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董事”暴露了某些國企的計劃經濟思維

視覺中國 財經 新京報 2018-12-15
“娃娃董事”暴露了某些國企的計劃經濟思維

圖文無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繼西安高新控股被曝出“80後”“90後”榮任千億國企董監事等重要職務的消息之後,山東省淄博市再次上演相似一幕。據報道,淄博市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這家臨淄區國有資產管理局旗下、總資產達132億元的國企,9名董監高竟全部為“80後”“90後”。

一些國企存在所有者缺位、政企不分問題

12月12日,臨淄區國有資產管理局負責人向媒體公開了該公司管理團隊的人員選拔、薪資報酬和社會關係等原始檔案材料。資料顯示,臨淄公有資產公司委託該區人社局組織考試,公開招聘員工。包括1988年出生的董事長張海港在內的高管團隊,最低月薪2903.40元,最高月薪5387.16元,他們的父母多為農民、退休教師和醫院職工等。

當地一位政府官員說:“其實80後已經不年輕了,他們到了可以承擔一定責任的年齡。”誠然,80後的確已經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這家百億國企的9名董監高全為“80後”“90後”,還是讓人匪夷所思。

實際上,此前,這些國有企業的高管大多是由當地財政局和國資委的官員擔任的,只因公務員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禁止黨政領導幹部和事業單位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所以才不得不退居幕後搞起“垂簾聽政”那一套。如此,這種找一些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明顯不勝任的年輕人來充數的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娃娃董事”暴露了某些國企的計劃經濟思維

圖片來自網絡截圖。

國有企業存在的所有者缺位、政企不分的問題,早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已經幾乎成為社會的共識。

自1993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並於當年正式頒佈《公司法》以來,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逐漸完善,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

不僅在經營方面更加市場化,更加具有競爭力,在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更加註重效率和激勵,而且在法人治理方面也更加規範。有些更是開始實行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實現了高管人員的市場化選聘和市場化定薪。

然而,還有相當一批國有企業仍然採取的是典型的“換湯不換藥”和“新瓶裝舊酒”的做法,披上了現代企業的外衣,但骨子裡仍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老國企”。

像“西安高新”和“臨淄公資”這樣的國企便是這一類國有企業的典型代表。

國企要真正向市場化轉型

試問,由一幫政府官員或準政府官員實際控制的企業,有可能真正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去開展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活動嗎?大量的國有資產放在這些人的手上,能取得與市場化企業相似的投資回報率或經營績效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這種做法的潛在危險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實際控制企業並直接做出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決策的人,不一定擁有足夠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他們中的很多人更熟悉的是體制內的行政機構運行方式,因而,更有可能用管理政府機構和管理事業單位的方式來運營一家企業。

而這幾乎必然造成這類國企在很多經營決策方面出現很多不應該出現的失誤,同時,導致在企業內部運行和管理方面出現效率低、成本高以及 “大鍋飯”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差等情況。

第二,這些國有企業的實際控制者身兼兩職甚至數職,不僅在一些具體決策上很可能會面臨角色衝突,而且會因為分身無術的原因根本無法做到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這也必然會影響這些國有企業的發展及其內部管理的優化。

有鑑於此,國有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化以及經營管理市場化的道路,強化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的主體身份,讓它們接受來自市場的監督、評價和檢驗。

□劉昕(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王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