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歷史糾葛,兩國至今未建交,邊界也沒開放

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亞歐交界處的的內陸國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在其四個鄰國中,亞美尼亞與其中兩個,即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均未正式建交。而亞美尼亞與土耳其的關係緊張,主要源於土耳其歷史上對亞美尼亞的武裝入侵和殘暴統治。

土耳其軍事征服亞美尼亞是從16世紀開始的,當時將亞洲作為擴張重點的奧斯曼帝國,與伊朗的什葉派王朝發生了激烈碰撞,而兩者碰撞的焦點就是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高加索地區。1520年,年僅26歲的蘇里曼繼位,在其統治的46年間,奧斯曼帝國通過頻繁的對外征戰而走向全盛。在亞洲,蘇里曼一世先後將亞美尼亞大部和包括巴格達在內的美索不達美亞南部收入了囊中。但在奧斯曼帝國締造輝煌的背後,卻是亞美尼亞人們無盡的辛酸和苦難。因為地處戰爭最前線,亞美尼亞人或是在戰火硝煙中失去了生命,或是舉家搬遷,漂泊不定。

圖說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歷史糾葛,兩國至今未建交,邊界也沒開放

隨著沙俄在18世紀的時候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勁敵,亞美尼亞再次淪為強國博弈之地。1828年2月,沙俄迫使伊朗愷加王朝簽署了《土庫曼查伊條約》,規定阿拉斯河為兩國國界,這使得以埃裡溫為中心的東亞美尼亞(大致相當於現今的亞美尼亞共和國)被併入沙俄版圖。後來隨著實力的天平向沙俄傾斜,許多亞美尼亞人希望藉助沙俄的力量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欺凌,獲得與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羅馬尼亞前身)一樣的自治權。但這是土耳其不能容忍的,大批亞美尼亞人開始遭到極其不公的粗暴對待,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暴行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土耳其以俄軍攻入西亞美尼亞為由頒佈了遣散法令,規定遣散前線地區的居民。但此次遣散卻演變為了在整個小亞細亞範圍內對亞美尼亞人的迫害和屠殺,數以百萬計的亞美尼亞人被驅逐到了荒無人煙和不易生存的淒涼之地,並受到疾病、飢餓和凶殺等種種殘害,據估計,死於此次暴行的亞美尼亞人有百萬之眾。

圖說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歷史糾葛,兩國至今未建交,邊界也沒開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沙俄羅曼諾夫王朝和奧斯曼帝國蘇丹政權接連崩潰,擺脫了雙重枷鎖束縛的亞美尼亞人開始籌建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並在高加索地區與殘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作戰。後在1920年協約國集團與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簽署的《色佛爾條約》中,亞美尼亞正式獲得獨立國家地位,並取得了從黑海沿岸的吉雷鬆到凡湖以南的大片地區。但具有強烈奴役性的《色佛爾條約》卻激起了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慨,1920年4月,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宣佈土耳其享有與一切主權國家一樣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的權利。隨後凱末爾向剛剛獨立而實力羸弱的亞美尼亞舉起了戰刀。與此同時凱末爾為尋求外援,與同樣遭受外國武裝干涉的蘇俄取得聯繫,希望以割讓巴統來換取俄國協助。隨著蘇俄軍隊在1920年末進入埃裡溫,剛獨立兩年的亞美尼亞又被瓜分了。

圖說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歷史糾葛,兩國至今未建交,邊界也沒開放

其中土耳其重新獲得西亞美尼亞地區,並將中世紀時期亞美尼亞王國的首都阿尼和亞美尼亞人的精神象徵亞拉拉特山收入了囊中。阿尼古城乃是昔日亞美尼亞王國強盛與輝煌的見證,擁有許多宗教、宮殿建築和防禦工事,因未能妥善保護,現今的阿尼古城已經瀕臨消失。而亞拉拉特山,這座被亞美尼亞人奉為聖山的地方,更是被畫在了亞美尼亞共和國的國徽裡。

現今的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因歷史遺留問題和納卡衝突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兩國邊界亦處於封閉狀態。納卡地區位於阿塞拜疆境內,面積四千餘平方公里,屬亞美尼亞族裔聚居區,因為在納卡問題上支持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所以土耳其將其與亞美尼亞關係的正常化建立在了納卡衝突解決的基礎上。加之土耳其長久以來刻意否認他們對亞美尼亞人進行迫害和屠殺的歷史,所以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關係長期看不到和解的曙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