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希臘領土擴張

一張圖看懂希臘領土擴張

希臘領土變遷

希臘地處歐洲東南角、巴爾幹半島的南端。全國由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和愛琴海中的3000餘座島嶼共同構成。面積13.2萬平方公里,人口1075萬。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化,在音樂、數學、哲學、文學、建築、雕刻等方面都曾取得過巨大成就。公元前2800至前1400年,克里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先後出現了米諾斯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800年形成了數以百計的獨立城邦。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是其中最發達的城邦。公元前5世紀為希臘鼎盛時期。1460年遭奧斯曼帝國統治。

1821年3月25日希臘爆發反土侵略軍的希臘獨立戰爭,最終在英法俄等國的干涉下,各方簽署了柏林條約,希臘獨立,英國政府有義務協防希臘,而奧斯曼帝國承認希臘的事實獨立。1829年9月24日,土軍全部撤出希臘。

奧托一世執政期間,希臘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曾抓住奧斯曼帝國戰敗這一機會攻打色薩利、伊庇魯斯和馬其頓地區。然而懼怕奧斯曼帝國弱小化的西歐列強在這時全力支持奧斯曼帝國,英國和法國封鎖了比雷埃夫斯港。最終希臘被迫屈服。

奧托一世在1862年被罷黜後,喬治一世繼位。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這段期間,希臘的版圖大為擴張。希臘分別於1864年和1881年將伊奧尼亞群島、色薩利及伊庇魯斯南部的部份地區通過和平方式併入希臘領土。不過克里特島自基督教徒於1866年發動暴亂以來,戰爭一直持續,直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的1913年才成為希臘領土。而馬其頓也成為各民族紛爭之地,希臘被迫跟剛獨立的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爭奪馬其頓的統治權。

在康斯坦丁一世執政時期,希臘領土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得到了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希臘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首相韋尼澤洛斯於巴黎和會上要求將伊茲密爾及其附近,並且還要求獲得東西色雷斯。在得到美國、法國、英國的同意後,希臘出兵佔領了伊茲密爾。翌年1920年8月,希臘和伊斯坦布爾的奧斯曼政府之間簽訂了色佛爾條約,希臘將統治伊茲密爾五年,之後通過公民投票決定伊茲密爾的歸屬。韋尼澤洛斯認為這一地區出生率高,加上希臘人的移民,到最後公投時歸屬希臘將不是問題,而希臘本土也對這一決定十分歡迎。

1920年10月,隨著國王亞歷山大一世的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國家分裂”又再次重演,11月的選挙中,主張“建立更大的希臘”的韋尼澤洛斯和流亡中的君士坦丁一世激戰,韋尼澤洛斯派失去了大量議席。而王黨派也掌握了政權,韋尼澤洛斯派雖然被肅清,希臘擴大政策卻繼續得到了支持。

然而,意大利和法國以希臘王黨派復活為由,開始跟土耳其革命者凱末爾進行和談,試圖阻止希臘的擴張,更為土耳其提供武器。而英國雖然在口頭上支持希臘,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支持。

希臘軍隊曾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的所在地安卡拉為目標繼續展開攻擊。1921年3月,隨著希臘國內政治和軍事情況的惡化,希臘宣佈接受將位於小亞細亞(即土耳其)的希臘人置於國際聯盟保護下的妥協方案。然而戰況好轉的土耳其軍隊於8月26日開始反撃,被擊敗的希臘軍隊在9月8日從伊茲密爾撤退,退出了小亞細亞,但之後伊茲密爾發生了大火,3萬名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基督徒被虐殺。此事件被後世稱為“伊茲密爾悲劇”。而經這一役後,希臘人在小亞細亞持續近2500年的領導地位和歷史也畫上了終止符。

1923年希土兩國簽訂洛桑和約並結束戰爭後,兩國交換境內的國民:土耳其將境內的120萬希臘人送回希臘、希臘送走40萬的土耳其人。

1974年12月舉行公民投票終止君主制度,確立國家政體為共和制。

時至今日,希臘和土耳其在愛琴海島嶼以及塞浦路斯問題上仍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還曾經為此爆發過沖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