱輝等鄭家軍首領也愧疚自殺。施琅將軍帶領水兵們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共殲滅敵軍超過一萬人,俘虜五千人,並且,擊毀了鄭軍船隻僅兩百艘。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逃亡回臺灣,澎湖各島紛紛向施琅投降。

清軍陣亡三百人,傷兩千人,而且船隻無一損壞。相比鄭家軍的死傷慘重,不得不感嘆一句施琅將軍的帶兵打仗是非常有章法的。澎湖海戰一舉殲滅了鄭家軍的核心隊伍,施琅成功打開了臺灣的門戶,臺灣人心受到鼓舞,鄭氏集團不得不向康熙帝招撫。收復臺灣後,清廷對臺灣的取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臺灣面積不大,地理情況不清楚而建議“丟棄”臺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而眾大臣裡只有少數人建議守住,其中,就有施琅將軍。他對西方殖民者的情況有所瞭解,對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本性有所認識,認為:“紅毛”“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他向康熙帝上書奏摺,並說明了臺灣的戰略意義,指出:臺灣一地關乎福建浙江等地的要害,不僅不能丟棄,更要設置官兵在此鎮守。

因為,如果不守住臺灣,不論是番邦還是叛徒都有機會趁虛而入。最終,在施琅將軍的主張下,1684年,清廷在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駐地有官兵一萬人完成戍守。

並且,據《天妃顯聖錄》記載: 施琅進攻澎湖時,抵達八罩島,島上缺乏淡水。清軍挖開退潮後的沙地,發現有淡水可供飲用。媽祖還告訴清軍“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和鄭軍決戰的日期,清軍將士還看到媽祖現身。施琅認為是媽祖庇佑清軍戰勝,因此,於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康熙帝一生功績卓越,其中一項就是收復了臺灣,可是,收復失地這麼大的事情並不是康熙帝一人可為,自然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施琅將軍善於水戰,是澎湖海戰中是最大的功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那麼,澎湖海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1680年鄭經去世,臺灣島大亂。康熙帝看準時機,果斷以武力收復臺灣,甚至,力排眾議,任命以施琅為清朝水軍首領。施琅雖是農民出身,但是,飽讀詩書,尤其是海上作戰無人能敵。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從銅山島出發,隨行人員還有姚啟聖派給他的三千精兵,這一行可為準備充足。水軍戰士共計三萬人,還有大小船隻兩百多艘。

戰隊駛向花嶼和貓嶼一帶時,臺灣鄭氏王朝的兵將發現清軍蹤跡,立即回稟劉國軒,施琅眾人當夜宿在八罩島。次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並以速度最佳的鳥船做為“首發”,直面迎戰臺灣水軍。劉國軒安排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率領先鋒隊,在娘媽宮港口監督迎戰。當時,風勢很大,施琅不敢妄自行動,先派出藍理為首的七艘戰船突襲。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而後,施琅又派出第二支鳥船戰隊,雙方展開激烈的鬥爭。沒過一會兒,水面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見勢,分為兩批人馬一併包抄清軍。施琅見勢不好,立即突入鄭軍,試圖解救被困船隻,不料被林升等人包圍,在交火中施琅被射傷右眼,但好在沒有失明。而林升也被炮火奪走了左腿,他的負傷讓鄭軍群龍無首,一時間失去指揮。

施琅也有了喘息之機,他抓緊時間撤退,離開戰場後,到西島嶼附近的海上休養生息。施琅於次日返回八罩島,這裡的地勢險惡,尤其是暗礁重重,不少船隻都無法避免撞上暗礁。而彼時的戰爭又是在農曆六月,是臺灣台風季節,施琅有幸沒碰上臺風已經是萬幸。劉國軒得知施琅在八罩島休息的消息,馬上出兵攻打遭到施琅的擊退。

施琅將軍一鼓作氣,打算在次日派戰船攻佔澎湖港外虎等地。1683年7月16日,清軍與臺灣鄭軍在澎湖港發生激烈對決。戰鬥打響後,施琅將軍實施“五點梅花陣”一舉成功,就是集合多艘戰船一起圍攻鄭軍,集中兵力作戰。一時間,茫茫大海上彷彿湧現了數朵“梅花”,清軍在施琅的鼓勵下更是越戰越勇。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加之,當日對清軍有利的西南風等自然條件,清軍多艘戰船圍攻鄭軍船隻,並集中火力作戰,最終,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天亮之前,突然颳起颱風。鄭軍受風力影響,一直處於優勢,清軍名將朱天貴不幸被炮彈擊中身亡。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影響,海面上開始刮南風,此時的風向對清軍有利。

施琅將軍把握好機會,順著風向發射很多武器,並集合多艘船隻的力量,一起圍攻鄭軍。一時間,鄭軍抵不過清軍炮火,全軍潰敗,而邱輝等鄭家軍首領也愧疚自殺。施琅將軍帶領水兵們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共殲滅敵軍超過一萬人,俘虜五千人,並且,擊毀了鄭軍船隻僅兩百艘。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逃亡回臺灣,澎湖各島紛紛向施琅投降。

清軍陣亡三百人,傷兩千人,而且船隻無一損壞。相比鄭家軍的死傷慘重,不得不感嘆一句施琅將軍的帶兵打仗是非常有章法的。澎湖海戰一舉殲滅了鄭家軍的核心隊伍,施琅成功打開了臺灣的門戶,臺灣人心受到鼓舞,鄭氏集團不得不向康熙帝招撫。收復臺灣後,清廷對臺灣的取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臺灣面積不大,地理情況不清楚而建議“丟棄”臺灣。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而眾大臣裡只有少數人建議守住,其中,就有施琅將軍。他對西方殖民者的情況有所瞭解,對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本性有所認識,認為:“紅毛”“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他向康熙帝上書奏摺,並說明了臺灣的戰略意義,指出:臺灣一地關乎福建浙江等地的要害,不僅不能丟棄,更要設置官兵在此鎮守。

因為,如果不守住臺灣,不論是番邦還是叛徒都有機會趁虛而入。最終,在施琅將軍的主張下,1684年,清廷在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駐地有官兵一萬人完成戍守。

並且,據《天妃顯聖錄》記載: 施琅進攻澎湖時,抵達八罩島,島上缺乏淡水。清軍挖開退潮後的沙地,發現有淡水可供飲用。媽祖還告訴清軍“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和鄭軍決戰的日期,清軍將士還看到媽祖現身。施琅認為是媽祖庇佑清軍戰勝,因此,於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在施琅收復臺灣之時,媽祖竟然現身幫忙,事後康熙帝專門為其加封

最終,在清朝政府的努力下收復了臺灣,並且,臺灣的行政建制與內地完全一樣。雖然,這場戰爭的初心是為了消滅鄭氏王朝,但是,澎湖海戰不僅收復了澎湖、臺灣,更是助力早日實現中國領土的大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某種程度上來說,施琅對於中國的貢獻不下於鄭成功。

參考資料:

【《澎湖海戰》、《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臺灣通史·卷三十·列傳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